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地處黃海之濱,位于長江和沿海兩大開放帶的交匯點上,東臨黃海,南依長江,是中國黃金水道與黃金海岸“T”字型的結合點。與國際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西靠港口城市南通,北倚廣袤的江海平原,素有“江海門戶”之稱。境內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物產豐富,交通發達,經濟繁榮。總面積1200平方千米(2010年底)。總人口907598人(2010年11月1日零時的常住人口)。全市設有21個鎮、1個鄉、1個開發區、1個工業園區、3個街道辦事處、56個居民委員會、234個村民委員會(其中行政村231個、漁業村3個)。
市人民政府駐海門鎮。郵編:226100 區號:0513 代碼:320625/320684
行政區劃
海門市轄21個鎮、1個鄉:
鎮:海門鎮、三星鎮、天補鎮、三和鎮、德勝鎮、三廠鎮、常樂鎮、麒麟鎮、悅來鎮、萬年鎮、三陽鎮、四甲鎮、貨隆鎮、余東鎮、正余鎮、包場鎮、劉浩鎮、東灶港鎮、臨江鎮、王浩鎮、樹勛鎮
鄉:海永鄉
歷史沿革
公元前,長江大量泥沙沉積于長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約經過800多個春秋,至唐末,出現東洲和布洲兩大沙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漸次連片。至五代后周顯德五年(958)建縣,縣治設于東洲鎮,名海門縣。由于長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中,境內大片土地坍沒,坍至呂四、余東、四甲一線,縣治遷于徐澗(今南通縣興仁鎮)。并廢縣歸并通州建靜海鄉。清初,江流主泓南傾,長江北岸開始漲積,漲出40多個新沙,綿亙百余里。乾隆三十三年(1768),建江蘇省海門直隸廳,設治于茅家鎮,民國元年(1912)復稱海門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海門人民護坡治坍,根除了坍害。海門縣隸屬蘇北政區南通區(1953年為江蘇省南通區,1955年4月改為江蘇省南通專區,1971年4月,改為江蘇省南通地區)。1983年實行市管縣,南通地區撤銷,海門縣隸于江蘇省南通市。
1994年6月撤縣設市,成立海門市,屬于南通市代管,市人民政府駐海門鎮。
自然地理
海門市位于江蘇省東南部,西南靠長江,東南鄰啟東市,東北瀕臨黃海,有海岸線11.73公里,西和北部與南通市轄區—通州區接壤。市境位于北緯31°46′─32°09′,東經121°04′─121°32′。全市土地總面積1001.24平方公里。市境內地勢平坦,溝河縱橫成網絡狀,與長江相通,地表平均海拔4.96米,(以廢黃河為基準)。地勢呈西北略高,東南偏低,西部最高處海拔5.2米,東部最低處海拔2.5米,南部橫截面呈弧形,兩頭低,中間高。全市耕地面積847426畝,占總面積的49.2%。
氣候概況
氣溫:2001年全市平均氣溫15.9℃,比常年偏高能0.7℃,。其中1月、2月、3月、5 月、10月顯著偏高,4月、7月偏高;8月偏低,其余月份為正常。2001年,極端最高氣溫是7月22日36.70℃,極端最低氣溫是1月15日-5.5℃。
降水:2001年,全市降水量1348.0毫米,比常年顯著偏多。其中1月、4月異常多,6月22日-24日受飛燕(2號臺風)和梅雨鋒影響本市普降特大暴雨,降水量262-347毫米,以悅來為最大,全市出現暴雨5次。8月降水量顯著偏多,其余月份正常或偏少,其中3月、5月、9月顯著偏少。
日照:2001年全市日照總時數2121.5小時,與常年相仿,其中3月231小時,比常年平均值多75.4小時,為異常多;其次為5月偏多13小時,7月偏多33.5小時,11月偏多20.3小時。其余月份為正常或偏少,其中2月、12月顯著偏少,比常年平均值少33.8和54.9小時。
