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灣區位于十堰地區中部。東起十堰市區四方山—筆架山—牛頭山東北西南一線,與茅箭區相鄰;西至黃龍鎮,與鄖縣的鮑峽鎮相連;南達西溝鄉與葉大毗鄰;北到花果街道、漢江路街道,與鄖縣的柳陂鎮相鄰。轄4個街道、2鎮、2鄉、一個省管經濟技術開發區,版圖面積652平方公里,總人口36萬人。東風商用車公司總部駐張灣區,年產中重卡近20萬輛,是中國卡車之都的心臟。張灣區交通條件便利,經濟依托優勢明顯。襄渝鐵路、316,209國道橫縱南北,銀武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區內旅游資源豐富,有黃龍水庫,黃龍古鎮,牛頭山森林公園等。
行政區劃
張灣區轄4個街道、2個鎮、2個鄉:
街道:車城街道、漢江街道、紅衛街道、花果街道
鎮:黃龍鎮、柏林鎮
鄉:西溝鄉、方灘鄉
歷史沿革
張灣區原屬鄖縣管轄的黃龍區和茶店區的茅坪公社。1967年6月6日,因第二汽車制造廠建設(今東風汽車公司),湖北省抓革命促生產第一線指揮部批準設立鄖縣十堰辦事處,上述一區一社由鄖縣劃歸辦事處管理(同時劃歸的還有十堰區),同年12月更名為鄖陽十堰辦事處,隸屬鄖陽地區領導。1969年12月1日湖北省革命委員會決定成立十堰市,仍屬鄖陽地區領導。1973年2月十堰市升格為省轄市。
1975年,十堰市、二汽實行“政企合一”。合一之后,黨政名稱為“中共十堰二汽委員會”,“十堰二汽革命委員會”。十堰與二汽,頭一次在稱謂上緊緊連在了一起。當時二汽的廠領導,直接就是十堰市的黨政領導。這種政企不分的狀況一直持續到1982年4月19日,中共湖北省委頒下通知,分別組成中共十堰市委員會和中共第二汽車制造廠委員會為止。1984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社建區成立張灣區(縣級),轄頭堰(今花果)、紅衛、車城、土門(今漢江路)4個街道辦事處。1986年10月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十堰市的花果、白浪2個區公所,并將花果區公所管轄的全部和白浪區公所管轄的東溝、茅坪2個鄉與張灣區合并。

自然環境
張灣區環境優美,南部大西溝瀑布景區,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橫貫東西。堵河、犁河、鏡潭溝、張灣河、神定河從南部山區內流出自南向北平行穿過張灣區,一路向漢江奔去。漢江在十堰的最大支流堵河,在黃龍鎮被黃龍大壩攔腰截斷,形成美麗的黃龍灘水庫。黃龍灘水電站區內自然植被覆蓋率達80%以上,其中森林覆蓋率70%以上,城市建成區綠化率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是全國內陸地區唯一的國家園林城市。
冬季比同緯度其他地區略為溫暖,夏季比較炎熱。屬于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熱資源較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1655~1958小時,無霜期224~255天。平均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六至八月是本區全年雨水、熱能最豐富的季節。夏季平均氣溫大都高于25℃,其中七月平均為27℃左右,積溫較多。七、八月份降水量一般都在100毫米以上。受海拔高度、坡向等地形地貌因素影響,氣候復雜多樣。素有“高一丈、不一樣”,“陰陽坡、差得多”之說。本區山地小氣候的多樣性,為多種經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位于秦嶺和巴山之間氣候造就了養生寶地,冬無嚴寒(秦嶺阻擋了南下的寒流),夏無酷暑(山地起伏產生陰坡陽坡),有山有水(氣候濕潤)。
經濟發展
2011年完成全域生產總值275億元,是2006年的3.8倍,年均遞增30.4%;固定資產投資71億元,是2006年的13倍, 年均遞增67.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億元,是2006年的2.1倍, 年均遞增18.7%。張灣成為十堰市最大的經濟體,在全市經濟目標考核中躍升到“第一方陣”。
工業經濟強勁發展。東風十堰新基地布局張灣,商用車動力總成等“五大板塊”③擴能項目開工建設,湖北三環、東風征夢、東風神宇、十堰安遠等整車項目全面推進,以汽車為主導的工業經濟實現歷史性突破。2011年,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620億元,是2006年的2.5倍,年均遞增20%;規模工業總產值586億元,是2006年的2.7倍,年均遞增21.8%。預計完成建安業產值15億元,是2006年的3倍,年均遞增24.4%。
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中心城區商貿業日趨繁榮,城西生態文化旅游走廊初具雛形。2011年,預計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83.3億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遞增15.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億元,年均遞增21.7%;飲食服務業營業額40億元,年均遞增31.4%;旅游業綜合收入38.5億元,年均遞增19%。
農村經濟穩步增長。蔬菜、林特花卉、畜禽水產、勞務經濟“四大億元工程”基本建成。培育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發展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35個。爭取省市扶貧資金2600余萬元,減少貧困人口8700人。2011年,預計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9.95億元,是2006年的1.4倍,年均遞增7.6%;農民人均純收入4700元,比2006年凈增1404元。
