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區位于吉林省東南部,白山市西部,東與撫松縣為鄰,西北與柳河縣交界,西南與八道江區相連,南與臨江市毗連,北與靖宇縣接壤。地理坐標為東徑126°23’至127°11’,北緯41°48’至42°13’;東西長69公里,南北寬44.4公里;轄區面積1348平方公里。全區轄8個鎮,60個行政村、23個街道、4個社區。居民93902戶,總人口26846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3688人,農業人口64788人;有漢、滿、回、壯、朝鮮、蒙古等34個民族。江源區孫家堡子鎮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海拔520米。
行政區劃
江源區轄8個鎮:孫家堡子鎮、三岔子鎮、灣溝鎮、松樹鎮、砟子鎮、石人鎮、大陽岔鎮、大石人鎮
歷史沿革
1945年后,為臨江縣轄鎮,名為孫家堡子(區劃沿革與臨江市同)。1946年1月23日,在孫家堡子設三岔子區,劃歸吉遼省通化分省臨江縣管轄,為臨江縣轄區,屬臨江縣第五區。1946年7月,臨江為遼寧省通化專區駐地,三岔子區隸屬于遼寧省通化專區臨江縣。1947年1月20日,臨江為遼寧省直轄縣,6月中旬,臨江縣劃入遼寧省第一專區,為臨江縣的第十區(三岔子鎮)。1948年2月11日,復歸遼寧省直轄;6月21日,劃歸安東省管轄。 1956年,成立三岔子鎮,為臨江縣轄鎮。1960年,撤銷臨江縣,設立渾江市。為渾江市(縣級)轄鎮。1962年10月,三岔子公社轄4個生產大隊。1979年12月,三岔子鎮轄2個生產大隊(森工、育林)。
1985年2月4日國務院批準渾江市改為地級市,設八道江區、臨江區、三岔子區。1994年1月31日渾江市更名為白山市,隨之渾江市三岔子區更名白山市三岔子區。1995年12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白山市三岔子區改為江源縣。2006年6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江源縣改為白山市江源區。
氣候環境
江源區地處中緯度內陸山區,屬北溫帶大陸性東亞季風氣候。冬季長,寒冷,多偏北風;春季時間短劇烈,晝夜溫差大,多西南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涼爽,多晴朗天氣。由于受寒潮的影響,初霜來的早,無霜期120天左右。年最高氣溫37℃,年最低氣溫—38℃,年平均氣溫4℃左右。年平均降水量850毫米左右。
江源區地處長白山西部,老嶺山脈縱貫全境,境內峰巒起伏,溝壑縱橫。老嶺以東為松花江水系,老嶺以西為鴨綠江水系。主要山峰有:金龍頂子海拔1121.5米;磬兒嶺海拔941米;老禿子海拔1426.5米;楓葉嶺海拔1190米梁子山海拔1492米。
境內有大小河流50余條。主要河流有:渾江、西南貧河、西北岔河、正岔河、大陽岔河、湯河、大石棚子河、榆木橋子河、石人河等。
資源物產
江源區“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區實有耕地面積72106畝,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3畝。區域內蘊藏著豐富的礦產、林木、畜牧、水利、旅游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具有較高開發利用價值。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頁巖土、鐵礦石、煤炭、石膏、滑石粉、硅石、瓷石、透閃石、松花石、黃金等28種,其中:已探明煤炭儲量2.6億噸,年產量300萬噸左右,是全國重點產煤區;黃金探明儲量20噸,年產量200公斤以上;石膏探明儲量7442.2萬噸,瓷石探明儲量350萬噸,均居于全省前列;頁巖土探明儲量4776萬噸,擁有各類建材生產線30余條,分7大類100余個品種,產品遠銷國內外,享有“東北瓦都”盛譽。江源區是松花石的主產地之一,儲量居全國首位,2007年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活動組委會命名為“中國松花石之鄉”。江源區域內森林覆蓋率達76%,是東北林產品的重要加工基地,吉林森工集團所屬的金橋地板集團成為東南亞地板最大出口企業,產品榮獲全國知名品牌,全區地板、膠合板、刨花板“三板”生產總量位居全國前列。目前世界僅有的兩處寒武奧陶地質公園,一處在加拿大,一處在江源區大陽岔境內。轄區內由著名的“干飯盆”原始生態森林旅游公園,被國家評為AAA級風景旅游區。江源區擁有野生經濟動植物1200多種,以綠色產品為主的長白山林下資源綜合開發體系日益完善,林地經濟總收入實現9000萬元,其中食用菌產業基地、中草藥材基地、無公害蔬菜基地、畜牧產品加工基地初具規模,2007年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活動組委會命名為“中國黑木耳之鄉”。
經濟發展
江源區自建區設縣以來,特別是經過“九五”規劃期發展積累,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0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3.2億元,“九五”期間年均增長12.2%,比全市“九五”期間平均水平高出3.0個百分點。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1.6億元、7.7億元和3.9億元,五年平均增長11.1%、13.8%和9.8%。一、二產業增幅分別比“八五”期間高出5.2和2.7個百分點。人均GDP達到691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27元。三次產業結構由“八五”末期的15.1:49.3:35.6調整為2000年的13.0:54.9:32.1,實現工業總產值17.2億元,初步形成了具有江源特色的工業體系,完成農業總產值2.5億元,林蛙養殖、食用菌栽培、水產品養殖等“五大”基地初具規模,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27.8億元,“九五”期間年均增長25.3%,綜合發展水平5年位居全省領先水平。
