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晉江中游,地理坐標為北緯24°34′30″-25°19′25″,東經118°08′30″-118°36′20″。東接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東南與晉江市毗鄰,南部與廈門同安區的大、小嶝島及金門縣隔海相望,西南與同安區交界,西通安溪縣,北連永春縣,東北與仙游縣接壤。轄區最南為石井鎮的大佰島,最北為向陽鄉的洋坪自然村,最東端是洪瀨鎮的大洋村,最西端是翔云鄉的椒嶺村,南北最大距離82千米,東西最大距離45千米,總面積2011平方千米。人口148萬人(2006年)。主要為漢族,少數民族有畬、滿、回族等,通用閩南語方言。
市政府駐溪美街道。郵編:362300 代碼:350583 區號:0595
行政區劃
南安市轄3個街道、21個鎮、2個鄉:
街道:溪美街道、柳城街道、美林街道
鎮:官橋鎮、省新鎮、侖蒼鎮、東田鎮、英都鎮、翔云鎮、金淘鎮、詩山鎮、蓬華鎮、碼頭鎮、九都鎮、樂峰鎮、羅東鎮、梅山鎮、洪瀨鎮、洪梅鎮、康美鎮、豐州鎮、霞美鎮、水頭鎮、石井鎮
鄉:眉山鄉、向陽鄉
歷史沿革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置東安縣。晉太康三年(282)改名晉安縣,屬晉安郡。南朝梁改為梁安縣;天監(502—519)中析晉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下領三縣:晉安、蘭水(今莆田)、龍溪(今漳州北部),郡治設于晉安(今南安市豐州鎮),以保持閩疆南部安定取稱。隋開皇九年(589)改郡為縣(五代曾改名晉平縣、晉安縣、梁安縣),轄地包括今莆田、晉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唐武德五年(622)置豐州,貞觀元年(627)豐州并入泉州(州治今福州)。貞觀九年(635),再次并豐州入泉州(今福州)。嗣圣初(684)分出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南安縣城豐州為武榮州治(故南安又別稱武榮)。久視元年(700)遷治今泉州,豐州仍為南安縣治。五代后南安縣歷屬清源軍(下轄今泉州、莆田)、平海軍(下轄今泉州、莆田)、泉州路、泉州府、清朝前期開始屬于興泉永道,(下轄莆田(興化)、泉州府、永春州),中華民國時期開始屬于廈門道(轄同安、晉江、南安、金門、安溪、莆田、仙游、永春、德化、惠安、十縣,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轄同安、晉江、南安、金門、安溪、莆田、仙游、永春、德化、惠安、十縣,駐同安),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地由永春移至泉州。1937年7月縣治遷今址(另有一說:1936年縣治遷往溪美鎮)。1949年8月14日解放,設南安縣,屬泉州專區(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門、同安九縣,后又改名為晉江專區)、晉江專區(地區)、泉州市。1993年撤縣設省轄縣級市南安市,由泉州市代管。
地理環境
南安地處南亞熱帶,依山傍海,山清水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中山、低山漸次過渡到丘陵臺地、平原、坡麓、海灘、明顯階狀傾斜。晉江上源西溪由西向東橫貫中部,東溪斜貫北東,于雙溪口匯合為晉江干流。南部濱海,海岸線長30多千米。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溫度20.9℃,七月平均溫度28.6℃,一月平均溫度12.1℃,年降雨量1600mm,無霜期330天。
自然資源
南安土地總面積3052869.9畝,現有耕地517410、1畝,園地311098、8畝,林地1325182.7畝,草地198.1畝,其它農用地122034畝,建設用地448482.9畝,未利用地328463.3畝。
南安森林資源十分豐富。全市林業用地面積170.8萬畝,林木蓄積量15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1.6%,現有森林多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主要的用材樹種有馬尾松、濕地松、杉木、木荷、相思、桉樹等,還有南方紅豆杉、樟樹、福建柏、油杉、米櫧、閩粵栲、格氏栲等珍稀樹種。全市現已建設巨尾桉等速生豐產林基地4萬畝,花卉基地面積1萬畝,省級森林公園3個,縣級森林公園2個。
南安多年來平均水資源量為17.366億立方米,入境客水41.40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1.035億立方米。人均年占有水資源量1173立方米,占全省人均水資源量的39%。晉江水系在本境內的河流有東、西溪中下游段及晉江部份干流,有5條小流域被水利部、財政部聯合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小流域"。2001年10月南安通過省初級水利化試點縣(市)建設的驗收,全市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機電灌站、江海防堤、攔河閘壩、水電站、鄉鎮供水以及節水灌溉等各種水利水電工程1.4萬多處,現有小(二)型以上水庫149座,占泉州市的67.6%,城區防洪堤總長25.26公里,防洪標準達20年--30年一遇(遠期50年一遇);鄉鎮供水工程26處,日供水能力19萬噸。南安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其中最具開發價值的是碼頭新湯的溫泉,可供開發為療養、游覽勝地。
