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VIDEOSSEX少妇,97免费公开在线视频,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午夜性刺激免费看视频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慶 | 河北 | 山西 | 內蒙古 | 遼寧 | 吉林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東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龍江 | 貴州 | 云南 | 西藏 | 陜西 | 甘肅 | 青海 | 寧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門 | 臺灣
   福州市 | 廈門市 | 漳州市 | 泉州市 | 莆田市 | 三明市 | 南平市 | 龍巖市 | 寧德市
  
福建的相關信息
福建旅游投訴電話
福建旅游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家旅游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福建最佳旅游時間
福建屬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西北有山脈阻擋寒風,東南又有海風調節,溫暖濕潤是福建氣候的顯著特點。年平均氣溫15℃-22℃,平均降雨量1400-2000mm,是中國雨量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夏秋之交常受臺風的影響,但總地來看,福建是一個全年都適宜旅游的地方。

福建旅游特別提醒
入鄉問俗不犯忌
在嬰孩面前勿講“猴”,據說那樣會導致嬰孩患“猴損癥”,如須談猴,應改說為“爬樹”或“山人”。見嬰孩體胖,不可當面稱其“肥”,須夸“好看”,抱時亦不可言“重”。以“中指”指人,極為無禮。客至掃地,意為逐客,有辱于人。以六碗菜請客,最為不敬(清制,凡臨死刑犯,官以六饌餉之,以示皇恩浩蕩)。親友喜慶宴席,勿打碎碗碟,新婚宴席尤為諱忌。媒人到家談婚,不可奉茶,謂奉茶事難。產婦之房,未滿月不可進。與人聚餐,筷子勿插在飯上,祭祀時才這樣插筷子。兒童不戴兩頂帽,忌長不高。屋中張傘,屋內易漏。

福建娛樂指南
福建是一個語言復雜、民俗各異的地區,因而其文化藝術具有濃烈的地方色彩,表現出豐富的多樣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到了福建,一定要抽空去看看各地流行的地方戲曲以及木偶戲。
高甲戲流行于閩南地區,它是一種以丑角為表演主體的戲曲,特點是輕松活潑、詼諧幽默,深受人們的喜愛。梨園戲的名稱源于唐玄宗教習梨園子弟的故事,它以流行于閩南的古樂種南曲為基本唱腔,淳樸剛勁、明快粗獷,“小梨園”則委婉纏綿。此外,福建的主要傳統戲曲還有南音等等。
除了戲曲,木偶戲也是福建眾多娛樂節目中的一項。小巧玲瓏的提線木偶在表演者的細膩操縱下,都象是有了生命一樣,活靈活現,游客不可不去一觀。
首頁 >> 福建 >> 三明市 >> 大田縣

  大田縣為福建省三明市的一個縣,大田縣別稱“巖城”,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脈西側。北緯25°29′-26°10′,東經117°29′-118°03′。東鄰德化,西靠永安,南連永春、漳平,北與三明、沙縣、尤溪毗連。土地總面積2294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1.89%,占三明市的9.91%。1993年,全縣設5個鎮、13個鄉、265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總面積2227.7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45.76萬人,漢族占絕大多數,有回、滿、畬等13個少數民族。其中非農業人口17.91萬人。通行閩南方言大田話。

大田縣巖城文化廣場

行政區劃

  大田縣轄8個鎮、10個鄉:

  鎮:均溪鎮、上京鎮、廣平鎮、桃源鎮、太華鎮、建設鎮、石牌鎮、奇韜鎮

  鄉:華興鄉、屏山鄉、吳山鄉、濟陽鄉、武陵鄉、謝洋鄉、文江鄉、梅山鄉、湖美鄉、前坪鄉

歷史沿革

  大田境內,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活動。夏屬揚州地。周屬七閩地。秦屬閩中郡。漢為南平地。唐屬江南東道福州,南唐歸劍州。宋隸南劍州。元歸福建道延平路。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縣時,隸屬延平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縣升為永春州,大田縣隸屬永春州。民國元年(1912年),福建省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大田縣隸屬南路道。民國3年南路道改稱廈門道,大田縣仍隸屬之。

  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行政區劃為8個專區、2個市,大田縣劃歸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區署在永安)。1949年9月6日大田解放,隸屬永安地區專員公署。1956年6月,永安地區專員公署撤消,大田縣改屬晉江地區專員公署。1963年3月,設三明地區專員公署,大田縣改屬之。1983年7月,撤消三明地區專員公署,設三明市,大田縣隸屬之。

大田縣南山橋

地理環境

  位于福建省中部,北緯25°29′-26°10′,東經117°29′-118°03′。總面積2227.7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45.7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91萬人。

