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縣為福建省福州市下轄的一個縣,面積2133平方千米,轄9鎮、7鄉。總面積2136平方公里,人口61.95萬人,人口以漢族為主,有畬族、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旅外華僑、華裔、港澳同胞約10萬人,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是福建省著名橋鄉和全國第一批沿海開放縣之一。縣人民政府駐甘蔗街道。
行政區劃
閩侯縣轄1個街道、8個鎮、6個鄉:
街道:甘蔗街道
鎮: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
鄉: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小箬鄉
歷史沿革
196年(漢建安元年)置侯官縣,屬會稽郡南部都尉。282年(晉太康三年)侯官析置原豐、溫麻縣,三縣同屬晉安郡。502—519年(南朝梁天監中年間)侯官、原豐合并為東侯官。589年(隋開皇九年)復名原豐。592年(隋開皇十二年)改名閩縣,屬建安郡。623年(唐武德六年)閩縣析置侯官、長溪、新寧(長樂)、溫麻(連江)縣。公元631年(貞觀五年)侯官又并入閩縣。702年(武周長安二年)復置侯官縣。766年(永泰二年)劃侯官西部地置永泰縣。785年(貞元元年)劃北部地置梅溪場(后為閩清縣)。808年(元和三年)侯官并入福唐縣,810年(元和五年)復置侯官縣,閩縣和侯官縣同屬福州。941年(五代晉天福六年)改閩縣為長樂縣,翌年又恢復原名,時屬長樂府。981年(宋太平興國六年)閩縣析置懷安縣,侯官、閩縣、懷安三縣同屬福州。元屬福州路。公元1580年(明萬歷八年)懷安縣并入侯官縣,自此閩縣、侯官兩縣并立,同屬福州府。1912年(民國元年)府廢,翌年兩縣合并,各取首字定名為閩侯縣。1913年閩縣、侯官縣并為閩侯縣,屬東路道(閩海道)。1942年(民國31年),析縣治部分區域設福州市政籌備處,從此縣市分治。1944年改名林森縣。
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復名閩侯縣,屬閩侯專區。1956年3月直屬省轄,8月改屬福州市(或說,1958年屬福州市)。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1971年劃屬莆田地區(閩侯專區改稱莆田地區)。1973年歸福州市。

街心公園
自然地理
閩侯縣位于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南側,閩江下游兩岸,呈月牙形拱衛省城。東鄰福州市晉安區、鼓樓區、倉山區以及長樂市、羅源縣,南接福清市、永泰縣,西抵閩清縣,北靠古田縣,是全省離省會最近的一個縣。地處北緯25°47’—26°37’,東經118°51’—119°25’。全縣山脈多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群山連綿,山巒重疊,氣勢雄偉,主要分布在縣境北部和西南部。北部山地屬鷲峰山東伸支脈,由閩清、古田入境,蜿蜒廷坪、大湖,然后折向西南,直抵洋里、白沙等鄉鎮,海拔高度大部分在800米以上。
最高有大湖鄉的牛姆山主峰(山東梯嶺)為境內最高峰,海拔達1403.7米;大湖鄉嶺頭村的石洋山,海拔高達1384.9米;廷坪鄉后溪村的獅頭蒂,海拔高達1337.7米。西南部山地屬戴云山北延山麓,自德化、永泰入境,分別綿延于鴻尾、竹岐、上街、南嶼、南通、尚干、祥謙、青口等地,在西南部與永泰接壤,形似一堵與永泰相隔的天然屏障。鴻尾鄉境內著名的山峰大帽山海拔1237.7米。全縣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4座,海拔在800~1000米的山峰有59座,海拔在500~800米的山峰有101座,海拔在千米以下的低山有160座,其中旗山屬于戴云山脈延伸,高達654米,坐落于縣境的南部,位于南嶼、上街兩鎮之間,是福建省名山之一,曾有“右旗左鼓,全閩二絕”之譽。席帽山位于南通鎮古城村,高達814米,山下的十八重溪,風光秀麗,是福建省旅游勝地。
閩侯縣自然資源豐富。截止2009年9月,全縣耕地3.7萬公頃,林地面積11.5萬公頃,園地1.4萬公頃。境內地熱溫泉廣布,多處地熱資源已被開發成淡水鰻和熱帶魚養殖基地,已探明地下礦有金、鎢、銅、鐵等21種,糧豐材茂,物產豐饒。蒼蒼青山竹木參天疊翠,泱泱閩水魚貝珍奇泛彩。盛產橄欖、龍眼、荔枝、柑桔等名果。橄欖、柑桔、龍眼、荔枝四大名果蜚聲海內外,橄欖最為珍貴,素譽“八閩珍果”;柑桔遍布閩江兩岸,素享“閩江桔子紅”之譽,尚干單腳蟶、峽南鳳尾魚、南通銀魚、侯官河鰻素稱“水中四珍”。
氣候特點
閩侯縣境內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閩江沿岸的低海拔地區,具有南亞熱帶氣候特征。唐朝韓渥詩道:“四序有花長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境內地處福建東南部,帶有海洋性氣候,夏長無酷暑,冬短無嚴寒,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9.5℃。境內年降雨量1200~2100毫米。年平均降水量為1673.9毫米。全縣平均雨日150天,占全年日數的41.8%。年總輻射107.3千卡/CM2。最多109.7千卡/CM2,最少103.7千卡/CM2。年無霜期240~320天。
