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鎮市位于遼寧西部東端,醫巫閭山東麓,東距沈陽200公里,西南距錦州120公里。介于東經121°33'—122°12',北緯41°19'—41°48'之間。素有“幽州重鎮”之稱。面積1694平方公里,人口53.3萬。有滿、漢、回等19種民族,其中滿族人口32.7萬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2/3。北鎮市土地肥沃,歷史悠久,文化繁盛,旅游資源豐富,是全國著名的“書畫之鄉”和“糧食生產基地”。
行政區劃
北鎮市轄3個街道、11個鎮、6個鄉:
街道:北鎮街道、觀音閣街道、廣寧街道
鎮:大市鎮、羅羅堡鎮、常興店鎮、正安鎮、閭陽鎮、中安鎮、廖屯鎮、趙屯鎮、青堆子鎮、高山子鎮、溝幫子鎮
鄉:富屯鄉、鮑家鄉、大屯鄉、吳家鄉、柳家鄉、遼城鄉
歷史沿革
北鎮歷史悠久,古跡較多。有明代洪武初年在遼金廣寧府舊址修筑的磚城,周圍九里十三步,高三丈。現該城己殘存無幾。東北角有雙塔,系遼代所建。西北角有萬紫山,風景甚佳。城西五里北鎮廟,初建于金代,元、明、清,歷次重修。 北鎮縣境戰國時屬燕國遼東郡。秦屬遼東郡。西漢、東漢屬幽州刺史部遼東郡,境內設有無慮縣。三國時屬幽州昌黎郡(今義縣)。西晉時屬平州(今遼陽)昌黎郡 。南北朝時屬營州昌黎郡(今朝陽)。隋朝時屬燕郡(今義縣 ) 。唐屬安東都護府設巫閭守捉。遼代屬中京道設顯州轄奉先、山東、歸義三縣。金代屬北京路設廣寧府轄廣寧、閭陽、望平三縣。元置廣寧府路轄閭陽、望平二縣。明代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清光緒三十三年(一九〇七年)屬錦州府置廣寧縣。民國元年屬奉天省遼沈道。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屬遼寧省。一九三一年屬奉天省。一九三二年屬奉天省。一九三四年屬錦州省。一九四九年屬遼西省。一九五四年屬遼寧省。現為錦州市轄縣。 1995 年 3 月撤消北鎮縣,設立北寧市(縣級)。 2006 年2月8日,經國務院批準,北寧市更名為北鎮市。
地名由來
北鎮因醫巫閭山為北方鎮山而得名。《周禮》記載,東鎮青州沂山,西鎮雍州吳山,中鎮冀州霍山,南鎮楊州金稽山,北鎮醫巫閭山,合稱五座鎮山。據《廣寧縣鄉土志》記載, “ 舜封十二山以醫巫閭山為幽州之鎮故名北鎮 ” 。在明、清有廣寧大山之稱,至今廣大群眾仍稱其為 “ 大山 ” 。兩漢的無慮縣,唐代的巫閭守捉,都是由醫巫閭而得名。金代開始改為廣寧,沿用至清末。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全國統一縣名,因與廣東省的廣寧縣重名而改稱北鎮縣。
氣候環境
北鎮市全境屬溫帶半干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
醫巫閭(lǘ)山滿語意為“翠綠的山”,簡稱閭山,位于北鎮市西北5公里處,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峰望海峰高達874米。自隋代開始,此山便為“四大鎮山”的“北鎮”,從而聲名鵲起。元、明、清帝王登基時,都照例到山下北鎮廟遙祭此山,故其聲名日隆,一躍而為東北名山之首。

發展中的北鎮市
經濟概況
北鎮全市有市營工業企業54個,鄉鎮集體工業企業187 個,機械、輕工、紡織、食品加工、化、建材業門類齊全,特別是近年發展起來的蔬菜加工、肉食品加工、花崗巖加工、建材生產、化工生產、冶金熔鍛正在逐步形成支柱產業。遼寧閭山酒廠的礦泉系列白酒在國際海南椰子節博覽會上獲金獎,并獲中國科技新產品、名優產品博覽會金獎和國家專利及科技新產品展覽會特別獎,并多次評為省級名優產品。北鎮市皮革廠“質次面粗豬皮加工高檔革”和“皮制工作手套”兩種產品,被國家專利局授予金獎。錦州床單廠的印花床單,是省市優質產品,多次獲金、銀獎是出口免檢產品,遠銷18個國家和地區。1993年,該廠被國家定為國旗布生產定點廠和省印花床單出口專廠。
