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縣隸屬山東省德州市,總面積821平方公里,轄9鎮2鄉,45萬人。寧津地處黃河沖積平原腹地,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寧津屬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條件良好。寧津縣是“中國桌椅之鄉”、“中國工藝毯之鄉”、“中國工藝毯出口第一縣”、“中國紡織機械制造基地”、“中國民間藝術(雜技) 之鄉”和蟋蟀著名產地,是山東省民營經濟發展先進縣、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平安山東”建設先進縣。
縣人民政府駐寧津鎮,郵編:253400。行政區劃代碼:371422。區號:0534。
行政區劃
寧津縣轄9個鎮、2個鄉:
鎮:寧津鎮、柴胡店鎮、大柳鎮、長官鎮、保店鎮、時集鎮、杜集鎮、相衙鎮、大曹鎮
鄉:劉營伍鄉、張大莊鄉
歷史沿革
寧津縣原名臨津縣,因臨鬲津河得名。金天會六年(1128年)秋,縣城毀于大水,東遷現址,取“安寧之意”,改名寧津縣。
公元前21世紀—前476年,寧津縣境地處古九河流域。夏以前為古兗州域,夏商為鬲國地,西周為齊無棣邑地,春秋仍為齊地。公元前256年(趙孝成王十年)戰國時,趙在今城北耿家圈(現屬東光縣)置臨樂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于今寧津城西保店鎮置胡蘇亭,因地處胡蘇河畔,故名(秦制十里一亭)。621年(唐武德四年),胡蘇縣改屬河北道觀州。1073年(宋熙寧六年),臨津劃歸南皮縣,臨津胡城更名保安鎮。1265年(蒙古至元二年),寧津屬中書省河間路。1368年(明洪武元年),寧津屬京師河間府。1648年(清順治五年),設直隸省,寧津縣屬直隸省河間府。1913年(民國2年),寧津屬直隸省津海道。民國17年,直隸改稱河北,寧津屬河北省。
1949年,恢復寧津縣舊稱,改屬滄南專區。1950年,改屬德州專區。1952年,寧津縣劃歸河北省屬滄州專區。1958年,滄州專區并入天津市,寧津縣屬天津市。1961年恢復滄州專區,寧津縣復屬滄州。1965年3月19日,寧津縣劃歸山東省,屬德州地區至今。
地理環境
寧津縣境,地處華北平原東部的黃泛區平原之中,地貌為西南高東部低的傾斜地面,有古河溫灘、緩坡、決洼三種平原,局總出現緩崗和河槽,地面形成為高、坡洼、沙相間分布的黃河沖擊地貌。
古胡蘇河橫穿縣境中總,古鬲津河斜貫縣南境,形成河槽狀洼地和河間淺平洼地。分布于張鰲、西塘、保店、張宅、寧津鎮、張學琥、杜集這一東西走向的狹長地帶。還有靜水沈積的洼地 在孟集鄉魏家、崔家、苑家,常洼鄉洼里高、洼陳一帶,面積為89800畝,占全縣總面積的7.9%。其中北起宋夏南至洼 劉,西走八里店東至時家的洼地面 積最大,占洼地面積的13.02%。另外,還有零星沙丘地,分布在后王、沙河董一帶,占全縣總面積的0.25%。
寧津縣古為九河之地,現為海河流域。河流屬漳衛新河與馬頰河水系�?h境內有鬲津河、胡蘇河、古黃河、四女圭減河(現名漳衛新河)、寧津新河、寧北河、寧南河、引黃干渠、張西干溝等骨干河道。在寧津境內長252.58公里,由西向東呈放射狀水系。年蓄水總量為568.7萬立方米。
氣候特征
寧津縣位于北緯37°31′至37°51′,東經116°30′至117°02′之間,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節風氣候。春季多西南風,降水少易造成春旱。夏季受暖濕的海洋性氣團控制,北進的太平洋副熱帶熱高壓與南下的蒙古冷高壓常在黃河下游交鋒,降溫較快,形成秋高氣爽之天。冬季受強大的蒙古冷高壓控制,氣溫降低,天氣干冷。其基本特點是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夏次于冬,春秋短暫。
春季,按季節劃分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達到10℃時作為春季開始,寧津縣在4月1日進入春季,至5月20日,氣溫超過22℃為止,持續50天左右。此季,多西南風,氣溫回升快,蒸發量大,降水稀少,故多春旱。時有北方冷空氣侵襲,出現偏北大風,造成低溫或霜凍。棉花、小麥等春季作物易受到一定影響。
