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縣,隸屬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黔東南州西南部,東臨臺江、劍河、榕江縣,南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連丹寨縣,北與凱里市接壤。總面積1204.36平方千米。雷山縣轄1個街道、5個鎮、3個鄉。雷山縣常住人口數12.32萬人。
雷山縣歷史悠久,其苗族建設、服飾、習俗、歌舞、樂器、工藝等仍保留著傳統、古老、原汁原味的豐富文化內涵,被譽為苗族文化中心,是活生生的“苗族歷史文化教科書”。境內主要旅游風景區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郎德上寨,中國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戶苗寨”,銅鼓發源地掌坳村,中國最美的苗寨烏東、百年水上糧倉新橋村等一批民族旅游村寨,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雷公山,響水巖瀑布,高巖大峽谷等風景名勝區和雷公坪“點將臺”、格頭“秀眉營”等歷史遺跡。1997年,郎德鎮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行政區劃】
雷山縣轄1個街道、5個鎮、3個鄉:
街道:龍頭街道
鎮:·丹江鎮、西江鎮、永樂鎮、郎德鎮、大塘鎮
鄉:望豐鄉、達地水族鄉、方祥鄉
【建置沿革】
夏,屬梁州領地。 商,為荊州地域。 西周,初為荊州地域。 春秋,屬牂牁。 戰國,屬且蘭后隸大夜郎。 秦,屬象郡。 西漢,先為且蘭后隸毋斂地。 三國,蜀漢時屬牂牁郡。 晉,設丹南縣。 唐,隸應州羅恭縣。 五代,屬紹慶府羈縻州。 宋,因之。 元,隸播州客山長官司。 明,洪武年間(1328年—1398年),設鎮遠、清浪、銅鼓、五開、偏橋、古州、清平、興隆8衛。永樂十一年(1413年),廢思州等宣慰司,置思州、鎮遠、黎平、新化4府,隸屬貴州布政使司。宣德九年(1434年),撤新化府并入黎平府。正統九年(1444年),置施秉、永從2縣。弘治七年(1494年),置麻哈州及清平縣。弘治十一年(1498年),置鎮遠縣。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縣。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置黃平州。 清,康熙年間,鎮遠、偏橋、清平3衛分別并入鎮遠、施秉、清平縣,興隆衛并入黃平州。雍正七年(1729年),置丹江廳駐丹江(今老丹江),屬都勻府。同治十一年(1872年),遷丹江廳駐肇慶堡(今縣城)。 民國二年(1913年),改丹江廳為丹江縣,屬黔中道。民國三十年(1941年),撤銷丹江縣,并入臺拱、八寨兩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設置雷山設治局,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50年,雷山設治局改為雷山縣,沿用至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雷山縣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東臨臺江縣、劍河縣、榕江縣,南抵黔南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連丹寨縣,北與凱里市接壤。總面積2022年,總面積1204.36平方千米。距省府貴陽184千米,距州府凱里42千米。
地形地貌 雷山縣地處云貴高原湘、桂丘陵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雷公山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處海拔480米。
氣候特征 雷山縣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大部分地區年均氣溫14℃-15℃之間,最高氣溫35.6℃,最低氣溫零下8.9℃。年降雨量131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0%。無霜期240-250天,年均降水量1375毫米,年均日照1225小時。
【交通運輸】
雷山縣距州府凱里42千米,距離凱(里)一玉(屏)高等級公路30千米,距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僅兩個多小時車程。2016年,雷山縣凱雷高速公路以及西江、黃里連接線建成通車,啟動雷山至榕江高速公路,實現村村通油(水泥)路目標和通村以上公路安全防護設施全覆蓋。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雷山縣共有中等職業教育1所,招生427人,在校生561.人,畢業生69人。普通高中1所,招生884人,在校生2756人,畢業生860人。初中5所,招生2072人,在校生5928人,畢業生1914人。普通小學26所,招生1508人,在校生11383人,畢業生2109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5216人。全縣普通高考錄取本科學生284人,本科及以上.上線率37.5%,錄取專科學生627人,中職單報高職錄取專科學生39人。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學生免雜費覆蓋率已達100%,免除教科書覆蓋率達到10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8.19%,高中毛入學率93.01%。
