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鄄城縣屬平原省菏澤地區專署,1953年初屬山東省菏澤專署,1958年10月屬山東濟寧專署,1959年6月又改屬菏澤專署,1967年屬山東省菏澤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屬山東省菏澤地區行政公署,2000年屬菏澤市至今。

孫臏故里--鄄城
自然地理
鄄城屬黃河沖積平原,季風型暖溫帶半濕潤區,年均日照時數為 2534 小時,年平均氣溫 13.5 ℃,年平均降水 589.2 毫米,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氣候宜人。土地資源豐富,全縣耕地 98 萬畝,土質上乘。林畜資源豐富。鄄城是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桐木生產基地縣、小尾寒羊育種基地縣、國家級魯西黃牛育種和斗雞保種基地。全縣有林地面積 36 萬畝,林木覆蓋率達 30% ,蓄積量 180 萬方。優質肉牛飼養量 120 萬只,魯西黃牛存欄 5.7 萬頭。
鄄城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石油、天然氣、地熱等,現已探明全縣含煤面積達 400 平方公里,地質儲量約 40 億噸。地熱異常區360 平方公里,水溫在 65 — 90 ℃之間,碘、鍶含量雙向達標,第一眼地熱井已鉆探成功,被國家地質專家稱為“齊魯第一井”。2012年1月30日,鄄城縣近日發現一處大型優質鹽礦,鹽層分布面積34平方公里,初步預測儲鹽量400億噸以上,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可具備批量生產條件,鄄城縣計劃利用這一優勢,做大做強制鹽工業。
淡水資源充足,地下淺層淡水總儲量 18.33 億立方米,屬全國一類豐水區。全縣沿黃 105 華里,年均引水 4.3 億立方米。鄄城雷澤湖水庫占地 4210 畝,總庫容 1050 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豐富。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石油、天然氣、地熱等,現已探明全縣含煤面積達 400 平方公里,地質儲量約 40 億噸。石油、天然氣屬中原油區,油質上乘。地熱異常區 360 平方公里,水溫在 65 — 90 ℃之間,開發前景廣闊。淡水資源充足,屬全國一類豐水區。
經濟發展
2010 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79.5 億元,是 2005 年的 2.3 倍, 年均增長 18.1%;三次產業比由 2005 年的 42∶34∶24 調整到 2010 年的 26∶42∶32,二三產業比重提高 16 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 業發展到 200 家,比2005 年增加144 家,實現工業增加值44 億元, 是 2005 年的 8.3 倍,年均增長48%。五年來完成固定資產投資 193 億元,是“十五”期間投資總額的2.1 倍。實現地方財政收入40006 萬元,是2005 年的 3.26 倍,年均增長26.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5616 元,比 005 年增加 2447 元,年均增長 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55 億元,比2005 年增加35.37 億元,年均增長18.8%。“十 一五”期間,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 4.2 億美元;累計利用外資2054 萬美元,是“十五”期間的2 倍;縣城建成區面積從2005 年的7.2 平方公里擴大到22.4 平方公里,城鎮化水平由2005 年的25.2%提高 到33.5%。五年來,我縣先后榮獲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糧食生 產先進縣、全省平安建設先進縣、全省雙擁模范縣、中國最具投資價 值綠色生態縣、山東旅游強縣等稱號。
近年來,鄄城搶抓發展機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實施外向帶動和工業興縣戰略,有力促進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現已形成人發、化工、木材、畜牧、中藥材五大主導產業,尤以人發和中藥材獨具特色。鄄城有“中國發都”之稱,擁有全國最大的人發專業市場,發展人發加工企業100余家,經銷各類發制品幾十種,年銷量收入15億元,是全國重要的人發加工出口基地。鄄城有全國17家專業市場之一、山東省唯一的國家級中藥材專業市場——舜王城中藥材市場。投資20.8億元,集高科技研發、種植、加工、營銷于一體的“山東舜王城中藥現代科技園”正在建設,形成“中國北方綠色藥都”。
工業發展