夏季,平均氣溫穩定在22℃以上,進入夏季。寧津縣從5月21日進入夏季,至9月6日結束,為期108天左右。此季主要為暖濕的海洋性氣團控制,北進的北太平洋副熱帶的熱高壓與自蒙古地下的冷高壓常在黃河下游交鋒,易形成降水,因而夏季高溫、高濕、雨量集中,平均降水410.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0.7%。平均每年有20至30天的“梅雨”季節。這季降水多,作物生長旺盛、但多雨易泥澇,經常澇中有旱,或局部澇、旱發生。據氣象部門測報,全縣性大于500毫米的多雨年平均5年一遇,少于300毫米的少雨年平均6年一遇。故旱澇災害較為頻繁。
秋季,由于蒙古上空冷高壓的影響,降水明顯減少,降溫較書。寧津縣于9月6日溫度降至22℃以下進入秋季,至10月30日僅56天,平均降水87.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5.1%,最大降水197毫米(1961年),最少只有15.9毫米,故多秋旱。同時秋高氣爽,天氣晴朗,也是農作物收獲季節。
冬季,受西北而來的強大冷高壓控制,氣溫降低至10℃以下。寧津縣11月1日進入冬季,至次年的3月31日,長達151天左右。冬季平均降水16.5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8%,最大降水41.5毫米(1976年),最少僅0.5毫米(1977年),空氣中水分不足氣候寒冷,越冬作物停止生長,是四季中最長最冷、最干燥的一季。在寧津縣北、東北、西北三風要占70%以上。冷空氣活動,寒流的頻襲是寧津縣冬季的主要特征。常出現6至8級偏北大風,降溫10℃以上的暴寒天氣。1987年初冬的一次寒流普降大霜,凍死冬青、石榴樹、泡桐,凍壞大白菜等作物。
自然資源
寧津縣處黃泛平原,古稱平疇沃野,其墾殖歷史悠久,土地資源豐富,是魯北平原糧棉的主要產區。1949年全縣耕地總面積94.3萬畝,人均耕地3.13畝,1987年全縣土地總面積123.25萬畝,耕地總面積82.82萬畝,人均耕地2.11畝。農田81.97萬畝,占可利用面積的95%。非農業用地,包括居民點、工廠、交通占地29.32萬畝,占總面積的23.77%。全縣墾殖指數為73.54%,高于全省水平。土地利用率較高,后備資源較少。根據限制因素的類型和全國對土地生產力評級標準,全縣土地共分為4級。
寧津縣水資源,主要是地表水和地下水。
寧津縣地處北半球溫暖地帶的生物圈內,其生物資源非常豐富,群體大,數量多,分布廣。其分類有:植物資源(糧油類、瓜果類、蔬菜類、真菌類、棉煙麻類、用材類、園林綠化類、觀賞類植物、飼草類、藥用類)。動物類(役用類、肉用類、藥用類、觀賞類、益鳥類、哺乳類、益蟲類)微生物資源(食用菌類、藥用菌類、農用藻類)。

經濟概況
寧津縣國內生產總值41.15億元,比上年增長13.3%。一、二、三產業比例21.8∶48.8∶29.4。共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7.1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72億元。年末全社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9.56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5.1億元。貸款余額21.09億元。農業總產值16.68億元,比上年增長0.9%。年末實有耕地面積4.83萬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9.02萬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50萬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4.52萬公頃。糧食總產28.08萬噸,平均畝產417公斤。糧經產值比50∶50。肉豬、牛、羊年出欄44.56萬頭(只)。肉、蛋、奶產量5.7萬噸。水產品總產量0.08萬噸。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1.06億元,銷售產值60.21億元,增加值17.47億元,實現利稅7.29億元,利潤3.94億元。企業總數5471個,職工5.5萬人。限額以上企業86個,完成工業增加值9.18億元,實現利稅3.61億元。
