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崗區為貴州省遵義市轄區,是遵義市的中心城區之一,歷來是遵義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原為縣級遵義市。位于貴州省北部,北倚婁山,南臨烏江,位居直轄市重慶和省會貴陽之間,處于西南出海通道重慶至貴陽黃金分割點上,是連接“黔中經濟圈”“黔北經濟帶”和“成渝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城市,向南到省會貴陽市約129公里,向北到直轄市重慶約251公里。紅花崗區常住人口為971337人。
紅花崗區面積430.5平方公里,轄4鎮11街道,40個村75個社區,區人民政府駐新華路。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這里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因此而名揚中外,彪炳史冊,被譽為“轉折之城”。紅花崗區境內著名的景點有金鼎山、遵義會議會址。
【行政區劃】
紅花崗區轄14個街道、9個鎮:
街道:老城街道、萬里路街道、中華路街道、迎紅街道、延安路街道、舟水橋街道、中山路街道、北京路街道、長征街道、禮儀街道、南關街道、忠莊街道、新蒲街道、新中街道
鎮:巷口鎮、海龍鎮、深溪鎮、金鼎山鎮、新舟鎮、蝦子鎮、三渡鎮、永樂鎮、喇叭鎮
【建置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屬鄨國,附屬于夜郎。 秦統一中國后,推行郡縣制,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置鄨縣。直至南北朝時均在境內,先后屬犍為郡、牂牁郡、平夷郡、平蠻郡。 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置播州,屬江南道。唐貞觀十六年(642年),播州所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今地在播州所轄帶水縣境內,五代時期先后屬前蜀、后蜀、楚、后周等國。唐乾符三年(876年),楊端率部在今城南10千米白錦堡建立世襲統治。 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楊氏家族內訌,楊光榮、楊文獻叔侄獻地歸順朝廷,宋廷令建播州與遵義軍,今地屬播州。宣和三年(1121年),廢播州,置播州城,隸屬南平軍;六年(1124年),改播州城為播川縣。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楊氏第十二代統治者楊軫將其治所從白錦堡遷穆家川(今老城),開始修建遵義老城,為今紅花崗區建城之始。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設播州沿邊安撫司,屬夔州路,今地駐安撫司治所。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播州安撫司升為播州宣慰司。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隸湖廣行省順元路宣撫司。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升為播南路,不久,恢復軍民安撫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播州改隸四川行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中書省奏準,播州仍隸湖廣行省。 明洪武五年(1372年),播州歸順明廷,隸四川。第二年由宣慰司升為宣慰使司,下轄安撫司、長官司,今地屬播州長官司。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明廷派兵剿滅楊氏土司政權,實行“改土歸流”,恢復中央朝廷直接委派官員的流官制度。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設置遵義軍民府,隸四川布政司,下轄播州長官司改置遵義縣。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置威遠衛指揮使司,隸四川都指揮使司。今地屬遵義縣,為府、縣治所駐地。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去威遠衛,改遵義軍民府為遵義府。雍正六年(1728年),遵義縣隨遵義府由四川省改隸貴州省。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存縣,隸黔中道。 民國九年(1920年),廢黔中道,遵義縣直屬省。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縣公署為縣政府。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貴州省建立十一個行政督察區,遵義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25日遵義解放后,于遵義縣城區建立遵義市。 1951年,撤銷遵義市,原轄地改為遵義縣城關區。 