2011年,全縣21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36.4億元,同比增長25.6%,完成全年計劃的102.8;預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6億元,同比增長23.5%;實現利稅40億元,同比增長55%,其中利潤20億元,同比增長53%。
全縣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為38億元,同比增長36.8%,占工業比為15.9%,已超額完成市下達的30億元計劃任務。全縣42個新上、在建工業項目計劃總投資134.6億元,2011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2億元。全部項目投產達產后,可新增銷售收入211.2億元,新增利稅32.8億元。
全縣民營經濟完成營業收入282.1億元,同比增長51.3%;增加值完成63.4億元,同比增長51.7%;利潤總額完成20.5億元,同比增長52.1%;稅金完成6.4億元,同比增長53.9%。
1-11月份,進出口完成16068萬美元,同比增長42%,占全年任務目標的109.3%。其中,出口15024萬美元,同比增長40.3%;進口1044萬美元,同比增長72.8%。預計1-12月份,進出口完成16721萬美元,同比增長33%。
2011年,我縣全社會用電量52454萬千瓦時,同比增長46%。其中,工業用電量累計17400萬千瓦時,同比增長48.9%,全縣21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累計14074.51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3.7%。
基礎設施
鄄城區位交通優勢明顯。濟董、臨商及其復線三條省級公路縱橫東西南北,220國道及濟菏、菏蘭、日東高速公路分別靠縣境東、南兩面穿過。京九鐵路穿越縣境,并設有客貨站。已規劃建設的德商高速公路縱穿鄄城縣境,并設三個進出口;投資9.1億元的鄄城黃河公路大橋正在緊張建設,建成后將在北京正南方105國道和106國道之間形成南北交通大動脈。
郵電通訊發展迅速,全縣電話容量達到 30 萬門,城鄉電話入戶率達到 90% 以上,移動通訊實現了無縫隙覆蓋,有線電視網覆蓋城鄉,公共傳真得到廣泛應用。電力事業超前發展,農村電網改造已經完成,投資 4500 萬元新建的 6000KW 熱電廠已并網發電。城區商業服務場所齊全,服務水平和檔次顯著提高。通過實施綠化、美化、凈化、亮化工程,城市面貌明顯改觀。鄄城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 25 平方公里,集產業與科研開發、生態與景觀建設、商業與社會服務于一體,初步形成了較強的要素凝聚力、環境吸引力和對外輻射力。投資 20 億元占地 1.6 平方公里的濰坊工業園正在建設中,建成后將會拉動鄄城經濟的迅猛發展。
城市建設
近年來,鄄城縣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以加快城市化進程為主線,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為重點,加大城市開發建設力度,使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先后完成了鄄二路中段、人民路的開發改造,鄄五路環島四角綠化,完成了鄄三路歐式一條街開發、普萊特大道東端開發改造等工程,基本形成了十一縱七橫的城市道路網狀格局,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布局日趨合理。目前,城市規劃面積 159.4 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 12.4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2 萬人,城市化水平達到 30% ;綠化總面積 89.7 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 35% 。污水處理率80% ,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80% ,達到省級園林城市和省級衛生城市的標準。
鄄城載體功能不斷完善。鄄城縣經濟開發區是省政府批準的省級開發區,規劃面積23.7平方公里,現已入駐項目108個,一個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工業新區已初具雛形。鄄城電力事業超前發展,35千伏變電站11座,110千伏變電站3座,220千伏變電站1座,供電能力堅強科學有序。城區商業服務場所齊全,服務水平和檔次顯著提高。通過實施綠化、美化、凈化、亮化工程,城市面貌明顯改觀,有歐式一條街陳王路,縱貫城區東西的人民路。
鄄城生態環境優良宜人。鄄城屬黃河沖積平原,河流縱橫,綠樹成蔭,是被國家環保局批準為國家級56個生態經濟示范區之一。全縣98萬畝耕地已全部實現林網化,沿黃、沿路數百里綠色長廊有“天然氧吧”之稱。擁有千畝以上生態農業示范園10余處,無公害果品、蔬菜、肉食等綠色食品業已形成極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

歷山舜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