境內年平均氣溫14.8℃~19.5℃。一年中,以7~8月份為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3.6℃~29.3℃;12月至翌年2月為最冷,月平均氣溫在6℃~10.5℃。年平均最高氣溫為23.6℃,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6.4℃。極端最高氣溫達38℃~40.6℃,極端最低氣溫-4℃。一年四季,大致劃分為3~6月為春季,7~9月夏季,10~11月為秋季,12月至翌年2月為冬季。一月份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6℃~10.5℃,2月后氣溫逐漸回升,上升幅度以4月為最大,達5℃左右,至7月氣溫上升到最高值,月平均在23.6℃~29.2℃,8月后氣溫逐漸下降,10~11月降溫最為劇烈,平均達4.5℃,至翌年1月氣溫降至最低值。氣溫年際變化幅度小,年際較差為1℃左右,年較差11.5℃~19.5℃,日較差6.5℃~7.8℃。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夏長無酷暑,冬短無嚴寒。
經濟發展
2008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2.01億元,增長18.2%;工農業總產值286.67億元,增長26.3%,其中工業總產值256.17億元,增長26.2%(規模工業總產值207.86億元,增長30.9%);財政總收入35.27億元,增長100.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07億元,增長56.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萬元,增長19.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94億元,增長18.1%;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7.06億元,增長39.3%。
2008年全縣規模以上企業新增94家,新增產值15.88億元,規模企業總數達到363家,其中產值億元以上37家。汽車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全年共實現汽車產業產值107.1億元,增長39.1%。其中東南汽車公司全年生產各類型汽車6萬多輛,整車出口近1萬輛,完成產值59億元,共上繳利稅5.15億元;標準化配套廠不斷發展壯大,共完成產值48.1億元,增長46.2%,出口汽車零部件1.6億美元,增長233%。戈藍上市后,產銷率達94.8%,戴姆勒汽車、海越特種汽車及21家新配套廠動工興建。工藝、建材、食品、輕紡等傳統產業,分別完成規模產值32.3億元、20.3億元、11.3億元、6億元,增長18.6%、35.8%、6.9%、8.1%。
2008年,福州(南通)農副產品批發物流中心已完成規劃、征地報批工作,盛輝物流部分建成投產,堂春藥業完成主倉庫建設。47家農家店、2家配送中心通過驗收。完成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編制溫泉旅游專項規劃和旅游項目投資指南,雙龍溫泉、五都休閑等10個旅游項目推出招商。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十八重溪順利通過建設部綜合整治考核驗收,總體規劃通過建設部審查。全年共接待游客93.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69億元,增長11.2%。房地產業穩步發展,共完成投資27.5億元,增長124.1%,竣工23.63萬平方米,銷售32.31萬平方米,繳交稅收1.44億元。
2008全年共新批外資項目15項,外資增資41項,實際利用外資9621萬美元,增長54.9%。引進了乾達重型機械、美爾佳家具等總投資千萬美元以上的項目7項。外貿出口持續增長,出口總值6.51億美元,比增30.2%。
科技園區
科技園區于1992年1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是福建省首家農業科技園區,也是福州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的首期3個示范區之一。園區位于福州西郊,距市中心僅16公里,規劃面積46平方公里,分為綜合實驗區、林果開發區、農牧開發區、加工工業區和觀光農業區等5個功能區。園區所在地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溫光條件好,適合各種植物生長,有利于引進高新技術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形成科研、生產、推廣一條龍,種、養、加相配套,貿、工、農、科技一體化的“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園區。園區已引進內外資項目89項,協議投資額近17億元,其中農業項目35項,總投資4.15億元。2004年,園區國內生產總值達8.46億元,工業總產值18.65億元,出口交貨總值6600萬美元,糧食總產量18213噸,農業產值近1.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514元。園區以加工工業區的食品工業園建設為龍頭,食品工業園中富水綜合食品、大世界橄欖、白鶴粉干、康力食品、百事可樂、旺成食品、康旺食品等項目已建成投產,福州糧食批發市場和建設也開始建設。食品園內農產品加工企業總投資近4億元,年產值4億元。