累計招商引進項目510個,總投資300多億元,其中過億元項目38個,實際到位資金71.2億元,利用外資1.1億美元。2011年預計實現外貿出口6307萬美元,是2006年的4.5倍,年均遞增35%。
科教文衛
和諧張灣建設邁出新步伐。一是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全力推進區政府“十件實事”以及市政府“十件實事”涉及張灣的相關工作。全年組織實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培訓10322人,實現轉移就業10112人,減少貧困人口1725人;組織城鎮就業再就業6501人,城鎮新增就業3223人,實現再就業4341人;社會保險新增參保1599人,社保基金征繳3254萬元;納入城市低保11374人,農村低保3337人,發放城鄉低保補助1918萬元;全區52514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新型合作醫療全覆蓋,實施大病醫療救助131人、救助資金36萬元,新建甲級村衛生室10個,對西溝鄉、黃龍鎮衛生院以及30個村衛生室基礎設施進行完善;硬化通村公路40公里,完成公路養護300余公里;完成方灘村、王家山村34個項目點7286人的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新建沼氣池1006口、修建節柴灶1100座;新建10個、改擴建17個村級組織辦公活動場所;對3所農村寄宿制中小學進行改水、改廁;完成5個社區辦公用房、改擴建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16個;為城鄉困難群眾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56件,提供司法救助86人;3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建設正式開工;發放廉租房補貼60萬元;改造農村危房477戶。
二是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完成重點科技攻關項目7個,開發新產品30個,申請專利90件,爭取國家、省、市創新基金440萬元;城鄉義務教育新機制全面落實,中考上一中線296人,高考上本科線41人;積極參與第三屆世界傳統武術節各項工作,榮獲市委、市政府“突出貢獻獎”;架設、改造電視線路18公里,8個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順利完工;人口和計劃生育基層基礎工作進一步夯實;污染治理、節能減排成效顯現,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控制在市定指標以內。三是精神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評選表彰一批“勞動模范”、“道德模范”、“文明市民”、“文明家庭”;組織開展“學會感恩”、“富而思進”、“革陋習、講文明、樹新風”系列主題教育活動;車城街道康樂社區、紅衛街道界牌社區榮獲“省級文明社區”稱號;漢江街道水堤溝村榮獲“省級文明村”稱號;深化全民國防教育,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建設加強,擁軍優撫安置政策全面落實。四是城鄉社會保持穩定:扎實開展“百隊千人進萬家”活動,走訪群眾8226戶,座談21149人,化解矛盾糾紛219起,奧運會和第三屆世界傳統武術節期間進京赴省非正常上訪實現“零”目標;“平安張灣”建設進一步深化,轄區安裝“電子眼”達到9174個,在15個村(社區)推廣“警鈴入戶”工程,3679戶農戶實現治安聯防;安全生產事故發生起數、死亡人數、事故直接經濟損失分別比上年下降16.7%、25%、33.6%;防汛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得到強化,確保汛期安全。
旅游景點
黃龍古鎮:始建于明末清初,沿水路上可至竹山、竹溪,下可達丹江、武漢,古時鎮內商賈云集,商鋪林立,街市繁華,因而被人們譽為“小漢口”,是當時鄂西北地區的商業、文化、航遠中心。全鎮占地50余畝,分前街、后街、上街、河街四個部分,四條古街道共同構成了風格獨特、氣勢恢弘的黃龍古建筑群。
月亮湖山莊:距市中心25公里,占地面積約35平方公里。現開發有金竹林、吊角樓、珍珠潭、情人巖、雄獅嬉水、金水潭、大方嘴、回馬石、韓信母親墓等景點。山莊還設有游泳池、竹排漂流、沙灘排球、水上快艇、高空溜索、高空自行車、高位滑道沖浪、武夷山茶道、野外生存訓練等游樂休閑項目。
堵河漂流:堵河是漢江的最大支流,其水質純凈,水流湍急,兩岸風光旖旎秀美。現有兩個漂流公司,漂流橡皮艇180余只,漂流里程15公里,漂流途中驚而無險,有獅子灘、黃家套、桃樹嘴、金竹園等自然景觀。黃龍水庫:距市中心30公里。庫區景點有“二龍戲珠”、“雄獅下山”等自然景觀。庫區內每道山峰玲瓏秀美,柏松杉竹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碧波蕩漾,山峰倒映水面青透柔美。庫區可供游客休閑垂釣;現有旅游觀光船28艘,小木劃船98只,可供游客水上游樂。
大西溝生態旅游區:位于城郊18公里處,區內蒼山翠嶺雄奇險秀,怪石古木奇異神秘,湖光山色相映成輝,自然之美,原始古木之奇,在這里被演澤得淋漓盡致。東溝沖天的白果樹、相公遮天的巨柳、過風濃茂的大紅袍、長坪蒼勁的花櫟木、白石奇異的黃蓮木顯示出物種的蒼桑變遷;牡丹、芍藥、百合、五味子、野葡萄、彌猴桃、麝香、錦雞、黃羊、果子貍等數不勝數的奇花異草和野生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