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區位于常州市北部,北瀕長江,南至滬寧鐵路,與武進區、鐘樓區接壤,東與江陰市和天寧區交界,西接丹陽市和揚中市。面積439.16平方千米。總人口42.21萬人(2006年底)。
區人民政府駐河海街道河海中路。郵編:213001 代碼:320411 區號:0519

新北區地圖
行政區劃
新北區轄3個街道、6個鎮:
街道:河海街道、三井街道、龍虎塘街道
鎮:新橋鎮、薛家鎮、羅溪鎮、西夏墅鎮、春江鎮、孟河鎮
歷史沿革
國務院2002年4月3日批準:調整常州市部分行政區劃。常州市郊區更名為新北區。新北區轄原常州市郊區的河海街道、三井鄉和龍虎塘、新橋、百丈、圩塘 4 個鎮以及原縣級武進市的薛家、安家、魏村、羅溪、西夏墅、小河、孟河 7 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河海中路。
2003年10月,新北區由原有的11個鎮、1個鄉、1個街道調整為6個鎮、3個街道:(1)將圩塘、魏村、百丈、安家4個鎮合并設立春江鎮,鎮政府駐圩塘。行政區劃調整后,春江鎮行政區域面積139.12平方千米,人口11.26萬人,轄2個居委會、41個村委會。(2)將孟河、小河兩個鎮合并設立孟河鎮,鎮政府駐小河。行政區劃調整后,孟河鎮行政區域面積為 88。26平方千米,人口為7。54 萬人,轄3個居委會、39個村委會。(3)撤銷三井鄉,以其原轄區域設立三井街道辦事處,辦事處管理9個(社區)居委會。(4)撤銷龍虎塘鎮,以其原轄區域設立龍虎塘街道辦事處,辦事處管理10個村委會。(5)保留新橋鎮、薛家鎮、羅溪鎮、西夏墅鎮、河海街道原建制不變。
自然地理
新北區大地構造屬于江陰-溧陽復背斜、東臺-溧陽地震帶,基巖以上分布著140米~200米的第四紀沖積土層,屬相對穩定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為六度,重要建筑按七度設防。地貌單元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面坡度小于0.5%,地面青島標高一般為3米~6米,區內水網遍布,河流縱橫,最高洪水位標高3.69米,設防水位標高3.9米。

新北區政府
經濟概況
建區以來,通過大力實施“國際化帶動、城市化推進、科教興區、區鄉共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堅持以經濟工作為中心,以招商引資為抓手,全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著力加快科技進步,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全區經濟呈現出快速健康發展的態勢,各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多年保持快速發展態勢。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5億元,同比增長16.5%;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GDP達91567元,同比增長13.5%,按現行匯率折算人均達到13410美元;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GDP達69230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05.5億元,同比增長5.1%;實現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390.1億元,同比增長19.7%;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5.25元,同比增長19.16%;完成工商登記注冊外資11.29億美元,同比增長12.2%;注冊外資實際到帳7.5億美元,與上年持平。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56.26億美元,同比下降15.43%,其中自營出口34.22億美元,同比下降18.9%。
經過近十年的開發建設,高新區已成為常州市最大、最富活力的經濟增長點和對外開放的主要“窗口”、最大的高新技術輻射源和產業基地。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外向型經濟態勢強勁,成為高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亮點。建區以來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來抓,歷年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895家,合同外資超過46.7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3億美元。其中,總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201個,超億美元項目6個。一批國際著名大企業、大公司相繼落戶,如日本的小松制作所、美國的亞什蘭、唐氏公司、偉創力,意大利雷迪斯,德國萊尼,韓國新湖,臺灣光陽、永祺、東森媒體、臺光科技等。
產業集聚
產業集聚發展勢頭良好,成為沿江開發新優勢。科學謀劃沿江開發產業布局,大力推進產業帶建設,正在形成“一城四帶”發展大格局。一城,即在高速公路以北規劃建設高新區新的行政、商貿、文化、服務中心。四帶分別是:沿長江,依托中國精細化工(常州)開發園區和濱江工業園正逐步形成化工能源產業帶,重點發展精細化工、能源、新材料等;沿通江大道,依托國家高新區,正逐步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帶,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半導體等;沿機場路,依托韓國現代、日本小松等,正逐步形成機電一體化產業帶,重點發展汽車和工程機械及配件等;沿常州大西環線,正逐步形成傳統產業帶,重點發展紡織、印染等傳統產業。
自主創新特色明顯,有力增強了經濟發展后勁。技術創新的源頭工程建設不斷加強,已建有江蘇省農用激素、江蘇省半合成抗生素、江蘇省手性生化、江蘇新科數字視聽設備、江蘇省有害生物防治等6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以及1個企業博士后技術創新中心;高標準建設了軟件研發中心、留學生創業園、“三藥”研發中心和大學科技園等專業孵化器,科技創業中心孵化面積達6.2萬平方米,先后被科技部、省政府評為“國家高新區先進孵化服務機構”、省先進科技企業孵化器。歷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22家,高新技術產品202只,軟件企業32家,軟件產品63個,承擔各級火炬計劃項目53項,逐步形成了電子信息、軟件、智能儀器、動力機械、“三藥”及其中間體、新材料等6個高新技術產品群,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45%。
城市建設
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善。通過大力實施“城市化推進”戰略,基礎設施累計投入超過50億元,建成區面積30平方公里,形成了“五縱七橫”城市道路主框架,供水、供電、供熱、污水處理、通信等基礎配套設施完善。區內相繼建成了一批賓館、寫字樓、公寓、別墅、旅游休閑設施。社會事業日益完善,擁有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常州工學院、建東學院等三所高校,公辦民營常州國際學校教學成績斐然,占地500畝的常州體育中心已經啟動建設,部分場館已投入使用。具有國際水準的大型主題樂園——中華恐龍園已被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點,商貿、金融、教育、醫療、信息服務等城市功能日趨完善。
交通運輸
常州新北區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東靠上海,西鄰南京,與蘇州、無錫、鎮江連袂成片。京滬鐵路、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101省道、常澄路等形成四通八達的對外交通網。距遠洋運輸港口張家港和常州民航機場分別僅48公里和26公里。京杭大運河傍區而過,澡港河貫穿全區,位于新北區的長江常州港已開通國際遠洋運輸航線。
風土人情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清明節前后太平洋上空的暖空氣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頻頻相沖,形成了滋潤萬物的“雨紛紛”天氣。好雨令人喜,麗春斷人魂,此時節柳桃繡野、芳景如屏。
關于“清明”,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漢代《淮南子》中的“天文訓篇”,而實際上早在春秋時期,民間就已有“吉日良辰,郊祀野祭“的活動了。古人以為先有“寒食“,后有“清明“。清明節前一天(或說前二日)是為“寒食節”,有禁火、寒食之俗。由于兩節毗連,后逐漸合二為一。到了唐代,“掃墓、踏青“始成定俗;宋代寒食與清明已融為一節;元代“清明寒食,宮廷于是節最為富麗”(見《析津志》);明清兩代,除了沿革掃墓、踏青等習俗外,常武地區又增加了吃團子、佩帶柳條桃花等風俗;到了近代,人們只知有“清明節”,而不大知道還有一個“寒食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