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市是位于遼寧省中部的一座縣級市,隸屬于遼陽市,周圍被省會沈陽、化纖之城遼陽、鋼都鞍山、煤鐵山城本溪所環抱,北部毗鄰沈陽市,相距42公里,南距鞍山45公里,東距本溪47公里。燈塔地處遼東半島北部、太子河的中游。沈大鐵路和沈大高速公路穿越市境。面積1332.6平方公里,人口50萬(1997年)。燈塔市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地和淡水魚養殖基地,有“北國魚米之鄉”的美譽。主產稻谷、玉米、高粱等,特產山楂。境內煤炭和鐵儲量較大。但由于過量開采煤炭,已有部分城鎮發生地陷。
行政區劃
燈塔市轄3個街道、12個鎮、1個鄉:
街道:萬寶橋街道、煙臺街道、古城街道
鎮:王家鎮、柳條寨鎮、大河南鎮、羅大臺鎮、柳河子鎮、西馬峰鎮、五星鎮、沈旦堡鎮、西大窯鎮、佟二堡鎮、鏵子鎮、張臺子鎮
鄉:雞冠山鄉

燈塔
歷史沿革
燈塔市名稱來源于市府駐地燈塔鎮。燈塔市原屬遼陽縣。1968年遼陽縣并入遼陽市,設立燈塔等區。1980年遼陽市燈塔區單獨改為燈塔縣。1996年撤縣設市。
氣候環境
燈塔市地勢東高西低,整體地貌為“二山一水七分田”。東部山區為丘陵地帶,是長白山的余脈,約占全市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為沖積平原,質地優良,土壤肥沃。
燈塔市轄區屬溫帶季風氣候。春季少雨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少雪,比較寒冷干燥。年活動積溫3300—3400℃,有效積溫1700—1800℃,年平均氣溫7.5℃,正常年日平均24.6℃,年均降雨量760毫米,無霜期160天,全年日照時數2660小時。
自然資源
燈塔市礦產資源有鐵、石灰石、石膏、粘土、石油、天然氣、煤炭、硫磺等12種。其中鐵礦儲量達4.6億噸,且礦石品位高,易于開采;煤炭儲量達3.8億噸,均為優質無煙煤;石膏儲量為東北地區最大,達2676萬噸;石油儲量為4億噸。
經濟概況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工業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支柱產業和規模企業的主導地位日益突出,年納稅500萬元以上的企業達16家,三年投資500萬元以上的項目達201個,總投資38億元。三年間實際利用外資1711萬美元,累計出口創匯2298萬美元。
燈塔有耕地面積92萬畝,人均耕地2.3畝,燈塔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市)、淡水魚養殖重點縣(市)和省優質優勢農產品生產示范縣(市),素有“北方魚米之鄉”美稱。亞洲紅、新特、忠信被列為省現代農業園區。認證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102萬畝,認證綠色無公害農產品80種83萬畝。
建成高標準畜牧小區93個、水產養殖園區6個,以東荒、忠信、鵬遠、綠龍、新特、利農等為代表農事龍頭企業達到20余家,以無公害蔬菜、優質米、花卉、葡萄、奶牛、淡水魚、肉蛋禽等為主的特色種養業形成規模,淡水魚出口韓國、日本,優質米獲國家“綠色食品”證書,遠銷廣東、海南等地,并成為國家“兩會”用糧和外交部、北京駐軍等專用糧。
民營經濟勢頭強勁,在全市二、三產業地區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達到90%以上,企業有2.3萬戶,從業人員11.7萬人,形成了礦業、建材、煤炭、服裝、皮裝、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主導產業。葡萄釀酒、精品包裝、機械加工等產業正在興起,華興化學品有限公司躋身省百強鄉鎮企業行列。
外向型經濟以皮鞋、服裝、皮裝、玻璃工藝品、淡水魚等為主的涉外企業24家,自營出口權企業12家,出口商品15種。與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歐盟、南美、港臺等3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

交通運輸
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四周被省會沈陽、化纖城遼陽、鋼都鞍山、煤都撫順、鋼城本溪環抱。交通四通八達,長大鐵路、沈大高速公路、沈營公路貫穿南北,小小線、沈半線公路橫亙東西,構成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
長大鐵路、沈大高速公路、202國道和沈營公路縱貫燈塔市南北,小小公路、沈半公路橫跨東西。市區北距沈陽桃仙機場25公里,南距營口鲅魚圈港125公里、大連港330公里。燈塔火車站有圖們-大連、盤錦-沈陽、鞍山-沈陽北、丹東-山海關等列車。
風景名勝
雞冠山生態園是集青山、綠水、大樹、野花、深谷、清澗、山珍為一體的天然的修養游覽勝地。每年來旅游品嘗山珍野味的游人有千人左右。與周邊的千山風景區、本溪水洞、參窩水庫風景區、遼陽廣佑寺形成了旅游網絡,雞冠山生態園就處在這些景點之中。
文物古跡
