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縣地區位于撫順市的西端。東接新賓滿族自治縣,南連本溪市溪湖區和本溪滿族自治縣,西靠沈陽市東陵區、蘇家屯區、撫順市區、順城區、北鄰鐵嶺縣,東北與清原滿族自治縣接壤。地處東經123°40′至124°27′,北緯41°27′至42°04′之間。全市下轄4個鎮,8個鄉。面積約2200平方公里,鄉村人口約20萬人。有漢、滿、蒙、回、朝鮮等民族。

撫順縣行政區劃圖
行政區劃
撫順縣轄4個鎮、6個鄉、2個民族鄉:
鎮:章黨鎮、石文鎮、后安鎮、哈達鎮
鄉:峽河鄉、救兵鄉、海浪鄉、馬圈子鄉、上馬鄉、蘭山鄉
民族鄉:拉古滿族鄉、湯圖滿族鄉
歷史沿革
撫順縣戰國時屬燕國的遼東郡。秦襲之。漢初屬遼東郡,漢昭帝后屬玄菟郡。晉末至唐初被高句麗政權割據,仍屬玄菟郡。唐高宗收復遼東后,屬安東都護府新城州都督府。遼金二代屬東京道貴德州貴德縣。元代設貴德州巡檢使司,屬沈陽路。明洪武八年起,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一年在撫順設“撫順千戶所”,隸屬沈陽中衛轄。后來,為女真貴族的“建州衛”占據。
撫順得名于明代。明統治者為防止女真貴族的襲擊,于洪武十七年 (一三八四年)在高爾山下修筑一座磚城,名日“撫順城”。后在關嶺設“撫煩關”。洪武二十一年 (一三八八年)于撫順設置“撫順千戶所”。清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年)清高宗弘歷欽書“洪武城撫順,意在撫順我”之句,可印證“撫順”二字為安撫歸順之意。
氣候環境
撫順縣地區處于低山丘陵向平原過渡地帶。東部、東南、東北地勢高峻,而西部、西南、西北稍平緩。整個地勢由東向西緩傾,中部為渾河谷地。平均海拔100-300米,境內山巒起伏,森林茂密,河流縱黃。地貌特征為“七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
撫順縣處在南溫帶亞濕潤區內,屬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7.8℃。一月平均氣溫-14℃,最低氣溫-35.2℃;七月平均氣溫24.℃,最高氣溫35.8℃。年平均降水量823毫米,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無霜期145天左右。
撫順縣主要河流有渾河及其支流黨河、社河、東洲河等。
自然資源
撫順縣經濟以農業為主,農作物主要有玉米、高梁、水稻、谷子、大豆、花生等。境內森林覆蓋面積廣闊,主產油松、落葉松、剌槐、楊、柞等樹種。有野生中草藥材數十種,還產山里紅、山梨、山核桃等野果。野生蘑菇及山野菜是特產。全縣有大、中、小型水庫20余座,水域面積遼闊,適宜淡水養魚。
本地區有20多種礦藏,其中菱鎂礦、石灰石、鐵礦石、大理石儲量多,開采量大,擁有礦點100多個。工業基礎雄厚,有化肥、采、水泥、農機、鋼鐵、釀造、木材加工、絲綢、造紙、印刷等工業部門。
經濟概況
撫順縣位于遼寧省東部山區,始建于1908年。面積2327平方公里,人口22.2萬,其中農業人口17.2萬,轄12個鄉鎮。地貌特征為“七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
撫順縣有耕地48.7萬畝;森林總面積18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64%,林木蓄積量800多萬立方米;已探明各種礦產29種,其中鐵、鎂、大理石和硅石蘊藏豐富;動物資源有狐、狍等獸類32種,鳥類119種;有人參等野生中藥材587種;中小型水庫29座,大伙房水庫橫臥境內北部;繁茂的森林與廣闊的水域構成了“三塊石”、“鴿子洞”、“臥佛山”等自然景觀。
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8.1億元,比上年增長10.6%;財政一般收入9664萬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16.6%,在全省各縣區排名第49位;農民人均純收入3650元,比上年增長5.2%。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及措施: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國內生產總值在2000年基礎上提前三年實現翻兩番。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持續協調發展,生態環境優良,城鎮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業產業化、鄉村城鎮化、環境生態化、農民知識化、生活現代化”。主要措施: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八個新突破”。即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上實現新突破,在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發展上實現新突破,在第三產業上實現新突破,在小城鎮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在各項改革上實現新突破,在促進財政稅收增長上實現新突破,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在軟環境建設上實現新突破。二是堅持“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繁榮社會各項事業。三是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組織保證。
