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縣地處豫北,環繞安陽市區,南與湯陰、鶴壁毗鄰,北與河北磁縣、臨漳、涉縣隔河相望,西與林州接壤,東與內黃相連。安陽縣素有豫北沖要之稱,京廣鐵路、京深(圳)高速公路、安林高速、107國道穿境而過。縣域呈橫帶狀,總面積120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7萬畝。2007年底,全縣總人口93.4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1.85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87.6 %。安陽縣轄14個鄉、7個鎮、608個行政村和6個居民委員會、707個自然村。
行政區劃
安陽縣轄10個鎮、11個鄉:
鎮:水冶鎮、銅冶鎮、善應鎮、柏莊鎮、白壁鎮、曲溝鎮、呂村鎮、蔣村鎮、倫掌鎮、崔家橋鎮
鄉:都里鄉、磊口鄉、許家溝鄉、馬家鄉、安豐鄉、洪河屯鄉、韓陵鄉、永和鄉、瓦店鄉、北郭鄉、辛村鄉
歷史沿革
公元前257年,秦攻克魏國寧新中邑,更名為安陽邑。變寧為安,其意相近。古時以水北山南為陽,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陽。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后,安陽置縣,屬邯鄲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屬趙王國。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改趙國為邯鄲郡,五年復為趙國。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安陽屬魏公國, 建安二十一年(216)夏四月,屬魏王國。三國魏黃初元年(221)屬魏郡。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為相州,魏郡治所。隋開皇三年(583)廢魏郡,存相州,仍治安陽。大業元年(605年),廢相州為魏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復改魏郡為相州,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為彰德府。元至元初改彰德府為彰德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將徐達從行在汴梁(今開封市)出發,攻打河北的彰德諸路,攻下后即置彰德府。安陽先后均為治所。民國二年,安陽縣屬河北道。十六年(1927)直屬河南省,1932年10月,國民政府在省下設區,安陽為河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屬安陽專區。1968年3月18日屬安陽地區。1983年10月25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安陽地區行政公署,實行市帶縣的體制。安陽縣屬安陽市至今未變。
自然地理
鳥瞰縣境,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西部為太行山余脈,層巒逶迤,溝壑縱橫;稍東,緣山兩嶺分居南北,連綿起伏,延伸至中部;再東,與華北平原相接,廣袤無垠,一馬平川。最高點在磊口鄉的沙帽垴,海拔674米;最低點在瓦店鄉的廣潤陂,海拔54.5米。山、川、平、洼多種地貌,構成了全縣復雜的地形結構。
全年平均氣溫14.2℃,較歷年同期平均值14.1℃偏高0.1℃,屬于正常。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8.3℃,出現在6月8日;年極端最低氣溫為-9.3℃,分別出現在1月7日、9日、13日。其中冬季平均氣溫1.3℃,屬于正常,但各月氣溫呈明顯遞增趨勢,特別是1月下旬到季末,氣溫均較歷年偏高,不利于小麥越冬后期及返青生長。春季氣溫正常,季平均氣溫14.9℃,熱量能夠滿足冬小麥生長需要。但是3月中、下旬,氣溫變化劇烈,3月中旬平均氣溫較常年偏低2℃,下旬異常偏高4℃,不利于小麥返青;夏季平均氣溫25.0℃;秋季平均氣溫14.1℃,均屬正常季節。
安陽縣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西部山丘地區已先后發現礦點150余處,有煤、煤層氣、鐵、錳、鉛、銅、鉀、鎂、磷及霞石正長巖、長灰巖、白云巖、熔劑灰巖、水泥灰巖、長石、大理石和瓷土、石膏等金屬或非金屬礦藏30余種,儲量之大,多數可供開采百年以上。
經濟發展
2004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67.33億元,比上年增長20.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91億元,增長7.3%;第二產業增加值40億元,增長29.2%;第三產業增加值15.42億元,增長12.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6億元,增長38.8%,居全省第八位;一般預算支出5.39億元,增長2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18.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09億元。商品出口總額3745萬元。實際利用外資3.3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813元。城鄉居民年末儲蓄存款余額45.9億元。
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大力實施工業振興工程,對鋼鐵、水泥、特種合金行業進行了整合規劃;實施工業項目150個,完成投資13.49億元,投產項目123個,其中華誠鋼鐵公司240噸轉爐一期和誠晨焦化公司80型焦爐建成投產,永興鋼鐵公司120噸轉爐、3500毫米中板生產線等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依法取締、關閉或停產治理污染企業219個。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全縣完成農業總產值20.35億元,增長6.6%。規模養殖場(戶)達3940個,創市級畜牧示范基地4個和優質畜產品品牌2個,畜牧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重達到32%。全面啟動“綠色存折”工程,平原綠化植樹820萬株,退耕還林1066.67公頃,太行山綠化3466.67公頃。新建節水工程42萬米,水保治理38平方公里,再次奪得省“紅旗渠精神杯”。狠抓基礎設施建設。省道大白公路建成通車,投資2850萬元新建縣鄉公路55.8公里,東部平原區村村通油路。新建沼氣池1100個,以高效、節能、環保被全省推廣,代表河南省出席了全國沼氣建設項目管理研討會。投資1.2億元,建城鎮景觀大道11條、居民住宅小區5個、商貿小區4個。水冶鎮投資近億元進行了城中村改造和松濤北路經營開發,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省鄉(鎮)第一位。銅冶鎮“五路一站”和呂村鎮行政中心外遷順利完成。投資8500萬元的縣二中新校投入使用。省重點工程縣疾病控制中心和柏莊、曲溝衛生院改造完工。
