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氣候特點:春季常有冷空氣南下,引發氣溫升降劇烈,變化較大,時有寒潮發生;春末夏初交替季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夏季高溫酷熱時間長,6月下旬—7月上旬有“梅雨”發生,此時段易發生暴雨,引發洪澇漬害,多偏南風,并形成白天風速大、夜間風速小的“南洋”風,颮線也多在此季發生;秋季正常年份秋高氣爽,多晴天,初秋有“寒露風”發生,深秋有一段溫和的“小陽春”天氣;冬季寒冷少雨,多偏北風,霜凍時間長。
氣溫:全區年平均氣溫16.2℃,平均氣溫年度變化特點呈單峰形,1月最冷,極端最低氣溫達-14.9℃;7月中下旬—8月上旬最熱,極端最高氣溫達38.5℃。氣溫日變化一般特征是:最高值出現在午后2點左右,最低值出現在清晨日出前后,氣溫日夜差為7—10℃。
日照:孝南區日照資源豐富,全年可照時數4427.6小時,平均每天10.1—14.1小時。由于云、霧、雨的遮蔽,全區年平均實際日照時數為202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5.7%。
降水:全區年平均降水1146毫米,降水量月分布為7月最高,12月最低,呈單峰型。
自然資源
孝南區國土面積103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7911.88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6.3%。
現已發現礦種4種,其中非金屬礦產資源有河砂、粘土2種,水氣礦產資源有地下水、礦泉水2種,探明儲量的礦區81個。礦產資源分布地區差異明顯,主要礦產資源相對集中,建筑用河砂主要集中在肖港、陡崗、楊店、祝站等鄉鎮,磚瓦用粘土主要集中在新鋪、三汊、毛陳、楊店、西河等鄉鎮,地下水、礦泉水城區儲藏量豐富。
地表水:根據孝感市水文站多年實測資料推算,孝南區年平均徑流深為383.5毫米;年平均徑流量為8.6億方方米,枯水年為5.6億立方米,特大干旱年為2.3億立方米。此外,過境客水年平均38.8億立方米,其中從大悟和廣水通過澴河的客水約9億立方米、從云夢通過府河的客水約23億立方米、從漢川經淪河的客水約5.5億立方米、從黃孝界河的客水約1億立方米。
經濟發展
2011年底,全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地方財政總收入和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108億元、100億元、58億元、10億元和6.8億元,是2006年的2.3倍、6.4倍、2.5倍、4倍和4.5倍,年均增長15.7%、45.2%、20.4%、32.2%和35.3%。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排名從2006年全省第55位躍升到2010年第29位。在全市綜合目標考核中,連續多年名列前茅。鄉鎮經濟快速發展。預計2011年,全區工商稅收過1000萬元的鄉鎮(含場、街道、開發區,下同)15個,其中過4000萬的3個。進入全市“20強”鄉鎮、進位最快鄉鎮和全省百強鄉鎮個數,均居全市第一。
三次產業結構由2006年的23.9:30.6:45.5,預計調整到2011年的18.6:33.2:48.2,非農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81.4%。新型工業化步伐加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老口徑)170家,比2006年凈增135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5億元,年均增長30.9%。紙品產業快速擴張,企業達到20多家,年產能60萬噸,被列入武漢城市圈十大支柱產業之一、全省重點產業集群,孝南被授予“中國生活用紙生產基地”稱號;現代森工產業異軍突起,38家企業集群式落戶東山頭產業園;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快速成長,成為工業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建筑業增加值13.35億元,年均增長17.1%。現代農業穩步推進。農業增加值20.2億元,年均增長6%。主要農產品連續增產,成為全省水產大區、香稻生產第一區。