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株洲市 >> 鄉鎮介紹 >> 洣江鄉 |
![]() |
洣江鄉 |
洣江鄉位于湖南省,原名湖塘鄉,1958年因湖塘漁場的建立,更名為洣江鄉。洣江鄉總面積4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139畝, 轄18個村,18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6671人,其中農業人口26327人。洣江地處茶陵縣城東郊,洣水河穿境而過,與縣城僅一橋之隔,交通條件比較優越,境內有茶嚴公路、茶洮公路,毗鄰S320國道,主干村道全部水泥硬化,形成了便捷的一縱一橫交通網絡。 洣江是一塊紅色的土地,自1926年農民運動興起,洣江人民在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后繼,英勇不屈,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曲曲壯麗的革命斗爭篇章,從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戰爭,先后有127名洣江人民為人民的解放、民族的獨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留下了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1927年12月26日,毛澤東與毛澤覃、陳伯鈞等一行7人為挽救年幼的工農革命軍,從井岡山步行來茶陵,夜宿洣江中瑤,親自站崗,在這里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特殊生日。毛澤東夜宿中瑤的舊居,抗日戰爭茶陵遇難同胞紀念碑……向人們展開一頁頁光榮的、催人奮進的歷史。 洣江鄉有工業企業20余家,總規模4000多萬元,其中彩紅煙花廠、金盛花炮廠、樟樹頁巖磚廠、立新頁巖磚廠、星橋選礦廠、洣江竹藝廠是招商引資引進的規模較大的企業,單個投資均在200萬元以上,是骨干企業。 洣江鄉農業產業化特色鮮明,已經形成了以星橋、諸睦為中心的養殖小區,以湖塘、雅環為中心的養魚小區,以中瑤、下瑤、星橋為中心的反季節和大棚蔬菜小區,農業特色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 洣江鄉旅游資源比較豐富,境內有中國最大的天然石拱橋——石良橋,有全世界罕見的自然奇觀,冰川時期造就的冰臼,有中國面積最大的紫頁巖奇觀——龜裂石,境內東門塔與南宋古城墻和南浦鐵犀隔河相望。 洣江鄉的群眾文化活動比活躍,群眾文化團體較多,有腰鼓隊7個,嗩吶隊5人,采蓮船表演隊2個,其中采蓮船舞蹈已被列為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于南宋時期流入本縣,并在洣江傳承至今,深受群眾喜愛。 農業發展 2006年,商品糧基地建設項目在洣江鄉實施,在改善糧食生產條件,改進農業技術措施,增加糧食產量,增強糧 食發展后勁方面起了十分顯著的作用。據統計,2005年洣江鄉糧食播種面積75.4萬畝,總產達34.42萬噸,比上年增加1.11萬噸,增長3%;其中:水稻播種面積69.05萬畝,總產33.89萬噸,畝平490公斤,在播種面積基本持平的情況下,總產比上年增加0.96萬噸,增長2.92%,糧食的商品率及轉化率由上年的45.41%提高到47.36%,項目區糧食的投入產出比由上年的1:14.37上升到1:15.58,糧食總產值達60726萬元,比上年增加2615萬元,增長4.5%,農民人平純收入達2327元,比上年增加255元,增長12%。 1、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通過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新增農田灌溉面積2000畝,改善農田灌溉面積21000畝,改造中低產田面積3000畝。一是小型病險水庫得到了保安。解決了部分鄉村多年難以解決的難點問題,投資65萬元,使5座小型病險水庫摘掉了病險庫的“帽子”,增加了水庫蓄水能力,改善了農田灌溉條件。二是投資460萬元,將排灌渠道進行全面配套防滲,解決了部分農田“水在溪里流、人在岸上愁、十年干旱九不收”和部分銹水田、爛泥田、深泥田等次生潛育化程度高的中低產田,使這部分農田排灌分家,灌排自如,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理化性狀得到改善,極大地提高了這部分農田的單位面積產量,如:洣江鄉新橋村200畝漬水型稻田過去畝產難達300公斤,通過改造后,平均單產達430公斤,平均畝產提高了130公斤。2、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科技的推廣。 