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州區即原縣級淮安市,2001年2月行政區劃調整,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為淮安市楚州區。地處京杭大運河與淮河入海水道、蘇北灌溉總渠交匯處,位于江蘇省中部,境內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楚州歷史悠久,曾誕生了韓信、梁紅玉、吳承恩、關天培、周恩來等歷史名人。總面積1439平方公里,總人口123萬人(2001年)。現在管轄21個鎮、6個鄉。
區政府駐地:淮城鎮。郵編:223200。代碼:320803。區號:0517。
行政區劃
楚州區轄21個鎮、6個鄉:
鎮:淮城鎮、平橋鎮、上河鎮、馬甸鎮、朱橋鎮、溪河鎮、施河鎮、車橋鎮、涇口鎮、流均鎮、博里鎮、仇橋鎮、復興鎮、蘇嘴鎮、欽工鎮、順河鎮、季橋鎮、席橋鎮、林集鎮、南閘鎮、范集鎮
鄉:建淮鄉、茭陵鄉、宋集鄉、城東鄉、南馬廠鄉、三堡鄉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先后屬吳、越、楚等國。秦統一后建淮陰縣。楚漢之際,屬項羽西楚。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封韓信為楚王,屬楚王國。同年,貶韓信為淮陰侯。十一年,淮陰侯國降為縣。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縣屬臨淮郡。王莽稱制,改淮陰為嘉信。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劉荊為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廣陵、臨淮2郡改為臨淮、廣陵、山陽等5郡,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陽官瀆(邗溝)以西300戶置壽張縣,割直瀆(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縣之名始見。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楚州治山陽縣,州旋廢。大業(605~617年)初,去淮陰縣入山陽縣,不久復置。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東楚州,治山陽縣。八年,裁西楚州,東楚州改稱楚州,仍治山陽縣。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升楚州為淮安軍,改山陽縣為淮安縣,端平元年(1235年)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淮東安撫司于山陽。次年,改為淮東總管府,時縣境設有山陽、淮安、淮陰、新城4縣。二十年,改總管府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陰3縣入山陽縣。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陽、鹽城2縣地置阜寧縣。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3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抗日戰爭時期,分屬兩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民國29年8月成立的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運東地區屬民國29年10月成立的淮安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35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縣劃出,為蘇皖等五行政區直轄市;9月,淮城市又并入淮安縣。民國37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與清江市合組成立兩淮市。1949年3月,裁兩淮市,淮城區仍屬淮安縣。1950年3月,淮寶縣裁撤,其部分轄地歸淮安,淮安縣屬鹽城專區。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劃入淮陰專區。1983年3月,成立省轄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建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
歷史文化
楚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自遠古至今,名人輩出,這塊沃土養育了一代代優秀的楚州兒女:文學家有漢賦的創始人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唐代詩人吉中孚、趙嘏,北宋“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明代著名傳記小說集《剪燈夜話》作者瞿佑,《西游記》作者吳承恩,《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等;武將有“興漢三杰”之一的韓信,宋代巾幗英雄梁紅玉,明朝抗倭明將沈坤,清代民族英雄關天培;歷算家衛樸,“揚州八怪”之一的著名畫家邊壽民,專治瘟病的醫學家吳鞠通等,1898年3月5日,一代偉人周恩來誕生在楚州區駙馬巷,并在此度過了12個春秋。 全區名勝古跡眾多,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地市級5處,縣級39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周恩來故居地處繁華鬧市區駙馬巷內,舉世景仰的周恩來紀念館坐落在城北桃花垠風景區,楚州是江蘇省著名的旅游城市。