創新農村土地經營體制機制,“龍崗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廣。新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3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湖北著名商標2件、湖北名牌產品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07家。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三產業增加值52.2億元,年均增長17.7%。商貿服務業持續繁榮。“一區二村多莊”①為構架的旅游產業日益興旺,三星級以上酒店、3A級以上景區數量和規模均居全市第一,區屬旅行社發展到10家。規劃建設了華中錦龍、南方國際商城等物流園區,現代物流業蓄勢待發。房地產業蓬勃發展,累計開發商品房300余萬平方米。金融、電力、煙草、郵政等行業作出了新貢獻。
累計引進內資143.6億元、外資1.4億美元,每年引進投資過億元項目10個以上,一批“三新三型”②企業順利投產達產,家樂福、正大等世界500強企業成功落戶,有力提升了區域競爭力;累計引進回歸項目298個,資金97.6億元,孝南被評為全省回歸創業先進縣(市、區);全面落實“六個一”項目推進機制,實施投資過1000萬元項目347個,過億元項目145個;開發區拓展到17平方公里,產業吸納能力和集聚效應明顯增強,在全省同類開發區考核中,連續兩年位居第二、全市第一,先后被評為國家級和諧工業園區、全省對外開放先進單位;開發區“園中園”和鄉鎮特色工業園建設卓有成效,有力支撐了全區工業發展。
基礎建設
2006年,全區累計投入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8000多萬元,建成小城鎮道路長度92公里;新增自來水用水人口4.2萬人,自來水普及率67.8%;新增綠化面積21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25%;新增小城鎮住宅建筑面積11.3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28.2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積21.06萬平方米,生產性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供水管道43公里,排水管道90.6公里。截至2006年底,全區城鎮建成區面積達2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萬人(不含城區人口),城市化率47%(含城區四街道),初步形成了“一城二環三級四線”城鎮建設總體框架。
后湖沖溝綜合改造工程該工程占地約172畝,總投資3.5億元。主要分為三塊:第一塊是沖溝治理用地,為后湖沖溝上游段,北起湖北工程學院園丁小區,南到永新橋,全長970米,沖溝北端最寬處30.7米,最窄處14.6米,拆遷戶154戶。第二塊是文化大世界項目用地,從永新橋至槐蔭大道,全長130米,此地段有區供銷合作聯社、區電影公司2家單位,拆遷戶73戶。第三塊是改造安置房用地,位于沖溝上游湖北工程學院園丁小區以南、沖溝以西、航空路以東、老孝高以北之間的區域。 槐蔭廣場綜合治理工程該工程規劃范圍北起槐蔭大道,南鄰老澴河,西接孝感市生物工程學校,東臨翟家灣轉盤。規劃界定面積150畝,先期開發建設110畝,工程總投資3億元。
截至2006年底,全區林業用地達15.63萬畝,其中成林地12.93萬畝、未成林造林地2.27萬畝、宜林地0.13萬畝、苗圃地0.3萬畝,四旁植樹1800萬株、折合面積4.1萬畝。活立木蓄積5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12%。在成片林地中,以楊樹為主的用材林1.92萬畝,以楊樹、水杉為主的防護林5.71萬畝,以早蜜桃、黃梔子為主的經濟林7.57萬畝。近三年,城區四街道共投入綠化建設資金1100萬元,栽種各種樹木2.43萬棵,先后完成西湖橋澴川入口和城南休閑等綠地建設,面積達14萬平方米。
旅游景點
天紫湖生態度假區:該度假區由湖北天紫集團投資近3億元,于2007年5月正式對外營業。度假區是以生態環境為主,按五A標準興建,集會議、運動、休閑、寺廟于一體的休閑旅游景區。度假區環抱天紫湖,依山傍水,擁有200多套客房,18棟各具特色的觀景別墅,7棟大型商務別墅以及可同時容納700多人的大、中、小型會議廳,天紫閣、觀景茶吧、室外網球場、生態垂釣、黃金海岸沙灘、游船畫舫、佛教寺廟及各種溫泉泡池。度假區的日接待能力逾萬人。