城鄉建設
縣城新區路網已完成11條;舊區甘洲路、蔗洲路、校園路及曇石環島改造工程完成,甘洪路(甘蔗至永豐段)亮綠工程順利實施,曇石山博物館建成開館,省藝校、鐵嶺員工公寓(一期)等項目基本建成,縣城污水處理廠竣工試運行,新鋪設雨污干管5189米。上街組團大學新區累計完成交地1390.67公頃,拆遷130萬平方米;各大學建成校舍200多萬平方米,入駐師生12萬多人。青口組團生產生活設施更加完善,324國道景觀改造及青口污水處理廠擴建等項目基本完成,凱景酒店、員工公寓主體工程完工,建成千家山變電站,完成LNG天然氣項目征遷任務。全年共拆除違法建筑物21.1萬平方米。
改革創新。進一步完善扶持企業發展的配套措施,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工業調節基金累計支出8400萬元;支持企業創名牌、出口創匯,獎勵高新技術企業和納稅大戶,共支出1200萬元。簡化審批程序,縮短辦結時限,創新服務機制,青口工商所成為全國唯一可直接辦理外資企業登記發照的鄉鎮工商所。全年新批外資項目15項,增資23項,其中,上千萬美元9項。新批合同外資1.08億美元,增長8.2%,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1.13億美元,增長17.4%。安排近百萬資金鼓勵企業參加廣交會等境內外展會,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得到拓展,外貿出口達7億美元,增長7.5%。

福州大學
社會事業
獲省科普先進縣稱號,建成8所“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全縣專利申請量206項,增長17.1%。加大教育投入,新建改建校舍4.98萬平方米,其中農村寄宿制學校8400多平方米。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受惠學生6.2萬人。發放中職生補助、“金秋助學”等300多萬元,受惠學生近2000人。支持外來工子弟學校辦學,統籌安排8000多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評話《清官能判家庭事》登上央視“曲苑雜壇”,《閩侯歷代楹聯選》等3部特色圖書被國家圖書館收藏。大力提升公共衛生水平,投入2000萬元加快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結核病全球基金項目順利通過衛生部督導檢查。強化計生各項措施,順利通過創建省級優質服務縣驗收,繼續保持省級計生一類縣稱號。科技強警縣通過省級驗收,各類案件明顯下降,居民對社會治安滿意率達94%。
人民生活。積極推進勞動力市場尤其是用工信息平臺建設,新增就業4800人,全縣城鎮失業率控制在1.3%。企業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保持100%,全年發放城鄉低保1.4萬人1314萬元,五保對象供養標準位居全市前列。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被征地老齡農民生活補助,共發放4700多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進一步推進,增加1800萬元財政投入,降低起付線,提高補助標準,年補償4304萬元,受益2.23萬人次,人均1927元。加強農村醫療救助,累計發放困難家庭醫療救助、重癥救助、危困援助422人次102.5萬元。實施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限價房等住房保障安居工程,有346戶中低收入干部群眾得到實惠,建成安置房13.6萬平方米。加大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力度,完善蔬菜、畜產品檢測網絡,加強乳制品、腐竹、中小餐館等專項整治,全縣共下架乳制品893噸。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縣醫療衛生事業取得歷史性的突破,農村三級醫療網絡日趨完善。至1994年底,醫療衛生機構有縣直屬單位6個、工業及其它系統36個,全縣15個鄉鎮設有中心衛生院3個、衛生院11個、村醫療點423個,行政村醫療點覆蓋率100%。全縣有醫務人員1701人,病床577張,增添B超等各項全套先進醫療器械設備8臺,擴大醫療服務新項目130多項。
閩侯民間傳統體育較為突出,有武術、游泳、龍舟等,并具有濃厚地方特色。武術源遠流長,清代就有武進士29人,出了武狀元宋鴻圖、武探花林培基。民國時,南嶼人周子和的虎形拳傳入日本,成為當今日本沖繩上地流空手道的始祖。陳春官是閩侯縣羅漢拳、香店拳的傳人之一,1957年、1960年、1962年三次參加省武術觀摩表演賽,均獲表演獎。1980年縣武術運動員參加福建省傳統武術比賽獲第三名。
