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河北 >> 邯鄲市 >> 鄉鎮介紹 >> 元固鄉 |
![]() |
元固鄉 |
元固鄉位于肥鄉縣東南部,距縣城7.2千米。北鄰309國道,肥廣公路和肥廣地方鐵路并行過境。鄉政府駐前元固村。面積55.76平方千米,人口2.75萬人(2002年)。轄27個行政村。鄉境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平原君墓。 歷史沿革 1953年建元固鄉,1958年改管理區,屬城關公社,1961年建元固公社,1982年改鄉。1996年河頭堡鄉并入,轄27個行政村(23個自然村),35026人,面積51.4平方千米。1997年,面積51.4平方千米,人口3.5萬,轄平莊、沙窩、李堡、東河頭堡、西河頭堡、謝村、前油胡寨、中油胡寨、后油胡寨、韓莊、西賢店、前元固、東元固、西元固、李莊、胡莊、袁莊、西彭固、東屯莊、西屯莊、索家寨、三里堤、楊莊、王莊、八里莊、郝莊、戶部李莊27個行政村。 經濟狀況 該鄉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全方位放開搞活,大力度招商引資,高質量擴充民營總量,嚴要求優化發展環境,全鄉掀起“老板創大業、能人辦企業、干部干事業、百姓興家業”熱潮。 該鄉堅持以全新的思路引領創業、以優惠的政策激勵創業、以寬松的環境保障創業、以完善的機制推動創業,多方鼓勵和支持農村富余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行政事業單位干部職工投資興業、離崗創業,出臺了《全民創業活動實施方案》、《關于推進全民創業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大力表彰創業功臣,先后授予5名為元固鄉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負責人“人民功臣”榮譽稱號。對于投資規模大、投資強度高、科技含量高、實現利稅高的項目,實行“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特殊政策。山東一客商在考察了全國多個地方后,計劃投資億元在元固鄉三里堤村建設蔬菜種植基地。 糧棉加工勢頭良好。全鄉擁有棉花加工企業16家,年加工能力2萬余噸,成為全縣著名的棉花加工集散中心。投資1.2億元的冀禾糧棉深加工項目已建成廠房4320平方米,面粉加工車間和辦公車間正在緊張施工。 特種養殖發展迅速。全鄉蛋雞存欄60余萬只,擁有肉雞養殖廠60余家,奶牛存欄1000余頭。其中,投資8000萬元的河北苑青肉牛養殖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投資300萬元的付玲養殖基地建成投產,年存欄鴨10萬余只,成為全縣最大的種鴨養殖企業。河頭堡村蛋雞存欄40萬只,成為全縣惟一的蛋雞養殖專業村。 該鄉大打旅游品牌。投資5億元的綠源農莊項目以三里堤村、王莊村等周邊村現有水域資源、林業資源和特色種養殖為基礎,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平原君墓、碧霞元君祠景區為依托,發揮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和農家自然純真的鄉村風貌,以回歸自然為主題,全力打造集休閑、旅游、觀光、商務、垂釣為一體的綠色農業旅游帶。 重點項目 元固鄉堅持用項目推動科學發展,在項目建設上實現新突破,用項目建設增投入、強實力、惠民生、促和諧,本著“跳起來摘桃子”精神,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不為任何壓力所屈,化挑戰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有力地加快了強鄉建設步伐。 該鄉牢固樹立“項目興鄉”思想,緊緊抓住項目建設這個切入點,以裝備制造業為主,以鑄造、棉紡、養殖為輔,帶動全鄉經濟跨越式發展。鄉黨委、鄉政府在做好對上爭取、對外引資的同時,重點做好對下解釋、對內規范等工作,使涉及項目征占地、職能部門執法執紀以及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民企矛盾得到妥善解決。同時,緊緊圍繞“大項目、大產業、大集群”發展思路,著眼“國”字號、瞄準“省”字號、抓實“市”字號大企業集團,全力予以引進、幫扶;對重點項目鎮黨委領導親自抓,提供“保姆式”服務。