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右翼中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南麓。主要河流有霍林郭勒河,流程358公里,流域面積14113平方公里,土特產為蘆葦、毛手套、山杏核。現有耕地92.2萬畝,主要農作物有高梁、谷子、玉米、水稻。工礦企業有55家,礦產主要有金、銀、銅、鐵、鉛、鋅等。旗內有中小學340多所,醫療衛生條件有待改善。金界壕(金花城)吐列毛都金城遺址,巴拉哈達洞壁題記,科爾沁草原濕地珍禽自然保護區正吸引著大批游人。水產養殖業、旅游業可為其投資重點。
東鄰吉林省洮南市、通榆縣,南、西接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中旗、扎魯特旗,西北連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哲里木盟霍林郭勒市,北靠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面積15613平方公里。人口22.47萬,蒙古族18.45萬人,其他少數民族0.42萬人。轄3個鎮、15個蘇木。旗人民政府駐白音胡碩鎮。
行政區劃
科爾沁右翼中旗轄6個鎮、9個蘇木:
鎮:巴彥呼舒鎮、高力板鎮、吐列毛都鎮、巴仁哲里木鎮、好腰蘇木鎮、杜爾基鎮
蘇木:巴彥茫哈蘇木、巴彥淖爾蘇木、新佳木蘇木、西日嘎蘇木、代欽塔拉蘇木、額木庭高勒蘇木、巴扎拉嘎蘇木、坤都冷蘇木、哈日諾爾蘇木
境內有:扎木欽管理區、布敦化銅礦管理區、孟恩套力蓋銀鉛礦管理區、布敦化牧場、吐列毛杜農場
科爾沁右翼中旗地圖
歷史沿革
唐代為地。遼代為黃龍府北境。明代劃入科爾沁。清初為科爾沁六旗之一。1969 —1979年隨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1980年興安盟恢復時,由哲里木盟劃入興安盟。
地理氣候
地處大興安嶺南麓,屬于山前丘陵洪積臺地,地域遼闊,土壤肥沃。霍林郭勒河流經大部蘇木。居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5.6℃,無霜期120天,年降水量388毫米。
自然資源
在水草豐美的科爾沁草原腹地,有一塊物華天寶、資源豐富的風水寶地,她像一顆晶瑩閃亮的明珠,鑲嵌在逶迤西去的罕山腳下,明澈如鏡的霍林河畔。這就是美麗、富饒、神奇的科爾沁右翼中旗。
科爾沁右翼中旗位天大興它嶺南麓,地處著名的科爾沁草原腹地,隸屬于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全旗呈西北向東南狹長狀,面積15613平方公里,人口25.13萬,其中蒙古族人口占83.17%,是全國蒙古族比例最高的地區。旗政府所在地巴彥呼舒鎮是名聞中外的草原古鎮.曾來到古鎮旅游的客人告訴我們,很難想像在茫茫萬里草原上,居然還有著這么一個神奇的小鎮,它記錄著萬里草原那古樸而又滄桑的印記.