自然資源
海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較足,土地肥沃,水、氣、肥比較協調,有利于多種雜糧旱谷和棉花、油料、薄荷、黃麻、藥材等作物生長。市境盛產元麥、玉米、水稻、蠶豆、大豆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以棉花為主,其次還有油菜、黃麻、薄荷、留蘭香、海門朝天椒辣椒、香芋、藥材、水果、花卉等。全市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畜牧業有豬、羊、雞、鴨、兔、蜂、牛、馬、驢等產品以及水貂、鴿、鵪鶉、花鳥等特種飼養產品。海門頻江臨海,豐富的長江水和黃海水資源為發展水產業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內河產魚、河蟹、鏝鱺、黃鱔、鱉、龜、牛蛙及河蚌育珠,近海產對蝦、梭子蟹、鋸緣青蟹、文蛤、牡蠣、扇貝、養殖海帶、條斑紫菜等。另外還有蠶繭、食用菌、蔬菜和瓜果等。礦產資源有磁鐵礦、大理石和礦泉水。其中磁鐵礦石儲量2565萬噸,另有海鹽。

經濟發展
海門市是國務院最早批準的對外開放縣(市)之一,處于環上海浦東經濟輻射圈內,經濟與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形成新材料、醫藥化工、輕紡服裝、建筑業等支柱產業,建成了全國最大的、被國務院經濟發展中心列為“中華之最”的繡品專業市場--江蘇疊石橋繡品城。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149.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59.1億元;財政收入8.79億元,基本競爭力列全國縣級市第36位。
近年來,海門市先后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中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中國明星縣”、“全國科技先進市”等多項國家級殊榮,被譽為“金三角上小浦東”。
2010年,海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0.1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55908元;財政總收入完成70.51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1.27億元,分別增長33.0%和37.6%。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372元,分別增長11.3%和13.7%,繼續保持蘇中蘇北領先。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為“中國最具潛力十強縣市”之一,被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等組織評為“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縣(市、區)”十強之一。
濱海新區
海門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大膽決策推進海門沿海大開發,全面構建東灶港“一城四中心”,按照“昨日墾區,今日新區,明日城區”的總體目標,新區總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是目前長三角地區正在著力打造的最大的沿海臨港產業平臺之一。
