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源縣,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位于六盤山東麓,地處陜、甘、寧三省會城市西安、蘭州、銀川的幾何中心,東與崆峒區相連,南與華亭縣、莊浪縣接壤,西與隆德縣毗鄰,北與原州區、彭陽縣交界,總面積1131平方公里,涇源縣常住總人口8.59萬人。戶籍總人口11.43萬人。涇源縣縣轄3個鎮、4個鄉。
涇源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溫帶半濕潤區,是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境內有濟公修煉的延齡寺、成吉思汗屯兵避暑的涼殿峽、神奇秀麗的老龍潭、流泉飛瀑的胭脂峽、荷葉碧翠的野荷谷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30余處,榮獲“中國最美生態休閑旅游名縣”、“中國最美休閑度假旅游名縣”、“全國十佳生態旅游城市”。“涇源黃牛”通過農業部地理標志認證。
【行政區劃】
涇源縣轄3個鎮、4個鄉:
鎮:香水鎮、涇河源鎮、六盤山鎮
鄉:新民鄉、興盛鄉、黃花鄉、大灣鄉
【建置沿革】
公元前3000年左右,軒轅定九區,置雍州。今涇源縣屬古盧國地雍州。 春秋,為烏氏戎居地。戰國、秦朝,屬北地郡烏氏縣。 漢朝,武帝時屬安定郡烏氏縣。 西晉,屬雍州安定郡都盧縣。東晉,屬雍州隴東郡涇陽縣。 隋朝,以涇河南北分屬安定郡華亭縣。 宋朝,設安化縣,屬渭州(今平涼)。 金朝,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化縣為化平縣,屬平涼府。 元朝,廢化平縣,并歸華亭縣,屬陜西行中書省平涼府。 明朝,屬陜西布政使司平涼府。 清朝,襲明制,同治十年(1871年)劃平涼、固原、華亭、隆德四州縣地,遷徙當地土著漢民,安插陜甘回民起義9480余名回民于此,置化平直隸廳,屬平慶涇固化道。 民國二年(1913年),改化平直隸廳為化平縣,恢復了900多年前的縣名,屬甘肅省涇源道,后歸隴東專區。1949年8月,涇源縣解放。 1950年5月,改化平縣為涇源縣,屬平涼專區。 1953年,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改為涇源回族自治區。 1955年5月,又改稱涇源回族自治縣。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涇源劃歸寧夏,歸屬固原專區,更名為涇源縣。 1970年,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涇源縣屬固原地區。現屬固原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涇源縣位于六盤山下,涇水源頭,因涇河發源于此而得名,素有“秦風咽喉、關隴要地”之稱。東與甘肅省平涼市相連,南與甘肅省華亭縣、莊浪縣接壤,西與隆德縣毗鄰,北與原州區、彭陽縣交界。南北長41.5公里,東西寬27.3公里,總面積1128.6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涇源縣地處六盤山東麓腹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低山丘陵區,海拔高度1608-2942米。 涇源縣地形、地貌奇特。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地貌可分為侵蝕構造石山區,剝蝕構造丘陵區和侵蝕堆積河谷平川區三種類型,分別占總面積的36%、24%和40%。
氣候 氣候區域屬溫帶半濕潤區,為森林草原類型氣候,呈現出“春寒、夏涼、秋短、冬長”的特點。年均氣溫6.9 ℃,日照時數2370小時,無霜期141天,年均降水量為641.5毫米。
水文 涇源縣河流主要有涇河等大小河流16條,溪流343條,均屬涇河水系。海拔1608米-2942米。
【交通運輸】
涇源縣地處陜、甘、寧三省會城市西安、蘭州、銀川的幾何中心,四大國家級經濟區的交匯地帶。中寶鐵路橫穿縣域西北,312國道縱貫東西,101省道橫貫南北,涇隆、涇什公路等構建了呈輻射狀的交通網絡,福銀高速建成通車,西蘭高速公路和銀成高速正在規劃,縱橫交錯輻射的大交通格局已經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暢通便捷。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涇源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78所。其中,幼兒園29所(含3所民辦幼兒園),普通小學45所(含8個教學點),普通初中2所,完全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專任教師1217(不含特崗教師)人,其中,幼兒園174人(不包括民辦幼兒園教師),普通小學545人,普通中學467人,職業中學31人,特崗教師10人。