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內蒙古 >> 呼和浩特市 >> 鄉鎮介紹 >> 把什鄉 |
![]() |
把什鄉 |
把什鄉隸屬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把什鄉是土默特左旗轄鄉。“把什”系蒙古語“先生房子”的節略譯音。1961年從烏寧公社分出,建把什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旗府西北,距旗府3公里。面積70.6平方公里,人口1.8萬,其中蒙古族0.23萬。110國道和京包(頭)鐵路橫貫鄉境。轄把什、古城、沙爾沁、西柜、南柜、紅房子、五里坡、毛腦亥、平基、那什圖、西河沿、太陽、多爾計、云社堡、參將、缸房16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玉米、高粱。鄉鎮企業產品有水泥、稀土、煤、鋼材等。屬老區。把什村內有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賈力更故居,并有為紀念賈力更等40位烈士而建的青山公墓陵園。1994年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 行政區劃 把什鄉轄把什、古城、沙爾沁、西柜、紅房子、多爾計、大陽、云社堡、南柜、五里坡、缸房、平基、毛腦亥、參將、西河沿、那什圖、萬慶、二十家、善友板、惱木汗、萬家溝、丈房塔22個村委會。 人口面積 2007年,全鄉總戶數5808戶,人口21911人,其中:農業戶共計5428戶,農業人口21274人;非農戶數564戶,非農業人口637人。農業人口中,鄉村勞動力資源總數12672個;勞動年齡內人口數11815人;從事農林牧漁業人數10096人;從事第二、三產業人數為421人,分別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總數的79%和0.3%。 自然資源 把什鄉國土總面積157平方公里,土壤主要為棕壤土、沙壤土、紅壤土等。境內有高山、中低山、河谷,先鋒河貫穿全境;擁有小二型水庫1座,壩塘3個,年畜水量69.5萬立方米;區域內年均氣溫在14.2℃,最高氣溫15.8℃,最低氣溫12.4℃。年降雨量1100毫米,適合種植烤煙、水稻、玉米、小麥、大麥、蔬菜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15897畝,人均耕地0.74畝,林地124195.5畝。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66元。 發展方向 把什鄉奶牛養殖逐步向規模化、集體化方向發展。把什鄉奶牛養殖戶達到1.12萬戶,擁有九個奶牛小區,奶牛改良率達到90%。補貼兌現了后備良種奶牛6030頭。把什鄉羊產業也穩步推進,建起肉羊育肥基地25處,肉羊養殖戶發展到2800戶,建有丹岱、西溝門移民新村、圪報爾養羊小區3處。 依托蒙牛、伊利兩大世界級企業,適逢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對三農的新精神和中國大力提倡工業返哺農業的大好政策形勢,把什鄉黨政領導決心抓住發展機遇,實踐科學發展觀,帶領村民走發展奶牛養殖業的正確道路,使全鎮村民擺脫貧困,走上致富的道路。通過幾年的時間,把把什鄉建設成繁榮、和諧、蒸蒸日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業建設 把什鄉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推動把什鄉設施農業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建設和諧新農村。 把什鄉拿出100萬元資金用于扶持設施農業建設,在調地、打井、架電和技術培訓上制定優惠政策:一是在鎮電視臺開辟專欄,播放棚室種植技術,并購買一批科技參考用書和光盤,發放到各農戶手中;二是定期組織農戶到縣內外考察學習,聘請市場專家講座;三是發揮合作社的職能作用,培養一支強大的經紀人隊伍,開辟銷售的“綠色通道”。 工業發展 把什鄉按照“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關鍵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工作,截止目前,把什鄉共引進項目15個,合同引資額79630萬元,實際到位資金66830萬元,完成了年初區政府下達給該鎮2億元招商指標的334%,有力推動了把什鄉工業經濟的增效提速。2007年,把什鄉工業增加值實現6.75億元,比上年增長73.97%,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0%上升到6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了6.3億元。 2007年,把什鄉重點從四個方面入手全力做好招商引資工作:一是以赤峰市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開發試驗區為平臺,依托試驗區完善的基礎設施、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優惠的園區政策實施招商引資,成功引進了恒升玉米淀粉項目、天華冶金礦山機械加工項目、寶昌燈飾鋼化玻璃和愛麗雅乳膠漆等項目。二是利用云杉路工業園區鄰近元寶山發電廠和元寶山熱電廠,具備人才、區位、交通、電力等良好基礎條件的優勢,引進金諾銅業、元泰鑄件等機械加工項目,集聚壯大銅產品生產體系,夯實本地區機械加工和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基礎。