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站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區西部,是依托礦區而發展起來的城區。轄區總面積162平方公里(北部山區面積72平方公里,城區面積6平方公里),總人口12萬(農業人口4萬,城市人口8萬),下轄10個辦事處(農業辦事處3個,城區辦事處7個)。
行政區劃
中站區轄10個街道:李封街道、王封街道、朱村街道、馮封街道、龍洞街道、月山街道、丹河街道、許衡街道、府城街道、龍翔街道
歷史沿革
因地處王封、李封兩大煤礦之間,為原煤集中外運的中轉站,故名。1956年始置李封區。1958年更名中站區。
2005年,中站區鄉鎮區劃調整:撤銷朱村鄉,設立府城街道辦事處,管轄原朱村鄉行政區域,辦事處駐北朱村,轄區面積24.7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撤銷王封鄉,設立許衡街道辦事處,管轄原王封鄉行政區域,辦事處駐東王封村;撤銷龍洞鄉,設立龍翔街道辦事處,管轄原龍洞鄉行政區域,辦事處駐龍洞村。
自然資源
焦作區內地貌類型較全,自北向南,山地、丘崗、平原、灘涂皆備。目前,全市已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工交建筑用地等四大類,其中耕地面積為257.9萬畝,境內有約500平方公里的山前崗地和礫石傾斜平地,其地質堅硬穩固,地層耐力巨大,工程地質和區域定性好,且近鄰礦點、水源、交通干線和城鎮,是極為理想的工業用地。
資源比較豐富。有獼猴、豹、虎、狍、香獐、狐、青羊等野生動物190多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珍稀動物有20多種。焦作屬華北植物落葉植被區,有木本植物143科875種,草本植物69科469種,屬國家保護的珍稀樹種有紅豆杉、連香樹、山白樹、銀杏、杜仲、青檀等;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主要經濟作物有花生、棉花、大豆、懷藥等。1.8萬畝的竹林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竹林,“四大懷藥”(山藥、牛膝、地黃、菊花)聞名中外,遠銷東南亞和歐美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焦作市水資源豐富。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條,還有引沁渠、廣利渠兩大人工渠,有群英水庫、青天河水庫、白墻水庫、順澗水庫等較大水庫,地表水資源充裕;焦作市還是天然的地下水匯集盆地,已探明地下水儲量35.4億立方米。建設中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也將從焦作通過。豐富的水資源在中西部地區是不可多得的。
焦作礦產資源品種較多,儲量較大,質量較好,經過普查的礦產資源有40余種,占全省已發現礦種的25%,探明儲量的有煤炭、石灰石、鋁礬土、耐火粘土、硫鐵礦等20多種。
經濟發展
2004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4.55億元,增長23.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40萬元,增長3%;第二產業增加值24710萬元,增長41.7%;第三產業增加值16970萬元,增長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4.1億元,增長161.3%,其中城關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3.23億元、增長215.5%。地方財政收入6312萬元,增長3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4億元,增長1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10元,增長9.2%;農民人均純收入3020元,增長15%。
扎實開展“招商引資月”活動,積極參加各類貿易洽談會,組織招商小分隊赴發達地區開展招商活動,探索委托招商、商會招商、網上招商等新型招商形式。全年全區引進和運作100萬元以上的外來投資項目68個,計劃總投資32.06億元,累計完成投資4.18億元,增長150%。
工業投入大幅度增加,發展后勁明顯增強。全區在建續建工業項目36個,完成投資3.36億元。其中,新開工項目23個,計劃總投資11.9億元,實際完成2.2億元;續建項目13個,竣工項目21個,達產達效后可新增產值3.8億元、利稅5111萬元。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瑞王公司硅錳合金、王封公司鐵合金廠技改、鑫誠公司技改、好福來建材公司燒結磚等項目的一期工程均已開始生產;佰利聯公司金紅石鈦白粉、多氟多公司無水氟化鋁、鑫達公司雙氧水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迪生科技園、硅錳合金、3萬噸無水氟化鋁3個超億元項目開工。化工、冶金、建材等支柱產業的優勢得到強化,三大支柱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72.3%。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全區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5710萬元,增長42%;產銷率達98.8%;實現利稅總額4689萬元、利潤總額2695萬元,分別增長41.8%和39.5%;綜合效益指數達168,同比提高28個百分點。工業占全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4.3%,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