1952年,恢復遵義市。 1955年,專區轄市改為省轄市。 1958年,遵義市劃歸遵義專區管理;撤銷遵義縣,并入遵義市。 1961年,并入遵義市的遵義縣分出,恢復市、縣分置。 1997年6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市設區更名為紅花崗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紅花崗區是歷史文化名城遵義的主城區,位于直轄市重慶和省會貴陽之間,北距重慶市251千米,南離貴陽市147千米,處于黔北山原向黔中丘陵過渡地帶。轄區面積430.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地質基礎復雜,地貌類型多樣,境內有綿延起伏的中山和低中山山地、壟狀起伏的丘陵、狹長的谷地、群山環抱的山間盆地、切割不深的河谷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略呈階梯狀下降,湘江及其支流洛江灌流其間。海拔最高點為1400米,最低點為790米,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區中心丁字口海拔820米。
氣候 紅花崗區屬中亞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受季風影響特別顯著。年平均氣溫15.2℃,年平均降水量1094.2毫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各級各類全日制學校共 186 所(含中等職業學校 4 所)。其中幼兒園 102 所,專任教師 1180 人,在校學生人數 18707 人;小學 47 所,專任教師數為 2567 人,在校學生人數為 51925 人;初級中學 22 所,專任教師數為 1883 人,在校學生數為 24032 人;高級中學 9 所,專任教師數為 1175 人,在校學生數為 12448 人;中等職業學校 4 所,專任教師 322 人,在校學生數為 6398 人;特殊教育學校 1 所,專任教師 23 人,在校學生數為 175 人;專門學校 1 所,專任教師 22 人,在校學生人數為 97 人。
醫療衛生 全區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 558 家,其中:醫院 47 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500 家,專業公共衛生機構 7 家,其他衛生機構 4 家。醫療機構編制床位 8255 張,每千人口床位數 8.52 張。衛生機構人員總數(在崗職工)10751 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 3453 人,注冊護士 4033 人,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 9.11 人。
【交通運輸】
紅花崗區形成了以川黔公路縱貫南北,遵銅、遵松公路連接東西,東北、東南和西南公路延伸外埠,構成輻射狀公路骨架,其余縣、鄉公路、鄉村公路和專用公路深入鄉村和企、事業單位,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全市公路網絡雛形。以“兩縱兩橫四連一環線”公路和渝黔鐵路為主骨架的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全區8個建制鄉、鎮、辦事處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52個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在全市率先實現了“鄉鄉通油(砼)路、村村通公路”目標。
【風景名勝】
金鼎山
金鼎山海拔1608米,削立千仞,遙接摩天,《遵義府志》謂:“可望大定城(今畢節市大方縣)”,此為言其高。作為千年古剎享有“小峨嵋”的別號,擁有厚重的佛禪文化積淀,諸如建筑、石刻、雕塑、碑帖、書畫、茶藝、佛事等。其佛教道場的開辟,約唐貞觀年間(公元630年左右),隨著禪宗特別是臨濟法派的興盛,金鼎山在元代成為了黔北有名的佛教圣地。金鼎山一度香火旺盛,游客商貿如織。金鼎山有雄偉的寺廟建筑群和厚重的文化。有法緣寺、普賢殿、報恩寺、財神廟、觀音殿、藥王殿、萬佛寺、大廟等8座廟宇。各大寺廟中,均有石刻,繪有人物、云龍、鳥獸、花卉等圖案。碑林24塊石碑。
深溪生態濕地公園
深溪生態濕地公園位于深溪河上游段,緊鄰深溪古鎮。面積約3000余畝,其中濕地面積將達到2000余畝。設置了溪湖荷香、五彩花谷、濕地體驗區等14個主要景觀節點和相應配套設施,有200多種植物可供觀賞,其中濕地水生植物有80多種。
大板水國家級森林公園
大板水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歷史文化名城遵義市西北13公里處,面積3132公頃。公園由四大景區組成:包括大板水森林游覽區、聚仙洞地質景觀區、瑪瑙湖山水景區、金鼎山宗教文化觀光區。公園自然景觀資源有林海、雄峰、石林、溶洞、珍稀動植物、山溪、瀑布、溫泉、水庫、天象等10種類型,人文景觀資源有龐大的寺廟群、古山遺址、土司遺跡、長征遺跡、苗族風情、田園風光、民間傳說等7種類型,共計有17種景觀類型,68處景點,是貴州森林公園中景觀類型最多的公園之一。
桃溪寺