寧津古稱平疇沃野,墾殖歷史悠久,現有肥沃耕地78萬畝。境內河道縱橫,地下水資源豐富。常年小麥、玉米產量3億千克;棉花1萬余噸;瓜菜95萬噸,品種主要有辣椒、大蒜、食用菌、菠菜等,其中干辣椒產量2萬噸。果園面積8000公頃,桑園面積2000公頃。畜牧業發達,魯西黃牛存欄20萬頭,肉羊存欄30萬只,年出欄瘦肉型豬40萬頭,肉雞1000萬只,已成為京津濟等城市的肉蛋菜供應基地�,F有勞動力20余萬人,擁有一大批鑄造、鍛造、木器加工、機械加工和地毯編織等專業技術人員。勞動力價格低廉,一般勞動力月工資1500元左右,建有職業中專等培訓學校,年培訓各類人才2000多人。同時,每年從外地高校畢業回鄉各類畢業生600余人,可供企業選用。
目前,已形成了機械制造、工藝地毯、木器加工、化工、棉花紡織、農產品加工、皮革、工業閥門、機車制造及配件、玻璃器皿十大產業。現有各類龍頭企業60余處,皇宮毯、手繡毯、波斯毯、土耳其毯、球閥、蝶閥、汽車配件、玻璃器皿20余類產品銷往美國、德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40余個國家和地區。餐桌餐椅、手工地毯、紡織配件占國內市場份額的60%以上,是著名的“中國家具之鄉”、“中國紡織機械之鄉”、“中國地毯之鄉”。
基礎設施
寧津縣位于山東省西北部,地處北京、天津、濟南、石家莊等大中城市構成的三角地帶中心,北距北京300公里、天津200公里,西距石家莊240公里,南距濟南120公里。交通便利。距京廣鐵路40公里,京福高速公路25公里,省道臨南路、樂德路穿境而過,境內公路四通八達。通關快捷。開車到黃驊港50分鐘,到德州海關40分鐘,到濟南國際機場90分鐘,到青島港5個小時,到天津港120分鐘,到德州火車站50分鐘。通訊發達。程控電話裝機容量已達6萬余門,電話入戶率達60%以上。寬帶網入戶工程已經竣工。有線電視入戶率達40%以上。水電充足。境內建有22萬V和11萬V變電站,年供電量2億千瓦時以上,工業用電平均0.5元/千瓦時。引黃蓄水工程年供生活和工業用水300多萬立方米。環境優美�?h城規劃區面積22平方公里,城區內道路"七縱四橫",廣場、公園、綠地、花木點綴其間。
教育文化
寧津縣現有寧津縣第一中學,寧津縣綜合高級中學兩所高級中學。初級中學中,育新中學等私立中學在近幾年的教育大局中逐漸為人們所青睞。許多幾十里以外的農村孩子趕到縣城上學。
寧津縣第一中學始建于1951年,是山東省首批省級規范化學校,空軍飛行員優秀生源學校,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寧津一中目前占地260余畝,總建筑面積八萬余平方米,學校現有78個教學班,學生5100余人,教職工350余人,其中高級教師91人,中級教師63人;國家國家級、省級優秀教師,國家級、省級骨干教師,省市級教學能手共計42人。老中青教師結構合理、梯次適宜。敬業奉獻、博學業精的教師隊伍,成為學生走向成功的有力保障。
城市建設
寧津縣城經過多年建設,現各種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比較齊全,道路網骨架已具雛形,基本形成了功能齊全、生活方便、面貌較好的小城市�?h城新規劃面積為7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250公頃,城區居住人口10萬人�?h城對外交通道路四通八達,主要有:樂德路東至樂陵,西南達德州;臨南路南連臨邑、濟南,北通河北南皮;寧吳路西至河北省吳橋;寧東路北至河北東光。
在城市建設中,為了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實施了將“行政中心南移”的發展戰略,將縣委、縣政府及有關行政機關的辦公大地址南遷至南外環,集中建設“行政文化中心”;將原處于商業黃金地段的縣委、縣政府大院開發改造為高檔購物中心,把中心大街全面建設成為集商業、金融、餐飲等為行業為主的“商業服務中心”;同時,還面向工業企業,建設集商業服務、文化展覽、休閑娛樂等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工業區中心”。“六區”是工業區、東部居住區、北部居住區、南部居住區、市場交易區、休閑度假區。在原工業區的基礎上向南新擴展10平方公里,現已形成“三縱三橫”的道路骨架,實現了“七通一平”,引進了新寶公司、東進電子等大批外資企業,志強集團、三嶺汽配、三星木業等民營企業也紛紛入區建設,“工業區”已初具規模;新建了鋼材、木材兩大專業市場和商貿城市場;啟動了文昌小區、東方家園、盛西家園、福寧家園、匯福陽光等一批居民小區工程。