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臺縣,隸屬甘肅省平涼市,地處平涼市東南緣,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涇河與渭河之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接長安,南臨千隴,西拱關山,北依涇水,素有“隴東旱碼頭”、“甘肅東大門”之美稱。歷史上既是中央政權北拒外敵進犯的防設制勝要地,又是長安通往西藏、歐洲“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全縣轄9鎮4鄉5個居委會、186個行政村、1441個村民小組。行政區域面積為1976平方千米。靈臺縣戶籍總人口22.56萬人,常住人口15.34萬人。
縣境內有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區)兩道川(達溪河、黑河川區),全境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流域面積2038平方公里,是隴東傳統的農業區,主種植作物小麥、玉米。小雜糧有谷子,糜子,豆類,蕎麥等,油料作物包括大麻、胡麻、荏籽、油菜籽等,素有“糧倉” 之稱。
【行政區劃】
靈臺縣轄1個地區、9個鎮、4個鄉:
地區:城市社區管理委員會地區
鎮:中臺鎮、邵寨鎮、獨店鎮、什字鎮、朝那鎮、西屯鎮、上良鎮、百里鎮、蒲窩鎮
鄉:新開鄉、梁原鄉、龍門鄉、星火鄉
【建置沿革】
靈臺歷史悠久,遠在商周時期就先后建有密須國、密國。 秦代置鶉觚、陰密二縣。 東漢后期設三水縣。 東晉南北朝,曾先后設立過鶉陰、朝那、安武等縣。 隋大業元年(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取文王伐密筑“靈臺”之意,靈臺縣名始見于史冊。同年西部始置良原縣,鶉觚、良原、朝那三縣均屬安定郡。隋大業二年(606年),廢靈臺、陰密入鶉觚。 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靈臺縣,屬麟州。貞觀元年(627年)廢麟州,省靈臺入麟游,天寶元年(742年),改鶉觚及析麟游為靈臺縣。 元七年(1271年),省靈臺入涇川。十一年(1281年),復置,以良原縣省入。 清康熙六年(1667年),分陜西置甘肅省,靈臺縣遂入甘肅。 民國元年(1912年)靈臺屬涇原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靈臺縣直隸甘肅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原涇原道劃為第二行政督察區,靈臺縣屬之。 1949年7月24日,靈臺縣全境解放,成立靈臺縣人民政府。 1958年10月,撤銷靈臺縣并入涇川縣。 1961年12月,恢復靈臺縣。
【地理環境】
位置 靈臺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東南與陜西省長武、彬縣、麟游、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甘肅省崇信、涇川縣毗鄰,全境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行政區域面積為1976平方千米。
地貌 靈臺縣位于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境除西部基巖隆起外,其余塬區及丘陵梁峁地帶全被第四紀黃土覆蓋,按地貌可分為殘塬、丘陵、川臺三大類型,海拔在890~1520米之間。
氣候 靈臺縣屬半干旱、半濕潤的大陸性氣候,春季雨少風大多寒凍,夏季降水集中多雹洪,秋季陰雨頻繁少光照,冬季少雪干冷多晴天。 年平均氣溫9.4℃,最熱月在七月,平均氣溫21.8℃,最冷月在1月,平均氣溫-4.3℃,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8.8℃,歷年極端最低氣溫-23.1℃,年平均降水量586.3毫米,降水分布不均,其中5-10月降水量490.4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4%,日降水量極值156.1毫米,出現于2010年7月23日。年日照時數2254.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1%。年盛行北風。極端最高地面溫度68.1℃,極端最低地面溫度-29.7℃。年最大凍土深度60厘米,出現于1983年1月31日;年最大積雪深度21厘米,出現于1993年3月17日。最基本的氣候特征以干旱半干旱為主,暴雨、冰雹、春季低溫冷害、霜凍、干旱等為主要農業氣象災害。