強力推進改革開放。狠抓企業改革,完成了廣源熱電廠、天河水泥公司等12個企業改制,工商企業全部實現民營化。強化非公有制經濟主導地位,非公有制企業、工商戶達2.13萬個,從業人員15.9萬人,工業增加值和實繳稅金分別增長29%、90%,永興鋼鐵、昌泰紡織躋身全國大型工業企業行列。深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降低農業稅稅率3個百分點,減征農業稅及附加1744萬元,人均減負20.76元;落實糧食直補資金1013.7萬元,退耕還林補貼260.9萬元,農機、秸稈青貯補貼64.7萬元。加快政府機構和人事制度改革,事業單位人員聘用覆蓋面達到100%。撤銷糧食流通企業7個,減員808人。創辦農民水利協會、自發搞農田水利建設的經驗被全省推廣。完成招商引資項目36個,實際利用國內縣外資金3.31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
工業經濟
快速發展的工業經濟。工業是安陽縣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工業強縣意識,大力實施開放帶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了工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形成了行業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到2004年底,全縣有各類工業企業4375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14億元。目前已建成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4個工業園區:水冶鋼鐵工業園區、曲溝水泥建材工業園區、柏莊輕紡工貿園區和以善應鎮、銅冶鎮為主的煤炭焦化工業園區。一批企業跨入全省實力百強行列。
重要的商品物流基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便捷的交通環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安陽縣成為中原地區重要的商品物資集散地。全縣形成了水冶、柏莊、曲溝、呂村等多個商品物資交易市場,其中柏莊內衣市場和曲溝鎮鐵合金交易市場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農業產業
優質糧、棉產區。農業是安陽縣的傳統優勢產業,尤其是中東部平原地區,土地肥沃,水資源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年無霜期208天,發展農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已形成小麥、玉米、棉花三大優勢產品。2004年,小麥播種面積58.97萬畝,總產量20萬噸,其中優質小麥21萬畝;玉米播種面積40.28萬畝,總產量14.98萬噸;優質棉花面積15.7萬畝,產量4318噸。此外,安陽縣的小米、紅薯、大豆、花椒、蘑菇等農產品以其品質優良而享譽省內外。
重要的畜產品基地。近年來,安陽縣委、縣政府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以建設“畜牧大縣”為重點,積極引導和扶持農民大搞規模養殖、特種養殖和畜牧產品的深加工。目前,全縣有5萬余戶,10萬余人從事畜牧業生產,有專業養殖場戶9000多家,其中規模養殖場戶3246家,形成了奶牛、肉豬、肉羊、蛋雞、肉雞五大產業,20多個養殖小區。2004年,全縣出欄生豬32.4萬頭,羊5.35萬只,家禽360.1萬只,肉類產量3.07萬噸,奶產量1萬噸,禽蛋產量5.04萬噸。
交通設施
安陽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北連首都北京,南接省會鄭州。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縱貫全境,安李、石林鐵路,安林、安濮公路橫跨東西,正在建設中的安林高速公路穿越西部山區,縣境內國道、省道和縣鄉公路縱橫交錯,形成網絡。更兼環繞安陽、毗鄰鶴壁、鄰近濮陽3個城市,故素有“豫北沖要,四省通衢”之稱。京廣線縱貫全縣南北32.25公里,設柏莊、寶蓮寺2個車站。安李線(延伸到河北磁縣崗子窯),東起京廣線的安陽站,西行安陽西站、水冶站、石澗站、李珍站,每天有2列客車從安陽站始發,到達崗子窯站,全長33.1公里。石林線,從石澗車站起,經磊口站達河順站,全長11公里。安陽縣經濟總量在全市名列前茅,產業優勢、文化資源優勢、現代農業發展優勢、交通區位優勢為安陽縣今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當前,我省提出城鄉建設三年大提升行動計劃,我市城市建設三年計劃也正在有序向前推進。
社會事業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縣鄉財政用于公路、科教文衛和體育事業的支出達1.65億元,增長10.38%,占財政支出的30.2%。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完成市以上科技攻關項目8個,14個企業獲得ISO質量體系認證,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和“科普示范縣”。改造中小學D級危房8.74萬平方米,新建校舍10.1萬平方米,實現了三年任務一年完成;初中升高中入學率達48%,高考本科上線1282人。成功舉辦首屆農民運動會,參加人員達15萬人。安陽縣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8處、縣級100處,其中馬氏莊園維修完工,設立了漁洋村文化遺址文物保護所,寶山靈泉寺和塔山景區被批準為市級森林公園。落實再就業資金400萬元,減免各種稅費26.56萬元。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發放救災救濟款338.3萬元,解決溫飽或脫貧1.15萬人;落實“兩免一補”資金68.5萬元,扶助貧困家庭學生1.8萬名;打旱井水窖1.08萬眼,解決了7200人的吃水困難和2﹒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清償拖欠工程款1435萬元、農民工工資23.5萬元。