在校學生18264人,其中,學前教育3170人(含民辦幼兒園937人),普通小學8106人,普通初中3897人,普通高中2712人,職業中學379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為90.18%,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為100%,初中階段毛入學率為111.9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5.08%,小學六年鞏固率為100%,初中三年鞏固率為100%。
文化事業 國家三級圖書館:涇源縣圖書館。 [9]國家二級文化館:涇源縣文化館。 涇源縣文化和旅游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5個,共舉辦文藝演出46場。有縣級文化館1個,鄉鎮文化站7個,村級文化室93個,社區文化室3個,農家書屋93個。有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19.57萬冊,借閱人次0.75萬人次。文物管理所1所,有館藏文物238件(可移動文物),其中國家級二級文物6件。不可移動文物全縣定級26處,其中6處為區級保護單位,20處為縣級保護單位。有線電視實際用戶4050戶,其中有線數字電視實際用戶1350戶。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劇場、影劇院1個。
醫療衛生 涇源縣共有各類衛生機構122個,其中:公立醫院1所,民營醫院2所,鄉鎮衛生院7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2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村衛生室96個、個體診所11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551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99人、護士234人、藥劑師 28人、技師37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8人。鄉村醫生113人。實有病床數公立醫院200張、私立醫院120張,孕產婦死亡率0。嬰兒死亡率1.02‰(1周歲以內),其中新生兒死亡率1.02‰(28天以內)。
【風景名勝】
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
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野荷谷、小南川、六盤山生態博物館、涼殿峽、二龍河、鬼門關、白云山七大景區60多個景點。
石窯灣石窟(延齡寺)
石窯灣石窟(延齡寺),位于縣城東南25公里的新民鄉張家臺村東800米處。背山面河,開鑿于石嘴河北岸巖石面上,據載此石窟開鑿于宋代。
水溝秦漢(回中宮)遺址
水溝秦漢(回中宮)遺址,位于縣城北1公里香水鎮水溝村西側,面積約30萬平方米,為秦漢遺址。遺址地表散布著大量的繩紋板瓦、筒瓦、云紋瓦當,出土有灰陶罐、鐵燈、鐵釜及“半兩”、“五銖”銅幣,還出土有銅弩機殘件及泥質灰陶形地下排水管道等秦漢時期的建筑材料。
唐制勝關(安化縣城)遺址
唐制勝關(安化縣城)遺址,位于縣城西2公里,永豐村南側。唐朝為防御吐蕃攻襲在原州先后設置“原州七關”,七關中涇源境內就有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四關。遺址呈方形,邊長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開東西二門,東門有甕城長49米、寬38米。
【歷史文化】
歌舞 涇源回族民間音樂的主要形式是民歌“花兒”。樂器有“口弦”、“泥哇嗚”、“咪啦子”以及用杏核、樹皮、馬蘭花、燕麥桿、箭竹制作的各種吹奏樂器等。漢民村內還有板胡、三弦、嗩吶、笛子等演奏樂器。以文化館專職演員為主體的演出隊伍創作表演了一批優秀音樂舞蹈節目。馬景西、張瀅、李紅、溫彩云、吳勇、禹淑君、馬占昌等一批歌手演唱的歌曲《山里人都會把花兒唱》、《人說涇源好地方》、《六盤山下的莊稼漢》、《粗嗓門唱不夠對你的愛戀》,和馬玉芬、馬紅芳、宋彬編排的回族舞蹈《湯瓶舞》、《回鄉風情》、《黑眼睛·白蓋頭》在固原市、中國全國演出比賽中屢屢獲獎。 “踏腳”流行于涇源縣園子村一帶,是回族傳統體育運動。1988年,由當地文藝工作者整理改編為“踏腳舞”。1989年,被選入中央電視臺攝制的專題片《西部之舞》中。1989年7月,參加寧夏第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表演金獎。