“十五”規劃期,計劃國內生產總值五年平均增長14.8%,到2005年達到26.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5.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1億元,三次產業年均增長12.6%、14.7%和15.7%。人均GDP達到13,500元,比“九五”末期增加6,584元。三次產業結構由“九五”末期的13.0:54.9:32.1調整到11:58:31。
2003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230,657萬元,“十五”規劃頭三年年均增幅達到20.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34,306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07,142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89,209萬元,三次產業年均增幅分別達28.9%、11.6%和31.8%,經濟結構得到調整,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已調整為14.99:46.5:38.7,人均GDP達到8,592元。全區國民經濟總量和質量不斷提升。2004年上半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15,706萬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14,262萬元、50,099萬元和51,345萬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0.6%、1.7%和12.1%,預計全年可實現生產總值205,39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預計完成24,250萬元,同比增長9.8%;第二產業增加值預計完成118,640萬元,同比增長10.5%;第三產業增加值預計完成62,500萬元,同比增長12.5%。
工業企業
江源縣的前身是三岔子區,于1985年設立,并于1996年撤區設縣。建區以來,歷屆黨政領導都十分重視項目建設,采取種種有力措施加大項目建設力度,使江源工業發展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從上世紀80年代王克琦背著煎餅闖山東考察項目,在該縣率先建起第一條頁巖瓦生產線起,江源縣項目從點到面,從一個企業發展到數個產業,建設了一批重點項目,特別撤區建縣后,項目建設更是有了質的提高,工業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形成了新型建材、礦產、生物醫藥、綠色食品四大支柱產業,其中:煤炭業已成為主要經濟支柱,全縣有國家認可的煤井77處,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洗煤廠2處,產值500萬元以上的焦化廠2處,年產煤炭超200萬噸,洗煤30萬噸,煉焦5萬噸;林木企業產品達到國際水平;頁巖瓦業建成著名的“東北瓦都”,有18戶企業49條生產線,年產瓦5億片以上,產值1.3億元;藥業企業和藥材生產基地建設初具規模,長白山制藥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國家GMP改造;綠色食品、旅游業方興未艾;四大產業項目產值已占全縣經濟的80%。截止2003年末,全縣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總戶數達52戶,按資金類型劃分:內資企業49戶,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戶,外商投資企業2戶;按企業性質劃分:國有企業6戶(其中:省屬企業2戶,地區屬企業1戶,縣屬企業3戶),集體企業22戶,有限責任公司1戶,股份有限公司1戶,私營企業19戶,港、澳、臺及外商投資企業3戶;按所屬待業劃分:采礦業11戶,制造業39戶,電力、熱力、水生產和供應業2戶。2003年,全縣獨立核算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現價)127800萬元,其中:縣屬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65934萬元,同比增長4.2%,縣屬獨立核算工業經濟效益快速發展。完成利稅6886萬元,增長16.0%;盈虧相抵后凈盈利3716萬元,比上年增盈456萬元,盈利企業盈利額3803萬元,增盈334萬元;虧損企業虧損額87萬元,減虧122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3617萬元,5.1%;總資產貢獻率19.01%,比上年提高1.01個百分點;資本保值率78.02%,提高1.62個百分點;工業產品銷售率98.43%,與上年持平,成本費用利潤率4.78%,提高0.12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31560元/人;總資產負債率31.89%,下降0.22個百分點;流動資金周轉率6.82次,提高0.13次。
