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VIDEOSSEX少妇,97免费公开在线视频,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午夜性刺激免费看视频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慶 | 河北 | 山西 | 內蒙古 | 遼寧 | 吉林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東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龍江 | 貴州 | 云南 | 西藏 | 陜西 | 甘肅 | 青海 | 寧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門 | 臺灣
   濟南市 | 青島市 | 淄博市 | 棗莊市 | 東營市 | 煙臺市 | 濰坊市 | 濟寧市 | 泰安市 | 威海市 | 日照市 | 菏澤市 | 臨沂市 | 德州市
   聊城市 | 濱州市
山東的相關信息
山東旅游投訴電話
山東旅游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家旅游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山東最佳旅游時間
氣候:山東省氣候溫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盛行偏南風,炎熱多雨,冬季刮偏北風,寒冷干燥;春季天氣多變,干早少雨多風沙;秋季天氣晴爽,冷暖適中。年平均氣溫11℃-14℃,由南而北,自西向東遞減。魯西南平均氣溫多在13℃以上,濟南、棗莊等地達14℃以上,膠東半島、黃河三角洲最低,多在12℃乃至11℃以下。一月份全省平均氣溫-1~-4℃,七月份全省平均氣溫24~27℃。
最佳旅游時間:一年四季皆可。

山東旅游特別提醒
山東地處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開發開放較早,娛樂文化相當發達,各大城市影劇院、酒吧、夜總會等應有盡有。膠東半島上的三座海濱城市(青島、煙臺、威海)每逢夏季都會吸引無數中外游客前來“趕海”,海上娛樂項目豐富多彩,有驚無險。近年來各沿海城市又興建了許多現代化的海洋水族館和戲水項目。
山東的民間娛樂項目同樣精彩紛呈,其中又以一年一度的濰坊國際風箏節最為有名。另外還有七月三十放河燈、明湖踩藕、千佛山“九九”登高、浴佛放生等民俗節日。

山東娛樂指南
山東地處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開發開放較早,娛樂文化相當發達,各大城市影劇院、酒吧、夜總會等應有盡有。膠東半島上的三座海濱城市(青島、煙臺、威海)每逢夏季都會吸引無數中外游客前來“趕海”,海上娛樂項目豐富多彩,有驚無險。近年來各沿海城市又興建了許多現代化的海洋水族館和戲水項目。
山東的民間娛樂項目同樣精彩紛呈,其中又以一年一度的濰坊國際風箏節最為有名。
首頁 >> 山東 >> 棗莊市 >> 棗莊市嶧城區

  嶧城是棗莊市轄區,棗莊中心城區的組成部分。位于山東省南部,是鑲嵌在穌、魯、 豫、皖交界的淮海經濟開發區中心位置的一塊綠色寶石。它北靠棗莊,南通徐州,西接微山湖,東望大海,206、104國道縱貫南北,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中國第一”的嶧縣萬畝石榴園就坐落在其中,全區總面積627.6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474個行政村,34萬人。

行政區劃

  嶧城區轄2個街道、5個鎮:

  街道:壇山街道、吳林街道

  鎮:古邵鎮、陰平鎮、底閣鎮、榴園鎮、峨山鎮

歷史沿革

  嶧之名,一說 源于嶧南葛嶧山(俗稱天柱山),一說因境內多山、眾山連絡為繹,古“繹”與嶧同。

  自夏朝在此建鄫國后的4000多年里,一直為州縣治所。戰國時期大思想家荀子、“鑿璧偷光”苦學成才的漢丞相匡衡、“純正清廉”的漢大司徒王良、古代奇書之一《金瓶梅》的作者明朝兵部右侍郎賈三近等都是嶧地垂昭千秋的歷史名人。

