![]() |
首頁 >> 北京 >> 懷柔區 >> 鄉鎮介紹 >> 喇叭溝門滿族鄉 |
![]() |
喇叭溝門滿族鄉 |
喇叭溝門滿族鄉,北京市懷柔區下轄鄉。地處懷柔區最北邊,東接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五道營子滿族鄉,南與長哨營滿族鄉、湯河口鎮接壤,西、北與河北省豐寧縣的楊木柵子鄉、湯河鄉為鄰。鄉域面積301.77平方千米,戶籍人口有9891人,滿族人口占50%。喇叭溝門滿族鄉下轄1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喇叭溝門滿族鄉喇叭溝門村。 森林覆蓋 率84%,植被覆蓋率92%,是北京市唯一的原始森林自然生態區,是北京市原始次生林最集中地區。擁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森林公園等國字號品牌, 擁有北京市喇叭溝門自然保護區、北京市青少年生態環保教育基地、北京懷柔喇叭溝門滿族民俗博物館等市級品牌。擁有二奎摔跤、蹴球兩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喇叭溝門鄉滿族風情濃郁,風光旖旎,初夏山花托雪花,盛夏“冰川”蘊清涼,白樺林聞名遐邇,“一善巖”橫亙今昔。近年來,鄉黨委、鄉政府堅持實施生態鄉建 設戰略,著力建設“特色產業強鄉、文化旅游名鄉、生態環境美鄉”,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山下工業園區大力招商引資,企業發展勢頭良好,工業經濟增勢強勁; 山上,實施生態鄉村戰略,在鞏固肉雞養殖、綠色土特產品種植等傳統產業的同時,打造了以“白樺谷”、“特色果鄉”為引領的生態農業品牌,發展了苗營、孫柵 子兩個北京市市級民俗村,生態農業、林下經濟、滿族文化、民俗旅游互動發展,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 建置沿革 民國二十一年~三十五年(1932~1946年),喇叭溝門地區屬灤平縣。 行政區劃 帽山村、胡營村、四道穴村、西府營村、中榆樹店村、下河北村、孫柵子村、北辛店村、苗營村、官帽山村、喇叭溝門村、大甸子村、東岔村、對角溝門村、上臺子村
地形地貌 喇叭溝門滿族鄉地處燕山山脈西部,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為深山區。從東南部海拔430米的谷地和700米左右的山脊向西部、北部和西北部逐漸上升到海拔1000米的谷地和1200~1400米的山脊,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區總土地面積的44%。山谷和河谷大部分呈西北—東南走向,谷地開闊,兩側山地相對高度為200-400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數十座。境內最高峰位于猴頂山主峰,海拔1705米,最低點對角溝門村附近位于東南部,海拔424米。 氣候 喇叭溝門滿族鄉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處于華北山地與內蒙古草原交界處,屬于兩個氣候帶的過渡地區。南北走向的湯河河谷是內蒙古冷空氣南下的通道,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多年平均氣溫7~9℃,1月平均氣溫-8~-12℃,7月平均氣溫19~24℃。無霜期年平均120~14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3816小時。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9月,7月最多。
工業 喇叭溝門滿族鄉初步形成了以汽車配件、食品飲料、服裝為主的工業體系。 教育事業 喇叭溝門滿族鄉共有小學1所,在校生170人,專任教師1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15人,專任教師39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2所。主要學校有喇叭溝門鄉中學。 文體事業 喇叭溝門滿族鄉共有15支秧歌隊、2支滿族文藝團隊,隊員達到500余人,創作完成的文化藝術作品有團扇舞、二魁摔跤、霸王鞭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個,演職人員35人,劇院(場)16座,座位3000個,每萬人擁有4216個,年演出35場次,觀眾達3700人次。電影放映單位16個,電影院16座,座位1500個,每萬人擁有2108個,年放映1300場次,觀眾達7000人次。文化站16個,建筑面積650平方米。公共圖書館16個,建筑面積500平方米,藏書3.5萬冊。檔案館1個,建筑面積25平方米。博物館1個,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文化行業從業人員21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北京懷柔滿鄉情藝術團。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花會、二魁摔跤等。舉辦的文化節有滿族風情節。 醫療衛生 喇叭溝門滿族鄉共有衛生院1所。病床6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8張,固定資產總值19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6人,其中執業醫師3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注冊護士5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6人、執業(助理)醫師0.7人、注冊護士0.7人。重點醫院有喇叭溝門滿族鄉衛生院。
111國道 交通運輸 111國道穿喇叭溝門滿族鄉而過,境內長28.3千米,單向車道,通往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鄉級公路11條,總長86千米。村級公路28條,總長46.9千米。 非遺項目
帽山滿族二魁摔跤 帽山滿族二魁摔跤為喇叭溝門滿族鄉帽山村的民間體育活動,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百年歷史。古時,在每年的節日,特別是春節期間盛行表演。該項目既是滿族特有的民間體育活動,又是滿族民間花會中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因諧音訛傳,二魁摔跤,又稱:二貴摔跤、二跪摔跤、二鬼摔跤等。 帽山的滿族二魁摔跤是滿族群眾自娛自樂活動之一,它既保留了滿族民間文化藝術及民間體育文化的原生形態,傳承了滿族民間傳統的表演形式。又是北京地區具有滿族民間特點的傳統民間文化,是研究北京地區滿族歷史及其現狀的重要材料。另外,它也是滿族民俗學研究中的重要一項。 2006年12月21日,帽山滿族二魁摔跤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蹴球(踢石球) 蹴球起源于清代的“踢石球”,主要流行于滿、蒙古、回等民族中。蹴球是用腳底“踹”球,以擊中對方球為勝,極具趣味性和觀賞性。 蹴球比賽時,參賽者腳跟著地,腳掌觸球,用力踢球,以擊中對方球或把對方球擊出場外為得分。所踢之球為直徑10厘米的硬塑料實心球,分為紅藍兩色。因為蹴球的競賽規則類似臺球,所以蹴球也被稱為“用腳踢的斯諾克”。 2007年6月20日,蹴球(踢石球)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風景名勝
北京喇叭溝原始森林公園 北京喇叭溝原始森林公園喇位于喇叭溝門滿族鄉境內的原始次生林林中。平均海拔在700—1700米之間,整個景區由南猴嶺、百丈崖、冰川三個觀賞區組成,總面積為45平方公里,森林面積在90%以上,植物種類有677種,動物300多種,綠色旅游步道達60公里。景區有大面積的白樺林、紫樺林、高山杜鵑、落葉松林、原始橡樹次生林,整個林中還混生著大量的紫椴、黃菠蘿等名貴樹種,是一個生物多樣性的王國,也是原始林自然景觀的精華所在。 地名由來 因地形好似一個“喇叭”形狀,且鄉政府位于“喇叭”的溝口位置而得名。 所獲榮譽 2020年11月20日,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