  自然實體為“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形屬山區丘陵地帶,山巒蜿蜒,高峰峻立,溝澗密布。地勢大致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東西寬57公里,南北長75公里。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75座,最高處為南端的大仙峰,海拔1553.4米,最低處為北部的文江溪下游河谷,海拔不到200米。境內溪流縱橫,河網密布,是閩江、九龍江、晉江三大水系支流的發源地之一。

  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3~19.6℃,年平均降雨量1491.7~1809.6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723.8小時,無霜期297天,適宜農作物生長。1993年,全縣有耕地225202畝(其中水田199599畝),人均耕地0.67畝,高于全省的0.59畝、低于三明市的0.99畝水平。耕地中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山垅田、梯田占71%,農地坡度在15%以上的占60%。多數耕地畦面小、坡度大、土層薄,是較典型的山區縣。

大田縣南大門夜景

自然資源

  論蘊藏量20.67萬千瓦,可開發9.58萬千瓦。主要河流有均溪、仙峰溪、文江溪和桃源溪。均溪系全縣最大河流,境內主干流長81.7公里,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占全縣的53.3%,可作七級電站開發。

  得天獨厚,被譽為“閩中寶庫”,是福建省主要礦產地和全國首批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已發現和探明的礦產有煤、石灰石、鐵、銅、鉛、鋅、鎢、錳、硫和瓷土等37種,礦產種類、藏量和價值居福建省前列、三明市之首位。其中有煤3億噸,遍及13個鄉(鎮),煤系700多平方公里;鐵礦石1.5億噸,是省內五大鐵礦區之一;石灰石5億噸,是全省建材水泥原料基地縣;瓷土3000萬噸,質地潔白、均勻、松軟,適宜生產各種中高檔陶瓷。

  森林面積155.1萬畝,占宜林地面積67.9%,森林覆蓋率48.6%,綠化率71.03%。活立木蓄積量526.9萬立方米,其中用材林木425.4萬立方米。植物種類141科621種,珍稀樹種20多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銀杏、杜仲、福建柏、紅豆杉、鐵堅杉、三尖杉、金錢松等。

  有虎、豹、羚羊、狐貍、黑熊和穿山甲等110種。藥材資源也較豐富,可藥用的有957種,尤其是素有南方人參之譽的絞股藍,1993年產干品700噸,其系列產品開發初具規模,行銷國內外。

  以水稻為主,次為甘薯、大豆、馬鈴薯、大小麥、玉米;經濟作物有茶葉、油菜、煙葉、苧麻、甘蔗、木薯和柑桔、西瓜、梨、柿、桃、李、板栗、柰等。主要名優特產有絞股藍茶系列產品、豆乳晶、兔肉、米粉、三寶糟菜、啤酒、松香、瓷器、麻紡產品、礦山機械和水泥等。其中巖泉啤酒榮獲巴黎國際博覽會金獎;絞股藍茶1992年獲全國絞股藍學術研討會及產品展示會“神草杯”獎,1993年首屆中外保健品營養交易會特別推薦金獎。精制兔肉,風味獨特,噴香可口,不腥不膩,馳名縣內外,全縣年產肉兔54萬只,占全省產量1/10以上。

大田縣人民政府

經濟狀況

  2008年實現生產總值48.74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04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21.29億元,增長24.7%;第三產業增加值12.41億元,增長8.4%;三次產業結構為30.8:43.7:25.5。縣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3億元,增長19.5%;財政一般預算支出4.95億元,增長15.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1元,增長18.6%;農民人均純收入5238元,增長13.4%。

  農村經濟。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77億元,增長6.2%。新增茶園面積313.3公頃,總面積0.37萬公頃;種植木薯0.46萬公頃,比上年增加70公頃。新增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專業合作組織11家。組織開展“陽光工程”培訓1508人,實用技術培訓1.1萬人次,新增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4182人。致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完成山地水利建設蓄水池2250立方米,新建戶用沼氣池1050口,3個鄉(鎮)、16個村的生活垃圾治理通過省級達標驗收,新增集鎮建設面積4.8萬平方米、新村建設面積10.2萬平方米。

  工業經濟。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8.71億元,增長39.9%;新培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家;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94.2%,比上年提高8.1個百分點;實現利稅5.66億元,增長10.4%。園區經濟有新發展,規劃面積472公頃的京口沿海產業承接集中區開工建設,華興至京口園區5.8千米公路路基工程基本完成;鄉(鎮)工業項目區累計平整土地253.3公頃,新增入駐企業25家;福塘標準廠房建成,部分已交付使用。