水文 靈臺縣境內河流主要有達溪河、蒲河、黑河三條干流、190條支流。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靈臺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65所,其中獨立高中1所,完全中學1所,職業中專1所,獨立初中13所,九年制學校3所,小學72所(其中教學點33所),幼兒園74所(其中民辦18所);在校學生29205人,其中普通高中3243人,職業中專1759人,初中6165人,小學12307人,在園(班)幼兒5731人;有教職工2962人,其中普通高中393人,職業中專134人,初級中學694人,小學1244人,幼兒園497人;有專任教師2726人,其中普通高中348人,職業中專120人,初中647人,小學1162人,幼兒園449人。
文化事業 國家一級文化館:靈臺縣文化館。 [6]國家三級圖書館:靈臺縣圖書館。 靈臺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31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各1個,“三館一站”覆蓋率100%,廣播電視臺1座,廣播電視衛星地面收轉臺3座,電視發射臺3座,發射機19部,發射機總功率6.6千瓦。廣播綜合覆蓋率100%,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靈臺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251個,其中,縣級醫療機構4個(縣人民醫院、縣皇甫謐中醫院、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疾控中心門診部),鄉鎮衛生院1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村衛生室186個,其他醫療機構4個,民營醫院6個,個體診所37家。衛生監督所1個。衛生技術人員1459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60人,注冊護士631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267張,其中醫院1038張,鄉鎮衛生院229張。
【風景名勝】
荊山森林公園
古靈臺荊山公園坐落于中臺山之上,因在陽光下滿山荊花燦爛,史稱荊山。公園分為荊山文化園林、后山森林風景旅游區和東溝生態景觀旅游區,占地面積417公頃,共分生態旅游、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休閑游樂、科普教育五大功能區。公園一年四季松柏常青,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有各種植物200多種,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0%以上,被人們稱為“綠色氧吧”。 整個荊山均采用仿古建筑風格,分為荊山文化園林、后山森林風景旅游區和東溝生態景觀旅游區,共分為生態旅游、休閑旅游、科普教育五大功能區。以古建筑為特色,形成了荊山門、博物館、三賢祠、德化廊、關公殿、靈通門、玉皇閣、休閑廣場、仿古城墻、瞭望臺、紅色紀念館等人文景點。2010年1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并已躋身隴東著名景區行列。2011年3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旅游景區。
皇甫謐文化園