三是積極響應國家的產業政策,在資源再生利用方面開展招商引資,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資源利用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2007年年初以來,把什鄉在沙金山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引進了天鑫建材利用煤矸石和廢渣生產空心磚和環保磚項目,引進赤峰凱博廢渣回收廠利用廢渣提煉銀鋅粉項目,引進葫蘆島富隆科技公司實施白灰膏生產項目,扶持天鑫建材啟動了60萬噸水泥粉磨站項目。四是積極盤活原村辦企業閑置資產,通過招商引資在馬架子村實施了復合新型農牧業保溫材料生產項目,在四合村啟動了玉明養殖公司種豬場項目。 經濟資源 農村經濟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實力增強”為目標,合理配置資源,以資源為依托,圍繞市場,注重效益,突出本地特色,積極培育和發展主導產業,加大了種植結構調整力度,加速了由傳統農業向效益農業的轉化過程,2003年,全鄉工農業總值3791萬元,比上年增長10%,財政收入136萬元,比上年增長13%,農民人均收入3226元。 實行訂單農業,調整種植結構。全鄉調整種植結構12550畝,占耕地總面積53.7%,實施“米、藥、種、樹”四大產業全面發展。“米”,即優質米推廣。全鄉栽培“秋田小町”等品種優質米面積共4100畝;“藥”即以貝母為龍頭的藥材開發,新發展貝母275畝,留存面積2000畝,發展細辛、黃芪、桔梗等中小藥材200畝;“種”,即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作物制種,全鄉制種總計4000畝;“樹”,即是紅松干果林開發,全鄉紅松干果林面積達到2500畝,林業苗圃1000畝,開發了紅豆杉、紅松、落葉松、速生快楊等高效優質樹種。資源開發加快,充分利用林下資源發展林下參1200畝,開發經濟溝12條,實施了經濟溝增效工程,實現了林蛙,林藥綜合立體開發。 畜牧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全年黃牛發展5078頭,改良黃牛476頭,存欄3629頭;生豬發展8432頭,存欄3835頭;取締劣種羊,推廣發展優質羊,解決林牧矛盾,增加農民收益。加強畜禽的防疫工作,防疫面達100%。 醫療衛生 把什鄉衛生院是所一級甲等綜合性醫院,位于把什鄉所在地,占地面積7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固定資產300萬元。職工5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4人,主治醫師5人,醫師23人,護理人員10人,其它技術人員6人。科室17個,開設病床30張,設有內、外、婦、兒等基礎科室,骨科、疼痛專科、哮喘病專科、糖尿病、肝病專科、心腦血管專科。 醫院擁有彩超、頭顱多普勒、X光機、半自動生化分析儀、腦血流變、血球分析儀、血凝四項等萬元以上大型設備,醫院能成功開展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肺葉修補術、開顱術、乳癌根治切除術、甲狀腺次全切術、肝破裂修補術、脾切除術、膽囊切除術、剖宮產、子宮次全切術及各種骨折內外固定術等。婦產科對高危妊娠,內科對腦出血、腦梗塞、腦栓塞、心梗、糖尿病、肝病、肺心病、哮喘、腎病等疾病具有專業特色治療,在本地區占有專業領先地位。各種急重癥搶救成功率高、效果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 醫院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重醫德、精醫術,以最優質的服務標準滿足廣大患者的需求。我院24小時應診,價格合理。多年來,不斷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培養人材,與赤峰市醫院、赤峰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等建立了業務協作關系。聘請婦外專家坐診、手術等。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定點醫院,更是農村合作醫療定點單位,是內蒙古自治區驗收達標的“愛嬰醫院”,是老百姓看得起病的醫院。 文化活動 把什鄉舉行每年一次的農民文化節,這是農民參與、社會支持、政府組織的全民性文化、體育活動。把什鄉計生服務中心利用這一時機,大力宣傳婚育新風、關愛女孩、科學文明的生育觀念。開展以“倡導婚育新風、普及生育文化”為主題的宣傳周活動。一是成立領導組織。由分管領導親自掛帥,計生服務中心全員參加,集中、統一行動。 二是財政支持。黨委、政府給予大力支持,印制宣傳單,印刷宣傳條幅,購買相關書籍。 三是宣傳目標明確。開展計生政策、法律法規知識咨詢和宣傳,重點宣傳新修訂的《內蒙古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四是內容豐富,形勢多樣。宣傳內容有計生政策、法律法規、避孕節育、優生優育、生殖健康以及群眾所需的致富信息和科普知識,出動宣傳車、掛過街橫幅、張貼標語、發放宣傳單和書籍手冊。 活動周上,接待各種咨詢人數3200多人,發放計劃生育宣傳品5900多份,發放避孕藥具980多人份。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與參與熱情,進一步宣傳婚育新風,豐富了廣大育齡群眾的生育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