以后連續參加寧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均獲表演金獎。1991年至2007年代表寧夏連續五屆參加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均獲表演金獎、銀獎;1996年參加全國農民運動會,獲表演銀獎。 “涇源踏腳”被文化部確定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試點項目。為保護這種獨有的伊斯蘭舞蹈文化藝術,涇源縣組建了以當地文化骨干為主、區內外專家教授為成員的專家指導組,制定出臺了《回族踏腳舞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保護與挖掘回族踏腳。2007年底,確定涇源縣一中、職中、園子小學為踏腳體育項目試點學校,全縣中小學將全面開設踏腳舞課程。 以“花兒”為主的涇源歌謠,表達了回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美滿婚姻的追求和對丑惡現象的鞭笞。經收集整理的“花兒”300首,民歌300首,小曲小調170首。主要有《夯歌》、《拉長工》、《割韭菜》、《吆騾子》、《馬家拉兵》、《櫻桃》、《咱倆說個悄悄話》、《伊瑪尼頌歌》、《十二復生》、《婚禮歌》等。涇源民間諺語內容豐富、樸實,富有生活哲理,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是研究涇源歷史民俗文化的寶貴資料。搜集整理有2000多條。
剪紙 回族剪紙是涇源地方民間文化的一個亮點。1956年10月,縣文化館首次舉辦全縣婦女繡花剪紙工藝美術展覽。2000年,文化館舉辦首屆書畫暨民間工藝品展,展出了由農村婦女創作的一批剪紙作品。
口頭文學 涇源回族群眾在長期的生活、生產活動中,產生并流傳著許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間神話傳說故事。主要有《魏征夢斬涇河老龍》、《柳毅傳書》、《白馬泉的故事》、《曼蘇爾》、《堡子山的傳說》、《秋千架的傳說》、《米崗山的傳說》等。經文藝工作者搜集的民間故事有1500余篇,整理出版100篇。
【地方特產】
涇源蜂蜜 涇源蜂蜜,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涇源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涇源縣雨量充沛,氣候濕潤,植被良好,物種豐富,空氣新鮮,適宜涇源蜜蜂的生長和繁衍。涇源蜂蜜顏色呈淺琥珀色,半透明、粘稠的液體或結晶體,無雜質。其果糖、葡萄糖含量高,滋味甜潤,口感綿軟細膩,爽口柔和,余味清香,具有蜜源植物特有的花香味,綜合評價為優質一等品。 2018年7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準對“涇源蜂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涇源黃牛肉 涇源黃牛肉,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涇源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涇源縣地處寧夏六盤山東麓,四面環山,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是典型的土石山區,地貌褶皺起伏,平均海拔2100米。涇源縣為溫帶半濕潤地區,屬森林草原氣候類型,具有“春寒、夏涼、秋短、冬長”的特點,年平均氣溫6.9℃。涇源黃牛肉肉質鮮嫩、瘦肉多、脂肪少,牛肉呈櫻桃紅色,脂肪呈乳白色,肉表面有一層薄膜,富有彈性。 2014年5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涇源黃牛肉”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榮譽稱號】
2019年3月,涇源縣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020年1月,涇源縣入選國家園林縣城。 2020年4月,涇源縣入選2020-2021年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 2021年9月,涇源縣入選首批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域旅游示范區。 2021年10月,涇源縣入選第五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2021年11月,涇源縣入選2021年擬授予“中國天然氧吧”稱號地區。 2023年3月,涇源縣入選2022年度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