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回族自治縣,隸屬于青海省海東市。位于青海省東部、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海東市南部。是一個以回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共有回、漢、藏、撒拉等12個民族。總面積2740平方公里,化隆回族自治縣全縣共有17個鄉鎮(其中6個鎮、7個鄉及4個藏族鄉),兩個管委會,共有362個行政村,1126個生產合作社。化隆回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200474人。縣人民政府駐巴燕鎮。
化隆回族自治縣地處黃河谷地北側山地、溝谷地,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黃河流經縣境西南部和南部,屬青藏高原東部干旱區,年均溫2.2℃,年降水量470毫米。臨平公路、樂化公路、阿賽公路、扎哈公路、平阿高速公路、燕官公路貫穿縣境。
【行政區劃】
化隆回族自治縣轄6個鎮、11個鄉:
鎮:巴燕鎮、甘都鎮、群科鎮、扎巴鎮、牙什尕鎮、昂思多鎮
鄉:二塘鄉、謝家灘鄉、德恒隆鄉、沙連堡鄉、阿什努鄉、石大倉鄉、初麻鄉、雄先藏族鄉、查甫藏族鄉、金源藏族鄉、塔加藏族鄉
【建置沿革】
先秦時,化隆縣為羌人牧地。 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省民和縣下川口),今化隆縣地屬金城郡轄地。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漢護羌校尉侯霸在東西邯(今化隆甘都)屯田5部。 晉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前涼王張駿在今化隆縣境內置湟河郡,筑湟河城(今群科鎮日蘭古城)。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涼亡,湟河郡地歸前秦氏族政權,沿舊制,仍置湟河郡。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呂光在姑臧(今甘肅武威市)建后涼王國,湟河郡歸附后涼。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河西鮮卑禿發烏孤占領青海東部,建南涼王國,仍沿舊制,置湟河郡,郡治黃河城,并在今甘都設邯川護軍。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沮渠蒙遜的北涼占領今化隆等地,分原湟河郡東西地區為湟河、湟川兩郡。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鮮卑乞伏氏的西秦軍隊攻陷北涼湟河、湟川兩郡,仍置湟河郡,今化隆即屬之。 南北朝時,元嘉六年(429年),北涼再次攻占湟河郡,沿舊制仍置湟河郡。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北涼國亡,北魏占領湟河郡及其以西地區,置洮河郡,改邯川護軍為邯川戎,隸鄯善鎮(今西寧市)。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置石城縣(治今群科古城)。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在邯川戍置廣威縣。是年鄯善鎮廢,洮河郡隸鄯州(治今樂都),石城、廣威兩縣均屬洮河郡轄地。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因境內有化隆谷,改石城縣為化隆縣。此為化隆縣名之始。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廢黃河以南之廓州,改置澆河郡(治今貴德縣河陰鎮),化隆縣屬澆河郡轄地,后又劃歸西平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收復河湟地區。武德二年(619年),改澆河郡為廓州,州治今群科古城。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唐移黃河以南之米川縣于今化隆甘都,隸廓州。先天元年(712年),為避李隆基名諱,改化隆縣為化成縣。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為廣威縣。天寶十三年(754年),改廓州為寧塞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廓州,轄今化隆縣等地。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吐蕃進攻廓州。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攻陷廣威、米川,化隆縣地歸吐蕃鄯州節度使轄。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人張義潮起義,推翻了吐蕃地方政權,廓州復歸于唐。唐末,今化隆地區又歸吐蕃地方勢力統治。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后,今化隆地區被唃廝啰政權控制近百年。北來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北宋占領河湟地區后,改廓州為寧塞城,屬鄯州。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宋軍退出青海東部,鄯州交唃廝啰自保。崇寧三年(1104年),宋軍再次進入青海,改寧塞城為廓州。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金將奔睹(昂)率兵占領廓州。紹興七年(1137年),西夏占領今化隆等地,仍沿舊制置廓州。南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以后,蒙古兵進入青海,今化隆等地屬元西寧州轄。 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西寧衛(治今西寧市),今化隆地區屬西寧衛。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西寧州為西寧府,化隆地區分別屬西寧府西寧、碾伯二縣轄。