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區位于遼寧省中部遼陽市城區東部,由老城區和慶陽地區兩個部分組成,是遼陽市的中心城區之一。作為遼陽古城的主體之一,這里曾是古代遼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創造出熠熠生輝的古代文明。作為一個行政區,從1958年建區到現在,已發展成為“現代三產獨具特色、園區工業增勢強勁”的現代化新城區。目前,全區區域面積49.3平方公里,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34個社區,3個行政村,1個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總人口18萬人。
區人民政府駐新運大街165號,郵編:111000。行政區劃代碼:211003。區號:0419。
行政區劃
文圣區轄6個街道:
文圣街道 辦事處駐東大街174號,人口3.23萬人,面積2.3平方千米,轄10個社區居委會:皮行、懷王、文廟、魁星、長吉、馬稅、旗倉、西議、東議、南水洞。
武圣街道 辦事處駐曙光路122號,人口1.70萬人,面積0.9平方千米,轄6個社區居委會:劇場、菜市、福民、普化、永壽、同樂。
襄平街道 辦事處駐東四道街4號,人口2.76萬人,面積0.8平方千米,轄6個社區居委會:安居、金銀、燈福、襄平、永樂、家興。
南門街道 辦事處駐中心街,人口2.02萬人,面積1.03平方千米,轄5個社區居委會:豐樂、青年街、南門、喇嘛園、草倉。
東興街道 辦事處駐中華大街,人口4.02萬人,面積6.9平方千米,轄8個社區居委會:北門、四大、東風、天齊、東曙光、東城、水泥、遼麻;4個村委會:太子河、興隆、裕民、國慶。
慶陽街道 辦事處駐黎明街東段,人口3.79萬人,面積25.6平方千米,轄10個社區居委會:慶新、臺子溝、河沿、唐戶、工人、長壽、興旺、黎明、廣場、勝利。
地名由來
據《遼陽縣志》記載,在明代洪武年間,域內曾有一座文廟,其規模宏大,氣象森嚴,是當時儒家文化傳載的圣地,文圣的名字就由此得來。
氣候環境
文圣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
龍頂山,海拔310.9米,主峰位于慶陽化工廠東韓家墳居民點北1.4公里處。大洼山,海拔283.8米,主峰位于小屯鎮楊家溝村西1.3公里處。為文圣區與遼陽縣界山。大牛背,海拔160.5米,主峰位于小屯鎮楊家溝村西北1.1公里處。為文圣區與遼陽縣界山。
經濟概況
遼陽慶陽工業園管委會于2004年4月正式成立。園區位于文圣區,總規劃面積60平方公里。一期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園區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分布實施、滾動發展的原則和高速度、高標準、跨越式的發展模式,傾力打造“國家標準化新型建筑材料產業園”、“精細化工工業園”、“汽車配件工業園”。重點發展新型建材、精細化工、汽車配件等。力爭在三年內把遼陽慶陽工業園區建設成為一流規劃、一流管理、一流建設、一流效益、一流服務的現代化綠色工業園區。
威爾瑪集團、美好家園集團、美易家廣場等國際、國內的大公司、大企業紛紛到文圣落戶,壯大了區域經濟。目前,全區個體私營業戶已經發展到近5000余戶,從業人員達到3.5萬人,民營經濟已成為促進全區經濟發展,安置就業、穩定社會的主力軍。
教育文化
文圣區坐落于古城遼陽的東部,史稱襄平。"文圣區"是因域內有文廟(孔子廟)而得名。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一磚一瓦都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底蘊,一亭一榭都流傳著動人的傳說。
今天,改革的春潮涌動。在文圣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勤勞的文圣人正用自己的雙手建設起一個現代化的新興城區,古襄平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特別是文圣區的教育事業,經過幾屆政府和文圣人的不懈努力,我們的教育事業生機勃勃,蒸蒸日上,一座座漂亮的校舍拔地而起,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文圣大地,熠熠生輝!校園里春風蕩漾,書聲朗朗,辛勤的園丁把一批又一批的文圣學子從這里送上新的征程,成為祖國和家鄉的合格建設者。
文圣區目前有小學14所,在校學生10077人,其中男5124人。擁有機關幼兒園1所和副科級教學研究機構教師進修學校1所,教研人員22人。全區教師總數781人,其中男157人。校級領導66人,主任級領導41人。我區師資力量雄厚,專業人才倍出,具有超高級職稱的教師26人,高級職稱的教師487人,一級、二級和未定級的教師共268人。(內退59人)國家級骨干教師1人,省級骨干教師6人,市區級骨干教師100多人,截止目前,已經獲得國家級優秀課的教師4人,省級優秀課教師30人,市區優秀課教師不計其數。
