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簡稱務川縣)是貴州省遵義市下轄自治縣,地處黔、渝邊沿結合部,是中國兩個以仡佬族為主體民族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務川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東與德江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相連,西與正安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毗鄰,南與鳳岡縣接壤,北與重慶市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交界。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308466人。 總面積2777平方公里,轄3街道11鎮2鄉81個村42個社區,仡佬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6.56%。
【行政區劃】
務川縣轄3個街道、11個鎮、2個鄉:
街道:丹砂街道、都濡街道、大坪街道
鎮:豐樂鎮、黃都鎮、涪洋鎮、鎮南鎮、硯山鎮、浞水鎮、茅天鎮、柏村鎮、泥高鎮、分水鎮、蕉壩鎮
鄉:紅絲鄉、石朝鄉
【建置沿革】
務川地,秦屬巴郡。 漢代,歸涪陵。 西晉永嘉元年(307)以后,沒于夷僚。 隋朝,開皇十九年(599年)置務川縣; 大業七年(611),置高富縣,屬明陽郡。 唐代,武德四年(621年)置務川郡于縣治,領務川、涪川、扶陽三縣,旋即改為務州; 貞觀四年(630年)改務州為思州;貞觀十年(636年)屬黔州;貞觀十一年(637年)又歸屬夷州。 宋朝,政和七年(1117),移思州治務川縣于此都濡故地,復置務川縣; 宣和四年(1122),廢思州,務川縣降為務川城,屬彭木縣; 南宋紹興二年(1132),復建思州及置務川縣。 元代,至元年間,因婺星飛流化石改“務”為“婺”,即婺川縣,屬思州軍民安撫司。 明朝,洪武五年(1372),改隸鎮遠州;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撥隸思南宣慰司管轄。 清初,婺川縣仍屬思南府; 光緒十年(1884),于婺川縣境增設后坪彈壓委員。 民國二年(1913),屬黔東道,又分原后坪彈壓委員轄地置后坪縣;民國十二年(1923),直屬于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屬貴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年(1941)撤后坪縣,后坪轄地分別并入婺川、沿河兩縣。 1949年,隸屬遵義地區; 1959年,國務院批準改婺川縣為務川縣; 1987年11月,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成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務川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東與銅仁市的德江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相連,西與本市的正安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毗鄰,南與本市的鳳岡縣接壤,北與重慶市的武隆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交界。縣城距遵義市區195公里,距重慶市區250公里。縣域南北長125公里,東西寬62公里,總面積277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務川縣地貌上屬云貴高原東北部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總體地勢為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區內一般海拔在650-1000米之間,最高峰位于浞水鎮的筍子山,海拔1743米;最低點在紅絲鄉洪渡河出口,海拔325.3米。
氣候特征 務川縣屬亞熱帶高原濕潤季風氣候區,山體氣候特征明顯。年平均氣溫15.5℃,年平均無霜期280天,日照率年平均為23%。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271.7毫米。
河流水系 務川縣境內河流均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支流是洪渡河流域。區內共有河流288條,總長1086公里。其中,集雨面積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3條,20-25平方公里的23條,10-20平方公里的2條,小于10平方公里的有248條。
【社會事業】
教育 全縣共有幼兒園68所,其中民辦幼兒園35所,入園人數4110人,在園在班幼兒14271人,全縣幼兒園教職工1590人,其中專任教師831人。小學校點47所(含獨立設置的少數民族學校0所,民辦小學1所),在校學生30929人,比上年增加-641人,招生人數4751人,7-12周歲凈入學率為100%。教職工1737人,其中專任教師1686人(含九年一貫制學校162人),師生比1:18.34,農村留守兒童4157人。初級中學22所,在校學生16336人,初中毛入學率103.05%,招生人數5632人,教職工1329人(含九年一貫制學校128人,完全中學48人),其中專任教師1286人,師生比1:12.7,留守兒童2677人。高級中學4所,完全中學1所。初中畢業學生5247人,進入本地高中就讀高一的有2850人。在校學生9542人,寄宿生9489人,高中學生輟學率0.068%,教職工814人(含完全中學123人),其中專任教師765人,師生比1:12.5。職業高中1所,在校學生2482人,招生人數864人,教職工156人,其中專任教師148人,師生比1:16.77。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133人,教職工33人,專任教師33人。農村義務教育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65.78%。