南安海岸線長32.8公里,1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面積5.6萬畝,灘涂面積3.6萬畝;大小溪流河道400千米,溪灘4.5萬畝,可供養殖的水庫、山圍塘、池塘、井潭52729畝;可養魚的稻田214425畝,可供熱帶魚類越冬保種的溫泉3處。水產資源較豐富,魚、蝦、貝、藻種類繁多,是我省壇紫菜主產區之一。
南安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的礦藏有花岡巖、輝綠巖、陶瓷土、高嶺土、鋁土、絹云母、紫砂土、泥煤、鎢、錳、鐵、鉛、锏、鉬、水晶、鋅、磷等28種。第一大非金屬礦藏花崗巖,儲量約30億立方米,年開采量約1000萬立方米。其中產于豐州的"礱石"飲譽中外,可廣泛應用于化工工業及雕刻,同時是優質建筑材料,可做高級裝飾面板、異型線條、弧板等產品,已成為大型的城標雕塑、龍柱、羅馬柱及知名建筑首選石材。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廈門港海中覆鼎山上鄭成功塑像、北京人民大會堂、南京中山陵等重要建筑都采用它。除花崗巖外,第二大非金屬礦藏高嶺土,總儲量約8700萬噸,目前年開采量約50萬噸。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尤其是“八五”以來,南安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擴大開放,認真制定并組織實施“蟠龍起舞,兩翼展翅,中部開花,推進三角,帶動山區”的經濟發展戰略和“三分經濟區域”的經濟發展格局,廣泛開展“鄉鎮企業年”、“建市年”、“電力建設年”、“交通年”、“三資企業年”和“工業發展年”活動,各種優勢得到前所未有的發揮,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農業綜合開發成效顯著,被列為“全國秸稈氨化養牛示范縣”、“全國龍眼生產基地縣”工業尤其是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全市已建成100個工業小區,形成石料建材、水暖消防器材、建筑陶瓷、塑料化工、針織服裝、五金機械、雨具箱包、食品罐頭等八大支柱產業。
1997全市國民生產總值11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92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25億元,財政收入5億元,綜合經濟實力繼續位居全省“十強”前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2003年,南安市主動對接省委提出的“三條戰略通道”,呼應泉州市“五大基地”建設,努力推進沿海、東西溪沿岸、山區半山區三個區域同時加快發展,各項工作取得較大成效。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89.4億元,比增12.1%;財政收入11.36億元,比增1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2億元,比增19.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43元,比增9.1%,農民人均純收入5036元,比增6.8%。
全年完成工業產值301億元,比增15.5%。新登記工業企業481家,比增147家;注冊資金7.3億元,比增29.9%。工業用電量 17.29億千瓦小時,比增22.1%。工業產銷持續較快增長。建材業產值165.2億元,比增16.1%;輕紡鞋服產值41.4億元,比增14.4%;電子機械產值20.4億元,比增 12.6%;紙制品產值13.6億元,比增10.3%;食品飲料產值10.9億元,比增2.7%;石油化工產值21.8億元,比增10.5%;家私裝潢產值16.1億元,比增 11.8%。規模企業支撐作用明顯。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08.2億元,占工業產值34.5%,增長23.3%。82家明星企業產值增長20%以上。市場開拓進一步擴大。鵬程、申鷺達、中宇、溪石等規模企業紛紛到國外參加各種專業展覽并設立辦事處。至年末,在國外設立商務機構的企業有17家。企業技術改造有所進展。全年申報技改項目80項,結轉上年續建技改項目16個,完成投資16.1億元。貫標認證進一步推進。50多家企業開展質量體系認證,33家企業通過認證。12家企業申報省名牌產品,其中8家列入計劃,6家被正式命名;12家企業申報省著名商標認定,春贊牌等6件商標被認定為省著名商標。萊克石化和溪石集團繼續爭創“全國馳名商標”。 工業經濟。實現工業總產值575.9億元,增長21.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71家,產值403.64億元,增長32.0%。新增1個國家級企業實驗室、11個省級和泉州市級技術中心、18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博士后等各類高層次人才116人;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2枚、國家免檢產品2件、國際注冊商標企業5家,居中國商標發展百強縣第12位;21家企業進入上市后備行列,6家企業完成股改。