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廣袤深邃的科爾沁草原,奔騰不息的霍林河,孕育著豐富的地上資源和地下寶藏,藏匿滋潤了千里牧場,萬頃良田.全放草牧場面積113.3萬能公頃,大小湖泊78個,山泉67眼;野生植物資源種類繁多,麻黃,甘草,防風,桔梗等藥材遍布全旗,年產藥材3000萬斤以上,年產山杏核400萬斤;地下礦產有銀、鉛、銅、鐵、鋅、高嶺土、稀土、珍珠巖、黑耀巖、共崗、大理石、硅石、葉臘石、煤等。這是科爾沁右翼中旗工業發展的巨大潛力。

經濟發展
全年,全旗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64559萬元(1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4.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0210萬元,比上年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28566萬元,下降5.8%;第三產業增加值55783萬元,比上年增長11.1%;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3.9%,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3.9%,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8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按戶籍平均人口計算)6430元,比上年增加585元,可比增長2.7%。在地區生產總值中:一、二、三次產業構成為48.7:17.4:33.9,第一產業中的種植業和畜牧業內部結構調整得到進一步優化,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呈恢復性增長,第三產業繼續保持較好增長勢頭。物價總體水平上漲較快,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累均為105.2%,比上年同期上漲2.3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累均為104.5%,比上年同期上漲1.8個百分點;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總指數為109.9%,比上年同期上漲3.3個百分點。
科技教育
全年全旗推廣盟級及以上農業先進技術32項。全旗各行業科技人員達到5105人,其中:農業技術人員367人。
各類教育事業進一步得到鞏固和發展。2007年末,全旗共有中、小學校110所(包括小學教學點63個),在校學生30936人,其中:中學在校學生14900人,小學在校學生16036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聾啞學校1所,在校學生18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662人,年進行城鄉人員技術培訓1650人。年內考入大專院校學生1497人,其中:考入外省區大專院校128人。
旅游資源
擁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內蒙古“四胡之鄉”“安代之鄉”和“烏力格爾之鄉”等諸多稱號的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是科爾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圖什業圖王府
圖什業圖王府,是在圖什業圖札薩克第十三世親王巴寶多爾濟執政期間即清同治十年(1871年)至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距離今科爾沁右翼中旗政府所在地巴彥呼舒鎮東北20公里的代欽塔拉修建的,距今已有130余年的歷史。 王府在選址和設計上頗花費心思。選擇代欽塔拉修建王府是因為該處東高西低,靠山面水,平坦遼闊。這里北靠五頭山,南視代欽哈嘎湖,左傍額木庭高勒河,右依查干礎魯慢坡。王府坐落于其間,可謂是順應“地靈人杰”之說。傳說王府的設計圖是從皇宮中托人偷偷復制的。但畢竟王府不是皇宮,為避謀逆之嫌,宮院從五進改為三進,城圍往里收縮,房屋間數避開“九十九”而取“九十八”。王府的建筑風格采納了內地漢式建筑的坡頂、斗拱、閣扇間房、彩刻門窗、雕梁畫柱、飛檐翹脊、廊腰縵回的風格,觀之可謂各抱地勢,勾心斗角,四方閉和,生動和諧。整體建筑主要由王宮(中院)、三個衙門、游樂場所、佛事經堂等構成,再加之雄偉的城墻、城門、炮樓等護城設施,遠觀近視都甚為富麗壯觀。王府總占地面積為4萬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4800平方米,共有150間房屋。
圖什業圖賽馬場