桃溪寺位于遵義市西郊5公里,明代以后,播州楊氏土司置有莊園,遂稱桃溪莊。崇禎末,佛事漸盛,于此興建延禧禪院,清代重修并易今名。現存建筑分正殿、前殿、左右廂房,聯成一四合院。山門外另辟荷池半畝,寺院后面是大片叢林,竹卉雜生,古樹參天,有楊氏,宗元墓葬分布其間。聯結叢林的廣大丘陵地帶,原為荒山,建國后置千畝果園。
遵義會議紀念景區
1935年1月,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遵義會議”,在危難時刻挽救了黨和紅軍,成為中國革命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從此,遵義蜚聲中外,成為著名的革命圣地。遵義會議紀念景區包括:遵義會議會址、紅軍總政治部蘇維埃銀行、遵義會址陳列館、毛主席住居、紅軍警備司令部、紅軍街、紅軍烈士陵園等景點。
【歷史文化】
海龍薅秧歌 海龍薅秧歌堪稱黔北漢族民歌中的“瑰寶”。它歷史悠久,歌腔豐富、風格濃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一個能勞動、能歌唱的“村寨部落”式的歌唱群體,傳唱著老一輩留傳的數十首薅秧歌,原原本本地保留了漢族民歌的精華。黔北自古就有地方民歌、山歌、打鬧歌、薅秧歌、花燈、儺戲、陽戲等民間文化。薅秧歌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以單聲部為主體的無伴奏演唱形態和自身特有的演唱風格。
踩山節 苗族的“踩山節”,又叫踩花山,是苗族同胞憑吊祖先的節日,一般是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初三為節日。踩山節期間,苗族人民在山頂豎起花竿,每年換一根。男女青年圍著“花竿”翩翩起舞,小伙子們個個穿著嶄新的繡著大花邊的藍衫,手捧蘆笙,邊吹邊跳,姑娘們穿著各種圖案的百褶裙,手持彩色花傘,邊舞邊唱,除舞蹈外,男女青年還常常即興對歌。 踩山節,又是未婚青年尋求伴侶的好時光,通過舞蹈和對歌活動,如果男女雙方情投意合,便可互相交換繡花腰帶,男的送小刀,作為訂情的憑證。
花燈戲 黔北花燈戲是數百年來流傳遵義全境的民間歌舞,是年節時重要的民間藝術活動。演出時花燈簇擁燈燭輝映,表演者唐二幺妹主演主唱,詼諧幽默,眾人幫腔伴舞,氣氛熱烈。近百余年來,花燈接近世俗愿望,具有了酬神祈愿的功能,派生出“春燈”“壽燈”“喜燈”“愿燈”“孝燈”“瘟燈”等專項燈事活動,以滿足人們節慶賀歲、祝賀壽誕、祝福賀喜、悼念亡故、驅災避難的世俗要求。黔北花燈音樂、舞蹈、服裝、道具均系統完備,表演程式化。貴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琴戲 遵義文琴戲起源于清末明初,起初只是敲擊揚琴坐唱,是士紳雅聚時的玩藝,隨參與人的相互切磋研討和時日積累,逐漸改坐唱為表演,形成了唱腔、器樂、角色都相對完備的文琴戲。士紳的流動,使文琴戲在貴陽、安順都有愛好者并搭有班子,三地之間常有往來,互通有無取長補短、促進了貴州文琴戲的進步。1953年經文化館和專業人士的指導,成立了遵義業余文琴劇團,試演了《英臺別家》《三難新郎》等劇目。1960年,省政府將文琴戲定名為黔劇,作為貴州的地方劇。1961年遵義地區黔劇團成立,業余文琴劇團的大多數成員都進入劇團工作。貴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方特產】
遵義董酒 董酒采用優質高粱為原料,以廠區西面八公里的水口寺地下泉水為釀造用水,小曲小窖制取酒醅,大曲大窖制取香醅,酒醅香醅串蒸而成。其工藝簡稱為“兩小,兩大,雙醅串蒸”。 董酒有別于醬、濃、清、米香型酒,因舒適藥香和爽口微酸而別具一格,根據國家評委意見,2008年8月25日董酒開創董香型白酒地方標準,列為“董香型”白酒的代表。
延壽牌雞蛋糕 遵義“延壽牌”雞蛋糕用料精良,以上等土雞蛋、精面粉、白糖、好香油為主要原料,在傳統配方的基礎上加入現代工藝研究而成,不僅蛋香飄逸、口感純正、外觀誘人;而且采用了現代化保鮮防腐措施。其特點是外表油潤,質地松泡,細膩酥軟有彈性(指壓起窩,指松復平),口感香甜清爽,色澤淺黃,小巧玲瓏,每500克約40只,斷面金黃,蛋香濃郁,容易消化,滋潤,不腥不膩,半月不減其新鮮顏色。
遵義朝天椒 遵義朝天椒又名遵義小辣椒、蝦子朝天小辣椒(因蝦子辣椒市場而得名)。成熟后色澤鮮艷、油潤紅亮、果型美觀、肉厚質細、辣素適中、風味濃香;因品種而異,呈圓錐形、長指形、櫻桃形或子彈頭形,單生或簇生,果實朝天。遵義小辣椒營養豐富,具有“消宿食、解結氣、開胃口、辟邪惡、殺腥氣諸毒”的功能。現代醫學亦證明,辣椒所含的辣椒素確有增進食欲、幫助消化、興奮神經、增溫御寒、促進血液循環和殺蟲敗毒作用。
姜糖 姜糖,產品獨具匠心,工藝獨特,口味不凡。其系列產品酥而不膩,不粘牙,入口化渣,綿甜入口,具有解毒,溫胃去寒,止咳化痰,舒筋活血,預防感冒之特點。據最新科學研究證實,姜還有軟化心腦血管之功效,所以,常吃姜,多吃姜,吃姜糖有益身體健康。產品曾榮獲“中國名優品牌”稱號。
【榮譽稱號】
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10月9日,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稱號。 2023年2月,紅花崗區被選為2023年貴州省國家級生態農場建設項目實施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