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480.2億元,年均增長14.7%,人均生產總值3.2萬元;財政總收入達38.0億元,年均增長18.9%。在全國縣域基本競爭力、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和中小城市科學發展“三個百強”的排名分別為48位、30位和45位,并進入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縣級城市25強的第23位。先后榮獲中國改革十佳縣市、全國科技示范市、體育先進市、文化先進市、科普示范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商標品牌十強縣(市)和中國龍眼之鄉、建材之鄉等稱號。
城鄉建設
編制完成城市總規局部調整和11個詳規編制以及沿海、中部兩個區域發展規劃。市政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4.2億元,全省最長的武榮公園一期工程建成開園。全年累計投入環保項目資金6億元,近海水域8個污染整治項目全部建成并居泉州市各縣市區考評第一名,濱海石材產業基地成為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實施農村道路完成硬化196千米,9個鄉鎮完成通行政村及村通村公路提級改造工程,全面完成53處村級供水工程建設任務,建成2個農業機械化示范基地,5個鄉鎮、62個村順利通過“家園清潔行動”省級驗收,1個鄉鎮獲全省“環境優美鄉鎮”稱號,創建全省首個“中國十佳小康村”、2個省級新農村建設重點示范村。
深化項目帶動,62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全部開工,完成投資率比上年提高10.2個百分點,完成投資額為近年來最好水平;162個工業重點項目完成總投資33億元,增長7.25億元;22個城建項目按序時進度有序推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2.6億元,增長46.7%,拉動經濟增長8.2個百分點。
內外經貿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4.7億元,增長14.6%;對外出口商品總額109.75億元,增長26.8%;新批三資企業項目70個,總投資額3.38億美元,增長21.4%,其中利用外資2.3億美元,增長12.5%;外商實際到資(驗資口徑)7088萬美元,增長34.2%;三資企業總產值110.88億美元,增長13.5%。進一步深化實施“回歸創業”工程,新成立8個異地南安商會,舉辦赴“長三角”招商等重大招商活動,共簽訂91個招商項目,總投資100.5億元,項目平均投資規模首次超億元。成功舉辦第八屆中國(南安)水頭國際石材博覽會和全國水暖泵閥交易會。
推進工業園區開發建設 成功科技工業區完成二期路網建設,入駐企業27家,二期簽約入駐企業9家。扶茂嶺工業區進行“三通一平”及主干道建設。侖蒼水暖工業區完成首期征地拆遷及土地平整1000多畝,簽約入駐企業37家,計劃投資11.8億元。專業市場建設繼續拓展。閩南建材市場占地500多畝,擁有經營店面820間,日銷售額500多萬元。環球家具城完成首期征地拆遷,展廳工程封頂。閩臺農產品交易市場完成施工圖紙設計,首期工程建設正在抓緊進行。“中國水暖城”首期工程封頂,簽約入城項目211個,總投資2.28億元。中國糧食城首期工程完成投資4000多萬元。 狠抓招商引資 全年新批三資企業63家,合同利用外資1.45億美元,比增2.8%;實際利用外資1億美元,比增8.7%。經貿展洽工作成效明顯。舉辦首屆世界南安青年聯誼懇親大會經貿活動,組織參加泉州海絲文化節經貿易洽談活動、“9·8投洽會”和“9·9泉州旅游節”、“2003年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泉州僑鄉商品(烏魯木齊)展洽會等各類展銷洽談會50多場次。外貿出口穩步增長。全年新獲批自營出口權企業35家;外貿出口總額1.43億美元。 夯實農業基礎 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1.04億元。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大眾、順興、龍峰園申報無公害食品標志通過省檢測認定。加快實施“無公害食品計劃”,確定“七個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六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著手籌建南安市無公害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成立市龍眼行業協會。