農業形成了以醫巫閭山為線7個鄉鎮的林果經濟帶,以102國道為線10個鄉鎮的高效種植業經濟帶,以沈山鐵路為線7個鄉鎮的糧食、養殖業經濟帶,北鎮市被省和國家命名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生態農業重點縣”、“糧食生產基地縣”、“花生生產基地縣”、“生豬生產重點縣”、“高效農業先進縣”、“小麥生產重點縣”,水果總產量和豬牛羊肉總產量分別進入全國百強縣(市)行列,全市糧食播種面積5萬公頃,主要品種有玉米、高粱、水稻、麥。年產量35萬噸左右,蔬菜生產達到1.7萬公頃,其中大棚保 護地1.4萬公頃,產量50萬噸,東北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窟窿臺蔬菜市場,吸引了全國50多個市、80多個縣區的客商,年批發蔬菜15萬噸,北鎮市西部山區土壤氣候適宜果樹生產,全市果園面積已發展到1.5萬公頃,有果樹1200萬株。主要有蘋果、梨、葡萄等。
全市擁有服務單位(含個體、工商戶)1.78萬家,年創產值1 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3.52億元。全市形成了農副產品、機動車輛、牲畜交易、輕工產品等專業市場30處,集市貿易年成交額 3億元。
交通運輸
北鎮市地處連接東北和關內的交通要道,京沈鐵路、102國道橫貫東西,境內有火車站5個。全市有鄉級以上公路32條,520公里,其中國家級公路2條66公里,省級公路3條75公里,縣公路4條85公里,鄉級公路23條290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屯網路化。京沈鐵路是聯接關內外的主要鐵路線。它起自北京,經天津、唐山、秦皇島,出山海關,過錦州,到達沈陽,全長850千米。102國道是北京通向哈爾濱的公路,全線長1337公里。途經河北,遼寧,吉林,黑江龍省。
溝幫子火車站有沈陽北-金華西、天津-齊齊哈爾、沈陽北-鄭州、齊齊哈爾-杭州、上海-長春、通化-青島、丹東-青島、北京-加格達奇、哈爾濱-徐州、天津-哈爾濱、哈爾濱-德州、沈陽北-包頭、長春-石家莊、沈陽北-大同、錦州-哈爾濱、天津-吉林、北京-鞍山等地的列車。
北鎮市地處連接東北和關內的交通要道,102國道橫貫東西。全市有鄉級以上公路32條,520公里,其中國家級公路2條66公里,省級公路3條75公里,縣公路4條85公里,鄉級公路23條290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屯網路化。
社會事業
通訊郵電事業發展迅速,全市24個鄉鎮324 個村全都開通程控電話,裝機總量達1.7萬門,普及率每百人達1.9部。
北鎮市文化事業的發展頗具特色。先后被文化部、省文化廳命名為“書畫之鄉”、“遼寧省群眾中國畫創作活動基地”。1993年,省政府公布北寧市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市有國畫作者500多人,有的成為省市美協會員,有500多幅作品在國家、省市、展出或在報刊上發表,有30多幅作品在美國、日本、俄羅斯、加拿大、新加坡、臺灣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出。

醫巫閭山風光
風景名勝