區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繼續戶性運行,經濟效益平衡增長。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59153萬元,比上年增長6.9%;盈虧相抵后凈盈利3316萬元,比上年增盈341萬元,盈利企業盈利額3357萬元,增盈292萬元;虧損企業虧損額41萬元,減虧49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9516萬元,增長5.4%;實繳稅金2653萬元,增長12.8%;工業產品銷售率98.60%,提高0.01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17.72%,下降0.48個百分點;資產保值增值率81.95%,提高0.55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4.69%,下降0.42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59364元/人,提高1034元/人;總資產負債率27.54%,提高1.24個百分點;流動資金周轉率8.61次,提高0.09次。
農業生產
全區農村工作以“三增一穩”為目標,推進“三農裂變”進程。農民非農化、農村城鎮化、農業工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200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742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395元。比建區的1985年的3717萬元、354元分別增長411.5%、859%。
農業生產以發展高效、特色型農業為重點,加大“綠色、特色、高效”作物的種植比重,全面推進效益農業的發展進程。2003年農作物播種面積5627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273公頃,糧食總產15238噸。糧食、蔬菜、經濟作物播種面積比為58:22:20。種植業總產值從85年的2162萬元發展到2003年的15320萬元,增長609%。全縣實施“一畝效益田”的農戶達13200戶,占農村戶數的79%。2003年,建立了紅石生態科技園區和林子頭科技示范區以及無公害農產品基地。
建區、設縣發來,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生態農業建設,采取邊建設邊生產的方針。一是大力實施中低產田改造(4.8萬畝)和測土配方施肥(5萬畝)工程,占耕地面積的50%左右,有效防止了地力下降和土壤板結現象,改善了耕地土壤環境。二是加速人工造林步伐,2003年人工造林面積3215公頃,比上年增長2.4倍,實現連續19年無重大林業火災。三是大力實施“四位一體”工程。近年來該縣把“四位一體”建設工程做為改善農村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生態農業的支柱產業來抓,將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農產品加工業
江源區本著自育一批、改造一批、引進一批的原則,重點突破,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通過開展全民創業,激發全民投資熱情,培育并新建一批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的龍頭企業。抓住國有企業改制和企業結構調整的有利契機、活化機制、盤活存量、嫁接改造,使他們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和市場網絡等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高龍頭企業加工水平。采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資金、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傾斜,通過招商引資,積極引進一批知名品牌企業,增強江源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后勁。目前,江源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達31家,帶動農戶5600余戶,占全區農戶總數的33%。總資產已達4.6億元,年銷售收入已達4.5億元。其中:國姿北藥、長白山制藥、大陽岔林場被省命名為省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白山市玉香園冷凍食品有限公司、吉林惠泉肉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大成紙漿廠3家被市命名為市級重點農業產化龍頭企業。今年,江源區正在申報金楓木業、吉林省白山市地生寶酒業有限公司2家省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白山市江源區嘉源食用菌有限公司、白山市江源區鹿莊宏利養殖有限公司、白山市健元飲品有限責任公司、白山市梅花鹿養殖有限公司等7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預計11月末能夠批復。