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邵陽市 >> 鄉鎮介紹 >> 金石橋鎮 |
![]() |
金石橋鎮 |
金石橋鎮位于隆回縣北部邊陲,東連鴨田鎮,西鄰小沙江鎮和溆浦縣沿溪鄉,南通司門前鎮,北接新化縣水車鎮。交通便利,有312和219省道貫穿全鎮,鎮道星羅棋布,四通八達。地理位置重要,是婁底、邵陽、懷化三市交界的金三角。東西群山聳峙,中夾丘陵田疇,屬半山區半丘陵區,平均海拔600米左右,最高處高洲三搭界海拔1478米。 行政區劃 金石橋鎮現轄青溪、豐云、中西、城溪、板嶺、洞下、熬頭、東山團、蔡花、導群、望云、花園、樹仁、月山、石苗、峽溪、稅北、上井、珀塘、回龍寺、茅望、望利、拖栗坪、長垅、大灣、華群、上華、熱泉、白馬廟、高洲、寨山、干田坳、曉陽溪、茗水橋、游家橋、前華、陽垠山、泉溪、聚群、羅公灣、蘭草田、龍騰、槐花、蘭草、南龍、石垅、五鑼、聚和、上銀、益門、中銀、馬過橋、高小、龍口灣、順回、大田凼56個行政村,金橋、金南2個居委會,54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05萬人。全鎮總面積198.64平方公里,是我縣轄區面積最大的鄉鎮。共有耕地面積39445畝,林地15.8萬畝。 歷史沿革 清末,金石橋隸屬邵陽縣隆回二都;民國時期,隸屬隆回縣隆中鄉。新中國成立后,曾設金石橋區;1958年,撤銷辦事處和鄉鎮建制,實行政社合一,建立金石橋鎮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區建制,金石橋鎮轄江田、苗田、黃金井、鴨田、高洲、金石橋6個公社;1984年,金石橋區改為鄉建制;1987年,改為鎮建制;1995年,鴨田、苗田從中分離,合二為一建立鴨田鎮;黃金井、江田、高洲、金石橋仍屬金石橋鎮。 產業調整 金石橋是一個省定貧困鄉鎮。10年前,有2萬余人處于貧困和特困的生活線下,人民祖祖輩輩靠天種田,靠地生息。由于全鎮土地肥沃,河溪密布,灌溉自流,有效灌溉面積占水田面積的96.4%,發展農業極為有利。種植業是金石橋的主要經濟支柱,盛產稻谷。經濟作物以茶葉、苡米、生姜著稱。近年來,由于黨委、政府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金銀花、杜仲、獼猴桃、反季節性良種蔬菜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為農民致富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茶葉仍是縣內重點產區,有茶園5000余畝,年產干茶400余噸。農產品加工在往年基礎上繼續做大做強,并增大了加工業的科技含量,提高了產品質量。新增農產品加工企業11家,為農民直接增收200余萬元。同時,鎮黨委政府從鎮情、村情出發,因地制宜,果斷決策,確立了以羅公灣村為示范點等10余個特色專業村。養豬、牛、羊、兔、雞、鵝、鴨、魚等專業大戶層出不窮。僅此一項,人平增收近400元,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 農業生產 今年,全鎮完成糧食播種面積3.6萬畝,落實良種補貼面積3.6萬畝,補貼資金57萬元,糧食直補面積3.4萬畝,直補資金37.72萬元,補貼到位率為100%。為配合水稻綜合能力科技提升試點工作,在稅北、導群、中西建立千畝優質稻科技提升示范點,并以點帶片,以片帶鎮,實現全鎮糧食生產的科技化,全面提高糧食產量。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勞務經濟。今年新擴中藥材2100畝,增加優質生態茶園500畝,反季節良種蔬菜200畝,實現勞務輸出1.2萬人,比去年增加輸出1200余人。 10年來,全鎮共培養種植大戶80余戶,其中年產值10萬元以上的30戶;培養養殖大戶75戶,其中年產10萬元以上的38戶。目前,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0%以上,全鎮90%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85%的農戶安裝了有線電視和接收器,80%的家庭擁有電話,800余戶農民用上了電腦并上了寬帶網。如今,2萬多人口擺脫了貧困,原來的5000多特困人口也減少到只有200來人。 城鎮建設 二十年前,金石橋鎮還是一個封閉的小山鄉,全鎮只有一條破爛不堪的土公路穿境而過,臨鎮也只有一座小石橋。十年來,金石橋鎮以優化產業結構為突破口,努力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步伐,以城鎮建設促和諧,把金石橋建成了隆回縣北部一個強鎮。全鎮城鎮開發一步一個腳印,城區面積由過去0.1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4.28平方公里。全鎮成立了城鎮社會化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實行經營化、社會化有償服務管理新模式。聘請了經驗豐富、工作負責的管理員和環衛工人,組建了12人的城管隊伍,出臺了《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實施辦法》,大力開展以“城鎮管理個個參與,美好環境人人受益”為主題的宣教活動。