新區擁有6公里-15米以上的深水岸線,可建設3-5萬噸級深水碼頭泊位,其對面的三夾沙、腰沙海域可建設5-30萬噸港口碼頭群。以港口開發建設為龍頭,新區規劃30平方公里臨港工業區,其中灘涂建設用地圍填16平方公里,原鹽場建設用地整治10平方公里,原東灶港鎮建設用地4平方公里,目前臨港工業區一期開發已實現“七通一平”,我們在做好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的同時,強勢推進招商引資工作,重點招引世界500強、中國特大型企業和“中字頭”、“國字號”企業,目前大唐集團、美國泰森等一批國內外特大型企業已落戶新區。同時,新區加快推進國家級中心漁港建設,目前已完成近1平方公里的港池改造,建成后將成為南黃海沿岸最大的漁貨集散中心。新區海洋生態旅游業的發展也頗有特色和吸引力,以蠣岈山國家海洋特殊保護區建設為契機,新區在加大保護力度的同時,積極發展蠣岈山生態旅游,精心打造長三角知名目的地旅游景區。圍繞港口、工業、漁業、旅游業的發展,新區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城市化進程,邀請國際頂尖的3家規劃設計院為新區城市建設共描宏圖,外商投資服務中心、濱海風情街海鮮城一期、涉外高檔別墅區建設已先期啟動,努力搶抓沿海城市建設先機,填補南通東部沿海城市空白。
臨江新區
2008年,臨江新區圍繞“國際化、特色化、精品化”發展思路,爭特色、抓創新,積極打造循環經濟、生物醫藥、新材料三大產業板塊,精心培育優質企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壯大規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特別貢獻獎。
主要經濟指標快速增長,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完成工業總產值為18.82億元,實現應稅銷售9.3億元,實現新批工商登記注冊外資9 874萬美元,注冊外資實際到賬2 101萬美元,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12.3億元,實現財政收入5 000萬元。
招商引資成效明顯,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引進15個項目,已開工建設項目10個,投資總額2億美元。正在辦理開工手續的項目3個,投資總額8 000萬美元。全年接待國內外客商30多批,并對20多個項目進行跟蹤回訪。
項目建設穩步推進,新經濟增長點加快形成。聯海生物一期工程已全面投產,2009年預計產出10億元,3至5年達到100億元規模。陸江鋅材料目前已投入試生產,該項目全部建成后,年產值5億元。鑫海綠色制冷劑目前邊土建、邊設備安裝,力爭盡快投產達效。瑞一醫藥、華富汽配、開美化學二期工程等項目正在做開工前準備工作。
基礎建設全面鋪開,投資環境更趨優化。加大資金投入,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園區交通更加順暢,品位進一步提升。污水處理、供電供熱、道路交通等配套建設日趨完善,為園區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日處理能力2萬噸的靈甸污水處理廠正式竣工運行,內河碼頭物流工程已全部完成施工任務;11萬伏變電所項目正在加緊施工,建成聯海生物、陸江鋅材料項目等多個輸配電工程;實施綠化美化工程,對園區主干道進行“美化、綠化、亮化”工程,新增綠化面積2萬平方米。
交通運輸
海門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從海門出發去上海虹橋、浦東國際機場只需2-2.5小時,乘飛機可達世界各地。海門是蘇東南離國際大都市--上海最近的地方;去南通機場只需三十分鐘,可達國內主要城市;貨物運輸通過南通國際集裝箱碼頭可發往亞洲各大港口和西歐等地。