歷史上閩侯農業技藝雖有一定發展,但長期仍停留在男耕女織落后狀態,直至民國31年,始有趙爾隼在境內大部分洲村辦私營農場,推廣南特號、一條香、金早水稻等新品種,引種岱字、德字棉花新品種,并進行水產、果樹科研實驗。
交通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修建通往永泰縣的江泰公路、通往長樂的峽營公路、通往羅源縣的羅塔公路、通往古田縣的廷廖公路以及通往福州市郊區北峰的公路等13條縣際公路。同時,還修建長達347多公里的鄉村水泥公路、鄉村等級公路和鄉村簡易公路。1994年全縣擁有公路674.24公里,98.4%的行政村通汽車。外福鐵路境內路段長42.8公里,設4個火車站。
陸上交通運輸,長期落后。1958年境內僅有1輛3噸汽車從事貨物運輸。1994年,全縣貨運汽車1276輛,客運汽車127輛、2179客位,其他機動車195輛,從事運輸業的拖拉機1500輛。公路旅客運輸量達592萬人次,周轉量3779萬人公里;貨物運輸量204萬噸,周轉量1023萬噸公里。
內河航運業源遠流長,清末、民國時期大量貨物由水路運送至各市埠集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內河航運業發展較快,舊式的木帆、木殼船逐步為機動船、水泥船、鋼質船所代替。1994年,境內水上運輸企業12家,農村渡口38個,客渡船58艘、2367座位,內河、沿海貨船612艘、1.82萬噸。全縣水上運輸量301.62萬噸,周轉量9902萬噸公里。
旅游資源
閩侯縣名勝古跡甚多,旗山、雪峰寺、五虎山、十八重溪、曇石山文化遺址等名聞名遐邇。有閩臺古文化搖籃的曇石山史前文化遺址,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十八重溪,有與福州鼓山齊名的旗山,有南方叢林第一的雪峰崇圣禪寺,以及三疊井等多處旅游勝地。
民俗風情
春節:俗稱“做年”,是民間最重視的傳統節日,時間為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除夕剛交午夜,家家戶戶焚香放炮燃煙花。初一日人人早起,身著新裝,晚輩向長輩拜年。春節期間,有的機關團體、集、鎮、鄉村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有的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活動;有的召開新春茶話會、新春團拜會等活動。
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為民間傳統元宵節,舊稱“上元燈節。閩侯節俗從正月十一日到十八日為節日活動時期,組織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十番尺等活動。
“拗九”:俗稱“拗九節”,早餐,家家煮糯米糖粥,加入花生、紅棗、桂圓肉等佐料,薦獻給祖先。出嫁女兒送糖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清明:男女上祖墳清除雜草,壓紙錢,還帶上魚、肉、酒等祭品供祭祖先。機關、團體、學校組織干部、學生到革命烈士陵園祭掃,敬獻花圈,緬懷革命先烈。
“做夏”:即于“立夏”之日。家家煎“夏餅”,炊“碗糕”,煮“鼎邊糊”。
端午節:家家插蒲艾,包粽子,飲雄黃酒,燃雄黃炮。孩子掛香袋。
七夕節:青年女子多在場、院中備瓜果相聚,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聯絡感情。“七夕”分豆則為福州地區(含閩侯縣)特有的風俗。據傳清乾隆年間知府李拔推廣田埂豆,收成適在節前,農家遂把田埂豆爆熟,分贈親友嘗新,以促進鄰里和睦友好,即謂之“分豆結緣”。
中元:農民在夏收之后,趁農閑舉行祭田、祭祀儀式,酬謝管理土地的神祉和開辟田園的祖先,也含有慶祝豐收的意義。
中秋節:家家備月餅、蒸糕果、備家宴慶祝團圓。親友間則互相饋送月餅。
重陽節:閩侯縣民間尚有特制的點心,叫“九重果”,也稱“登高果”。一些鄉村在這一天備酒宴歡宴賓客,某些鄉鎮還有祭掃祖墓的習俗。許多地方都在這一天開展慰問老年人活動。
冬至:又稱冬節、冬節前夜,合家圍坐在一起,點紅燭,燃鞭炮,搓圓時。冬節日早餐煮圓時,拌以紅糖、芝麻、花生粉、豆沙食之,叫“食時”。
祭灶:農歷十二月廿四日為“祭灶”日。民間相傳玉皇大帝派灶神至人間監督每家每戶的行為善惡,每年農歷正月初四日到任,十二月廿四日任滿上天稟報,而玉皇就根據灶君的稟報情況,決定是降災還是降福。人們都希望灶君稟報時說好話,所以才在每年灶君回到天上這一天以水果、素菜、灶糖、灶餅等素食作供品,焚香鳴炮為灶君、灶媽餞行。
“做年”:臘月二十日左右開始打掃房宇屋舍,謂之“掃堂”或“筅堂”。二十五日后開始蒸年糕、舂白果等,準備過年。
小歲,又稱“小晦”。時間在農歷小月十二月廿八日或大月十二月廿九日,即除夕前夜。家家備晚宴,慶“小歲”。
大歲,農歷十二月最后一晚,故又叫除夕,福州話稱“三十盲晡”。民間習俗,以雞、鴨、魚、肉、酒、年糕、水果等十道菜為供品供奉神明。除夕之夜,合家團聚,共進晚餐。宴罷,長者給未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然后守歲。
送年,即已出嫁的女兒在祭灶后“做年”前,備雞、鴨、魚、肉、線面、糖果等厚禮孝敬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