皇甫謐文化園,是為紀念誕生于西晉時期的針灸醫學鼻祖皇甫謐,斥資修建的一處大型文化紀念旅游景區。皇甫謐40歲以后,當時就定居于這里,造福人類的醫學寶典《針灸甲乙經》就是在這里寫作完成的,他去世后就埋葬在獨店鎮張鰲坡村。因此,皇甫謐文化園是在整體依托皇甫謐墓葬的基礎上修建而成。 文化園整體由三大部分組成:北面是文化園主干道,中間部分是文化園區,南面地墓葬區,由北向南,沿中軸線依次有牌坊門、闕門、神樓、獻殿、紀念館、東西側殿、墓冢。闕門兩側內外為停車場、管理區和服務區。文化園及墓區周筑圍廊。整個文化園內培植有50多種以藥物、喬、灌木為主的名木花草,建筑群具有濃厚的漢、晉風格,充分應用了我國傳統的建筑營造法式元素,使建筑群錯落有致,秩序井然,主體建筑高大、雄偉、莊重、典雅。
書臺山
位于中臺鎮下河村的崾峴社莊北,有一道連綿山嶺茸草裹身,高峻陡峭,中段一座最高的山頭,形似麥垛,俗稱麥垛山。麥垛山頂有一塊不大的平地,相傳這里曾是晉代針灸醫學家皇甫謐讀過書的地方。皇甫謐為了專心研討針炙醫學,躲避朝庭征召和無聊的應酬,來到當時人跡罕至的麥垛山上,在山項平臺上建了幾間簡陋的草廬,專心攻讀醫書,終寫成《針灸甲乙經》,后人因此把麥垛山稱為“書臺山”。靈臺八景之一的“書臺月朗”指的就是這里,如今的書臺山上,皇甫謐的草蘆早已不存在,唯有柏下一塊巨石,傳是皇甫謐坐以試針的地方,人稱“試針石”。
【文物古跡】
靈臺縣地處涇河渭河之間,達溪河橫貫全境,良田沃土遍及山川。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文明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使其成為中華民族發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絲綢之路的支道之一。境內富有大量古遺址和珍貴的歷史文物,上自舊石器晚期,早到仰韶、齊家文化,歷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下迄民國,各時代精品文物薈萃,尤其商周青銅器載譽隴上。已發現古遺址240多處,古墓葬30多處,古城址6處,古生物化石點18處,已發掘出土各種文物近萬件(館藏國家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經推薦報批,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13處,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27處。近年來,配合國家、省、市發掘調展文物近3000余件。
古遺址 新石器時代的靈臺,原始先民的居住遺址380處,位于中臺鎮許家溝村的西山遺址,梁原鄉橫渠地的西堡子山遺址和杜家溝村的陽面嶺遺址,什字鎮草脈村的草脈殿遺址,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與新石器時期并存的周文化遺址近200處,分布于邵寨、獨店、西屯、什字、上良、朝那、梁原、百里、中臺、新開13個鄉(鎮)。
古靈臺 古靈臺,素有“隴上明珠”之稱,位于縣城中心,坐落在文化館院內。其名取文王伐密筑臺典禮之意,而以“靈臺”為縣名,始于隋大業元年。臺通高36米,基圍96米,上建樓亭,內奉文王塑像,外嵌林森等人原題碑石。
碑林 靈臺兩側建有靠山亭兩層,并牌坊門一座,歷經設計、施工、鐫石、鑲嵌、彩繪,形成以靈臺為主體,輔道兩側,臺、亭、廊、坊諧對,上下左右貫通,脊獸明柱,要人名家碑碣薈萃的游覽名勝。碑林總面積548平方米,鑲石碑200余方,有領袖人物書選,各級黨政領導題詞,當代名家墨寶,歷代名碑復制,民國政要舊碑,零碎碣碑薈萃。
圪瘩廟 疙瘩廟位于靈臺縣新開鄉寨坡村,是靈臺當地民間敬佛燒香信眾心目中的圣地。疙瘩廟所處山包突兀而起,酷似疙瘩。院周樹木蔥蘢,院內廟宇甚多,其中有觀音殿一座,系明嘉靖元年所建,檐棟間所繪圖案,亦系明代風格。院內一棵木瓜樹依房而生,直徑尺余,古樸蒼勁。據考證比疙瘩廟還早,民間廣泛傳說:“先有木瓜樹,后有疙瘩廟”。距此不遠處有蛟城廟一座,廟內有千佛碑彩塑神像數尊,明代殿堂一座。
皇甫謐陵墓 皇甫謐陵墓,坐落在靈臺縣縣城東北15華里之張鰲坡。皇甫謐生于朝那三里,故于獨店張鰲坡,其陵墓于196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牛弘墓 牛弘墓位于新開鄉牛村。牛弘歷閱西魏、北齊、北周、隋四朝,隋時任秘書監、吏部尚書等職。曾應召刪修刑律,撰《大業律》18篇500條,并參與修定音律,正定新樂。
牛僧孺墓 牛僧孺墓位于新開鄉牛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牛僧孺為唐代宰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牛僧儒生于靈臺新開,歿后葬于老鄉牛村,晚年生活的離山寺洼遺址被民國年間列為靈臺八景之一,即“別墅煙云”。