利用宣傳車在城區范圍內進行了廣泛宣傳,利用電視臺上映城管政策講座,發放《城鎮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手冊》5000余冊,設置了永久性的宣傳櫥窗,接聽各類舉報投訴、咨詢電話180余個,落實率100%。城區40余家責任單位和300余戶店鋪與鎮城管辦簽訂了《門前“三包”責任書》。 全鎮堅持高起點,大手筆,科學規劃小城鎮建設,制訂了《金石橋鎮城區整體規劃藍圖》。今年一次性投入城建資金5000余萬元,高規格建設高洲溫泉旅游度假村、住宿樓、停車場及休閑廣場和水果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全面啟動黃金井農民新村二期工程建設。通過擴容提質,全鎮新擴城區面積5000平方米,共吸納農民1000余人進入小城鎮打工。與此同時,嚴格城鎮綜合管理,新建房屋一律統一規劃、統一樓層、統一外墻裝修。 全鎮對城區營運的出租車、小四輪、慢慢游,規定停放地點,實行統一編號、注冊登記,粘貼繳納環衛費標識。城管部門采取了“巡、抓、停、追、清、疏”六管齊下的整治措施,實現了道暢、路潔、街美,從根本上根治了“臟、亂、差”狀況,美化了鎮容鎮貌,城區秩序井然,人們安居樂業。 招商引資 過去,金石橋鎮招商引資是一片空白,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的快速良性發展。2005年,鎮黨委、政府成立專門的招商引資領導小組,討論制訂了“五心”優惠政策:創設良好環境,讓投資者動心;強化優質服務,讓投資者省心;深入關心體貼,讓投資者舒心;堅守誠信待人,讓投資者放心;依法強力保護,讓投資者安心。這“五心”政策,成為全鎮企業健康發展的“助跑器”。鎮黨委 、政府利用在外工作的“老鄉”優勢,多次奔跑于廣州、長沙、株洲和邵陽等地,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先后投資1000余萬元對境內主要公路進行改造硬化;通過招商引資,現已成功樹立起高洲溫泉集娛樂、休閑、會議于一身的旅游品牌;寶豐木業正式投入使用;槐花云霧山莊旅游項目也正在建設當中;金石橋鎮汽車站正在加緊擴建。同時,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工業,參與企業改制和能源工業建設。新辦了樹仁、曉陽、蔡花、泉溪、蘭龍、槐花等7個小水電站項目。目前該鎮已有30余家企業落戶,開發區逐步發展成為該區經濟發展的“集聚帶”和“核心區”。境內通訊設施發達,程控電話、移動通訊、寬帶網絡、圖文傳真覆蓋全鎮。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為鄉鎮企業解決實際困難160多(件)次,化解各種矛盾142起,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280多萬元。在鎮黨委、政府的引導下,許多企業老板完成了資金的原始積累,把投資的目光轉向了新的行業,在小城鎮購置產業,開店辦廠,盤活了鎮域經濟,帶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教育資源 近10年來,金石橋鎮教育事業摘掉了落后帽子,得到長足發展,教育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初中升學率連續10年進入縣先進行列,共為省重點中學輸送合格人才1500多人。全鎮出現了4個“秀才”村、“狀元”村,涌現了47個狀元戶,30多個教育世家,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氣基本形成。全鎮現有公、民辦中小學30所,教學班級200余個,教職員工370多名,在校學生5600多人。在縣委、縣政府及縣教育局的大力幫助下,全鎮素質教育進入省、市先進行列。青少年科技創新碩果累累。全鎮中小學11個項目獲市一等獎,5個項目獲省一、二、三等獎。藝術教育成績斐然。教師輔導的200多件學生作品在全國獲金、銀、銅牌獎。鎮中心校連續二屆被評為全國中小學藝術教育十佳單位。教師撰寫的40多篇思德論文獲省、市、國家級獎。鎮中心校集體成果《貧困山區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研究》獲全國小公民思德成果一等獎。鎮中小學思德教育連續二屆獲全國小公民思德建設先進單位。教研課題《農村中小學在勞動技術教育中開展科技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獲全國第三屆教育科學成果三等獎,是我國唯一一個農村學校獲獎的單位,受到教育部的高度贊揚。 近幾年來,鎮中小學危房改造工作在全縣力度最大,成效最高。由于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廣大干群、教師的同心協作,共籌資2000余萬元,改造了全鎮16所中小學危房,改造面積達8.2萬平方米。一棟棟嶄新的中小學教學樓、宿舍樓拔地而起,全鎮師生終于告別了木質結構教學樓。山區教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學校布局得到了合理調整,增強了山區教育的發展后勁。多年來,金石橋鎮各項事業得到了黨和國家及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省、市、縣相關領導多次親臨現場指導工作,全鎮各項工作取得了驕人成績,鎮黨委、政府多次被市、縣授予“雙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