燕州城:原稱白巖城,是五世紀初高句麗人所筑。城址在遼陽城東30公里外城門口村東的石城山上。全城依山勢而建,蜿蜓迂回,森嚴壯觀。南面為陡崖峭壁,崖下是東西流向的太子河。燕州城西、北、東三面稍坦,筑有石城,總長2500米,城墻高度5--8米之間。用大石塊壘砌。每隔40米距離,修有突出的方形“馬面”。在城中的制高點上,建有指揮臺,高約5米。四周筑有長45米、寬35米的內城,城中還設有蓄水池。城門開在西面,直通城門口村。燕州城是省內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高句麗城垣,現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瀾寺:坐落在燈塔市佟二堡村西北角,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光緒八年(1882年)碑載:有“佛殿一座、關帝殿一座、旗桿一對、山門一間、官所三間、仙家堂一間、天王殿一座、蟲王殿一座、馬殿一座、鐘鼓樓二座”。有清乾隆年間碑和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重修碑,乾隆年間進士王爾烈題匾“英風萬古”,寺院僧人10余人。1966年“文革”期間寺院被毀。1998年5月,恢復安瀾寺。擇地重建,正門對開,左右馬殿,置有側門;伽藍殿3楹,主奉伽藍主者菩薩;天王殿3楹,正位彌勒菩薩,兩側列四大金剛,背立韋馱菩薩;大雄寶殿5楹,內奉正位釋迦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18羅漢列坐東西;配殿置鐘樓、鼓樓、蟲王殿、護法堂;左右配房為客房、齋房、僧舍、居士室、庫房等,廟貌一新。
祥云寺:坐落在燈塔市鏵子鎮大達連村,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10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經嘉慶十七年(1812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兩次大修。1966年“文革”期間,祥云寺被毀。1997年恢復祥云寺。建鐘樓、鼓樓、天王殿、正殿、念佛堂,又雕漢白玉觀音菩薩像,豎立在大殿東側漢白玉護欄之中。院后古松挺立,四周青磚圍墻。
高公館:坐落于燈塔市城南4公里張臺子鎮房身村,系民國期間奉天省官號總文書、征繳課長、代財政廳廳長、實業廳廳長、禁煙局局長高毓衡的故鄉宅院,于1927年動工修建,1929年竣工,占地13920平方米,建筑面積3690平方米,共99間房舍,四周是高4米、寬0.66米、長470米的磚石圍墻,東南角設有炮臺。門樓下,朱砂門,虎頭環,穿門房脊上有兩枚雞爪綬,為四級品文官標志,門前兩側各立一個三蹬上馬石,表明高家先祖曾在朝廷為官立過功勛。高公館基本依照沈陽故宮設計,工藝講究,為現存全省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官僚地主莊園”,1984年11月25日被定為縣級文物。
李兆麟故居:坐落在遼陽燈塔市鏵子鎮后屯村。1996年秋,燈塔市人民政府與原鏵子鄉人民政府投資21萬元對李兆麟故居進行了修復,1997年8月1日竣工。故居室內展出了其主要生平事跡、將軍遺物及詩文字畫。如今,李兆麟故居已成為遼陽市進行黨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此外還有立于燈塔市雞冠山鄉胡巴什村的清光祿大夫鎮守奉天等處將軍達都墓和立于燈塔市西大窯鎮公安堡墓園的董鄂氏(東阿氏)墓園,包括皇姑墳,清初五大臣之一的何和里墓和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的主帥彭春墓。
燈塔特產
燈塔市主產高粱。高粱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莖高可達三四米;帶狀葉片有40—60厘米長,葉面平滑有蠟粉。圓錐花序,果穗有帚狀和錘形兩類。穎果有黃、橙、褐、白等色。高粱性喜溫暖,抗旱耐澇,不怕鹽堿,適應性強,人們廣為種植。全球栽培面積以印度最多,我國居第二位。高粱因性狀和用途不同,可分三類:稈高莖細含甜汁的叫蘆穄,即糖用高粱;莖稈較短無糖汁的叫高粱;還有可做掃帚的散穗高粱。據營養學家分析,高粱的營養價值很高:蛋白質含量有8.2%,糖7.8%,脂肪2.2%,還有維生素B1、B2等。高粱的新鮮葉片或苗含有羥氰甙,動物吃下去后,在胃內會形成劇毒的氫氰酸。所以不能把鮮的葉片或苗當作飼料來喂牲口。
山楂是燈塔市特產。山楂是薔薇科植物,又稱山里紅,是中國特有的藥果兼用樹種。山楂的成熟果實生用或炒黃焦用可入藥。山楂性味歸經 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 功效 消食化積,行氣散瘀。
燈塔市沈旦糧庫位于遼寧省中部,是屬于水稻生產區的農村糧庫,全庫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擁有國際先進的滑膜配套倉等倉容設備,庫容量4萬噸,年經營量3萬噸。該地區土質肥沃,水稻生長期長,水質無污染,糧庫周邊地區近6萬畝優質水稻示范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