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李現“打鳥”,在這個春季破圈了,生態環境部也在近日發文點贊,隨后多地文旅更是“掏家底”求關注:“‘打鳥’來我家!”
所謂“打鳥”,大家別誤會,這是攝影圈的行話,指用長焦鏡頭遠距離拍攝鳥類。生態環境部點贊“花鳥使”,我想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透過一幀幀拍鳥視頻,北京的生態之美得以直觀地展現,同時為每天忙碌于工作和生活的瑣事中的我們,打開了一扇觀察自然的窗戶,再次關注到了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正如一位網友所言,“李現的鏡頭帶火的不止是鳥,還有大家守護生態的心。”
這場“打鳥”熱潮的意義遠不止于此,眼下“打鳥”熱帶來的連鎖反應還在持續,也為各地的生態旅游發展創造了諸多新機遇。大理文旅拿出“打鳥”線路推薦,泉州文旅也喊話了,圍頭灣C位觀鳥席已預留,廣西、廣東等多地也以其豐富的鳥類資源和優美的生態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網友的關注。不過,如何讓“打鳥熱”真正轉化為生態旅游的持續發展動力,從“一陣風”變成常留的景,還需要各地文旅部門做更多的工作。鳥類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環境好不好,野生動物會“投票”,而對于各地文旅而言,游客也會“投票”。因此,各地要拿出實打實的舉措,讓游客在“打鳥”過程中更加舒適便捷。同時要實現長遠發展,仍需多維度延伸,拓寬生態旅游邊界,比如帶領游客深入探尋鳥類蹤跡,傳播本土多樣化的生態文化等。
唯有如此,才能借“打鳥熱”,實現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的雙贏。最后,還是要給大家提個醒,“打鳥”要愛鳥,切記不要打擾和干預鳥類正常生活。
(來源:央廣網 記者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