嘉淪河濕地溫泉:該度假村由香港遠城(武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創建,地處東山頭淪河橋旁,北距孝感城區21公里,南到武漢市中心38公里,占地面積1750畝,是集水療(SPA)養身、旅游觀光、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度假村。擁有水上動感影視休閑區、美容養生區和水療區等120多種溫泉,可同時容納4000人養身休閑。度假村配套設置有多功能會議中心、四星級賓館、各類風格餐廳。
融興休閑度假村:該度假村是由孝感市宇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投資9600萬元興建的大型休閑娛樂項目,位于新華街道南橋村316復線地段以南,主要包括休閑別墅群、綜合樓、健身休閑中心、垂釣中心等。
傳統文化
黃孝大鼓:黃陂、孝感一帶流行一種叫“打鼓說書”的曲藝,它采用黃眩、孝感方言說唱,故稱“黃孝大鼓”。黃孝大鼓有很強的表現力,‘既能說生活小故事,又能說唱長篇大書。地方特色濃郁,深受群眾喜愛。黃孝大鼓以方言說唱,言中帶韻,生動風趣,唱腔多帶“甩腔”,既可表達纏綿情思,又可化為嘲諷戲諺,高潮時還可慷慨悲歌,感染力極強。說唱中,往往穿插著“包袱”,引人入勝。它的表演也獨具特色,表演者前置一面小鼓,左手持云板,右手拿鼓簽。現在流行的湖北大鼓,就是在黃孝大鼓的基礎上改進、演變而來的,仍然保留了黃孝大鼓的語言和唱腔特色。
楚劇:是湖北黃陂、孝感一帶的花鼓戲,原稱黃孝花鼓,又名西路子花鼓,由民間劃蓮船、踩高曉、打架子等藝術形式演變而成。楚劇是湖北省代表性劇種之一,具有生動活潑、生活氣息濃厚等特色。其演出劇目,多取材于民間生活和傳統故事,語言質樸、通俗易懂,鄉土氣息濃厚。楚劇重唱工,特別是傳統折子戲,多為二唱到底,唱腔用遲腔,優美動聽。過去黃陂、孝感一帶,人人都能哼上幾段遲腔。百余年來,楚劇久盛不衰,造就了一批遐邇聞名的名演員。如:李品三、李小安、江秋屏、沈云駭、關嘯彬、嚴漢江、張狗屎等,在民間影響很大。黃孝花鼓深為群眾喜愛,可反動統治階級卻視之為“花鼓淫戲”,屢查屢禁,致使部分藝人流蕩到武漢法租界。一九二六年北伐軍會師武漢,黃孝花鼓第一次獲得合法地位,更名楚劇,并在“血花世界”(即今民眾樂園)演出。
云夢皮影:皮影戲是用皮、紙等材料雕刻成人物剪影,涂上顏料,并用燈光映照在紗幕上,由藝人操作、說唱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云夢皮影戲在悠久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造型美觀,雕刻精細,線條流暢,色彩鮮明、臉譜服裝戲劇化,但在夸張中又十分講究逼真。影長一尺五寸左右,用三根桿操作,頭可動,口可張‘眼珠可轉,瞳孔可放光,形象生動,栩栩如生。表演形式為“獨撮”,即由一人一邊操作,一邊說唱,演技高的,個人可以同時操作四個影子,分兩對對打,你來我往,難解難分。云夢皮影唱腔為“打鑼腔”。
請七姐:孝感及其周邊地區如漢川、應城、云夢等地,流行“請七姐”的風俗,每逢春節,婦女們便聚在大堂屋里懸彩燈、擺上方桌、設香壇、焚香燃燭、燒紙錢、敲鑼打鼓擊罄。由主請人領唱歌謠。在眾人吟唱之時,由兩個姑娘拿著黃裱,由前門燒到后門,又由后門燒到前門,表示七姐已經請回。吟唱、擊罄、敲鑼打鼓俱畢,再在方桌上擺上一合盤大米,由兩位姑娘相對,端一篩子,篩邊綁上一枝筷子,筷子頭立入米粒中,端篩者不停劃動,米上便留下痕跡,稱之為畫符,七仙女將所問事情的答問,均隱藏在符中,主請者便以此判斷年成、吉兇。除此以外,還有少女們問婚姻,懷孕婦女問所懷的是男胎或女胎等內容。在“畫符”時婦女們還要根據所問不同內容,分別吟唱歌謠。請七姐之俗,最初產生于董永故里龍店。與董家湖相接的北藻湖畔,有一個綠草叢生的土坡,當地人稱之為思姑墩。傳說七仙女百日姻緣已滿升天而去,董永日夜思念,常在思姑墩翹首仰天,希望能見到七姐回來。每逢正月初一、十五,鄉民們便在思姑墩舉行隆重的請七姐活動。此時香案燭火繚繞,鼓樂齊鳴,花燈旋轉,后生騎著竹馬在花燈間穿起花來,吹簫放銃,姑娘婦女們便跑在香案前請七姐回故里團聚,故此俗又稱為“團山”。在請七姐時,還有一個重要內容便是唱《請七姐》的彩歌,由主請姑娘領唱,眾人相和。其彩歌主要內容,與《請七姐》歌謠相似。此俗首先傳到與龍店相毗連的新鋪、臥龍、城區等村鎮,后來孝感全縣及其周邊地區亦有此俗,原本請紫姑的內涵卻被請七仙女所替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