海門潛在交通優勢十分突出。一是長江口越江通道工程,即浦東到崇明的越江隧道和崇明到海門的越江大橋--崇海大橋。目前大橋的立項設計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屆時長江入海口將形成一條南北貫通的大通道,海門到浦東只需一個半小時。海門將成為蘇東南地區與浦東經濟接軌的橋頭堡,成為連接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二是蘇通大橋工程,即南通和蘇州之間興建長江公路大橋,該橋處于該市市區西側,其建成后將進一步縮短海門與蘇南其它城市的距離。三是寧啟鐵路工程,即南京至啟東鐵路。四是寧通高速公路東延工程。該工程橫穿該市全境,已正式通車。
民俗文化
海門設縣初期,居民多以煮鹽為業,經濟文化不發達。明代起文化開始興盛,民間的祭神樂活動已成習俗,戲曲活動也開始出現,文風漸興。由于土地漲坍不定,文化也隨之興衰。清代中葉以后,海門文化受江南吳文化的影響而迅速發展,呈現出繁榮景象。明清兩代,海門曾涌現出崔桐、周家祿等文史學家,程源、張光鑒、李潛昭、丁有煜、李芳梅等近10位書畫家,尤以有“外八怪”之稱有丁有煜為代表。近代涌現出實業家、教育家張謇,琵琶演奏家沈肇洲等。至當代,海門更是人文薈萃,涌現出書畫家王個簃,文學評論家陳遼、林非、翻譯家、文學家卞之琳,中國古典文學家陸侃如,音樂家龍飛等。海門民間文化傳統底蘊深厚,從江南傳入的吳歌逐步演變為具有海門地方特色的海門山歌,并于建國后發展為新興的地方劇種――海門山歌。通東民歌在海門北部十分盛行,民間舞蹈豐富多彩,如跳財神、跑五方、跳判等。清末,誕生了海門第一個京劇戲班――張洪福班,評彈演唱遍于城鄉。以沈肇洲為代表繼承和發展了瀛洲琵琶流派,并于1920年灌制了中國音樂史上第一張琵琶曲唱片。建國后,海門曾建過越劇團、評彈團、京劇團、雜技團,產生過廣泛影響。
清代至民國初年,境內一些集鎮及廟宇,一年中要有數次廟會,俗稱“出會”,也叫迎神賽會。廟會的日期按規定,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菩薩”出會、五月十三“關帝菩薩”出會、十月初一或十五“城隆菩薩”出會、還有“猛將會”、“娘娘會”等。縣境北部地區一些集鎮一兩年就要有一次 廟會,如都天會、元帥會、觀音會等,其中都天會的規模為最大。廟會非常隆重,先將寺廟里供奉的菩薩用轎子抬出,前后有各式儀仗隊迎送。有撐花傘的、捕盾牌的、提燈籠的,還有踩高撓、跳師子舞的,前呼后擁,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菩薩“出巡”途中,有些人擺香案跪拜,圍觀者人山人海。許多善男信女,穿紅戴綠,歡天喜地,熱鬧非凡。此種廟會,40年代以后逐漸減少,與50年代基本停止。
清代中葉后,江南移民把吳歌傳入,經海門勞動人民世代口頭傳唱,不斷潤飾創造,清末明初發展成為廣泛流傳于境內的海門山歌。山歌分兩類,一類是即興山歌,大多在田間勞動或勞動之余,隨口編成,歌詞有四句、六句、八句等。另一類是敘事山歌,歌詞有十多句、幾十句、乃至幾百句不等。 民國24年(1935),管劍閣、丁仲皋搜集的海門山歌整理成《江口情歌》,在上海大趲大學校刊上發表,隨即輯成專集。次年,管劍閣所搜集的長篇敘事山歌《紅娘子》發表于武漢《天地人》雜志。1954年,海門山歌搬上舞臺。50-60年代,有山歌劇本發表于全國性戲劇刊物上。80年代,許多山歌和研究山歌的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1984年,海門山歌研究會成立。1985年8月,縣舉辦首屆海門山歌會唱,50多名歌手演唱山歌40多首,《光明日報》、《新華日報》等先后對此作了報道。1986年7月,宋衛香演唱海門山歌《小阿姐看中搖船郎》,隨南通民間藝術團赴京演出。1987年,《海門山歌選》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收錄海門山歌250余首。1995年,海門山歌《青龍角》赴京演出。流傳較廣的部分山歌目錄 長篇敘事山歌,搖船郎、拔蒜苗、販桃郎、接小姨、張二娘、秧歌、九姑娘、麥花姐、繡落衣、繡汗巾、庵堂相會、愛情十里亭等。
