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的三亞,潛水已經成為一項熱門的體驗活動。每到寒暑假和國慶節旺季,大潛水公司一天能接待上千名“體驗潛”游客,小公司也能碰到幾十上百名游客。體驗潛的游客,很少有潛水經驗,他們大多第一次下潛,有的甚至不會游泳。教練會以很快的速度帶游客下潛,這樣游客耳朵由于耳壓失衡出現疼痛,會提出想向上浮;還有教練會想辦法讓游客的半面鏡進水,嗆一口水,人就不愿意再潛了。
潛水,作為一種廣受歡迎的水下活動,既能帶來刺激的體驗,也能讓人欣賞到海底世界的奇妙景觀。但在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卻滋生出種種亂象,一些潛水店為了追求更高的客流量和利潤,不惜采取種種手段,犧牲游客的安全和體驗質量,其中最為嚴重的便是導致大量游客耳膜穿孔的“刷客”行為。一旦耳膜穿孔,不僅會帶來了生理上的痛苦,還可能影響日后的生活質量。
對于潛水店而言,確保游客安全應當是經營活動的首要前提。然而,此次事件暴露出部分潛水店在追求經濟利益的過程中,忽略了對游客安全的基本保障,缺乏必要的安全教育和風險告知。游客滿懷期待體驗潛水,結果變成了花錢買罪受,在粗暴的服務指導下,甚至可能造成耳膜穿孔。這類違法違規行為,不僅僅是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涉嫌對游客造成人身傷害,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對此,潛水店應承擔起相應責任,提供必要的醫療援助及賠償,并接受法律的處罰。
這種行為更對潛水行業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旺季時潛水店通過小伎倆快速“刷客”,而在淡季時,他們則通過二次消費高價返傭來“搶客”。在日趨“內卷”的潛水行業中,服務質量的下限被不斷拉低。游客們原本期待的是一次難忘的潛水體驗,卻往往因為潛水店的種種不當行為而留下遺憾和傷痛。這不僅損害了游客的身體健康,也嚴重破壞了潛水行業的形象和聲譽。
然而潛水市場的亂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其背后反映出的是監管的不力和行業自律的缺失。因此,監管部門應建立健全潛水市場的監管機制,加強對潛水店的日常檢查和監督,對違規行為進行嚴厲處罰;同時,潛水店應加強對教練的培訓和管理,提高教練的專業素養和服務意識,確保游客在潛水過程中得到安全、專業的指導和服務。只有建立起一套嚴格的標準體系,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潛水活動的安全性,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總之,任何商家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都不應忽視對游客安全的基本保障。這對于廣大潛水愛好者來說,這一事件也是一個警示,提醒人們在追求探險與刺激的同時,更應注重自身安全,選擇有信譽、有保障的潛水服務,并在活動中嚴格遵守潛水規范,切實保護好自己。希望通過各方努力,共同營造一個安全、健康、有序的潛水市場環境。(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