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對1983年至2003年縣政府及其辦公室頒發的4000余份文件進行了全面清理,取消行政許可項目19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顯著的階段性成效。不斷完善“四個中心”和行政效能監督熱線、縣長公開電話建設,開通了政府網站,推進政風評議和行政監察,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被市政府評為“行政便民工作先進縣”。率先在全市評選“十佳農民標兵”100名,組織“五下鄉”活動427場,創建省、市級衛生先進單位9個、文明單位10個,再次獲全市“殯改工作先進縣”稱號。狠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著力化解信訪積案,被省委、省政府評為“下訪工作先進縣”,連續兩年獲全市“信訪工作先進縣”稱號。
旅游資源
秀美的自然風光。安陽縣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形狀分布,西依太行山余脈,山丘連綿,美若畫屏,東接華北大平原,沃野坦蕩,麗如彩緞。境內自然風光獨具特色,山、水、林、石、洞兼備;有清涼山、二龍山、小泰山、紫金山、寶山等風景名山,有朝元洞、雪花洞、黃龍洞、黑龍洞等溶洞奇觀,有風景如畫的小南海、趙家河、珍珠泉景區;名傳遐邇的“柏門珠沼”、“善應松濤”、“龍山積雪”、“漫水長虹”、“漳河晚渡”等安陽八景更令人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驚嘆不已、流連忘返。
悠久的歷史。安陽縣,中原大地的一顆明珠。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早在2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生活。“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古郡,七朝畿輔,勝跡頗多。地處安陽文明于世的殷墟遺址,是我國目前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古都遺址;境內仰韶、龍山、商周等文化遺址多達500余處。曲溝鎮洪巖村發現的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人類使用過的石磨盤、我國現存最早的八里莊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砌墻土坯、當今世界最古老的19道白瓷圍棋盤、全國最大的萬佛溝支提塔林、河朔第一古剎靈泉寺石窟造像、小南海北齊石窟群、舉世罕見的磚雕藝術珍品修定寺唐塔、楷書工整的西門大夫廟記碑等,多為全國之最,彌足珍貴,閃爍著古老文化的異彩。全縣境內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5處。
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遺址: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乃一溶巖洞穴。據考古研究測定,洞穴下層文化距今2.5萬年,上層文化距今1.3萬年。該洞穴遺址,是華北地區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被命名為“小南海文化”。大寒遺址:經考古發掘,這里的文化古跡堆積層很厚,2米~8米,有陶片、房址、墓葬、窯址等,為仰韶至商周遺物。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曹操墓:2009年12月27日在安陽縣安豐鄉搶救性發掘的東漢末年魏武王曹操的墓地,根據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的證據相結合基本可以確實曹操的墓地在該處屬實。墓室中有一男兩女的遺骸,墓室主人為男性,經鑒定死亡時年齡為60歲,與歷史記載的曹操卒年一致,并且其隨葬品中有諸多可有“魏武王”字樣的物品和其他證明其身份的文字材料。該墓地的發現結束了人們千百年來對曹操墓地地址的疑惑,解決了所謂“72疑冢”的懸案,并為人們更加深入的、研究漢魏歷史提供了寶貴材料。
民俗風情
安陽縣民間習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它象璀璨的明珠點綴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和光彩。在傳統節日中,雖然存在一些落后和迷信的東西,但其主要作用在于豐富、調節人民的生活,加強人民群眾之間相互聯系和交往,同時表達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以及對邪惡勢力的厭惡情緒。正是這種內涵美,使一些傳統節日久傳不衰。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和發展,一些與人民生活聯系淡薄的節日逐漸被淘汰,有的節日內容不斷更新,拋棄其落后迷信的份,發展其健康有益的內容,逐漸成為人民的生產勞動之余慶賀豐收,改善生活,游樂嬉戲,追求光明的有益活動。
春節。俗稱"新年"、"陰歷年",是我國漢族人民最隆盛的節日。殷商時,每年農歷十二月開始,周從農歷十一月,秦和漢初則從農歷十月始。漢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歷",規定以孟春正月為歲首。爾后農歷新年延續兩千多年。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采用陽歷紀年,以陽歷元月一日為歲首,將農歷正月初一改稱春節,沿用至今。安陽縣民間將春節稱為過年,但過年并非專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頭和年尾。一進入臘月便有"年味兒"了。
2010年,河南省安陽縣的“淮調”,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項目類別,序號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