古密須國遺址 古密須國遺址位于百里鎮古城村,密須古城建在達溪河之陰河岸以上的二層臺地和三層臺地上,從殘存的北城墻遺址可以大體推知當年密須古城廓呈方型,城內面積在220畝左右(15萬平方米)。城內三層臺地靠山坡南麓高亢平坦,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是宮城遺址,具體位置在職中校園唐槐一帶,此處以西,現中心小學操場一帶,故稱花園,此處以東,有地名曰“桃園”,這一帶區域為當時皇宮組成部分。宮城之外,廓城之內,靠西城墻偏北有“北將臺”,靠東城墻偏南有“南將臺”,在“北將臺”靠近水邊的西河岸上有一處平地名曰“馬苑”,這是密須國的軍事防御體系和戰馬馴養基地,說明當年的密須國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堅強的軍事指揮防御體系。 密須古城是一痤依山旁水的臺城,但在營造上卻體現了“因地制宜”的原則,一般帝王之城大都市“前朝后市”而密須城是“后朝右市”,在城廓內東北角,現郵電所一帶,是當年農貿交易市場。另外密人選擇了地勢較高、免受水害的洞山作為公墓,如今洞山眾多的周墓葬足以證明這一點,這種“公墓歸葬”反映了古人愛惜土地的傳統。
【民俗文化】
靈臺縣民風淳樸,自古崇尚禮儀,素有熱情好客的傳統。民間戲劇:木偶戲;民間工藝品:宮燈、剪紙、根雕、泥塑、刺繡、香包、麥稈畫、皮影、靈臺碑林、民間社火等。木偶戲參加省上匯演,剪紙、香包、泥塑獲甘肅省民間藝術節藝術品展覽二等獎。
宮燈 靈臺宮燈起源于明代,初流傳民間富豪人家,正月元宵節懸掛于大門樓廳。宮燈起初由民間藝人制作,造型比較單一,明清后,民間藝人不斷探索改進,造型也獨具特色。主架結構除木材外,出現了用竹子熏烤成多種動物形狀,如十二生肖宮燈,在民進盛行。解放后,隨著工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以鐵絲為主要制作材料,工藝得到進一步提高,在周邊地區開始流傳,因此,靈臺宮燈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工藝。
香包 靈臺香包,古稱香囊,其意蘊,如什字塬黃土般身后,其源流,同端陽節一樣悠長。為老人求壽、男女求婚、兒女求福、家庭求吉、旅途求順、病者求愈、五谷求豐、生意求利,無不賦予以展現生命、活力,表達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內涵,更具率真而拙巧,古樸而傳神。
剪紙 剪紙,是靈臺縣民間傳統藝術,根植鄉里,歷史悠久,年節慶典,婚喪嫁娶,生日祝壽,刺繡花樣無不即興而做,民間十分普及。
泥塑 靈臺泥塑歷史悠久,源于民間陶藝流行鄉村農舍,初為玩具,后賦以祈祥,藝人代為傳承,形成具有關中風格的工藝模式。制作中采用靈臺“板板土”,經過砸泥、制坯、塑型、精拋、酚洗、勾線,妝色等十幾道工序,全部手工制作完成。
皮影 皮影不僅是獨特劇種,亦是中國民間工藝之精粹。靈臺皮影古稱“燈影”,以上好牛、驢皮為最佳材質,皮子加工、剪刻造像、著色妝彩工藝考究,手法繁復,流派與特色為“關中道”。靈臺獨特劇種“燈盞頭”即為皮影戲。
麥稈畫 靈臺麥稈畫起源于清代,由鄉間農村婦女編織草帽引發。始初,將麥稈用水浸泡,待有柔性,民間婦女可即編成小動物之類的工藝品。此后出現了用麥稈蘸骨膠水粘貼書法對聯,懸于中堂,繼之,又用麥稈粘貼圖案,花、鳥、蟲、魚及人物,染色或燙色,觀賞價值極高。
【地方特產】
靈臺縣特產有:牛心杏、薄皮核桃、靈臺碭山梨、靈臺紅棗、靈臺柿子、靈臺長面、大鍋盔、油糊圈、死面油餅、小籠包子、油糕、釀皮、蕎面煎餅、清燉甲魚、蒸雞肉、手工面等。
【榮譽稱號】
2020年12月,靈臺縣入選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2021年9月,靈臺縣入選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縣。 2021年12月,靈臺縣入選擬授牌命名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 2022年4月,共青團靈臺縣委被評為2022年甘肅省“五四紅旗團(工)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