  1958年11月21日,嶧縣機關由原嶧縣駐地嶧城遷至棗莊。1960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嶧縣建制,建立縣級棗莊市。以原嶧縣的行政區域為棗莊市區域,隸屬濟寧專區。嶧城設辦事處,為棗莊市人民委員會的派出機關。1961年9月12日,經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批準,棗莊市升為省直轄市。1962年6月30日,調整行政區劃,建立嶧城區。自1962年至今,嶧城一直隸屬棗莊市。

地理地形

  位于棗莊市中南部,東經117°23′ ~117°49′,北緯34°34′~34°48′。東接蒼山,西連棗莊薛城區,北依棗莊市中區,南瀕運河與棗莊臺兒莊區比鄰,西南與微山縣相接。東西最大橫距40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4.5公里。

  西北向東南傾斜,依次為低丘陵、山前平原、洼地。海拔最高點為350.8米,最低處為29.5米。丘陵分布為北面一條帶,中部一大塊,面積19268公頃,占全區面積的30.7%;平原分布于境內中部,面積占45.6%;洼地主要分布于運河一帶,面積占23.7%。

  為泰沂山脈。主要山嶺,大馬山海拔314.8米,臥虎山290米,鍋其山301.4米,壇山275.8米,棚山325.5米,大明山311米,文峰山350.5米。

氣候河流

  嶧城區的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區。四季分明,季風明顯,雨熱同季。因愛黃海氣候的影響,東風較多,但大陸海洋性氣候不夠典型。全區年日照平均為2226.4小時,以4、5月份日照時數最多,月平均可達216.5小時。全區冬季最長,夏季次之,春季略長于秋季,具有冷熱持續較長的特點。歷年平均溫度14.5℃,全區降水較為充沛,年平均降水量872.9毫米。其中,夏季占年降水量的64%,秋季占16.7%,冬季占4.1%,春季占14.5%。

  為淮河流域運河水系,以降水補給為主,季節變化明顯。均自北向南流。主要河流有韓莊大運河、嶧城大沙河等,總長114.5公里。其中韓莊大運河嶧城段為東西走向,上接南湖,下連中運河,橫貫嶧境南部,可通航運,長34.5公里。嶧城大沙河,古稱丞河,發源于棗莊以北山區

  和嶧城西部山區,干流31公里,流域面積6 29平方公里,是進入韓莊運河的最大河流。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面積6.27萬公頃,其中耕地3.80萬公頃,人均耕地0.11公頃。水資源總量為3.12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流量1.795億立方米,地下水總補給量1.332億立方米,入境客水量2.975億立方米。可利用水為1.72億立方米。礦產資源有煤、石膏、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白云石、磷、鉀長石、玉石等,其中煤的儲量1150萬噸,石膏儲量3億噸,石灰石遍布全區。

經濟狀況

  1998年,全區工農業總產值564203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56643萬元,農業總產值10756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1600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513萬元,外貿出口收購總值3820萬美元。地方財政收入7350萬元,支出10636萬元。居民儲蓄余額71947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00元。

農業發展

  有耕地3.8萬公頃,人均0.11公頃。根據地形地勢、自然資源和生產條件等,全區基本可劃分為四個農業類型區:丘陵糧油林牧綜合發展區占全區總面積的37.2%;平原糧食精種高產區占33.7%;洼地糧棉生產基地區占25.7%;城郊蔬菜工副業集約經營區占3.3%。1989年10月全區實現了村村通電,1998年供電量8235萬千瓦時。全區農機總動力14.9萬馬力。大中小型拖拉機等主要農業機械達11000臺(輛),平均每萬名從業人員擁有550多臺(輛)。1989年嶧城區被國家定為商品糧生產基地,1990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1998年實現農業生產總值58000萬元。

