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古納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西北麓,呼倫貝爾草原北端,額爾古納河右岸。北緯50°01′~53°26′、東經119°07′~121°49′,為內蒙古自治區緯度最高的市。市境東北部與黑龍江省漠河縣毗連,東部與根河市為鄰,東南及南部與牙克石市、陳巴爾虎旗接壤,西部及北部隔額爾古納河與俄羅斯相望。
南北長約600公里,東西寬(最窄地段)約50公里,邊境線長667公里,約占自治區中俄邊境線的70%,有兩個國家一類口岸,市區距呼倫貝爾市所在地海拉爾區128公里。全市總面積2.8萬平方公里(約4200萬畝),其中林地占67%,牧草地17%,耕地6%。
行政區劃
轄兩個鎮、兩個鄉、兩個辦事處,駐有六個國營農牧場,一個大型森工企業。
街道:拉布達林街道、上庫力街道
鎮:莫爾道嘎鎮、黑山頭鎮
鄉:三河回族鄉、室韋俄羅斯族民族鄉
額爾古納市地圖
人口民族
全市人口84782人,其中地方人口為38058人,林業人口為19012人,農墾人口為 27712人。額爾古納是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區,22%的人口是少數民族,主要是蒙古族、俄羅斯族、回族等。千百年來,多個民族生產、生活、繁衍生息創造了這里獨特的人文環境。額爾古納是蒙古人發祥地,境內留有蒙古祖先穴居遺址,室韋部落傳說、黑山頭古城遺址、三河原、金界壕等。室韋是全國唯一的俄羅斯民族鄉。
自然資源
額爾古納地上地下資源富集,保存完好。現有森林約200萬公頃,主要分布于北部林區(三河、室韋、莫爾道嘎三個鄉鎮),森林覆蓋率為71.28%。種質主要落葉松、樟樹、紅松、白樺等,活力木蓄量為1.8億立方米,占全國蓄積量的1.8%,占自治區蓄積的15.4% 。
邊境貿易
額爾古納位于祖國的最東北部,內蒙自治區的最北部,西北隔額爾古納河與俄羅斯赤塔州相望,境內邊境線長667公里,約占中俄邊境線的70%,黑山頭、室韋兩個國家一類口岸,連接著與俄羅斯的邊境貿易往來,繁榮著市域經濟,對滿洲里起著客貨分流的作用,是呼倫貝爾市、自治區乃至國家的向北對外開放的窗口。特別是2001年中俄界河上第一座永久性大橋室韋—奧洛契口岸大橋的建成,為我市外貿經濟的發展注入新鮮的活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經濟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額市社會經濟歷史形成了地方、農墾、森工三大板塊,三方面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構成市域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但從總的經濟發展比重來看地方經濟處于主要位置。在人口資源分配上,全市總人口為8.4萬人,地方、農墾和森工所占人口比重分別為47.37%、31.7%和20.93%。在GDP總量中,地方占45.83%強,農墾企業次之占37.04%強,而森工企業占17.13%弱。
分別從三次產業來說,一產中農墾所占比重為62%強,高于地方和森工企業之和,地方只占10%強。這主要取決于資源的分配上,農牧業資源大部分屬于六大國有農牧場,現有耕地資源 249.5萬畝,農墾企業約占88.18%,約220萬畝;地方只有14.04萬畝,所占比重為5.63%;森工企業的耕地資源很少,其它耕地為各小企業或個體所有。雖然全市土地確權工作還沒有完成,但農墾企業在畜牧業中仍然占有相當的優勢,全市畜牧業大部在農墾企業中。由于以上原因的制約,全市現有的5293名勞動力多集中在農墾企業中,地方只有693名,只占總人數的13.1%。在二產中,在國家實施天保工程后,林業經濟發展比較緩慢,但工業經濟隨著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逐漸向多樣性、全面性和快速性發展,所占比重已達到69%,而農墾和森工工業發展比較單一,所占比重分別為22%、9%。由于地方與農墾和森工所處社會形式和性質不同,三產發展絕大多數集中在地方,三產中地方所占比重達93%以上,森工企業略高于農墾企業一個百分點。
由于三次產業的分配不均,在企業征收稅費上也存在著很大差異,地方遠遠高于其它,所占比重為70.34%;由于森工企業在原材料生產、多樣產品的加工和銷售上有著多層次的結合,稅費方面高于農墾企業,森工和農墾所占稅費比重分別為15.83%和13.83%。多年來,這三大板快在經濟發展中相互支持、相互協調、共同發展,不可分割,促進著市域經濟可持續向前發展。
牧業優勢
額爾古納市有天然草場面積730萬畝,是馳名中外的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良品種三河牛、三河馬養殖基地。1995年牲畜總頭數為11萬頭,僅占可載畜量的1/3,發展現代化畜牧業大有作為。提起三河牛三河馬,大家一定不陌生,那可是聞名全國的優良品種,這里是三河牛三河馬的故鄉。
三河牛
