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長沙市 >> 鄉鎮介紹 >> 溈山鄉 |
![]() |
溈山鄉 |
溈山鄉地處湖南省寧鄉縣西部山區,是湖南旅游景點之一,也是有名的茶葉之鄉。溈山自然風光秀麗,歷史文化遺址眾多,密印寺、大溈凌云、蘆花瀑布等構成了有名的溈山三十六景與新溈山十景。同時,溈山也是世界罕見的富硒富鋅地質區,所產茶葉、豆腐、魚等產品品質獨特,麥飯石、硅礦石等礦產資源也較為豐富。 溈山鄉距縣城92公里,與安化、桃江二縣毗鄰,是湖南旅游景點之一,也是有名的茶葉之鄉。村級區劃調整后轄6個行政村總面積4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35.58公頃。 溈山因舜帝之子溈到此而得名。溈山鄉地理特殊,為長沙特有的高山小盆地地貌,同時也是寧鄉縣地勢最高的地方,最高海拔1200多米,年平均氣溫比長沙市區低10度左右。因常年云霧鎖山,素有“千山萬山朝溈山,人在溈山不見山”之說。 溈山鄉共轄12個行政村,129個村民小組,3090戶,11159人。總面積42.8平方公里,耕地435.58公頃,為長沙特有的高山小盆地地貌,最高海拔1100多米,常年云霧鎖山,素有“千山萬山朝溈山,人在溈山不見山”之說。2003年,溈山鄉圍繞“旅游興鄉、茶業立鄉、科技富鄉”的總體發展思路,將“強基礎、抓造血”作為工作重點,強力實施“一府一路一校一園一寺”五個一工程,以人為本,搶抓機遇,共完成農業總產值240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7055萬元;實現招商引資到位鄉外資金1280萬元,財政總收入23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50元,比上年增長13.5%。 產業情況 在獲有機茶認證與自營進出口權的基礎上,2003年,溈山茶葉成功出口到歐洲,再攀發展新高。2003年,溈山鄉茶業產值突破2000萬元大關。同時,溈山山泉水廠、溈山硅礦石廠、賽悅石材廠等一批項目相繼竣工投產,給溈山工業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年工業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近800萬元,新引進企業2家,技擴改3家,實現工業總產值4460萬元。 以建設萬畝富硒優質生態茶園為主體,調優農業產業。采用政策鼓勵、企業開發、建設扶貧、農民自主等多途徑、多渠道發展,茶業產業大步前進。溈山鄉新發展水田茶園近300畝,萬畝富硒茶園500畝,溈山鄉茶園規模已達到3000畝。同時,利用退耕還林契機,藥材、果木林等經濟作物在溈山鄉得到了較大推廣。溈山鄉產業結構調整率近30%,農業產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品質不斷提高。借建整扶貧契機,溈山鄉共投入資金近10萬元,新修護砌渠勻,12萬米,整修山塘40口。加快農村電網改造進程,溈山鄉投入資金近200萬元,實現大部分村電價由0.76元降到0.548元。加快生態沼氣開發進程,融生態沼氣、庭院立體經濟、農家樂為一體,溈山鄉新發展生態沼氣近20戶,并以此為突破口,大力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工程,更新農村生活觀念。借退耕還林為契機,實現了溈山鄉永久性封山育林,新增退耕還林面積1047畝。 經濟發展 溈山鄉通過確立“旅游興鄉、茶業立鄉、科技富鄉”的總體發展思路,實現了鄉域面貌的大大改觀。溈山大道全面建設,旅游集鎮已然成型;溈山茶葉成為省級著名品牌,湖南溈山旅游區成立,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全鄉以項目為平臺、以招商為依托,走特色立鄉之路,實現全鄉茶葉面積達8000畝,茶葉年產值過億元,旅游人數年均突破50萬人,農民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真正將溈山打造成為長沙的旅游新鄉與茶葉強鄉。 集鎮建設 借黃祖溈公路建設契機,全面啟動了40米寬的溈山大道建設。認真落實宗教政策,解決了10多年以來密印寺一直決而未行的38.9畝紅線圖問題,計劃投資1億元的密印寺修復建設已完成一期工程的鐘鼓樓與圍墻。