北鎮市歷史悠久,古跡較多,有優越的旅游環境和條件。北鎮有明代洪武初年在遼金廣寧府舊址修筑的磚城,周圍九里十三步,高三丈。現該城己殘存無幾。東北角有雙塔,系遼代所建。西北角有萬紫山,風景甚佳。城西五里北鎮廟,初建于金代,元、明、清,歷次重修。北鎮鼓樓位于北鎮市城內中心北鎮鼓樓對研究明代鐘鼓樓的建筑結構、形式,有重要價值。崇興寺雙塔1963年被列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醫巫閭山風景名勝區一躍而為東北名山之首。青巖寺風景區是北鎮市寺院中香火最盛的寺院。
萬紫山在北鎮市城西北隅,是閭山余脈的一個小山。古稱“萬字山”。山上有茂密的蒼松翠柏,遮天蓋日,后改名“萬翠山”。據傳:遼圣宗耶律隆緒曾來此山游覽避暑,因又改名“萬歲山”。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一三九二年)封子簡王朱植為遼王,鎮守遼東。在“萬歲山”建遼王府,為避“萬歲”二字,又改為“萬翠山”。清乾隆年間,因廣寧物產豐富,站在山上,前望平原,后枕城煙,左顧雙塔,右倚閭山,景色絕佳,取萬紫千紅之意,改名為“萬紫山”。
醫巫閭山雄峻多姿,山奇水秀,是陰山山脈余脈,屹立于遼寧省北鎮市境內。山勢自東北向西南走向,縱長四十五公里,橫寬十四公里,面積為六百三十平方公里。有名峰五十余座,最高峰——望海山海拔866.6米。 1986年閭山自然保護區被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遼寧省首批建立的、國務院第一批批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醫巫閭山經國務院正式批準,列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躋身于全國風景名勝區行列。
北鎮大洋影視基地,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交融,渾然一體,具有獨特的神韻。基地景全,景實,連接緊密,為影視制作者提供了極為方便的工作環境。歷年來,有許多電影制片廠、電視臺來基地拍攝外景。《田野又是青紗帳》、《大清炮隊》、《杜十娘》、《努爾哈赤》、《兒女成群》等十多部影視劇的部分場景,都在這里拍攝。

建于遼代的崇興寺雙塔
文物古跡
青巖寺位于北鎮市常興店鎮西部,是閭山主要瀏覽勝地之一。青巖寺有上、中、下三院。進了由趙樸初親筆題字“青巖寺”的山門,踏上石鋪甬道,來到群峰環抱的山腳下,就是青巖寺下院。下院寺門上書“天開靜域”,寺院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配殿、禪堂等。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南海大士等佛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整個寺院富麗堂皇,氣勢壯觀。
鼓樓位于北鎮市城內中心,原為遼代顯州城南門,明代擴地時保留下來。遼東總兵李成梁、馬詠曾先后做過點將臺,清代改為鼓樓,為二層單檐歇山式,占地625平方米,大木架結構,重檐建于樓座之上。
崇興寺位于北鎮市區東北隅。建于遼代,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近年修復。現有正殿5間,進深3間,內塑釋迦牟尼、文殊、普賢像。正殿東、西兩側各有佛殿3間,東塑觀音、龍女、善才;西塑地藏王菩薩及侍者佛像。東西有僧房10間,前殿有彌勒、韋陀像。
李成梁石牌坊位于北鎮城內鼓樓南,步行街中,為古廣寧府八景之一“石坊聳立”。石坊建于明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明神宗朱翊鈞為表彰當時的遼東總兵官李成梁鎮守遼東功勛,命巡撫遼東地方兼軍務督察院右副督御史周詠等人,為其建造的石質三間四柱五樓式、單檐廡殿頂仿木結構牌樓。