三河牛體軀高大,四肢強健,骨胳結實,肌肉發達,后臀高,奶盆大,耐高寒,耐粗飼,產奶量和乳脂率非常高。年產奶300天以上,日產奶25公斤左右。另外,三河牛還有適應性強、抗病力強等優點。三河牛的形成已有百余年歷史,它是經過多品種雜交和同種選育提高兩個不同階段形成的育成品種。早在1898年沙俄修建中東鐵路時,鐵路員工曾帶入少量西門塔爾牛和西伯利亞牛。俄國“十月革命”前后,進入中國的白俄又把俄國的改良牛——后貝加爾土種牛、塔吉爾牛、雅羅斯拉夫牛、霍爾莫哥爾牛和瑞典牛等帶入額爾古納地區。20世紀30年代初,三河、上庫力又輸入少量日本北海道荷蘭牛。以上各種牛與當地蒙古牛經過長期雜交,為三河牛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中以西門塔爾牛影響較大。如今,三河牛這一優秀品種已輸入到全國各地。世界著名的企業雀巢公司十分看好三河牛的前景,于2004年進駐額爾古納市并投入運營。
三河馬
三河馬以外貌俊美、體質結實、結構勻稱、抗寒戀膘、抗病耐粗、性情溫順、速度快、具有良好的持久力而著稱,是國內各馬匹品種中的佼佼者,和國外品種亦敢比高低。三河馬由俄國引入的后貝加爾馬與當地蒙古馬雜交育成。外形較蒙古馬高大,毛色主要為騮毛和粟毛。力速兼備,持久力好,運步輕快,三河馬屬于兼用型,部分馬匹偏乘或偏挽,它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紀初的俄國馬。當時,俄國人曾攜帶后貝加爾馬及其改良馬在額爾古納河畔放牧或定居。以后,沙俄帝國修筑中東鐵路(現在的濱州鐵路)時,又帶來一定數量的后貝加爾馬分布在鐵路沿線一帶。1917年至1918年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部分后貝加爾的哥薩克人,來到現在的呼倫貝爾草原額爾古納市境內定居,又帶來了相當數量的馬匹。1934年以后,偽滿時日本人在海拉爾設種馬場,引進盎格魯諾爾曼、盎格魯阿拉伯、英純血等種公馬,在呼倫貝爾草原與當地馬雜交。當時,三河地區曾引進50余匹種公馬,因此,三河馬的血緣主要是在這些后貝加爾馬和雜種馬的基礎上,混入呼倫貝爾草原蒙古馬的血液,經幾十年精心培育而成。
旅游旅游
額爾古納市旅游資源豐富,產品特色突出,歷史(蒙古族發祥史)、人文(俄羅斯族文化)、生態文化(全生態的自然資源)是額爾古納借資源優勢打出的旅游王牌。今天,全生態夏季旅游圣地是額爾古納市的旅游市場定位,經過挖掘、創新已經成為額爾古納的旅游拳頭產品,其中騎馬游、自駕車游、生態森林游、民俗風情游等一些高端旅游產品每年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游客。極大地提高了額爾古納旅游的文化品位,也將生態旅游熱推向了新的高潮。代表額爾古納參加中國最佳魅力名鎮評選活動的室韋俄羅斯族民族鄉,以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和文化底蘊獲得了中國十佳魅力名鎮;從民俗文化看,兩個民俗村建設項目也已得到自治區批準立項。即:蒙古族民俗村和俄羅斯族民俗村。同時依托地緣優勢,開辟了額爾古納到俄羅斯的跨國旅游。也可以到天驕公園散步、到西山公園俯瞰額爾古納全貌和根河濕地秀麗的風光、也可以到哈撒爾廣場欣賞東北大秧歌。
額爾古納市是一座重要的邊境旅游貿易城市,長年開放的兩個國家一類口岸記錄了中俄兩國多年來經濟旅游貿易的全過程。改革開放以來,緊緊圍繞“旅游興市”這一戰略思想,建設文化名市和優秀旅游城市,確定了“跨越式發展戰略”,走高端旅游之路,將旅游業培育成支柱產業,在內引外聯全面招商的同時,狠抓城市的基礎建設和環境建設,加快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步伐,各項產業和事業蓬勃發展。
歷史鑒證
來到呼倫貝爾的人,都希望能了解它的歷史,而對于呼倫貝爾歷史最有見證權威的,應該說是額爾古納這片土地。從海拉爾出發,乘車向北行駛100公里,便進入額爾古納市境內。在這片土地上,流淌著對蒙古民族具有特殊意義的河流——額爾古納河。蒙古民族就是在這條河邊生息、發展,并逐漸壯大強盛起來。額爾古納河的上游海拉爾河自于牙克石進入呼倫貝爾高原,流至阿巴該圖山附近,始稱額爾古納河,流到洛古河后始稱黑龍江。額爾古納河除去源流海拉爾河,長900公里,流域面積6.17萬平方公里。
額爾古納是蒙古語“捧呈、遞獻”之意。后又逐漸把它修飾為“奉獻”之意,細細想來,這種修飾還是頗有道理的。額爾古納河作為搖籃和母親,不僅哺育了蒙古民族,也滋潤了兩岸的土地。額爾古納市擁有茂密的森林,、肥沃的良田和優良的牧場,由此成為古往今來令人向往的福地。早在隋唐時期,室韋就成為呼倫貝爾部分部落駐地,唐代曾設室韋都督府進行管轄。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后,對蒙古草原實行“領戶分封制”。額爾古納河、根河流域和呼倫湖,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合撒兒的領地,黑山頭古城就是他們居住的主要城池。1727年(雍正五年)清朝政府在額爾古納河流域設置了“卡倫”,管理邊務和內政一直延續到民國。1920年建室韋縣和奇乾設治局,1921年設奇乾設治局為奇乾縣。1933年,偽 滿 洲 國 改室韋縣和奇乾縣為額爾古納左翼旗和額爾古納右翼旗。1948年合為額爾古納旗,人民政府設在三河鎮。1966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消額爾古納旗,分設左右兩旗,并將1961年劃給陳旗的三河、上庫力、拉布達林劃回額爾古納右旗。1975年旗政府遷至拉布達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