海門民間舞蹈起源于祭神活動。明代逢年過節就有祭神娛樂的習俗。清代中葉起,隨著宗教儀式和廟會活動的興盛,海門民間舞蹈不斷發展,有跳財神、跑五方、調獅子、舞龍燈、蕩湖船、蚌殼精、踏高蹺、挑花擔、打蓮湘、腰鼓舞、馬燈舞、秋千臺、紅扇舞、等數十種,其中大部分舞蹈是在宗教儀式中出現的,如道教儀式“放施食”中的“跑五方”等;有的是從宗教儀式中分解出來后在民間流行的,如“跳財神”;有的是從外地流入的,如打蓮湘、腰鼓舞等。1949年前,部分民間舞蹈失傳。50年代,縣派專人負責民間舞蹈的發掘和整理,龍燈舞、獅子舞、送菜頭、挑花擔、打蓮湘、腰鼓舞等先后搬上舞臺。縣舉辦的文藝會演,每次都有一定數量的民間舞蹈。1983年,縣文藝部門對民間舞蹈進行普查。經過整理的民間舞蹈“跳財神”,被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江蘇卷》。
禮儀習俗
舊式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辦婚姻。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青年男女根本沒有婚姻自由,更不可能自由戀愛。男女聯姻,先要有媒人說媒,男女雙方要門當戶對。境內南部地區,男女經人說合,雙方父母有意,就先“并八字”、“相親”、“訪人家”,然后“定親”。北部地區則先由父母托媒人或媒人主動做媒為雙方說親,雙方父母認為“門當戶對”以后,由男方揀好日子請媒人帶生月錢包,去對方索取女方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帖,稱通草帖。媒人將此草帖壓在灶臺的香爐腳下,如在3日內發生打碗壞盞,即推托不合,將八字帖退給女方。男方認可,則請算命先生“排八字”,進行合婚;如八字不合,請媒人將女方的庚帖退還,生月錢不退。
舊社會,境內北部地區的聘約過程比較繁瑣,首先是小定,八字拼合后,男方擇吉日、托媒人帶禮物去下聘,正式談妥,從此不能反悔,否則被看作賴婚而引起訴訟。男方賴婚,聘禮不退;女方賴婚,退還聘禮,賠償辦酒損失。小定禮物一般是手鐲、戒子、釧兒等金銀首飾或衣料及必要的茶食糕點。再是送節禮,每年端午、中秋、春節,男方備以魚、肉、糕、酒、糖和茶食等禮品,通過媒人送給女方。女方除肉外,其他都退一半,并需成雙成對,還要有糕,象征“高來高 去”,稱之“回禮”。然后是送日子,男方擇吉日將迎娶的婚期寫在“龍鳳帖”上送交女方,隨帖送去龍鳳喜餅,茶葉與糖、棗、魚、肉以及女方索要的紅紙袋各一只。再后是抬嫁妝,結婚前,男方給女方帶一定數量的迎親禮,如魚、肉、糕、糖、粽和名目繁多的紅紙包、香煙、茶葉和一條“還娘席”,派上親朋好友上門取嫁妝。待女方滿意后,才允許抬嫁妝。最后是待 媒酒,結婚前天晚上, 男方以上規格的餐宴酬待媒人,并計劃次日的婚禮順利進行。
海門人對喪葬禮儀極為重視。人死了,由其直系親屬,主要由其配偶及子女負責料理喪事。喪事繁瑣,迷信色彩濃厚。對諸親及長輩,由親生長子披麻戴孝,親自前往報喪。去時手持雨傘一把,進門即向長輩跪拜;親威家招待糖茶一杯,并回贈毛巾或布匹。一般親戚則由主家請人前往報喪。同時,到廟里為死者求神保佑,叫做“告廟”。
人滿50歲生日,其子女和親戚前往慶壽。一般逢9(如49、59歲......),先為其預慶,建國前,富裕人家祝壽,張燈結彩,設壽堂,掛壽幛,大擺筵席,收受禮物。父母壽慶,女兒做壽桃、壽糕,于壽辰前夕即來“暖壽”。當天,晚輩都要向老壽星拜壽。全家都吃面條象征長壽,并用大蛋糕祝壽,還要放鞭炮,熱鬧一番,70年代后,人們不但為老年人祝壽,甚至要為滿30、40歲的中年人祝壽,經濟條件好的要辦十幾桌、幾十桌壽筵。也有提前慶壽,只自家人吃面團聚。80年代,有為10周歲兒童祝壽的。通東地區一般50歲不祝壽。如今,祝壽的形式逐漸在簡化,壽筵的規模、檔次,因人因事而定。
海門特產