風景名勝
遼陽博物館位于文圣區三道街與四道街之間原東三省官銀口號總辦彭賢公館內,2002年7月被省旅游局列為國家AA級景區(點),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三室一廳,西接長廊與觀花廳(俗稱“小姐樓”)聯接,雕梁畫棟,精巧典雅,廳堂彩繪以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隋唐》為內容,人物造型行動。
遼陽博物館于1985年中慶開館。館門有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薄一波提寫的金字匾額展出《遼陽地方簡史陳列》。首批展出《遼陽地方簡史陳列》第一期:新石器時期——魏晉和明清書畫,分設五個展室。展品中有1956年于安平南山發現的五干萬年前以梅氏犀牛化石為主的哺乳動物群骨化石、春秋時期生活在太子河、湯河流域的漁獵部族所制造的青銅器和手制陶器;還有1983年于東京城出土的、東北地區最大的戰國木槨墓復制模型和珍貴的隨葬器物。
展出的國家級保護文物有東漢壁畫石板模型。其中連壁大幅《鳳凰閣圖》、《宴飲圖》、《車騎圖》等都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明清書畫以王爾烈書畫作品為主。此外,有嘉慶元年王爾烈七十壽辰時其同僚好友贈送的壽屏。壽屏九扇,泥金紙畫龍點睛26幅,又稱“百壽圖”。有清代書法家劉墉、《四庫全書》總纂紀昀、《紅樓夢》出版人程偉元、戶部尚書英和、畫家余集、古文字學家王念孫、詩人法式善等為之作畫和題寫壽字。遼陽博物館藏珍貴文物三千余件,是古代遼東文化的寶庫,豐富的歷史文物使它在東北地區文物館藏事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文物古跡
文廟:坐落在遼陽市文圣區東大街文廟廣場。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布局嚴謹,照壁、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啟圣祠等建筑在南北走向的同一中軸線上。分三層院:第一層院,前為照壁,左右兩塊滿漢文下馬石碑,照壁面對牌坊樓式欞星門,門樓圍墻,東西角設腋門;第二層院,前為泮池,過泮水橋,建5楹戟門,硬山青磚合瓦,中間過廊,東忠孝祠,西節烈祠,內奉文人名師;第三層院,主體建筑大成殿5楹,重檐歇山,飛檐起脊,青磚合瓦,朱紅殿柱,殿中正位奉至圣先師孔子像,東側復圣顏子、宗圣子思;西側述圣曾子、亞圣孟子;東西兩亭列奉孔子的賢德弟子,大殿的兩廡奉祀先儒116人。
天主教堂:座落在遼陽市西四道街18號。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由郭神甫主建。1913年,法籍雒化民神甫增修完備。天主教堂正門外接鐘樓,鐘樓高33米,外部三層。一層為四方柱形,東南西三面設門,向北入堂;二層四面雨淋窗,掛置青石板,上刻“天主堂”三個大字,內懸合金銅鐘;三層為八角錐體,向上漸縮,塔尖高3米,上置十字架,迎日生輝。內分五層,每層均置圓梁,扶梯登繞而上,達女兒墻,城區風光多收眼底。
曹雪芹紀念館:坐落于遼陽老城區小什街吳公館舊址,原為市經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占地1600平方米,院內有清代平房21間,灰磚合瓦,明柱重檐,雕梁畫棟,曲徑回廊,實為思古探幽的好去處。曹雪芹紀念館的主體陳列分為四部分,一是“曹雪芹生平”,二是“曹雪芹祖籍遼陽”,三是“曹氏望族”,四是“著書黃葉村”。這里陳列的“五慶堂曹氏宗譜”、清宮秘藏的曹家奏折,山西、浙江等地方的官修志書,以及遼陽歷年發現的《大金喇嘛法師寶記》、《重建玉皇廟碑記》和有曹振彥題名的重要刻石,無不證明曹雪芹祖籍是遼陽。
當地特產
天女木蘭:又名山牡丹。木蘭科,落葉灌木。葉倒卵形,有膜質。花于葉后開放,單生于枝頂。外輪花瓣淡粉紅色,內輪白色,花絲及花藥紫紅色,微香。花蕾可入藥,散內寒,治頭痛。野生于市境東部山區。隨海拔高度不同,花期有一周左右之差。是稀有的藥用樹種,并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板栗:屬殼斗科。落葉喬木,生長緩慢,壽命長,遼陽有200多年的栗樹。板栗干果營養豐富,清代,遼陽板栗曾作為貢品,進入宮廷。板栗木質紋細堅實,是建筑和造船的優良用材。板栗樹皮含鞣質,可提取栲膠。在弓長嶺山區與遼陽縣交界的紅沙嶺,有遼陽市最大的栗園,占地1400畝。
草莓:是遼陽地區的特產,又叫洋莓,紅莓,原產歐洲,本世紀初傳入我國而風靡華夏。草莓外觀呈心形,其色鮮艷粉紅,果肉多汁草莓,酸甜適口,芳香宜人,營養豐富,故有“水果皇后”之美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