美麗的科爾沁草原,奔騰不息的霍林河,滋養了一代又一代勤勞勇敢的科爾沁兒女。在科爾沁草原腹地,草原古鎮巴彥呼舒郊外111國道旁,有一處既有民族風格,雙具有現代特色的宏偉建筑,這就是圖什業圖賽馬場。
代欽塔拉
代欽塔拉,蒙古語的意思是英雄的草原。代欽塔拉蘇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水草豐美,有迷人的風景,有神奇古老的傳說,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這片土地就有古人類活動的蹤跡。從元朝開始,一直是蒙古民族的游牧地帶。公元1636年(清宗德元年),清廷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當時清政府的直轄旗科爾沁右翼中旗的圖什業圖王府設于代欽塔拉,至今已有三百六十七年的歷史。這里也是名人孝莊文皇后的第二故鄉。 代欽塔拉最聞名的就是五角楓了,成片的楓樹在秋天時候紅色的海水般蔓延,美麗極了。
新佳木
美麗的百鶴之鄉新佳木蘇木位于科右中旗東部,距旗政府所在地巴彥呼舒鎮26公里,與代欽塔拉蘇木、高力板鎮毗鄰,和突泉縣、吉林省通榆縣接壤。111國道貫穿境內。 蘇木境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爾沁濕地珍禽保護區。保護區內生態類型復雜,有三條內陸河流經保護區后變成無尾河,形成大面積濕地,使保護區內的地帶性植被和非地帶性植被相間分布,構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境內生長著亞洲面積最大的蒙古黃榆天然次生林和西伯利亞山杏灌叢。這里有結種子植物近500種,鳥類近200種,哺乳動物數十種。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的鳥類有白鸛、黑鸛、丹頂鶴、白頭鶴、白鶴、大鴇、金雕7種;列入國家二級保護的鳥類有百枕鶴、蓑羽鶴、灰鶴、大天鵝、白琵鷺、白額雁、小鷗等29種。還有20多種猛禽。保護區的生態系統、物種保護、珍禽繁殖地三個核心區的占地面積18萬畝。
翰嘎利水庫
翰嘎利水庫位于科右中旗白音胡順北7.3公里,中型水庫,引霍林河水入翰嘎利湖形成水庫。屬防洪、灌溉、發電、養魚、游樂等綜合性水利工程。1997年建成,庫容9250萬立方米,壩長1000m,壩高18m。水庫三面環山,臨111國道。 煙波浩渺的翰嘎利湖似上天落下的玉盤,靜靜的鑲嵌在科爾沁草原上。這里蔚藍的天空下,沙灘細軟,碧波蕩漾,湖岸花香四溢,古木蒼翠挺拔,是人們游玩的最佳去處。
遐福寺
在水草豐美的科爾沁草原腹地,有一個美麗的草原古鎮。她像一顆晶瑩閃亮的明珠鑲嵌在逶迤西去的蒙格罕山腳下。這就是全國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旗,科爾沁右翼中旗政府所在地?巴彥呼舒鎮。明澈如鏡的霍林河蜿蜒流過古鎮,兩岸楊柳依依,芳草萋萋,使草原古鎮愈發顯得年輕俊俏。 巴彥呼舒鎮也稱“黑大廟”。說起黑大廟,不但綿延千里的科爾沁草原上的人熟悉知它,就連鄰近的吉林省、遼寧省的很多人也知道這個名字。據考證,黑大廟始建于260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間。黑大廟事座廟宇的統稱,其中遐福寺為主廟,還有闡教寺、雙福寺、廣福寺、慈福寺4座寺廟。5座寺廟建筑風格多樣,有漢族古典式、藏式、蒙藏混合式等。其中以遐福寺規模最為宏大,氣勢最為宏偉。遐福寺青石砌墻,白壁紅邊,漢式的坡屋頂、斗拱、方庭和藏式的平頂、梯形窗、異形柱等結合在一起,結構精巧,色彩和諧,體現了漢藏結合的建筑藝術風格。整個殿頂為黃金鍍瓦,金光四射,燦爛奪目。寺廟頂部四角設有銅制金經柱,以示頂天立地。前面墻壁頂部中央有銅制金****和神鹿像,以示長壽萬年。殿堂內部為紅漆明柱,柱上圍裹各種絲質刺繡飄帶、幢、幡等。天花板上繪有彩色龍鳳圖案。墻壁上有大型壁畫,描繪的全是佛經故事,人物惟妙惟肖0,非常生動。大經堂正門上方,懸掛著用蒙文、漢文、滿文、藏文四種文字書寫的遐福寺匾額一方。寺廟紅漆山門內兩側,有高大的四大天王塑像,栩栩如生,十分威嚴。大經堂位于正殿前,是喇嘛禮佛、誦經的場所。殿內墻壁上掛滿了絲織或彩繪的各種佛像,兩側的長條供桌上陳列著供具、器皿、銀鼎、長短經號等各種法器。殿內正中擺著檀香木椅,上面鋪著黃緞墊子。在椅子強面并列鋪著四行地毯,這是喇嘛集體誦經時用的誦經席。
蒙格罕山
罕山亦稱汗山,汗即可汗。相傳成吉思汗征戰途中來到一座巍峨的大山腳下,見這里林密草深、鳥語花香、流水潺潺、美景怡人,便下令安營扎寨。心腹大將木華黎率300兵騎,擇最高的山頂,壘灶起火、擺席設宴,狂歡三天三夜。兵馬所到之處,崎嶇的山頂平坦如鏟,方圓足有40里,從此人們便稱此山為“汗山”,也就是沿襲至今的罕山。 科右中旗境內有四大罕山(蒙格罕、布日和罕、奎屯罕、罕查干),首推位于西日嘎蘇木境內的蒙格罕山。蒙格罕山主峰海拔721、3米,占地總面積20855公頃,集奇峰怪石、四季美景、歷史考古價值高等諸多特點于一身,成為當地人民心目中的神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