農業結構繼續優化,綜合效益明顯提高。降低農業稅稅率,兌現補貼資金,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全面完成了荒山綠化、退耕還林、平原綠化等工作任務。抓住蒙牛集團生產線投入運營的機遇,引進并重點扶持茂太養殖公司,大力發展奶牛養殖,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6.8%。第三產業得到新發展。焦克路綜合服務區投入使用,豐收路綜合服務區一期工程完工。新建的好愛家、居福隆兩個大型超市運營良好。旅游綜合服務區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進一步完善了盤古景區基礎設施,中圍、北業度假村建設有序進行,紅砂嶺餐飲服務區已動工興建,促進了旅游業向縱深發展。
基礎設施
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解放西路延伸段完工,怡光北路、濱河路、嶺南大道建成通車,“五橫四縱”的城市道路框架形成。龍西路水毀工程、雪蓮西路主體工程、朱嘉路小修工程全面完成,城鄉道路通行條件得到改善。祥云和怡馨園2個住宅小區建設進展順利。鑫鑫花園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二期工程開工建設。“四創”工作成效顯著。完成了城區主干道綠化、隔離欄更換和怡光北路、27條背街小巷的路燈安裝,綠化1.33萬平方米,修建小游園4個,城區面貌明顯改善。
社會事業
進一步加大社會事業投入,全年社會事業投資3832萬元,增長15.7%。“科教興區”戰略有效實施。科技投入和開發引進力度加大,全年共組織實施各類科技項目10個,獲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3項,完成新產品開發7項,引進推廣新技術、新成果7項,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個,申報國家專利14項,“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創建成果得到鞏固。教育事業得到優先發展。實驗小學綜合教學樓投入使用,躍進路小學新建教學樓主體基本完工,4所中小學D級危房改造全部完成,區校外實踐基地成為全國第十九個國家級實踐教育基地。增加農村教師工資,統一了全區教師工資水平。投資130萬元完成許衡陵園二期工程,順利召開首屆中國許衡學術研討會。
社會保障
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障范圍,進一步做好“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的銜接工作。全年累計保障“低保”對象11416戶、31772人次,發放保障金190﹒88萬元,做到了應保盡保。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繼續落實好就業和再就業扶持政策。全年新增就業人員385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970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29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4%以內。扎實做好救災救濟工作,全年共發放救災款物42.2萬元,為21戶貧困群眾新建房屋63間。大力實施掛鉤扶貧。全年累計投資160萬元為貧困村整修道路5條、改善村醫療所2個、新建有線電視通訊站3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旅游資源
這里秉承天賦、造化神奇。這里有罕見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期形成的原跡奇石——盤古巨石,有世界上最高的石砌拱壩——群英湖大壩,有觀云海、賞日出、看雨陽的三絕頂,有最早的佛教進入中原的遺跡——佛之烙(一種雕刻手法,始創于隋朝四年)這里氣候溫和,空氣宜人,氣溫比城區低5℃~10℃,即使在酷暑難耐的三伏天也是白天不用扇、夜間不離被;這里有迄今為止國內發現面積最大、享有“天然森林氧吧”美譽的近2萬畝鵝耳櫪原始森林帶,且距城區僅15公里,是一處難得的養神佳所、避暑勝地。
“人在峰中行,云從腳下過”、“陽春三月天已暖,九天忽降桃花雪”是這里特有的美景奇觀,尤其是夏秋兩季,嶺上晴空萬里,嶺下厚云鎖谷,峽谷中細雨紛紛潤苔絲。這里就是位于我市北部太行山南麓的中站龍洞山區。眼下,這里正如火如荼地建設著“焦作后花園”。日前,筆者走進龍洞山區,一路走、一路看,只見良好的植被、美麗的景觀、多變的季相繪出了一幅絢麗多姿、色彩斑斕的山岳油畫,構成了一個四季更替的動態景觀實體。然而在過去的許多年,守著如此美景,原龍洞鄉70%以上的農民卻一直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為了給山區群眾找到一條致富門路,中站區積極行動,多次派人深入龍洞山區探訪,發現這里的植被覆蓋率達90%、探明景點40多個、名貴樹種113個。于是,一條發展旅游業的思路初步形成。
中站區還邀請由河南師范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和省風景園林學會等單位人員組成的專家組對龍洞山區進行了科學考察。專家們認為,這個景區最大的特點是綠色,繁茂的鵝耳櫪林所形成的“綠色隧道”不僅適合人們吸氧洗肺,而且適宜開展自助探險、科學考察等專項旅游活動。原始的環境使得這一景區野趣橫生,像這樣的風景區在全省也不多見,堪稱“焦作的后花園”。
專家們的充分肯定,更使中站區上上下下無不為龍洞山區旅游資源巨大的開發價值所震動。中站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因地制宜,大膽提出把我市惟一的省定貧困山區———龍洞建設成為“焦作的后花園”。該區區委書記李海松進一步使發展旅游業的思路清晰起來:“依托北部山區毗鄰的青龍峽、群英湖、影寺、焦作黃河文化影視城四大景區,充分利用區位優勢,近水樓臺先得月,強力開發山區旅游資源,以建設‘焦作的后花園’為目標,大力發展生態游、紅色游、休閑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