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江區是吉林省白山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面積1388平方千米,人口33萬。清光緒年間,渾江區為貓耳山巡檢的冬季駐地。因自通化玉皇山沿渾江每經過一個渡口,便稱一道江。此地正好為第八個渡口,故渾江區原稱八道江。渾江區則因渾江從境內流過而得名。2010年2月,八道江區更名為渾江區。
行政區劃
渾江區轄8個街道、4個鎮:
街道:紅旗街道、新建街道、東興街道、通溝街道、城南街道、板石街道、江北街道、河口街道
鎮:七道江鎮、六道江鎮、紅土崖鎮、三道溝鎮
歷史沿革
1913年(中華民國二年)奉天省設東、西、南、北、中五路,本地屬奉天省東路道。1945年劃歸安東省通化專署所轄。1946年劃歸遼寧省。1949年劃歸遼東省。1954年8月劃歸吉林省管轄。1959年3月23日吉林省委批準撤銷臨江縣,設立渾江市。1960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渾江市府駐八道江鎮�!�1985年2月4日,通化地區分治,國務院批復(國函字17號)同意渾江市升格為地級市,并將通化地區的撫松、靖宇2縣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劃歸渾江市管轄。 1986年9月8日,國務院批準設立渾江市八道江區、臨江區、三岔子區。1994年1月31日,國務院(國函[1994]8號)批復同意將渾江市更名為白山市。4月,渾江市正式更名為白山市。1995年12月3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白山市三岔子區,設立江源縣。白山市轄臨江市、靖宇縣、撫松縣、江源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和八道江區,市人民政府駐八道江區。
2010年2月22日,民政部下發了“關于吉林省白山市八道江區更名為渾江區的批復”(民函【2010】40號),經國務院批準,吉林省白山市八道江區更名為渾江區。
人口民族
2005年末,全區總人口339843人,比上年增加1992人,增長0.6%。其中男性:172504人,女性:164039人,性別比為105.2(以女性為100)。非農業人口達到269456人。全區人口出生率為6.20‰,人口死亡率為3.3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88‰。有漢、回、滿、朝鮮、壯、藏、蒙古、錫伯等多民族組成。
地理氣候
渾江區地處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麓(北緯41度30分至42度04分,東經126度07分至126度41分),西與通化市相連,北于柳河縣交界,南與集安市接壤,東南與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隔江相望,邊境線長45公里,是白山市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經濟、文化、貿易中心,總面積1380.9平方公里。
本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中部屬渾江盆地。地貌可概括為山、崗、川三大類型,其面積比例大致為三山五崗二川,境內最高海拔1487米,最低海拔320米。本區具有明顯的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秋更迭,四季分明,年日差較大。年平均氣溫多為3-5 ℃, 無霜期一般多為115-140天,年降水量為800-1000毫米。
渾江漢時稱鹽灘水,遼時稱沸流水,明為婆豬江,清叫佟桂江。近代,因源于兩岸原始森林被大量砍伐后,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再加上當年流放木排到安東(今丹東)和沿江木材業的興起,木屑順流而下,江水渾濁,因此改名渾江。渾江發源于白山市三岔子鎮北龍崗山脈磬嶺南谷,是長白山區老嶺山脈走向鴨綠江水系最大干流,西南流經渾江城北,左納紅土崖河、大羅圈河、至市境城東右納哈泥河、喇蛄河,左納水葦沙河,流經吉、遼兩省分界處,右納富爾江,回蕩進入遼寧省,經遼寧省桓仁,在集安涼水鄉楊木村與鴨綠江匯合,至丹東市注入黃海。
社會發展
渾江,漢代稱鹽難水,明代稱婆豬江,清朝稱佟家江[1](佟佳江)或通三雅吉哈(滿語),別名渾江。發源于渾江市三岔子林場13林班,龍崗山脈南麓,西南流,發源地海拔高度534米,入鴨綠江口處海拔高度230米,高程差(又稱落差,下同)304米。流經渾江市、通化市、通化縣、集安縣、桓仁縣、寬甸縣,于寬甸、集安兩縣交界處注入鴨綠江,流程433公里。經通化縣境有兩段流程,共76公里,東段自大安鄉下四平村起至大安鄉水洞平村止,為通化縣大安鄉之南界,流程1.5公里;西段自滴臺嶺起,流經快大茂鎮、大都嶺鄉、江甸子鄉、大泉源鄉、大川鄉至富爾江口進入桓仁縣境,為通化縣境西南界,流程74.5公里。覆蓋面積221平方公里,據《通化縣志》記載,1930年以前,水量極豐,江面舟楫如梭,木排似蛇,是通化通往安東(今丹東)唯一交通航道。農副土特產品由此運出,日用百貨商品從這運入,魚類回游,鴛鴦雙棲,農商云集,景象繁盛。日本侵略軍侵占通化后,為掠奪林木資源、礦產資源,修筑鐵路,開拓公路,取代渾江航道,致使山川禿廢,河水流量減少,加之開發工業,污染江水,魚類瀕臨絕跡。渾江利用價值被遺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渾江又被開發利用。1968年在大川鄉勝利村渾江和富爾江交匯處建了勝利漁場,利用江水養魚。1974年在江甸子鄉東江村興建了東江水輪泵站,引渾江水灌溉農田和發電。1976年在滴臺嶺下,快大茂鎮灣灣川村興建了灣灣川水力發電廠。
交通通信
渾江區的公路網主要由1條國道、2條省道、3條縣道和若干條鄉道組成。截止2001年底,全區公路總里程為652.9公里。按行政等級劃分,國道里程40公里,占總里程的6.1%;省道里程51公里,占總里程的7.8%;縣道里程173.1公里,占總里程的26.6%;鄉道里程329.4公里,占總里程的50.5%,專用公路里程59.4公里,占總里程的9.1%。按技術等級劃分,全區等級公路總里程424.4公里,其中一級路51公里,占總里程的12%;二級公路89.9公里,占總里程的21.2%;三級公路151.2公里,占總里程的35.6%;四級公路132.3公里,占總里程的49%;次高級路面里程29公里,占總里程的53.6%,其中,高級路面320公里,占總里程的49%;次高級路面里程29公里,占總里程的4.4%:中級路面里程144.6公里,占總里程的22.1%;低級路面里程159.2公里,占總里程的24.4%:水泥路面79.2公里,占總里程的12.4%;無路面里程85.5公里,占總里程的7.4%;公路綠化里程1139.4公里,占總里程98.8%。全市晴雨通車公路里程1017.8公里,占總里程的88.3%。八道江區國土面積3008.5平方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土地擁有公路38.3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值21.2公里。
五年來,全區累計完成投資26.2億元,相繼完成了以“路網、電網、通訊網”重點的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成了“八三”線和“興給”線公路建設,開通了“臨青”線公路和三道溝至臨江界邊防路,新增公路里程298公里,提高公路等級202公里,整修公路367公里,實現了鎮鎮通油路和村村基本通油(砼)路目標;全面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完成農村低壓電網改造401.9公里;全區各鄉鎮全部開通無線通訊和程控電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