交通狀況
境內有沈撫線、沈吉線兩條鐵路貫穿北部;省級干線公路沈環線、沈通人越縣境南部;國級干線公路黑大線黃跨北部。縣鄉公路發達,半數以上鄉鎮通上了柏油路。
撫順縣共擁有鄉級以上公路69條810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通油路的村也達113個,占行政村總數的79.6%。全縣現有鄉級以上黑色路面里程604.47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74.6%;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34.7,形成了以202線、沈環、沈通3條國省干線為骨架,縣鄉公路為依托,縱向延伸、橫向貫通、內通外聯、輻射城鄉的公路網。
旅游資源
境內山清水秀,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大。大伙房水庫是一座防洪、供水、發電、養魚、旅游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庫區風光秀麗,景色宜人。著名的空冢元帥林坐游船90分鐘可到達,其依山而建,氣勢雄偉。皋山景區俗稱小青島,三面環山,一面傍水。島上有多處景點,各具特色,情趣盎然。整個庫區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是旅游、避暑的最佳場所。
三塊石國家森林公園坐落于長白山老龍崗余脈南麓,位于撫順東南52公里處的撫順縣后安鎮境內。園區占地面積1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31米,因高山之巔有三塊巨石相依相擁直入云端而揚名。景區集雄、險、奇、峻、雅、幽、清于一體,森林覆蓋率高達92%,素有“天然物種基因庫” 、“北方溫帶雨林”、和“中國地方名山”之美譽。主要景點以巍巍的三塊石,峻峭的仙人臺,飛鳴的白龍潭瀑布,圣潔的天女木蘭,神奇的鴿子洞等靚為壯觀;這里還是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
天女山俗稱歪砬子,系長白山余脈,與三塊石對峙,地處撫順縣馬圈子鄉境內,距撫順市內65公里,每天有36次公交車從境內通過,其中撫金線公路縱貫景區。天女山海拔780米,景區占地1380畝,園區山高林密、空氣清新,懸崖峭壁環抱四周、古洞奇觀分部其中,有南天門、狐仙洞、聚仙臺、轉心湖和藏寶門、龍松頂子、鳳凰臺等景點20多個。
關山湖風景名勝區素有“北方千島湖”之美譽,雄居撫順市東南部23公里處的撫順縣救兵鄉境內。距省會城市沈陽4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整個景區由碧綠的湖水和蒼翠起伏的青山交織而成,森林覆蓋率高達95%以上。景區以“一動一靜,一趣一幽”為特色。
文物古跡
元帥林: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位于撫順市東30公里處,撫順縣章黨鄉高麗營子村的小山崗上,自此向南突出,渾河環繞東南西三面而流,隔水與鐵背山相望。1928年6月4日晨張作霖乘座由京城返回沈陽專列至皇姑屯時,被日本人預謀殺害,張氏家族為他尋找墓地,派出風水先生,遍察遼沈名山大川,最后相中了這座山崗。張學良夫婦及張作霖五姨太等人決定在此為張作霖修建陵墓。
中華寺:位于撫順縣拉古滿族鄉拉古河畔與沈陽市東陵區王濱鄉中華寺村交界處,原名靈山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破壞。2006年9月21日,中華寺舉行落成大典及景區對外開放儀式,該景區將成為沈撫兩市重要的宗教文化旅游區,為兩地旅游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趙家墳石棚:位于撫順縣救兵鄉關門村一進山口的小山包上,東洲河的支流峽河從其下部流過。因距村內趙家祖墳較近,故將其命名為“趙家墳石棚”。石棚裸露于山頂,南偏東68°,用大石板立砌而成。東、南、北三面石板保存較好,西面大石板殘損;蓋石殘損較為嚴重,已被移到石棚西北部。該石棚東西長2.5米,南北寬1.8—2米,高1.7米。底部鋪一大長石條,空白之處用小石板填補,比較平整。從整體看,壁石套合不整齊,北壁石與東、西壁石之間有10—15厘米的縫隙。所有石塊原料均為天然花崗巖,無加工修整痕跡。
青龍寺:位于撫順縣后安鎮鄭家村,坐落在山河秀麗的三塊石國家森林公園小鹿溝風景區內。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溪水潺潺,曲徑通幽,是一塊充滿著神奇傳說的佛教圣地。有栩栩如生的靈山臥佛、一億多年的觀音古洞;有神僧坐化飛升的圣地比丘洞;青龍寺主體建筑之處有八瓣蓮花托起,天空金法輪旋轉;南方為藥師佛神山,旁有神龜臥潭輝映,福、祿、壽三星云集;西面是西方圣境,壽齡400余年的巨大神榆有求必應,樹形猶如一頭奔鹿與小鹿溝地名之巧合令其名震四放,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降足于此接引眾生;北方是五方財神駐足之地,財運恒達之所;東方遙望群仙清修寶地萬仙山,護持道場;左右兩道清澈的泉水,如玉帶般蜿蜒流淌,形成二條護法之勢;中間是華嚴圣境,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之法身21.50米高的毗盧遮那佛端坐紫金臺上,蓮花臺下為萬佛殿,中央端坐東方世界阿眾佛,南方世界寶生佛,西方世界阿彌陀佛,北方世界不空成就佛,合為五方五佛。萬佛殿四周供奉1萬尊21.50厘米高的毗盧遮那佛化身,表萬億化身遍滿法界,十方善信也可禮請至家中供奉,佛身降蓮足于俗居,普化群迷,遍施甘露,化火宅為紅蓮,變閻浮為凈土!