衛生事業 雷山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77個,其中醫院6個,鄉鎮衛生院8個,民辦非企業(診所)20個,村衛生室143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年末醫療衛生機構床位856張,其中醫院450張,鄉鎮衛生院176張,婦幼保健院30張。年末衛生技術人員93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80人,注冊護士373人。
【風景名勝】
郎德上寨
距凱里市區29千米,距縣政府雷山7千米,是貴州省東線民族風情游的重點村寨之一。郎德上寨系苗語“能兌昂糾”的意譯,“能兌”即歐兌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糾”即上寨。寨內苗民的服飾以長裙為特征,所以又稱為“長裙苗”。郎德鎮內有享譽海內外的“中國民間歌舞藝術之鄉”、“全國百座露天博物館”和“蘆笙之鄉”。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雷公山森林公園
雷公山,苗嶺之巔,為貴州苗嶺山脈東段總稱,主峰海拔2178.8米,雷公位于雷山縣城東北面,距縣城30千米。雷公山,史稱“牛皮大箐”,苗語稱“方別勒”,意為雷公居住的地方,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群峰起伏,由冷塘山、烏東山、野草坡、木姜坳、雷公坪、冷竹山、貓鼻嶺、九洞山等11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組成,地跨雷山、臺江、劍河、榕江四縣,總面積71萬畝。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稱為“當今人類保存最完好的一塊未受污染的生態文化境地,是人類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的理想王國。”
西江千戶苗寨
位于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36千米,距離黔東南州州府凱里35千米,距離省會貴陽市約260千米。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為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游景點,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全省首期村鎮保護和建設項目5個重點民族村鎮之一,2005年11月“中國民族博物館西江千戶苗寨館”在此掛牌。
獨南苗寨
位于雷山縣西南邊緣,地處雷公山南麓,與丹寨縣接壤,是錦雞苗族(旮弄人)生活的地方。獨南苗寨,原名叫同南,官方命名為“獨南村”,而在神話傳說和古歌巫辭中的名字為臥河略,意為云海蒼茫的地方。獨南苗寨地處云貴高原,隱身于蒼山霧海,在苗寨的靠山坡面上方位置往下看去,可以看到整個村寨建立在一道高高的山梁上,木樓往山坡兩邊延伸,看上去像是一座古老的城堡。
【歷史文化】
雷山縣的苗族建筑、服飾、習俗、歌舞、樂器、工藝等仍保留著傳統、古老、原汁原味的豐富文化內涵,是活生生的“苗族歷史文化教科書”。雷山縣苗族有三大舞:銅鼓舞、木鼓舞、蘆笙舞;有三大歌:苗飛歌、別福歌(苗族敘事史詩)、游方歌;三大節:爬坡節、吃新節、鼓藏(苗年)節(雷山縣苗族節日繁多,其中一年一度的“苗年節”和十三年一度的“鼓藏節”最為隆重。“苗年節”和“鼓藏節”主要是祭蝴蝶媽媽<羲和氏>祭姜央祖先,“苗年節”屬小祭,十月歲首過頭年,十一月過大年,十二月過末年。十二周年<一木星年>“鼓藏節”屬大祭,以單數為吉數舉行活動。“苗年節”一般活動三至九天,“鼓藏節”活動十三或十五天);三大賽:斗牛、斗雞、斗鳥;有三大傳統手工藝:銀飾、蠟染、刺繡。
非物質文化遺產 雷山縣共有1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全國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最多、國家傳統村落密度最大的縣。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名、省級10名、州級18名、縣級420名、縣級代表性傳承人群521名。
【民間藝術】