北鎮特產
北鎮市葡萄生產進入全國前列。北鎮市被國務院農業發展中心、中國農學會、中國特產報社評為“中國葡萄之鄉”。
醫巫閭山山麓出產的北鎮鴨梨,堪稱我國關外的產鴨梨中佼佼者,北鎮市是我國東北地區最早栽培梨樹的市,迄今為止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此鴨梨外形美觀,果實為短葫蘆形,果個大而整齊,平均單果重130克左右。北鎮鴨梨的最大特點是果皮極薄,果肉細嫩,質地酥脆,果汁很多,味道甜美。此鎮鴨梨適應性廣,抗旱、抗寒力較強,管理得當可年年豐產,其壽命長達70-80年。
北鎮美食
北鎮,這座悠久且優美的重鎮,不但有東北三大名山之首而馳名中外,熏雞、豬蹄也名揚四海。凡到此一游的人們,總是流連忘返,記憶尤深。多少年來,許多仁人志士慕仰感嘆,山水如畫,古剎樓亭讓人致身于篷萊仙境之中。北鎮面茶,這個老牌地方風味,雖名不見經傳,可也風霏古城,值得品嘗,假如你喝過幾次,那種滾燙、芳香的口感保你癮性大發。
雄雞報曉,東方剛亮魚肚白時,步入老街行至廟頭,總會看到賣面茶的小推車被人們圍在當央,尤其數九隆冬,喝碗面茶真是爽心肺腑。手捧面茶碗象手爐那般熱乎,稠而不干,淡而不稀的面茶,如醇香的甘泉,喝入口中感覺舒服至極,心窩里頓時暖融融,驅寒御冷妙在其中。
趙家面茶據說是正宗,到如今已傳宗接代幾輩子了,人們認準了趙家面茶,不惜起大早,趕場來到鼓樓下,非喝他一碗兩碗不可,每碗只五毛錢,經濟實惠不過了。趙家面茶賣得飛快,只兩三個點,便可賣出四五百碗,銷量甚是可佳。如今,幾個大市場都有賣面茶小車,又分離出張家、李家、朱家等,各有名號。北鎮人都愛喝,特別是上了年歲人,癮頭賊大。一位80多歲的老者,他說從年輕時就喜歡喝面茶,一直喝了五十多年,還拍著胸脯崩崩山響,示意面茶給身子骨帶來的硬朗。與賣面茶主也深入淺出的咨詢過幾次,可主人哪有閑工夫答對你,況且不會輕易把秘方抖摟出來,以防專利被竊與其競爭。
北鎮溝幫子水餡包子,以其獨特的口感,油而不膩的感覺,而得到了多數人的青睞,在錦州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據《北鎮縣志》記載,老馬家老爺子馬殿福(已故)從解放前就開始做水餡包子了,這個是最正宗的了。不過在錦州并沒有標出是馬家還是張家,常以“溝幫子水餡包子”的招牌居多。味道真的都不錯,都有特點,尤其是咬一口,包子餡中的水就流了出來,因此起名叫水餡包子吧。
北鎮豬蹄具有悠久歷史,風味獨特,做工考究,用陳年老湯熏制而成,富含礦物質、膠蛋白等多種營養成份,是聞名全國的地方傳統風味食品。北鎮豬蹄曾獲中商部、遼寧省人民政府優質產品,“92”中國友好觀光年組委會標志產品,遼寧省食品工業協會優秀產品,“85”工業新產品開發成果展評組委會優勝杯金獎,“85”農業星火科技成果博覽會優秀獎,中外名優產品國際博覽會金獎,遼寧省人民政府名牌產品。
閭陽鎮,102國道貫穿東西,古稱閭陽驛,為歷代驛站,鎮駐地分4個行政村,閭一、閭二、閭三、閭四,全鎮人口3萬多人。閭陽鎮杏花村飯店,主營筋餅及豆腐腦,日本友好客人曾贊嘆道:猶如白玉。市級機關領導及干部多次進店品嘗。
溝幫子熏雞始于清光緒年間。據說,創始人叫劉世忠,光緒二十五年從原籍安徽遷來遼寧北鎮縣溝幫子街,即現在的溝幫子鎮落戶。劉在安徽老家就是售賣熏雞的,到了溝幫子后仍以熏雞為業,為了使熏雞好吃,在當地老中醫的提示下他增加了調味藥品,又對加工工藝、配方下料進行了改進,質量明顯提高。“雞熏劉”之名傳遍遼西。到1927年前后,加工溝幫子熏雞的店鋪已增到十幾家,其中以杜、齊、孫、張、馬等家的熏雞最為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