民間工藝
手工編織藝術,幾乎是女人世界,這就更體現出男耕女織,淵源流長,源于民間,服務天下。尤其是在新世紀,新科學、新技術、新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豐衣足食的今天,人們更追求和諧與自然之美,舒服與健康之美。
刺繡為我國古老民族手工藝術之一,對于民族物質文明的進步與提升,有過莫大的貢獻。我國刺繡的起源,歷史久遠,文獻記載始創于虞舜,考古出土遺物目前的發現僅到商周。原始刺繡用途,本為裝飾衣服以表征地位尊卑,具有政治輔助工具的作用,后來逐漸擴充為美化生活的裝飾物,并且普及民間。
草編是撫順縣民間沿襲的一項傳統手工工藝,種類繁多,資源豐富,花色各異,形成了不同的特點。主要由傳統的谷草、麥桿、棕絲等編織。近幾年來,由于市場的需求及旅游事業的發展,草編工藝制品種類越來越多,有草簾、草墊、草籃、草扇、草席、草制玩具等數百種花色樣式。草編制品上面繡著蝴蝶、花鳥魚蟲、禽獸等民間喜聞樂見的圖案,既別致美觀,又經濟實用,深受群眾的喜歡。
根雕工藝品以樹根為原料,經過人的篩選、構思、加工而成它保持了樹根的自然形狀,又容納了人的創造,因構思奇特、造形樸實自然、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具有欣賞和收藏價值,亦做為高雅的裝飾品和饋贈親朋的禮品而倍受人們喜愛。根雕工藝品的造型多樣,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實用家具,如花盆架、電視架、筆筒、龍頭拐杖等;二是動物造型,如牛、馬、龍、蛇等;三是人物造型,如傳說中的人物、現代人物等。撫順縣境內有根雕加工廠。
撫順特產
林蛙又稱蛤什螞,其雌娃的干燥輸精管,統稱蛤蟆油,是高級營養品,主要含有蛋白質,脂肪僅占4%左右,糖占10%此外,還含有硫、磷等元素及維生素和多種激素。蛤蟆油還可以制成高級糖果。
獼猴桃為撫順林區的一種特產,被譽為“果中之王”,年產75萬公斤。獼猴桃,又叫“羊桃”、“基維果”、“藤桃”。明朝李時珍作如下解釋:“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無中生有叫獼猴桃”。獼猴桃是一種珍奇的野生藤本植物,其果香甜鮮美,風味獨特,營養豐富,且有保健美容之功效。每人每天只需吃四克獼猴桃,便可滿足對維生素C的需要�?梢姭J猴桃被稱為“果中之王”,是當之無愧的。獼猴桃色香味俱佳,果皮呈黃棕色,果肉嫩黃,果心乳白,切成片晶瑩透明,呈現出美麗的花紋,數百粒比芝麻還小的黑色種子,象閃光的寶石,熠熠生輝。果肉細嫩多汁,酸中帶甜,風味獨特,食后唇齒芳香,余味無窮。
人參:素有“東北三寶”之一,被譽為“百草之王”。人參是撫順東部山區著名特產,在中藥材中占居首位。人參根入藥,可補五臟,安神、定魂,止警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可延年,以人參為主制成的中藥有人參再造丸、坤順丹、女金丹、歸脾丸、人參養容丸等。人參花、果也可入藥,生產人參晶,人參茶、人參酒、人參雪花膏和人參洗發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