乾隆九年(1744年),置巴燕戎格撫番廳(治今巴燕鎮),隸西寧府。 民國二年(1913年),改巴燕戎格廳為巴戎縣,隸甘肅省西寧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巴戎縣為巴燕縣。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巴燕縣為化隆縣。 1953年,改設化隆回族自治區。 1955年,改稱自治縣。 1978年,劃歸海東地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化隆縣,位于青海省東部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東西長98.5公里,南北寬48.5公里,總面積2740平方公里。在青海省東部,距西寧市110公里,東與民和縣接連;南與循化、尖扎縣隔河相望;西與貴德、湟中區接壤;北與平安、樂都毗鄰。
地形地貌 化隆回族自治縣境內崇山峻嶺,溝壑縱橫,其地勢北高南低,呈現階梯狀,由西北向東南遞減。全境東西長98.5公里,南北寬48.5公里,總面積2740平方公里,最低海拔1884米,最高達4484米,一般在2600—2800米之間,自治縣首府駐巴燕鎮,海拔2873米。
氣候 化隆回族自治縣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2℃,無霜期89天,年平均降水量470毫米,無霜期89天,境內冬季多風,干旱、冰雹自然災害頻繁。
水文 黃河沿化隆回族自治縣境南緣自西向東流過,流程達168公里。黃河水量充沛,水流湍急,河床窄,落差大。
【風景名勝】
夏瓊寺
夏瓊寺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青海省化隆縣查甫鄉,距省會西寧95公里,臨平公路南側15公里處,是化隆縣風景區中較著名的宗教文化游覽勝地,始建于1394年,為青海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夏瓊寺總面積為27萬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1788年乾隆皇帝賜名“法靜寺”,并敕賜漢、藏、蒙、滿四種文匾一幅,上題“大乘興盛地”金字。 夏瓊寺自創建以來,現后修建了妙音菩薩殿、彌勒殿、金頂殿、阿底峽殿、金剛佛殿、支扎佛殿、煨桑殿、地藏菩薩殿、監河彌勒殿、山佛殿、護法神殿等十一個殿堂,構成了一處漢、藏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古建筑群,整體建筑莊嚴大方,雄偉壯觀,布局井然,氣勢磅礴。
馬步芳公館
馬步芳公館位于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牙路乎村,屬縣級保護單位,先后分兩次建成。1925年,馬步芳任團長駐防化隆前城臺時,在此修建了公館一座,占地30多畝,以中式前后兩院四合院配以角樓建筑為主體,后稱東院,1946年在原公館的基礎上,向西擴大80多畝,總占地110多畝,于1948年建成。以高墻圍院,形同古堡,新建西式二層蝴蝶樓、鴛鴦樓兩幢及平房數排,分前后兩院,其風格古樸、典雅,造型別具特色,室內陳設華麗,庭院內方磚鋪地、以卵石拼鋪通道。西側為花園,栽有牡丹、芍藥、迎春等花草。
丹斗寺
丹斗寺位于青海省的東部的丹霞如火的小積石山中,背靠湟水南山,面朝黃河,經過九曲九峽的黃河在丹斗寺的凝視中奔下青藏高原。丹斗寺所在地屬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這里是藏族人民生活的最東部地域了。化隆縣雖然是回族聚集的地方,但最東部的高山深谷里都是藏族鄉。無論是從黃河南岸的循化積石鎮過黃河上山,還是從北方的化隆巴燕鎮翻山越嶺,到丹斗寺都不容易。丹斗寺坐落在大山深處的懸崖峭壁之間。從實際距離來說,丹斗寺距離北面的下科巴村僅八公里,距離南面的黃河僅十五公里,但都需要攀登大山才能到達。也許正因為如此,丹斗寺才能存在至今,才成了后宏期的發祥地。
李家峽北岸生態園
李家峽北岸生態園位于青海省化隆縣李家峽管委西北部,南邊同尖扎縣隔河相望,是黃河上游第三個梯級電站,現已高峽平湖,風光宜人,是旅游避暑勝地。阿賽公路可直達。距省會西寧120公里,是集生態,旅游,餐飲為一體的休閑度假區。李家峽北岸生態園占地面積5600余畝,其中核心面積500畝。造林2700畝,以經濟林、觀賞林為主,修建賓館,娛樂室各一座,農家小院20個,旅游船15只,鋪建了寬敞停車廠。該生態園東臨“佛教圣地夏瓊寺”,南依李家峽水電站,乘船可游覽風景優美的“松巴峽”和坎布拉國家級森林公園。生態園內還有“烏龜山平湖”、“如來佛看景”、“大壩風光”、“昆侖仙菊基地”等諸多景點。
公伯峽景區
公伯峽,又叫古什群峽,因黃河上游南岸懸崖處建有一座“拱北”而得名。距省城西寧市145公里,屬于旅游地景,這個峽從宗吾橋到贊卜乎村,全長15公里,是黃河自尖扎進入循化的必經之地。古什群峽兩山對峙,崇山峻嶺,高聳入云,陡壁如削,蔭天蔽日,形勢十分險要。黃河入峽后,因河道狹窄,河中礁石暗伏,滾滾河水飛湍造漩,咆哮而下,登頂觀景,蔚為壯觀,十分險絕。循化古八景中有“什群急湍”之稱。
【歷史文化】
化隆縣是青海的回族之鄉,這里的回族男子多穿對襟白襯衣,外套青坎肩,戴白色或黑色的圓頂帽。婦女一般都戴“蓋頭”,只露面部。他們的飲食,在制作上特別考究。婚姻上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婚期一般選在主麻日(星期五),由阿訇證婚。一般只在本民族內通婚,如娶嫁外民族,前提條件是對方要遵循回族風俗。喪葬實行土葬,而且死后一兩天內就要安葬完畢,不用棺木壽衣,只用兩丈多白布縫制成尸衣,緊裹洗凈的尸體。這里的回族節令主要是小“爾的節”(開齋節)、“大爾的節”(又稱古爾邦節,即宰牲節)等,具有濃烈的伊斯蘭宗教色彩。
【榮譽稱號】
2020年,化隆回族自治縣入選2019年度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2021年7月,化隆回族自治縣入選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2021年9月,化隆回族自治縣入選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縣。 2021年12月,被國家民委評選為第九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