由于商品糧基地建設項目的實施,一批新技術、新成果得到了應用,提高了廣大農民素質,增強了農民的科學種田意識,通過技術培訓,推廣了適合本縣栽培的湘早秈31號、湘晚秈6號、中早優81號、Ⅱ優58、金優117、汕優42等早晚稻高產、優質、高抗水稻新品種6個,種植面積達20余萬畝,據初步測算,增產糧食350萬公斤,推廣測土配方施肥36萬畝次,扭轉了長期以來重氮輕磷,忽視鉀肥的傾向,克服了施肥的盲目性,普及了土肥知識,大大降低了氮肥用量,減少了病蟲危害,促進了糧食生產,推廣了病蟲草鼠害的綜合防治技術60萬畝次,化學除草51萬畝次,農田滅鼠50萬畝次,據調查綜合統計分析,可獲得增產糧食87萬公斤,減少糧食損失26萬公斤,節省水稻用工117萬個。 鄉鎮企業 洣江鄉依托近城優勢,大力招商引資,加快企業發展,形成了以煙花、制磚為主導,礦貿為輔的工業格局,有彩 紅煙花廠、金盛花炮廠、拱塘鞭炮廠、樟樹頁巖制磚廠、立新頁巖制磚廠、洣江竹藝廠、星橋選礦廠、鴻發礦貿公司等8家規模較大的企業。 一、彩紅煙花廠是2006年招商引資項目,于2006年9月正式投產,總投資達250萬元,廠房占地80畝,有職工55人。企業主要生產升空類、旋轉類煙花和普通鞭炮,技術力量雄厚,年產值達300萬元。 二、金盛花炮廠是2005年招商引資項目,2006年5月正式投產,總投資210萬元,占地面積為70畝,有職工45人。主要產品為普通鞭炮,年產值150萬元。 三、洣江竹藝廠是2007年招商引資項目,2007年4月正式投產,總投資210萬元,占地面積70畝,有職工50人,主要產品為竹筷子和竹拉絲,年產值250萬元。 鄉鎮建設 1、教育事業。洣江鄉加大了對教育事業的扶持力度,教育硬件設施完善,教育布局合理,師資力 量比較雄厚,其中洣江中學初中升學率歷來居茶陵縣前列。 2、衛生事業。洣江鄉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1%以上,并且完成了農村藥品兩網建設。2006年投資80萬元,興建了洣江衛生院門診大樓,總面積達1800㎡,改善了農民看病就醫條件,保障了群眾的健康。 3、民主法制。洣江鄉綜治網絡體系比較健全,鄉、村、組三級調解隊伍比較完善,社會治安形勢穩定,2006年被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并獲“無邪教鄉鎮”稱號。 旅游資源 云陽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洣江鄉城近郊。湘江支流米水河、醴茶鐵路、106國道側翼而過。這是湖南省內不多見的 城 市森林公園,規模之大尤為罕見。園區面積8688.7公頃,由云陽山、天堂山、楊柳山、巖鷹嘴等幾大山峰組成,最高海拔963.2米,最低海拔110米。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陽光充足,雨量充沛。 森林公園以湘東名山——云陽山命名。云陽山峰連七十二,方圓七十余里。園中群峰聳立,丹崖流霞,飛瀑垂練,深谷籠幽,古洞藏奇。古籍的記載,神奇的傳說,更為云陽增添了魅力。《湖南通志》載:云陽,炎帝故封,為湖南封建之始。《史略循蜚》載:唐初,云陽始封為南岳。不料朝臣劉晏到茶陵后,說云陽山“雖其靈異峭絕莫儔”,但米水灘險流急,“切慮艅艎莫濟”,因此改封衡山為南岳。故云陽山有“古南岳”之稱。民間傳說更為神奇,說老君在紫微峰“肉身成仙”。因此云陽山被道家視為“可以隱居,可以長生”的神仙福地。 園內有25處自然景觀,13處人文景觀,文化歷史淵源流傳,峰、巒、巖、泉、瀑俱全。秀美的自然風景,濃郁的人文色彩,吸引了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明代“茶陵詩派”領袖李東陽,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譚延闿等先后到此探幽攬勝,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云陽仙:原名云陽山寺,始建于唐開元年,清代改名云陽仙。今為道觀,主祀南岳圣帝。這座古廟,時為佛寺,時為道觀,時為書院,但不管是佛也好,道也罷,儒也行,都不敢擠占南岳圣帝的地盤,都要祀奉南岳圣帝。因云陽山空氣清新,夏日涼爽,所以建了這座避署行宮,讓南岳圣帝每年農歷六月、七月來此避署,逐步形成“六月七月朝云陽,八月朝衡山”的民俗。這樣一來,佛道兩教也看上了這塊“風水寶地”。正一派道教、南禪宗清源派佛教進入湖南,先上云陽山。先后建有云陽山寺赤松壇白云仙羅漢庵等到10多座寺觀庵壇,云陽山成了湘東南重要宗教活動場所。云陽仙竹樹簇擁,窟巖為鄰,泉水潺潺,幽雅寧靜。黃庭堅在此住了一晚后,發出“道人先作鹿門期”的慨嘆,向往歸隱生活。 觀音巖:云陽仙有個峻峭而幽深的巖窟,名叫觀音巖,塑在巖窟石壁上的觀音菩薩,端莊慈祥,凈瓶半傾。傳說觀音為南岳選址時,曾在此小憩。所以叫觀音巖。 五雷池:緊鄰觀音的石巖下的清泉一泓。看不奇,但耳貼巖壁,可聽到石巖中流水咚咚聲,令人稱奇。傳說一次赤松子命青龍興云作雨以解旱情。青龍布雨睡懶覺,沒有及時收回云雨,造成洪澇成災。赤松子怒施五雷法,將懶龍幽禁在巖隙中,命它吐龍涎灌溉山下農田。聽到的“咚咚”聲就是懶龍吐涎的的聲音。據說五雷池的水能明目、清心健體,所以游客總要帶幾瓶回家。 張良試劍巖:在五雷池身后有座巨巖,中間一道筆直的裂縫,把巨巖分成兩半。據傳漢留候張良隨赤松子到此,赤松子煉丹,張良鑄劍。后來劉邦準備大展洪圖,來山上請張良下山助一臂之力,張良當時已鑄成了一把寶劍,為了試一下寶劍是否鋒利,他劈巖試劍,劈開了巖石,這就是“張良試劍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