錦雞舞 錦雞舞是苗族蘆笙舞中別具一格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發源于貴州省黔東南的丹寨縣和雷山縣境內,主要流傳于苗族"旮弄"支系中穿錦雞服飾的錦雞苗族,比如丹寨縣片區的排調、也改、加配、黨早、麻鳥、羊先、羊告、也都、雅灰、送隴、烏灣、孔慶等苗寨,和雷山縣片區的獨南、烏的、橋港、新橋、掌批、排里、掌雷、南八、略顯、略果、巖寨、桃江、干腦、南腦、等苗寨。
古瓢舞 古瓢舞是以瓢琴為伴奏的一種舞蹈,在雷山達地鄉也蒙、背略、達勒等地苗寨逢年過節都跳這種舞蹈。古瓢舞多為男性在前邊拉古瓢琴,姑娘們踩著琴聲,雙手呈抱圓形擺動并扭腰、搖胯、步伐輕盈、身上佩戴的銀飾隨著身姿的擺動而叮當作響,悅耳動聽,別有情趣.古瓢舞與蘆笙舞有些相似,有二步、四步、五步,向右轉一圈循環有序,所以,可同時拉古瓢琴、吹蘆笙在同一蘆笙場上翩翩起舞,緩緩趨步向前,舞姿優美,發人生情。簡單而純樸的古瓢琴和古瓢舞源于苗民久遠的歷史生活,其文化底蘊透露出苗族古老文化深厚信息。2002年9月貴州電視臺《發現貴州》欄目組一行前往雷山也蒙村采拍了專題片。
銅鼓舞 銅鼓舞是敲擊銅鼓時踩著鼓點節奏跳的舞,擊鼓的方法是:把銅鼓置于寬敞的鼓柱中央,用繩將鼓側的兩支耳朵系好懸掛于鼓柱挑手杭吊起來,然后鼓手右手持鼓糙擊鼓面,左手持小木棒擊鼓胭部,可發出兩種音響,有的還需另一人手提木桶大小的助音桶(俗稱回音桶),桶口對鼓胭同時,一人擊,一人來回地“接調”、“送調”,使鼓音雄渾遠遠傳揚。銅鼓舞由于苗族支系不一,鼓點不同,其舞姿也各異。“銅鼓舞傳承地”掌坳村仍保留有11種鼓點舞步,新橋村和郎德上寨各有異彩,舞姿經長久積累和創新改進,形成集鼓、跳、聲音、歌于一體,獨具熱烈奔放,古樸、莊重、豁達的特點。跳銅鼓舞和跳蘆笙舞有的同時進行,舞者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又一圈,苗族姑娘們穿著節日盛裝,臉眉施以淡妝,在低沉渾厚的銅鼓敲擊聲和清脆悅耳的蘆笙吹奏聲中,步履輕盈,緩急有序,婀娜多姿。
蘆笙舞 蘆笙舞是苗族獨有的民族民間舞蹈。比較常見的是《祝嘎勒》。由三、五、七、九支大中小型蘆笙,用同一曲調吹奏,并由蘆笙頭或蘆笙手吹笙領舞,然后是穿盛裝的姑娘、中年婦女、年邁老嫗圍圈牽手跟著跳,隨著蘆笙的曲調,操著統一的步伐,徐徐向前移動。較其它的苗族地區來說,雷山蘆笙舞則有兩個特點:第一是突破了女子不吹蘆笙的傳統習俗,女蘆笙好手比比皆是;第二是突破非重大節日不吹蘆笙的禁忌,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聽到優美的蘆笙曲,看到歡快的蘆笙舞。早在20世紀50年代,便有南猛青年楊炳芳把雷山蘆笙曲吹響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晚會上。
【榮譽稱號】
1997年,郎德鎮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2004年,雷山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評為“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 2007年,西江鎮被批準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同年,西江千戶苗寨與郎德上寨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評為“中國景觀村落”、烏東村被中評為“中國經典村落景觀” 2008年,雷山被評為“貴州十大影響力風景名勝區”和“中國苗族銀飾之鄉”稱號 2009年4月25日至27日,在世界旅游精英博鰲峰會上,雷山縣被授予“中國旅游王牌目的地”榮譽稱號 2018年7月11日,雷山縣入選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名單。 2019年,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特色小吃百佳縣市。 2020年2月12日,雷山縣入選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名單。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百佳富氧縣市。 2020年7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安全感百佳縣市。 2020年12月,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 2020年11月25日,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1年1月18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命名為“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2021年11月,入選“2021中國最具安全感百佳縣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