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仆寺旗是錫林郭勒盟轄下的一個旗,面積為3477平方公里,人口約為21萬,該旗政府駐于寶昌鎮。
太仆寺旗位于自治區中部,錫盟最南端,與河北省交界,距北京350公里。總面積3415平方公里,現轄4個鎮、1個蘇木、1個鄉,174個行政村和14個居委會。總人口20.3萬,其中農業人口16.4萬人、非農業人口3.9萬人,是國家級重點扶貧開發旗縣。太仆寺旗地處陰山北麓,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海拔1300米-1800米,屬中溫帶亞干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6℃,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無霜期110天左右。全旗現有耕地81.3萬畝,其中水澆地17.6萬畝。草場300萬畝,其中農區194萬畝、牧區106萬畝。林地113萬畝。地上水資源貧乏,沒有可開發利用的河流;地下水凈儲量24億立方米,年可開采8312萬噸。礦產資源十分匱乏。
行政區劃
太仆寺旗轄4個鎮、1個鄉、1個蘇木:
鎮:寶昌鎮、千斤溝鎮、紅旗鎮、駱駝山鎮
鄉:幸福鄉
蘇木:貢寶拉格蘇木
太仆寺旗地圖
歷史沿革
太仆寺旗在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的大草原。清朝初期在這里設察哈爾左翼牧群,專為皇宮提供馭馬和肉食等畜產品。民國14年(公元1925年)在太仆寺左翼牧群的區域內成立寶昌縣,1936年太仆寺牧群改為太仆寺左旗。1956年太仆寺左旗與寶昌縣合并為現在的太仆寺旗,旗政府設在寶昌鎮。 “太仆寺”一名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時,就有掌管皇室御馬和馬政的“太仆”官、秦、漢時為九卿之一。北齊時稱“太仆寺卿”,歷代沿置不變,清統一全國后仍沿用此名。順治元年(1644 )設掌管牧馬事務的機關——太仆寺,初布專署,附設在兵部的武庫司,雍正三年(1725)才另建衙署辦事。太仆寺內部機構分左右二司與主簿廳。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革官制,裁撤太仆寺所掌事務并入陸軍部,太仆寺所屬邊外牧場有太仆寺左翼和太仆寺右翼兩牧群(場)。
民族人口
全旗轄16個農業鄉、1個蘇木、1個鎮、159個村委會、19個嘎查、14個居委會。1995年底,人口為21.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5.3%。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3人。
地理位置
太仆寺旗西北與正鑲白旗接壤,東北與正藍旗相連,東南與河北省沽源縣交界,西與河北省康保縣毗鄰,背靠錫林郭勒大草原,面對經濟發達的京津張地區,總面積為3414.74平方公里。全旗地處陰山山脈東段的低山丘陵區,海拔1325—1828米,地勢起伏不平,坡緩而谷寬。
自然地理
太仆寺旗地處陰山北麓,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海拔1300米-1800米,屬中溫帶亞干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6℃,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無霜期110天左右。 全旗現有耕地81.3萬畝,其中水澆地17.6萬畝。草場300萬畝,其中農區194萬畝、牧區106萬畝。林地113萬畝。地上水資源貧乏,沒有可開發利用的河流;地下水凈儲量24億立方米,年可開采8312萬噸。礦產資源十分匱乏。
太旗屬農牧結合、以農為主的經濟類型區。2005年全旗播種面積81.3萬畝,其中糧食作物36.2萬畝,油料12.3萬畝,蔬菜15萬畝,馬鈴薯18.1萬畝,高產飼草料14.8萬畝。牧業年度牲畜存欄52.7萬頭只,其中奶牛10984頭,寒羊22萬只;年末出欄33.3萬頭只。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除已開發的黃金、鎢、螢石、石灰石等外,進一步探明待開發的金屬礦有:銀、銅、錫、鎳、鈷、鉛、鈾等;非金屬礦類有硅石、鉀長石、大理石、白云母、氟石、瑪瑙、天青石、雕刻用玉石等。初步探測鎢的儲量為16000噸,硅石儲量為200萬噸,珍珠巖儲量為9000萬噸,螢石儲量為15萬噸,黃金儲量437公斤.