裴休墓投資近10萬元按原貌修復。投資300萬元、占地近20畝的九年制綜合學校完成了征地,砌好了圍墻,后勤樓正在籌建。政府機關大樓建設征地15畝,已投入10萬元做好規劃,建設正穩步進行。財政投入近30萬元,完成了按照“三區一園、三路一橋、一廣場一風光帶”的旅游小城鎮總體規劃及評審。投入近5萬元,完成了溈山集鎮鳥瞰圖、平面圖設計。征地近10畝,集鎮垃圾填埋場、垃圾池已投入使用。2003年,小城鎮建設共完成投入近500萬元,集鎮功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規模不斷擴大。 社會事業 該鄉以“三個到位”為手段,切實落實“村為主”,加強基礎工作,溈山鄉計生工作進入全縣先進行列。以優化重點工程建設秩序為中心,以打擊地下“六合彩”為重點,強化責任機制,健全群防網絡,營造了良好發展環境,綜治工作獲“全縣紅旗鄉鎮”稱號。通過在溈山鄉群眾中深入開展創“十星”級文明戶、在各部門開展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溈山鄉共評選出“十星”戶270戶、“十星”標兵戶30戶、創先進村3個,接龍村被評為縣級文明村。以“佛教文化節”成功舉辦為標志,統一戰線工作蓬勃發展。建整扶貧工作成效顯著,繼續創全縣先進。教育工作擠入全縣先進行列,衛生工作成功戰勝了“非典”。2003年,溈山鄉綜合目標考核名列全縣第七位。各項工作真正實現了齊頭并進。 農業發展 寧鄉溈山鄉政府為確保人畜用水及農田灌溉用水,制定了水庫用水調度方案。此前,寧鄉遭遇50年來罕見的夏旱,溈山旱情較為嚴重。 這三條措施為:第一,從即日起,考慮連續干旱的最不利因素,如不能保證水庫下游人畜用水和農田灌溉用水,停止漂流和發電用水。第二,水庫用水調度權歸溈山鄉人民政府。溈山鄉人民政府必須將用水調度方案報縣防指后,方可實施。第三,寧現縣防指將加強檢查、督查,嚴格責任追究,如有違反,將追究相關人員的紀律責任甚至法律責任。 溈 旅游資源 寧鄉溈山漂流景區對外營業后,因其前所未有的刺激性和趣味性,受到游客的廣泛好評。溈山漂流景區位于長沙市寧鄉縣溈山鄉祖塔小龍潭,景區交通便利,距長沙市區僅95公里,距著名的千年古剎——密印寺僅15公里,漂流河道長5.6公里,落差近200米,屬于大落差強刺激的雙人自助漂流,漂流河道兩岸奇峰陡立,苔蘚滿石,起伏跌宕,險峻無比。溈山漂流無論是兩岸風景的優美程度,還是河道的驚險刺激程度,在國內都是一流的;特別是在漂流河道的中部,有一段長約一公里的連續險灘區,幾十個大落差和特大落差接二連三的展現在游客面前,考驗著游客的心理承受極限,其驚險性和趣味性在全國都是極少見的。 自然風光 溈山自然風光秀麗,歷史文化遺址眾多,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十余個。大溈云、蘆花瀑布、仙女朝貢等構成了有名的溈山三十六景與新溈山十景,其中作為佛教南禪五大宗派之一溈仰宗發祥地的密印寺更是海外馳名。該寺于807年(唐憲宗元和二年)由著名禪師靈佑祖師開創,占地面積100余畝,規模宏大,建筑雄偉。其中主殿萬佛殿為兩層宮殿式大殿,高30米,內供佛三尊,四壁嵌有磚雕貼金佛象12182尊,是我國佛寺中的奇觀。 溈山優美的自然風光吸引了眾多文人客來此,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與動人傳說。密印寺現常住佛教人士百余人,每年有廣東、香港、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內外近萬名香客來此膜拜、尋根問祖。唐宋明清時期,溫庭均、劉長卿、陶之采、陶汝鼐等涉足或隱居溈山,他們的山水情懷與千古詩文為溈山作了高品位的詩化墊基。“一代詩僧”齊己出生于溈山, 后出家同慶寺,留下了詩作十卷800余首。唐宰相裴休篤信佛教,死后葬于此。溈山是世界罕見的富硒地質區,土壤中富含硒、鋅等十多種微量元素,所產溈山土特產口味獨特。溈山茶自唐代起即為歷朝貢品,1988年更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溈山豆腐、臘肉等均是溈山的傳統美食,溈山擂茶更是溈山的特有風俗小吃,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