  投資消費。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7.44億元,增長70.1%,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4.33億元,增長54.4%。實施48個縣級以上重點建設項目,其中,在建和新開工重點項目33個,總投資56.34億元,年內完成投資13.5億元,投資億元以上的重大生產性項目有11個。重點建設投資持續增長,其中:續建項目15項,總投資39.87億元,完成投資8.4億元;新開工項目18項,總投資16.47億元,完成投資5.1億元。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資金1.03億元,完成省道秀里線大田段破損路面修復,實施“大管線”、廣平至奇韜、華武線三級路改造。“泉三”高速公路大田段已建成通車。完成27個行政村的村級通水工程建設任務,1.2萬人受益。全年游客接待量增長7.6%,旅游收入增長24.5%。房地產業完成投資4.27億元,增長61.9%。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5.12億元,增長19.2%。

  外向型經濟。新引進8家外資企業,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482萬美元,增長13.4%;出口總值3042萬美元,增長39.6%;引進內聯項目28個,吸納區外資金4.8億元,增長137%。

  個私經濟。新辦私營企業133家,新增注冊資金3.5億元,個私經濟完成工業產值(銷售收入)52.83億元,增長35.2%;實現稅收2.78億元,增長28.1%。產值上5000萬元的私營企業達12家,其中,超億元的有7家;年上繳稅收超100萬元的個私企業有42家,新增12家。

  社會事業。實施省、市、縣科技項目22項。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適齡少年入學率93.8%,初中毛入學率109.3%,初中階段入學率121.7%。大田板燈龍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芳聯堡等6處土堡古建筑可望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并申報全國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連氏古墓、龍井祠等列為縣級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完成農村81個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通廣播電視工程,新增農村用戶1019戶;18個鄉(鎮)實現有線電視光纜聯網。新增城鎮就業2198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149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全面啟動,城鄉低保補助標準提高。完成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

泉三高速公路(大田段)

交通概況

  處于閩西北通往閩南沿海“金三角”的陸路要沖,是三明市的南大門。省道205線、305線二級水泥路直貫全境。縣城距福州340公里、廈門262公里、泉州196公里、三明129公里、永安97公里。鷹廈鐵路的嶺頭火車站與省道305干線相交,距大田縣城62公里。開發中的菜坂洋新城區,把大田縣城與省道205線、305線交會處的石牌鄉連為一體。

  市政規劃建設起步早,成績斐然。從80年代初開始,大田縣就注重對城區環境、基礎設施進行規劃、整治、建設,縣城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被譽為“閩中之秀”。1986年以來,連續保持省級“文明縣城”稱號,并先后榮獲“全國衛生先進單位”、“省級衛生縣城”、“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先進縣”稱號。1991年,賈慶林省長視察大田時指出:“大田縣城的規劃建設,是全省縣城至少是山區縣城的榜樣”。

科教文衛

  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和體育事業迅速發展 1949年全縣僅有初級中學1所,教師16人,學生101人;小學57所,教師120人,學生612人。農村文盲率較高。50年代全縣掀起學文化、掃文盲、講普通話的高潮,吳山鄉率先普及普通話(1958年《紅旗》雜志第4期《福建一個鄉的奇跡》),成為全國矚目的推廣普通話“紅旗單位”,被譽為“普通話之鄉”。1980年以來,縣政府更加重視智力投資,逐年增加教育投入,形成從幼兒、小學、中學、職業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到廣播電視大學的多層次、多形式教育網絡。1993年,有中學19所、小學417所、幼兒園25所,在校中小學生54666人,在園幼兒10570人,教職工總數3558人。全縣實施初等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99%,初級中等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75%。18個鄉(鎮)都辦了農村文化、技術學校。農村成人非文盲率為95.4%。在城鎮職工中廣泛開展各種崗位培訓和成人文化、技術教育,科技人員繼續教育。近十幾年來,平均每年教育投入占縣財政收入25%以上,僅1992~1993年全縣用于興建、擴建校舍的投資達3300萬元,許多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大田一中被省確認為“福建省普通中學二級達標學校”,大田城關小學獲省級“文明學校”稱號,桃源中心小學被授予“省級農村示范小學”稱號。1977~1993年,全縣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6701人。

  1978年來,全縣累計完成科技項目523項,其中3個科技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7個項目獲中央部委和省級科技成果獎和科技進步獎;有5項發明被國家專利局授予專利權。縣科技人員參與完成的坑口水庫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試驗項目,被稱為“中國第一壩”。1991年,中共大田縣委七屆三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振興大田經濟的決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人員政治、經濟待遇,獎勵有功人員,科技生產力作用日益提高。1992年,全縣共有各類專業科技人員3824人,其中獲高級職稱34人、中級職稱603人。