  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谷子、地瓜、高粱、小雜糧等,以小麥、玉米為主。1998年小麥種植面積20691公頃,總產84628噸;玉米種植14601公頃,總產100069噸。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棉花、大豆、芝麻等,瓜菜主要有蕓豆、豆角、大蔥、大蒜等數十種。其中蕓豆年產320萬公斤,遠銷東北、西北等16個省、市,嶧城被中國特產委員會命名為“中國蕓豆之鄉”。1998年花生種植面積1680公頃,總產5 935噸;棉花種植面積1950公頃,皮棉總產1843噸。 林果業 林業用地1.33萬公頃,約占全區總面積的20%。其中有林地1萬余公頃,疏林地400公頃,人造林地257.06公頃。另有宜林地3186.67公頃,其中未成林地3040公頃,荒地66.67公頃。經濟林中,水果類8000公頃。其中石榴6666.67公頃,年產量500萬公斤,產值4000萬元。嶧城被中國特產委員會命名為“中國石榴之鄉”。

  1998年底,全區各種牲畜和家禽存養量1038920頭(只),其中牛6857頭,馬1439匹,驢10655頭,騾3156頭,生豬49047頭,羊46031只,兔162805只,雞、鴨、鵝共1016813只。 水產業 全區水域面積500公頃,約占全區總面積的0.8%,在各類水面中,河道溝渠占32.6%,水庫塘壩占24.3%,坑塘占43.1%。1998年,魚類總產2238噸,產值1 566.6萬元。水生植物有2門、29科、38屬、53種,多為自然生長,人工栽培的有藕、葦、蒲等。

工業經濟

  嶧城工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近幾屆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不斷加快工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升級步伐,形成了以煤炭、建材、紡織、農副產品深加工、機械電子、陶瓷等支柱產業為主導,同時擁有玻璃、食品、醫療器械、造紙等門類齊全的新型工業化體系。工業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地位突出。2006年全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GDP)56.4億元,其中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7 億元,占全區GDP的47.8%。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1億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02億元,實現利稅13.5億元,實現利稅7.73億元,完成出口總額4300萬美元。

  工業門類齊全,資源型產業優勢明顯。嶧城工業已初步形成以資源型、能源型為主,以玩具紡織、輕工、機械電子等行業為輔的20多個門類,主要產品已發展到300多種,主要銷往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嶧城區境內現有石膏6億噸,占全國六分之一,石灰石儲量10億噸,年產原煤200多萬噸、石膏250余萬噸、水泥500萬噸,是山東省重要的水泥、石膏、煤炭產地之一。

  工業投入增勢強勁,項目建設日新月異。嶧城區委、區政府把加快工業發展作為立區之基、強區之本,提出工業強區戰略。通過招商引資,多方融資,工業投入連年翻番。2004年以來先后新建擴建了申豐水泥、三興高齡土、中科生態、通達電廠、佳龍陶瓷、天龍針織等100余個重點項目。

行業發展

  煤炭、熱電行業。依托豐源公司、福興集團通過優化煤炭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值,拉長煤炭產業鏈,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為先導的能源轉化產業,已發展成為集煤炭開采、熱電、生態工業、高嶺土的產業鏈,年產原煤200萬噸,發電3億度。

  建材行業。依托申豐水泥集團、新型榴園水泥、銀泰膏業、臺大石膏粉、榴園磁控玻璃、天柱鞋材等公司,通過實施存量資產優化改造,大力發展新型綠色建材,現已基本形成了多產業、多品種、多層次的結構體系,主要包括新型旋窯水泥、平板玻璃、石膏深加工及新型墻體材料等30多種產品。年產旋窯水泥500萬噸,石膏250萬噸,石膏建材板 3000萬平方米,玻璃系列產品150萬平方米,玻璃鋼管道70萬米,新型墻體材料50萬立方米。

  玩具紡織行業。紡織工業是嶧城區起步早、發展快、規模大的行業之一,是我區傳統出口產業,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現已成為化纖、玩具、棉紡織、印染、服裝等門類齊全的重要的紡織工業產地。主要生產棉紗及混紡紗、服裝等近20 種系列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玩具產量200萬打,服裝系列2500萬件, 毛衫 150萬件,紗線1000噸。