野生動物
境內野生動物有:野兔、狼、野雞、狐貍、獾子、狍子及近百種鳥類;野生植物有黃芪、防風、甘草、柴胡、蘑菇、知母、百合、地皮菜(發菜)、山韭菜、旱蔥等。
資源優勢
太仆寺旗國民經濟是以農牧業為主,城鎮工業占有一定比例的經濟類型。該旗是錫林郭勒盟的主要糧食產區,是自治區的油料生產基地和全國細毛羊商品的基地建設旗。全旗有耕地11.7萬公頃,土壤為淡黑鈣土、栗鈣土、草甸土三個土類,有機質含量為1.5%—4.5%。適宜種植的糧油作物有小麥、莜麥、馬鈴薯、蠶豆、豌豆、大麥、胡麻、菜籽等。 近幾年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經濟建設出現了可喜的勢頭。農業連續六年獲得豐收,1995年糧油總產量達到1.15億公斤,牧業年度牲畜總頭數為32.16萬頭(只);林業生產發展較快,全旗現有人工林面積27.13萬畝,森林覆蓋率5.6%,活林木蓄積量達到16.5萬立方米;工業生產初具規模。目前擁有電力、礦山采掘、釀酒、糧油加工、服裝制帽加工、農畜產品加工、機械加工、建材業等工業企業。
經濟發展
2005年,全旗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3.23億元,其中一產4.91億元,二產4.07億元,三產4.25億元,三次產業的比重為37:31:32。財政收入完成682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046萬元,財政支出2.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72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17元和2983元。
農牧業
全旗草牧場面積達1922公頃。其中貢寶拉嘎草原是歷史悠久的天然牧場,牧草種類達40科,123屬、178種,多為禾本科,豆科、菊科牧草。飼養的主要畜種有:蒙古馬、蒙古牛、草原紅牛、北京黑白花、內蒙古細毛羊、北京黑豬、呼白豬等。全年日照2937小時,年均風速每秒4米;年降水量350—431毫米,且集中于七、八、九月,因而雨熱同季,全旗年均經流量為3264.46萬立方米,地下水年可采儲量2959.15萬立方米。 太旗屬農牧結合、以農為主的經濟類型區。2005年全旗播種面積81.3萬畝,其中糧食作物36.2萬畝,油料12.3萬畝,蔬菜15萬畝,馬鈴薯18.1萬畝,高產飼草料14.8萬畝。牧業年度牲畜存欄52.7萬頭只,其中奶牛10984頭,寒羊22萬只;年末出欄33.3萬頭只。
工業
全旗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家,涉及水泥、磚瓦、釀酒、油脂、飼料、肉食品加工、供水、供電、牧業機械制造等行業。工業總體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缺少大企業支撐,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比較低。2005年,全旗實現工業增加值2.3億元,僅占整個地區生產總值的17%。
第三產業
全旗現有批發零售商業網點1360家,餐飲業215家,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億元;草原特色旅游業開始起步,年接待游客10余萬人次。2005年,全旗交通運輸和郵電業實現增加值1.3億元,公路客貨運周轉量5億噸公里,郵電業務總量完成2300萬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5.1億元,全年保險業保費收入960萬元。
教育事業
全旗現有各類學校47所,其中高中、職業中學和完全中學各1所,初中8所,小學36所,在校生18109人。有表演團體2個,文化館、圖書館各1個。有醫療衛生機構17個,病床181張。2005年,人口出生率為7.2‰、人口自然增長率2.2‰。年末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在職職工9006人,退休職工參保4241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6649人。
旅游資源
每逢夏秋之際,太仆寺旗自然形成錯季之美感。清風習習,帶著奶茶的馨香、綠草的柔情、鮮花的芬芳、百靈的細語,領略不盡“紫菊花開香滿衣,地椒生處乳羊肥”的草原風光。潔白的氈房,點綴著綠色的原野,多彩多姿的草原風光和著古樸淳厚的察哈爾風情,不失為塞外旅游避暑的理想天地。
太仆寺旗具有久遠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孕育著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之花。本世紀初,這里還是茫茫草原,人煙稀少,人們大都過著游牧生活。放墾以來,人口漸增,多為河北、山西客籍,多少年來漢族與蒙古族人民融合相處,共同發展,形成了本地區特有的民情風俗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文化資源和人文資源。充分發掘和利用這些資源,對繁榮和建設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樹立開放形象,發揮文化對經濟建設巨大推動作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從而早日實現小康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名優特產
“貢寶”西芹
有句話說:“南有壽光,北有寶昌”。太仆寺旗還是“綠色西芹之鄉”,是“京北蔬菜第一旗”,是北京的重要蔬菜基地。經過多年的建設和努力,太仆寺旗蔬菜已經在國家注冊了“貢寶”商標,被自治區命名為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和無公害蔬菜批發市場,蔬菜產業從基地到市場到品牌,已經形成了無公害生產體系。 現在全旗蔬菜產業已形成種植區域化、生產專業化、服務社會化、產銷一體化的產業新格局,蔬菜遠銷北京、天津、山東、湖北、上海、廣州等十幾個省、市,部分出口到日本、韓國。
草原酒業
太仆寺旗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現代化城鎮。草原酒業是全旗的支柱產業,其釀酒歷史已有300多年,固定資產2000多萬元,年生產能力3000噸。過去草原白酒素有“蒙倒驢”之稱,現在草原王酒品種豐富,不同規格、不同檔次、不同包裝的花色品種20余種,產品遠銷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海南等地,全國銷售網達80多個。 其中高級健身牛鞭酒采用內蒙特產“中國草原紅牛”金牛鞭為主料,配入名貴藥材,經科學提取釀制而成,味道醇厚,有健身延年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