  大田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縣、鄉、村三級文化網絡已形成。城區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影劇院、有線電視臺、工人俱樂部、青少年宮等文化設施俱全。大田有古文物遺址73處、古窯址2處,還有白巖公園、大仙峰、高峰、文昌閣、鎮東橋等一批文物勝跡。全縣有專業劇團、藝術團體2個,農村業余劇團38個。1979年,縣首建電視差轉臺,開始轉播省電視臺節目。1981年,建衛星地面接收站,至1992年全縣有差轉臺84座、差轉機233臺,衛星地面接收站83座,電視覆蓋率達90%以上,有線廣播覆蓋率達75%。

  醫療衛生事業方面,1949年全縣僅1所衛生院,9名醫護人員,設施簡陋。1992年,全縣有各類醫療機構52個,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基本形成,鄉鄉有衛生院,村村有醫療站,共有專業醫護人員646人,鄉村醫生513人,病床459張。縣醫院成為專業門類較齊全、設備較完善的全縣醫療技術中心。地方病、傳染病大大減少。解放前令人“談病色變”的血絲蟲病、鼠疫、霍亂、麻風病、瘧疾和地甲病等基本消滅。1987年,計劃免疫提前三年達到國務院頒布標準。人民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1992年人均壽命為69歲,比大田解放初期的38歲,提高31歲。群眾性體育活動廣泛開展,1992年大田縣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 

大田縣城區夜景

城鎮建設

  城鎮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 1983年起,以治理臟亂差為突破口,縣委、縣政府提出“人民城鎮人民建”的號召,多方籌措資金,從總體規劃入手,分期突破,對城區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改造。改造和新建了60條水泥路面的大街、小巷,總長1.7萬米,面積6萬平方米;擴建自來水廠,新開和疏通59條下水道;興建2個農貿市場,電影院、影劇院、電視微波站、白巖公園、兒童樂園、體育場、衛生公廁等一批公共設施;新拓6個居民區,單位和城鎮居民新蓋樓房1168座,建筑面積57萬平方米,建筑區的供水、供電、綠化、美化工程同步進行。并制定管理法規,堅持“依法治城”,開展爭創文明單位、文明之家活動。短短三四年,城區面積由1.24平方公里,擴展為3.725平方公里。大田城區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1985年獲“省愛國衛生紅旗縣”稱號,1986年被省命名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城”。90年代,城建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城區規劃范圍擴大7.825平方公里,達到11.55平方公里。新開發石牌、溫鎮2個工業區和菜坂洋新城區。舊城改造和房地產開發步伐加快,1990年來累計已完成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集鎮建設和新村建設分別已動工17個和123個,集鎮建設累計已完成建筑面積20.21萬平方米,新村建設完成建筑面積23.13萬平方米。經濟的持續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工業、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拓寬了城鄉就業門路。城鄉居民收入有較大幅度增長。1993年,全民所有制職工人均工資達3051元,集體所有制職工人均工資達219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20元,比1980年增加1255元,年均遞增達26%。城區人均住房面積13.2平方米,城區自來水普及率達97%。城鄉居民儲蓄不斷增加,1993年末,城鎮居民儲蓄存款達16367.5萬元,分別比1980、1985、1990年增長44倍、9.6倍和1.2倍;鄉村儲蓄存款5555.1萬元,分別增長6倍、6倍和1.1倍。

地方特產

  近年來,大田縣利用當地獨特的氣候、自然條件,尤其是高山氣候、土壤優勢,大力發展茶葉生產,茶葉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全縣現有茶園面積0.2萬公頃,產量0.28萬噸,產值近億元,有132座加工廠房,136套748臺加工設備,規模以上企業26家,外資企業4家。2004年10月,大田縣烏龍茶、綠茶產品被福建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無公害產品,屏山鄉被福建省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產品產地,“仙頂”牌茶葉被國家工商局正式登記受理。為大力弘揚茶文化,營造濃厚的愛茶氛圍,2003年、2004年連續舉辦兩屆“大田縣制茶能手賽”,每屆參賽的茶樣達40只以上。同時,成功承辦三明市名優茶鑒評會,積極參加省、市名優茶的鑒評活動,選送的“雪山毛尖”、“五龍針螺”、“梅劍”、“黃珍珠”、“茉莉銀針”、“大仙峰金萱”等樣品獲省名優茶獎,“東方美人”、“臺式烏龍”等產品獲國際名茶銀獎和中國星級茶王賽名茶獎。

熱點城市: 杭州 | 大連 | 青島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蘇州 | 廣州 | 拉薩 | 麗江 | 洛陽 | 威海 | 珠海 | 廈門 | 沈陽 | 哈爾濱 | 濟南 | 長春 | 無錫 | 桂林
熱門景點: 黃山 - 湘西鳳凰 - 九寨溝 - 廣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頤和園 - 杭州西湖 - 山海關 - 圓明園 - 八達嶺長城 - 神農架 - 千島湖 - 五臺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圖文內容取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行為,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做中國最好的旅游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