  輕工業。充分利用嶧城的玉米、作物秸稈、底閣桑蠶、冠世榴園的石榴等資源優勢,依靠科技創新,拉長、加粗產業鏈,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以中科生態、齊鴻酒業、檀香閣酒業、東方淀粉、源大實業、海石花公司、底閣繅絲為核心,大力發展高強瓦楞紙、石榴茶、石榴飲料、變性淀粉、蜂蜜、食品、蠶絲等系列產品,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農工一體化的產業體系。年產高強瓦楞紙 20萬噸,石榴飲料5000 噸,蜂蜜制品5000噸,淀粉5萬噸。 

  陶瓷行業。以北鈦河和佳龍陶瓷有限公司為核心,依靠科技創新,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延長陶瓷產業鏈,不斷擴大陶瓷生產領域,開發與之相配套的陶瓷工藝品,現已形成年產日用陶瓷、衛生陶瓷、活瓷陶瓷系列產品400萬件(套)的生產規模。

  機械電子行業。以偉力機電為龍頭,依托修林機械、三鑫電子、金波電子、誠美電子、五環電子等企業,現已發展成為集鑄造、鐓鍛、精密機械加工、配套件等為一體的機電產業鏈,是全國最大的大型齒輪制造業生產基地。

交通郵電

  嶧城區水陸空交通便利,有“黃金水道”之稱的京杭大運河在南部穿過,毗鄰青島、日照、嵐山、連云港等沿海港口。西靠京滬鐵路,東臨京滬高速公路,京福高速、206國道、京滬高速鐵路縱貫南北,距濟南、青島、徐州三大機場分別需要2.5小時、3.5小時和不足40分鐘的車程,交通航運網絡四通八達。

  現有各類公路812公里,其中206國道25公里,蘭薛、棗徐、蒙臺等三條省道共57公里。地方公路有6條縣道共83公里,鄉村道路共647公里。1998年全區營運車輛1968臺,客運量64萬人次,周轉量19萬人公里,貨運量210萬噸,周轉量1.5億噸公里。京杭運河橫貫嶧南,水運與蘇浙滬等省、市相通。境內古邵萬年閘港口,經過第三次擴建后1998年貨運吞吐量達到50萬噸,成為煤炭、石膏、水泥等南運的主要港口。 1998年9月8日,嶧城區郵電局分為郵政和電信兩個局。全區有郵電機構15處,其中農村支局13處。至1998年全區實現了村村通電話。交換機總容量為19056門,電話用戶12500戶,營業總額1697.78萬元。有郵運、電信生產及管理用車18部,直達郵路總長度120公里。

城市建設

  嶧城區的城鎮作為從事生產和發展經濟的載體,1985年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城區面積由2.5平方公里、人口3萬,2003年發展到7.6平方公里,人口8.3萬。1992年調整了城市總體規劃,各鄉鎮也進行了新一輪規劃編制工作。2001年至2004年之間加大了城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解決了路難走、垃圾亂堆亂放等問題。城市照明、公園、燃氣、供熱、房地產開發及管理等事業得到進一步完善。加強了市容、市貌的監察管理,城市環境有了明顯改觀。城區綠化面積3420畝,綠化覆蓋率29.5 %,城市道路30.64公里。城區各種基礎設施基本齊全,具有了較強的吸引力和承載力。

  規劃依據城市建設現狀和城市發展方向,城市用地采用組團式布局,以河流為界,形成一城兩中心,兩軸一帶,二個組團的用地結構布局。一城指城市駐地,居住人口12萬人;二個中心,東區以老城為依托,結合原有商業中心,形成一個商業、文化、行政中心。西區建成一個集金融、商貿、科研、行政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中心。兩軸以大沙河兩岸綠化帶和節點綠地作為城市自然景觀軸。以桃花路和承水路為城市發展軸。以石榴園為依托,形成鍋其山和壇山的自然風景帶。二個組團以沙河綠化為分隔帶,城市總體布局形成東西兩大組團。東組團依托老城,完善、調整用地布局。主要由商業和居住區,東北工業區和吳林鄉駐地組成。西組團依托老城建新城,主要以新城開發為主,高起點、高質量地建設好新城,為城市發展旅游業服務。其范圍為大沙河以西、南外環與206國道圍合范圍內,由西南工業區、西北工業區、金融科貿區組成。