進一步推廣訂單農業。市農業國投、成功果蔬落實5500畝美國甜玉米、法國細刀豆的生產訂單,僅此一項一季就可幫助農民增收近400萬元。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投入資金7210萬元,完成改善和恢復灌溉面積4.8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5萬畝,修復水毀水利工程128處,水庫除險加固28座。完成封山育林35萬畝,人工造林1.39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51.6%。實施重點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4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9萬畝。完成中低產田改造1.6萬畝,通過省市檢查驗收。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教育“兩基”以高質量、高水平通過省級驗收。創全國科技先進縣(市)已經省政府評估驗收,豐州被確定為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計生工作成效顯著;為創一流縣(市)奠定良好的基礎;文化事業立足精品,《婆媳》獲全國群星獎銀獎第一名。圓滿召開'98第四屆世界南安同鄉懇親大會籌備工作商討會,華僑捐資公益事業達1.4億元,創歷史最好紀錄。外事、旅游、民政、宗教、老齡事業、殘疾人事業等工作都取得新的進展。
加快科教發展步伐。基礎教育進一步夯實。順利撤并14所小學,完成新僑中學高初中分離,新辦7所鄉鎮中心幼兒園,擴大校園面積9.2萬平方米,消除中小學危房5.04萬平方米。高考上本科線人數再次位居泉州市首位。全市中學100%、小學93%實現“校校通”。課程改革實驗工作走在全省實驗區的前列。科技工作成效顯著。四個星火技術密集區順利通過省科技廳組織的中期考評。組織實施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4項,省級項目3項,泉州市項目3項,本市項目15項。成功舉辦南安市首屆科技獎勵大會暨第四屆科技成果信息發布、展示、洽談會。三大國策得到深入貫徹。全市人口出生率9.13‰。完成羅東等4個省級土地開發整理重點項目建設,新增耕地1357畝。實施石材業、大盈溪和山美水庫污染整治,工業廢水、石粉污染明顯減少,80%以上企業產生的石泥實現集中處置。群眾文化蓬勃開展。《天公落春雨》入圍全球閩南語“十大金曲”。舞蹈《牽手》、小品《男人的面子》參加第十一屆中國人口文化獎評選,分別榮獲一、二等獎。承辦2002—2003年賽博中國女子籃球甲級聯賽福建隊主場賽事,再度被評為全國惟一最佳賽區。參加泉州市七運會,獲得金牌總數第一。建立健全全市醫療急救網絡,“120”急救中心大樓建成投入使用。防抗“非典”期間,建立領導、責任、督查、保障四大工作機制,采取“一防三嚴五不漏”等措施,構筑嚴密的監控體系和防護網絡,實現無第二代病例、無死亡病例、無醫務人員感染的“三無”目標,保障全市人
交通運輸
交通十分便利,陸海交通各暢其道。市區距廈門國際機場97公里,距泉州晉江機場30公里,距省會福州220公里。國道G324、沈海高速路G15,漳泉肖鐵路穿越境內,省道S201線、S307線、308線與縣鄉公路連接成網,南安至官橋二級公路,南安至洪獺公路改造全面完成,南安至金淘、詩山至蕓美、南安至同安等公路改造和市區第三大橋、豐州大橋將在“九五”,實施建設。石井港為國家二類口岸,已建成千噸級雜貨碼頭和石油專用碼頭和5000噸級碼頭,可直航香港和廈門、上海、廣州等沿海城市。
按照沿海地區客運公交化、山區鄉村班車化的發展模式,南安鼓勵運輸企業“車頭向下”,延伸整合農村客運班線。市里通過對經營權招標的形式,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實施現代城鄉公共交通網絡建設工程,以市區為中心,高速公路為互通,國省道為樞紐,縣道為輻射,鄉村公路為連接,港口碼頭為延伸,初步形成了交通運輸一體化的網絡服務體系。目前,已開通25條農村客運班線,有370個建制村通了班車,通班車率達90%,使近百萬南安農民體驗到足不出村即可乘車的便利。
為給出行農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市里按照“路、站、運一體化”原則,把客運站建在鄉鎮、把停靠點設在村頭,完善農村客運站點設施,做到“一鄉一站、一村一亭”。今年投資800萬元,在官橋、侖蒼等10個鄉鎮各建一個五級以上的農村客運站。在去年建成40個建制村客運候車亭的基礎上,今年將繼續建設60個建制村候車亭,讓村民候車時免遭風吹雨淋之苦。
旅游資源
南安名勝眾多,擁有一批知名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處。鄭成功陵墓、九日山摩崖石刻、“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聞名遐邇;雪峰寺、鳳山寺、靈應寺、五塔巖、天心洞等眾多座寺觀名勝,構成一道神奇的宗教文化風景線;天柱山、黃巢山、大佰島等,是生態旅游觀光勝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