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株洲市 >> 鄉鎮介紹 >> 東堡鄉 |
![]() |
東堡鄉 |
東堡鄉位于醴陵市區東北部,屬丘陵地貌。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堡村黃土坳,距市區8公里,醴瀏鐵路(窄軌)經過 東南部,320國道經過西部。境內有望仙橋水庫(中型),為醴陵市城市飲用水水源。該鄉地形略似三角形,地勢北高南低,總面積45.21平方公里,水田面積5745畝,旱土面積1683畝,轄柘塘坪、竹湖、樟椴、東堡、土埠橋、大塘坳、新安、仙源、大順、溈山、甑皮嶺共11個行政村,19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14017人。 命名由來 “堡壘”命名。東堡鄉在醴陵市遠郊,鄉政府駐地黃土坳,距市區8公里。相傳古時有一年大旱,禾苗枯萎,境內獨有一水凼涌出泉水,近處禾苗得救。當地鄉民在此處建一臺,以保水源,石臺似堡壘,又位于縣城東郊,故名東堡。這是以類似“堡壘”之狀命名的鄉鎮。說類似“堡壘”,是因堡壘原指軍事上防守用的堅固的建筑物,舊時北方一般為土石筑就,南方多為磚石筑就。這里的“堡壘”是為了保護水源和滋養禾苗的。以此也可推測舊時東堡鄉境內是個缺水而旱澇難保的地方,不然鄉民不會筑石臺保護水源。 基礎設施 東堡鄉經濟以農業為主,有特色的農產品,有優質水果類(柑桔、奈李等)和蔬菜類(蓮藕、涼薯等)。工業以電 瓷業、采礦業和鞭炮業為主。境內瓷泥、耐火石礦藏儲量豐富,品質優良,產品暢銷全國,溈山村是醴陵瓷業的生產發祥地。 鄉人民政府直屬機構有:政府辦、計劃生育辦、企業辦、司法所、綜治辦、民政辦、農科站、林業站、經管站、國土集鎮辦、財政所、文化站、廣播電視站等部門及工、青、婦等群團組織。 東堡鄉有中學1所,小學8所,教職工136人,2100學生余人。 東堡離城區近,山川秀美,交通便利,商貿活躍,基礎設施建設逐年得到完善,是投資置業的理想之地。鄉人民政府及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各界人士到東堡境內來投資置業。 地方特產 東堡鄉:觀音佛象藝術瓷遠銷世界。 淥江圓蛋糕:俗稱雞蛋糕。成品呈梅花形,金黃油亮,內層乳白細膩,呈蜂窩狀,富彈性似海綿、加壓即扁,壓力釋去立能復原;入口細嫩柔潤,香甜適口,蛋味突出。 釉下彩瓷:系以精選的高嶺土、石英、長石作原料,采用低溫素燒、高溫釉燒二次工藝燒制而成。產品無鉛毒,具有耐酸鹼、耐磨性能,瓷質潔白晶瑩,畫面清晰潤澤,色彩新艷明快,且永不褪色。 花炮:為湖南省醴陵市傳統出口商品之一。其制作始于清咸豐年間,其手工作坊盛集于該地東鄉一帶,成為當地多數家庭主要產業。光緒三十年起出口香港、東南亞一帶。產品以鞭炮為主。 鄉鎮建設 醴陵市東堡鄉到2007年底該鄉村級道路硬化里程將達到120公里,加上去2006年完成的黃金干道珊橫線水泥硬化工程9.5公里。 為加速東堡鄉社會經濟全面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東堡鄉進一步加大了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 2008年該鄉還有6個村有修路任務,截至10月,已經有5個村順利完成修路任務。由于今年上半年該鄉連續遭受特大暴雨襲擊,東坑村村道水泥硬化工程受到嚴重影響。 旅游景點 彭家牌坊位于醴陵市東堡鄉柘塘村彭家祠堂前,坐北朝南,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為醴陵籍清官彭之晃為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奏準朝廷后興建的。該牌坊為麻石結構,三門四柱,二層牌樓式。高8m,寬7.24m,歇山頂,龍狀鴟尾,翼角上翹。四柱為正方形,邊長O.36m,柱下坐獸為8只呼嘯的小獅子。牌坊上有龍鳳麒麟、人物浮雕,線條流暢,富余變化,尤其是凌空的獅子滾繡球浮雕,雕刻精美,形象生動活潑,中門正面牌額陰刻楷書“奉直大夫彭明俊暨宜人袁氏之坊”,其上刻有“圣旨”二字。左右門額上刻“敦倫”、“樂毅”四字。牌坊背面刻有奉皇帝建牌坊的題記和牌坊主人的家世及家人的姓氏名字、官銜等。 玉屏山 醴陵城的南郊是玉屏山。淥江舊八景之—的南屏聳翠,說的是聳立在醴陵城南的玉屏山。山上樹木蔥籠,美景隨著季節變換,就像是一道多彩的畫屏。民間稱之為雞公山,或者塔嶺,山腳下流傳著十八把官椅的故事。按照形家的說法,這處地方叫做雞公形。更為難得的是這山坐鎮城區的東南角,每日清晨率先沐浴第一縷陽光,是一只報日雞,正好應了“金雞報日”的吉象。于是形家書案流傳在這雞公山上有一眼風水寶厥,指示方位的是一首偈子,說:“頭枕玉屏山,腳踏東門塘,何人葬得中,代代出人王”。幾年之后,大孫子便中秀才、舉人而至進士,一路高中,后來做官也一路升遷,直至京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