楚州區勺湖園
地理位置
楚州北距亞歐大陸東橋頭堡連云港市130公里,西南距江蘇省會南京市180公里。江蘇新沂至浙江長興鐵路、京滬高速公路、寧連高速公路、黑龍江省同江市至海南省三亞市的同三高速公路、淮江公路等國家重點交通干線均穿境而過。到上海、北京、南京行車分別僅需3.5小時、8小時和2小時,輔之以京杭大運河和蘇北灌溉總渠的水上運輸,楚州素來扼東西南北、水陸交通之要沖,自古乃兵家重地、商貿重埠,其交通樞紐地位和區位優勢日益凸顯。
氣候環境
楚州區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地帶,季風氣候顯著,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4.1℃,年均無霜期220天,全年太陽輻射量115.45千卡/平方厘米。
楚州區地處淮河下游,江淮和黃淮兩大平原交界處,地勢平坦,由西向東南坡降,大小溝渠縱橫成網,全市有運河道13條,大溝226條,大運河、里運河、廢黃河、蘇北灌溉總渠在境內總長147公里。
楚州區鎮淮樓
經濟概況
2003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成績。工業經濟增長較快,列統工業實現銷售收入40.6億元、利稅3億元,其中,利潤9773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0%、16.4%和21%;新增銷售過億元企業2家、新增列統企業20家;完成技改投入11.3億元,增長20.6%。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建成0.4萬公頃無公害蔬菜、30萬頭優質瘦肉型生豬、2萬公頃優質稻米、3333.33公頃標準化稻田養殖、5666.67公頃意楊成片林和370萬只蛋(肉)雞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被農業部列為創建國家級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縣(區);勞務輸出總量22.6萬人,人均勞務收入1276元。服務業發展水平得到提升,三產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28.6%,服務業從業人員15.7萬人,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26.7%,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28.4%。財稅金融運行良好,財政收入首次突破3億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分別比年初增加7.2億元和1.8億元。開放型經濟成效顯著,合同引資28.9億元,實際到位10.31億元,分別增長1.5倍和2.1倍,引進新開工1000萬元以上項目71項。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3700萬美元,增長5.7%;外經營業額1920萬美元,增長23.9%;實際利用外資450萬美元,增長49%。城市面貌明顯改善,投資8億元實施了56項城市建設重點工程,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活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共撤銷降格中小學206所,新建校舍6.3萬平方米,小學、初中在校生鞏固率、高中入學率分別達100%、97%和75%。農村初保先進縣(區)創建成果進一步鞏固,有5個鄉鎮通過上級初保先進鄉鎮驗收。新架設有線電視光纜100多公里,區鄉聯網率89%。新增有線電視行政村26個,新發展有線電視用戶6130戶。

楚州區周恩來紀念館
婚慶風俗
本世紀20年代,淮城少數望族娶親,用慈幼院的軍樂隊替吹鼓手。30年代,一些開明富戶用馬車或汽車代替花轎,將迎娶和回門合并在一天舉行。也有男、女家租用旅社聯合舉辦婚禮的。新郎西裝革履,頭戴禮帽,新娘著披紗禮服,戴茶色眼鏡,行鞠躬禮。邀請地方知名人士為證婚人,雙方家長為主婚人,保山為介紹人,分別在結婚典禮上致詞祝賀。拍結婚照,設筵席招待賓客。此種婚禮,當時僅在軍政界和文教界流行。一般民眾在40年代仍沿襲舊式婚禮,只是新娘改穿女式便裝。在民主根據地,干部結婚須遵照"二八、五、團"的規定,即男人年滿28歲,參加革命5年以上,系團級干部,女人亦須經組織審查,才被批準結婚。抗日戰爭期間,條件艱苦,不舉行婚禮,僅開個茶話會。根據地的群眾受到革命風尚的影響,新郎新娘只是身穿新衣,放鞭炮行禮,貼張紅喜。新娘到婆家,路遠的騎驢,路近的步行。在城鎮,一般人家婚嫁不用轎,而以人力車代之。50年代,轎子淘汰。結婚前一天,用一輛平車將嫁妝送到男家;婚日上午,男家派自行車迎娶新娘。年輕能干的姑娘充當伴娘,騎自行車背新娘到男家,舉行婚禮。當日回門,女家設宴;當日會親、男家請客。80年代以來,城鄉多使用汽車或手扶拖拉機娶親。婚禮儀式以舉辦結婚酒宴為主,也有旅行結婚。一對情侶事先商定旅行路線,在辦好結婚登記和婚假手續后,即啟程旅行。回來時簡單宴請親友。還有舉辦集體婚禮,由工會、共青團組織主辦。主辦單位負責人任證婚人。舉行簡單的儀式,證婚人致賀詞,家長代表講話,新婚夫婦代表講話。主辦單位向新婚夫婦贈送紀念品,最后是文娛活動。淮安各鄉鎮多舉辦集體結婚,受到婚齡青年的歡迎。現在淮安青年普遍晚婚,男滿25周歲、女滿23周歲才申請結婚。農村晚婚的比城鎮少,并出現少數"無證夫妻",即未經領取結婚證而同居。其中包括:早婚者、近親婚配者、換婚者、患有禁止結婚疾病者和強娶強嫁者。
老年婚姻是社會上議論較多的婚姻話題。喪偶離婚的老人,在重新擇偶、組織家庭時,多數得不到子女的諒解和支持。男方子女擔心晚娘要分去父親的遺產,女方子女認為母親再嫁有失"體面"。近年來,在法律和社會輿論的支持下,老年婚姻的障礙開始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