1、頤生酒 頤生茵陳大曲酒是用粘籽紅高梁為原材料,配以頤生特制大曲酒藥,入老作坊池發酵釀得得優質大曲酒,加上藏紅花、茵陳、佛手、玉竹、通心草等數十種藥料浸出液,通過獨具匠心工藝調配,長期老窯儲存而成。茵陳大曲酒色澤呈杏黃,是紅花等各名貴藥材浸出得天然混和本色,品評綿甜醇和、回氣生香“頤生酒”后,不僅頓感賞心悅目,感悟酒文化之真諦,而且具有保肝、護肝、健脾胃、舒筋骨、除風疾之獨特風格。
2、海門山羊 “海門山羊”是全國著名得山羊地方品種之一。海門山羊素以皮肉毛兼優而著稱。其肉膻味少,脂肪分布均勻,無論紅燒、白煮,均肥而不膩,鮮美可口。其營養價值之高,蛋白質含量之多,為其他肉類所不及,據分析測定,每百克鮮羊肉中含蛋白質11.1克,脂肪28.8克,碳水化合物0.8克,熱量3.07千卡。由于羊食百草,羊肉具有暖中補虛、開胃健身之功能,冬季食之尤有溫補效能。因此為本地和外埠廣大消費者所普通喜愛,很早就馳名于滬寧一帶。
3、文蛤 文蛤得營養價值很高。據測定,其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得含量分別為10%、1.2%和2.5%,還有豐富得磷、鈣、鐵、維生素以及多種氨基酸等營養成分。蛤肉得烹飪方法較多;旺火電廠快炒;配以它菜同炒,色佳清鮮;醬醉,是酌酒佳肴;作佐料調味,使主菜易熟易爛;腌制,可作家常小菜;制干品或罐頭,可常年應市。
4、海門大紅袍赤豆 “海門大紅袍”赤豆粒粗飽滿,皮薄肉厚,粉質細膩,營養豐富,是食用價值很高得副食品和治病良藥。它可煮制豐富多樣、惹人喜愛得飲料、糕點等副食品,如赤豆棒冰、冰凍赤豆湯、赤豆包子、豆沙包子、豆沙湯圓、豆沙餃子、八寶飯、印糕等。
5、海門大白(青)皮蠶豆 “海門大白(青)皮”蠶豆是海門在100多年蠶豆種植歷史中經歷代農民長期選擇、改良而形成得兩個具有地方特色得優良品種。“海門大白(青)皮”蠶豆營養豐富,尤其是粗脂肪是一般蠶豆得2.5倍。另外還含有多種氨基酸、核黃素、菸酸等。其食性糯,適口性好,特別是青食菜用,皮薄嫩,肉細膩,確為餐桌佳肴 6、海門椒 “海門椒”是我市三星鎮一農民用云南米椒與本地羊角椒雜交選育而成,因椒果朝天生長,又稱“海門朝天椒”。“海門朝天椒”成熟后顏色鮮紅,其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c得含量達1.5--2.0%,胡蘿卜素及鐵、磷等營養元素含量之多亦是其它蔬菜所少有。它所含得辣椒素,能刺激舌頭上得味蕾,可增加食欲,幫助消化。
7、白扁豆 白扁豆又名沿籬豆,因白皮(種皮)、白肉(子葉)、白臍而得名。干白扁豆營養豐富,其蛋白質、鈣、磷、鐵等營養元素含量在蔬菜中居領先地位干子白煮煨湯味鮮可口,是滋補佳品,與魚類紅燒別有風味。
8、大小黃魚 黃魚,是我國最重要得經濟魚類,是“鰣、甲(長江鱘)、鯧、黃”四大名貴魚類之一。大、小黃魚得營養均很豐富,黃魚得烹飪方法甚多,紅燒、糖醋、煨湯、清燉或配以它菜煮成蛋蓉黃魚羹、卷筒黃魚、雪菜大湯黃魚、松鼠黃魚等。肉鮮味美,色彩艷麗,香氣四溢,形態美觀,色香味形俱佳,是喜慶筵席上菜肴佳品。大黃魚鰾含有膠體蛋白和粘多糖,是我市歷史上傳統食品,其肉質松軟,醇香味美,鲞魚可久存,供常年食用。
9、香沙芋 香沙芋,屬香梗芋類,是海門農民精心選育而成得一種芋艿優良地方品種。海門香沙芋以質量優異而聞名各地,在蔬菜市場上久負盛名,深受消費者歡迎。
10、海蜜系列甜瓜 由海門市農科所農業科技專家歷經五年精心選育而成得海蜜系列甜瓜,以其產量高、抗病力強,質地脆、甜度高等優點而轟動了國內園藝界。經全國著名甜瓜專家李式軍等人鑒定,其綜合水平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并填補了江蘇空白。
11、海門山藥 海門山藥是海門農民長期選育改良形成得一個優良品種,是本市得名特蔬菜之一,其塊根圓直,質地細膩,肉色清白,粉性足,糯性好,燒煮易酥,口感柔軟,營養豐富,食用價值很高。“海門山藥”得烹飪方法很多,可切成刀片、絲、塊、糊狀,加魚、肉、蛋等葷素食品,經清炒、白煮、紅燒、紅燜成各式各樣得佳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