2008年,江源區還新建了1000萬元以上的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白山市鵬宇鴨業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總投資3000萬元,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資金約1300萬元,建設了1400?O場房,購進了40臺現代化大型孵化機;建設了6棟約4000的現代種鴨鴨舍;建設了1年加工能力約5000噸的家禽飼料加工廠。二期工程屠宰廠和冷庫預計2008年開工建設。亞利亞有限公司總投資2000萬元,投資者是韓國亞利亞有限公司與大陽岔林場。目前已到位資金1300萬元,廠房建設及設備購置已完成,該公司依靠長白山人參資源,以熟地參加工為主,主要產品可以銷售國內外,在醫療保健方面是國內外市場很好的保健產品,預計2008年初產品可以上市。白山市地生寶酒業有限公司總投資3000萬元是專門生產優質純糧白酒和保健酒的企業,目前企業已投入生產,主要產品有長白山參寶酒、參靈酒、鹿龜酒、三鞭酒等48個品種。其產品以其配方科學、風格獨特、營養豐富、保健功能顯著等特點,被國家衛生部批準為“保健食品”。金汪酒業有限公司,總投資1200萬元,生產純糧白酒和保健酒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已投入生產。白山市玉香園冷凍食品有限公司,2008年又新建冷庫4200,總投資1100萬元。這些重點龍頭企業的建設,將大大推進江源區的農業產業經營步伐。
江源旅游
“干飯盆” 世界上有太多不可思議的怪異地方的,中國就不少,長白山的百慕大“干飯盆”就是一個。“干飯盆”位于長白山脈江源縣境內,景區內九九八十一盆,大盆套小盆,盆盆相連、盆盆相接。棒槌峰、九曲峽、寒奧地質園等景區的自然風光秀美多姿,原始生態保持完好。“干飯盆”以它險峻的山勢、奇異的地形吸引著探險者趨身前往,并以它的神秘、怪異聞名于世,素有長白山“百慕大”之稱。這處原始森林每年五月展開一個半月的踏青旅游節,包括原始森林觀光、探險露營、山野菜采集、森林休閑廣場娛樂、啤酒大賽等十幾項活動。干飯盆景區森林茂密,山青水美,山上古樹遮天蔽日,山下溪流潺潺。每年5月開始,山上山下,坡上谷地一片春意盎然。還在冰雪將逝之際,黃的、白的冰凌花就已吐蕊綻放,傲迎初春。各種野花漫山綻放,象似在陽光輝映下的金色地毯,引得蜂兒、蝶兒飄舞其間,引得鳥兒放聲歌唱。一片片的白色冰凌花開在林間,與尚未全融的冰雪交相為伍,分不清哪是花,哪是冰雪。干飯盆景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山野菜、菌菇及中草藥材隨處可見,梅花鹿、野豬、狍子等野生動物多達幾十種。這里空氣清新,含氧量高于城市一倍以上,還富含城市空氣所沒有的森林負離子,十分有益于人體健康,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此地踏青,您會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魅力。“干飯盆”是吉林人對長白山原始森林中山峰相似、溝谷類同、峰回溝轉、極為相象的地形地貌構成的特殊地帶的稱呼。從“干飯盆”盆沿開始,是滿坡怪異嶙峋的石頭。它們被毛茸茸的青苔覆蓋著,線條生硬平直,有的如刀削斧鑿,有的像用油鋸鋸過一樣。
棒槌峰 位于201國道南側,是兩座巨大的石峰,有103.8米高,外形像棒槌,從西往東看,它像兩顆巨大的棒槌,但如果從東往西看,它又像一只企望蒼天的北極熊。
楓葉嶺森林公園 坐落在吉林省東南部,地處長白山南麓,是去往長白山天池旅游的必經之路。面積9.8平方公里,動植物資源保護良好,景區內山地、U型谷、瀑布、森林、斷崖河流等星羅棋布,既有風景秀麗的自然風光還有歷史人文、科考探險景觀。
石門溶洞 溶洞內景觀奇特,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旅游資源。該溶洞是天然水溶洞,洞內溫度常年保持在22-26攝氏度之間,空氣流暢,洞壁、洞頂懸掛著許許多多奇形怪狀的鐘乳石,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即美麗又充滿神奇色彩,簡直是鬼斧神工,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神奇的傳說,景色十分迷人,洞外環境僻靜幽美,且夏季節氣候涼爽宜人,四季空氣清新,居住該地猶如在世外桃源,有超凡脫俗之趣,是十分幽雅和優美的避暑、度假之勝地。
“九曲峽” 為山中小峽,峽長200米,峽中斜流小瀑,蜿蜒九曲。
江源文化
中國是陶瓷的發祥地,陶瓷始于陶。陶器完全成為一種純裝飾品或工藝品,還得從黑陶開始。龍山黑陶是黑陶文化的代表。龍山黑陶是中國新石器晚期的一種文化,距今約四、五千年之久。因首次于1928年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史學家稱之為“原始文化的瑰寶”。
江源仁誠陶藝研究中心研制的渾江黑陶在黑、亮方面已優于龍山黑陶。具有“黑如漆、亮如鏡、硬如瓷、聲如馨、薄如紙”等優點。2004年春天,仁誠陶藝研究中心試制的“鏤空淺浮雕君子蘭雙花瓶”在長春禮品節獲得二等獎,“蟠龍正浮雕鏤空雙花瓶”,被名人收藏,黑陶彩繪看盤被定為長白山旅游紀念品。在最近剛剛制作完成的黑陶龍盤玉柱系列產品,更體現了中華龍文化傳統,受到各屆人士的一致好評。仁誠黑陶以長白山文化為底蘊,長白山文化以黑陶為傳承,相得益彰,源源流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