衛生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全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75個,其中醫院1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鄉鎮衛生院13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中心1、血站1個、精神病醫院1個、村衛生室124個。醫療機構擁有病床位3304張,其中醫院床位2677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鄉鎮衛生院床位576張,其他醫療機構49張;衛生技術人員數243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747人,護士1094人,其他技術人員594人。
【風景名勝】
仡佬之源景區
仡佬之源景區位于貴州省務川縣大坪街道洪渡河畔,景區仡佬民族文化和丹砂文化獨特厚重,自然山水優美奇特,是一處集歷史遺存、民族特色、地域風情和自然山水為一體的綜合性民族文化旅游景區。
九天母石景區
九天母石景區位于仡佬之源景區內,距務川縣城11公里。主要由仡佬山寨、百合臺、天主坳、九天母石等人文自然景點組成。每年清明節前后,仡佬族族裔都會聚集至此,舉行“祭天朝祖祭祀大典”,感恩祈福。
龍潭民族文化村(龍潭古寨)
龍潭村位于務川縣大坪街道,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寨前一方水塘,四季不干,荷香滿塘,龍潭村由此得名。寨內石板鋪路,石巷相連,幽深古樸,景色迷人。道路、建筑、垣墻相互連通,構成了村寨軍事防御的體系,成為了古寨富有特色的建筑。
中國仡佬民族文化博物館
仡佬文化博物館景區位于務川縣大坪街道,美麗的洪渡河畔,是第一座具有現代化意義的仡佬族博物館。展區主要布展內容為30周年成就展、精品文物展和書畫展、仡佬民族文化陳列展。
桃符旅游景區
桃符旅游景區位于務川縣丹砂街道,桃符古村落是歷史文化保存較好的村寨。在民俗體驗區可體驗仡佬民間傳統技藝文化。村寨三面環山,寨子的核心區有一桃緣湖,為人工打造的湖,整個湖區占地40余畝,主要集觀光與休閑體驗兩部分于一體。
七柱山景區
七柱山景區位于務川縣黃都鎮絲棉村境內,距縣城40公里。經過上億年的風化剝蝕,七柱兀現,劍指南天,四季落日余輝映襯,實乃自然呈匠心。有專家說“是全國實為罕見的石灰巖奇觀”。山腳下的銀獅洞發育成熟,石幔鐘乳奇異。鄰里神奇的風動石,“林泉山水”的仡佬族古民居,與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旅游帶。
田村·故事里景區
“田村·故事里”位于務川縣豐樂鎮南面務鳳二級公路主干線上,是一個古村落,風景優美,民風淳樸,占地50畝,是田氏家風文化豐富的傳統民俗古寨。
洪渡河漂流
洪渡河漂流景區位于務川豐樂鎮境內,全程約九公里,共計22個灘口.總體落差大,驚險刺激河段達18于處,漂流游程約150分鐘.河道內水質清澈、流量大、四面河山峰巒起伏、卵石河床、原生原態、青山飛流、風光無限。
鋸齒山(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大婁山脈東北部的洪渡河南岸,是全球黑葉猴分布最密集、數量最多的地區。該區地質結構也非常獨特,山巒起伏,溝壑縱橫,飛瀑流泉,溶洞交錯。主要景點有白馬下凡、仙人抬轎、七孔泉、月亮石、飛瀑潭等20多個。
仡佬大草原(栗園草場度假區)
仡佬大草原(即栗園草場旅游度假區)位于務川縣泥高鄉栗園村,是中國西南第一草場,面積約13萬畝,平均海拔在1360米范圍內,全年無酷暑。景區內分布有石林、梅古洞飛瀑、槐溪河、響水泉、大巖門、小巖門、天池等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良好,是休閑、避暑的理想場所。
羅峰書院
羅峰書院是務川縣的一座標志性古建筑,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初名“敷文書院”,光緒八年知縣羅慶春擴建,更名為“羅峰書院”。
珍珠溪百花谷
珍珠溪景區位于務川縣涪洋鎮前進村平溪河峽谷,集“文化體驗、自然觀光、避暑度假、養生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旅游景區。平溪河是仡佬族的母親河——洪渡河的一級支流,離縣城35公里左右,距務正高速公路涪洋收費站約2公里。海拔700余米,氣候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紅葉峽谷景區
紅葉峽谷位于務川縣東南部,主要分布在都濡鎮、大坪鎮和石朝鄉三個鄉鎮的結合部,位置優越,交通便捷,距務川縣城僅有10公里。景區地質奇特,景色迷人。獨特的地質地貌構成了集峰叢、洼地、漏斗、溶洞、溫泉、溪流、懸崖、瀑布、水潭、石峰等地質奇觀,溶蝕地貌發育成熟,景觀壯美,具有極大的觀光、攝影、探險和科考價值。
浪水天坑景區
浪水天坑景區(石朝鄉天坑群)位于務川縣石朝鄉,天坑的特異性在中國現有天坑或天坑群中并不多見。景區有三個相鄰且深達100余米的天坑,形成規模壯觀的天坑群。從山頂向下俯瞰,三個天坑一脈相連,緊密相依,渾然一體,顯得不可分割。但三個天坑又各具形態,顯露出獨特的個性。
高峰石城景區
石城景區(高峰石林)位于務川縣石朝鄉,面積約800畝,成一斜坡狀分布,區內奇石、怪石遍布,天然成林,蔚為壯觀。有磅礴大氣的石林城,有意境深遠的古城堡,有飄逸俊偉的天門石,有昂然活躍的怪獸石,有含情瀉意的花卉石,可謂嘆為觀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