投資8000萬元的河北苑青肉牛養殖項目在生產中遇到困難,鄉黨委書記王紹山、鄉長錢偉興積極為企業協調資金、土地、水電等問題,使項目進展順利。 目前,總投資5億元的邯鄲市遠達車輛制造公司二期擴建工程已投產達效,掛車產量2000輛,產值突破億元大關。在此基礎上,今年又投資3.3億元進行三期工程擴建,成為邯鄲市最大的掛車制造企業。總投資1.5億元的河北維斯頓重型起重設備有限公司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投資6200萬元的邯鄲市力德群生態養殖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建成投產,年存欄奶牛800頭,新建全市最大的標準化擠奶廳投入使用。投資8000萬元的邯鄲市金牛養殖有限公司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有望近期實現投產。投資3000萬元的邯鄲市鼎新鑄造項目和壓縮式掃地車項目都已完成基礎建設和設備調試,正在投產試運行。 村莊簡介 西元固 位于縣城東南7.15千米處,今為鄉政府駐地,人口361戶、1377人。明代建村為“袁固”,之后也書寫成“原固”和“元固”。清道光年間,分為前、后兩個元固。民國時,后元固又分為東、西兩元固。 前元固 位于鄉政府駐地南0.25千米處,人口414戶、1649人。 東元固 位于鄉政府駐地東0.75千米處,人口261戶、933人。建村情況見西元固。 李莊 位于鄉政府駐地東偏南0.9千米處,人口192戶、709人。明代建村,50年代前,通稱該村為“元固李莊”以別于其他同名村。 郝莊 位于鄉政府駐地北偏西4.4千米處,人口212戶、783人。元代建村。 八里莊 位于鄉政府駐地西北4千米處,人口67戶、275人。建村年代不詳,因距縣城“八里”而得村名。 戶部李莊 位于鄉政府駐地北偏西3.25千米處,人口258戶、1098人。明代,戶部尚書張學顏之佃戶李姓,在此處建房舍以耕種而逐漸成村。 三里堤 位于鄉政府駐地西北5.2千米處,人口423戶、1667人。明代建村,以村在城東南三里漳河堤上而得名。 裴王莊 位于鄉政府駐地西北4.34千米處,人口507戶、1939人。明初由裴王二姓建村為“裴王莊”。民國間裴姓極少,人們習慣稱王莊,1982年正式定名裴王莊。 楊莊 位于鄉政府駐地西北3.7千米處,人口355戶、1373人。明代由小靳村楊姓遷來建村。 索家寨 位于鄉政府駐地西偏南5.63千米處,人口198戶、910人。明代索申二姓在此建村。 西屯莊 位于鄉政府駐地西偏南5.1千米處,人口568戶、2348人。該村建于明代,與東屯莊為同一自然村,于清后期再分為“東”、“西”二屯莊。該村西有省級保護文物單位趙國趙平原君之明代墓碑一座。 東屯莊 位于鄉政府駐地西偏南4千米處,居民418戶、1671人。建村情況見西屯莊。 西彭固 位于鄉政府駐地南1.5千米處,人口628戶、2433人。明以前就有該村。 袁莊 位于鄉政府駐地西南1.1千米處,人口436戶、1831人。明初建村。 胡莊 位于鄉政府駐地西南1.4千米處,人口246戶、945人。明初建村。 西河頭堡 位于鄉政府駐地東南4.5千米處,人口463戶、1916人。原為河頭堡鄉鄉政府駐地。建村年代不詳,因村在古漳河人成安入肥鄉東部之要沖而得村名,與東河頭堡為一個自然村,1952年分為東、西河頭堡。 東河頭堡 位于鄉政府駐地東南4.75千米處,人口445戶、1750人,原與西河頭堡為一個自然村。 東李堡 位于鄉政府駐地東南2.25千米處,人口139戶、567人,明代建村。 平莊 位于鄉政府駐地南偏東2.25千米處,人口165戶、725人。明初由山西洪洞平姓遷來建村。 謝村 位于鄉政府駐地東略南4千米處,人口284戶、1228人。明代建村,也書寫為“解村”。 前油胡寨 位于鄉政府駐地東略南6千米處,人口379戶、1706人。據傳,宋代建村,與后、中油胡寨原為一個自然村。1935年以前分為前、后油胡寨,以后又分為前、中、后三個行政村。又傳說,古代該處曾有湖泊,后由“游”姓建村于此,訛寫為“油胡”寨。 后油胡寨 位于鄉政府駐地東略北6.1千米處,人口200戶、914人。建村見前油胡寨。 中油胡寨 位于鄉政府駐地東6千米處,人口129戶、643人。建村見前油胡寨。 西賢店 位于鄉政府駐地東略南7.4千米處,人口321戶、1506人。明初劉姓建村。據傳,劉某開店頗有德聲,故人們稱其店為“賢店”,因以店名村(東賢店在廣平縣)。 韓莊 位于鄉政府駐地東稍南7.7千米處,人口99戶、390人,明初山西移民韓成建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