二是壯筋骨,定格局。按照建設精品城市的標準,加快城市路網建設。近年來,新建、改造了中心大街、南環路、南外環路、西外環、開發區道路、大祁北路、大祁南路等城區道路近百公里,形成了“八橫十縱”的道路交通網絡。三是抓配套,增功能。按照爭創省級衛生城的要求,共投入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數億元,高標準對新建及城區原有道路進行改造,改造工程項目主要包括路基、路牙石、人行道、亮化、綠化、管線配套等方面,路牙石全部采用花崗巖,人行道磚全部鋪裝高級釉面彩磚,管線除高壓線外全部入地。四是增亮點,創特色。城市亮點代表著城市形象,為了打造亮點,投資數百萬元,建成了占地3.2萬平方米的中心街廣場,該廣場的建成不僅成為市民們茶余飯后休閑娛樂的去處,而且帶動起廣場周邊新增商業攤位600多個,安排就業人員1100多人。另外,建成人行小花園等大型街頭綠地10個,使縣城綠化面積達到30%以上,使城市品位得以大大提升。五是強管理,上檔次。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近年突出抓 “三創四化”,即精品城、文明城、衛生城三城聯創,“四化”即綠化、亮化、凈化、美化。城區綠化覆蓋率由22%增加到32%,縣城每條道路都安裝樣式新穎的路燈,全城實現華燈化,一路一燈型,路路成景觀。
風土人情
中國蟋蟀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它主要發源于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下游。真正的蟋蟀名產地,以山東齊魯大平原而聞名全國,而山東的寧津縣是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寧津種的蟋蟀頭大、項大、腿大、皮色好,同時寧津蟋蟀還有北方干旱區蟲的體質、頑強的斗性、耐力、兇悍,有咬死不敗的烈性。所以近些年來全國蟋蟀大賽中,寧津種的蟋蟀多獲冠軍。歷史上寧津蟋蟀為歷代帝王斗蟋蟀的進貢名產地,歷史上才有寧津蟋蟀斗慈禧的民間故事傳說。
蟋蟀的分布極廣,在世界上的大多數地方都有其生存活動的蹤跡。它在生物系統的分類歸屬為: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蟋蟀。單就蟋蟀來說,包括許多不同的種類。蟋蟀在世界各地的種類多達1400多種,在中國,已經確定的也有30多個品種。我們現在所飼養并用于角斗的蟋蟀,歸屬于斗蟋亞科的“斗蟋”。
蟋蟀從原先的聽其聲,發展到現在的觀其斗,從這一微小的側面,說明社會歷史發展的進步。至于斗蚰蚰這一活動起源于哪個朝代,至今仍沒有資料可以證明,在趙宋時代,在朝野內外大興斗蟋蟀之風,并將“萬金之資付于一啄”,這已是歷史事實。
總之,斗蟋蟀自興起之后,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又從民國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長歲月。這一活動始終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長興不衰,呈現出年甚一年的趨勢。
此外,保店驢肉,大柳面是地方特色名吃。郭澄清寫的長篇小說《大刀記》反映的就是寧津縣人民抗日斗爭的故事。
寧津小吃
寧津的酥魚是寧津河鮮中的代表,以“紹氏酥魚”冠名而聞名國內外,“紹氏酥魚”源于乾隆十六年間到上虞白馬湖吃酥魚而得以成名,“紹氏酥魚”的來歷具有一段傳奇色彩的故事。一條普通的草魚,通過秘門的刀工、油炸和調料,做出外香里嫩、鮮酥可口、甜咸兼有、香味濃郁的酥魚,讓眾多人拍手叫絕、欲罷不能!“紹氏酥魚”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核酸和鉀、鈉、鎂、鋅、硒、碘等微量元素,加上湯料中的各種滋補調料,故有抗衰老、抗癌等作用;“紹氏酥魚”既是一道下酒菜,又是一樣絕美的休閑小吃,以色澤黃亮、色香味美、骨酥肉嫩、溢香爽口、久吃不膩而著稱,同時可做成咸、甜、鮮、麻、辣等多種口味,能讓喜歡各種口味的人都贊不絕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