  2007年上半年,全區城市建設共完成投資1.5億元,啟動實施了兩園一路、背街小巷改造、城市綠化等建設工程,城市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

新農村建設

  棗莊市嶧城區位于棗莊市區南部,自東向西分別與蒼山縣、臺兒莊區、薛城區和微山縣為鄰。全區轄5鎮2個街道,342個行政村(居),36.4萬人,總面積6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3萬畝,山地丘陵5萬畝。是“中國石榴之鄉”、“中國蕓豆之鄉” ,國家級生態示范區首批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山東省標準石榴生產基地,棗莊市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

  近幾年來,嶧城區委、區政府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積極探索新形勢下“三農”工作全面協調發展的新路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2006年全區農業增加值達到8.0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10元。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和諧社會建設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旅游資源

  近年來,按照擴大空間、提高檔次、建設精品景區和積極創建4A級景區的要求,不斷加大投入,推進冠世榴園景區上檔升級,集中力量建設青檀寺精品景區,景區建設每年都取得新成效,景區面貌煥然一新。經過不斷開發建設,冠世榴園風景區有了長足發展,先后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世界基尼斯之最,并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區、首批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山東省文明景區、山東省十佳工農業旅游區、山東省最具成長力品牌景區。以青檀寺景點為龍頭的冠世榴園風景區初具規模,旅游接待功能逐步增強。近年來,冠世榴園風景區先后獲得了國家3A級景區、首批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山東省最具成長力品牌景區等多項榮譽,成為全市具有一定示范作用的龍頭景區,在全市乃至省內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同時古邵運河旅游開發正在起步,淺池菏藕開發初具規模,建成了港口渡假村。吳林街道正在開發東部石榴園-仙人洞景區,完成了仙人洞景區至城區東外環旅游道路的硬化。陰平鎮著手開發萬畝棗園觀光農業旅游景區和文峰山紅色旅游景區,新修的環山路將萬畝棗園和文峰山連成一線。目前我區以冠世榴園風景區為主體,以青檀寺景區、榴園人家“農家樂”餐館、旅游商品生產廠家、旅游購物商店為代表,包括食、住、行、游、購、娛等六要素的旅游產業體系及相關的支持服務體系初步形成,旅游業成為我區極具生機和活力的新興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據統計,2006年接待旅游人數60余萬人次,接待游客人數和旅游直接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10 %和12%,創歷史最高水平。

景區景點

  冠世榴園: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譽為“世界少有、中國第一”的嶧城石榴園位于嶧城區西部的群山之陽,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2公里,面積達10余萬畝,有榴樹530余萬株 ,48個品種,始建于西漢成帝年間,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素以歷史之久、面積之大、株數之多、品色之全、果質之優而聞名海內外,被譽為“天下第一榴園”、“冠世榴園”。 冠世榴園,不僅是中國重要的石榴林果生產基地,還是一處集自然風景、生態園林、民俗宗教、人文歷史及觀光游覽、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文化旅游區,素有“生態游明珠”的美譽,先后被列為山東省“花之路”旅游熱線上的重要景區之一、省級風景名勝區、棗莊南郊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世界基尼斯之最、國家3A級旅游區、首批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山東省文明景區。

  萬福園:從“一望亭”沿榴林中道路西行5公里就到了“萬福園”。萬福園是石榴園的發祥地,是“冠世榴園”原始風貌保存較完好的園區。這里三面環山,榴林深深,郁郁濃蔭,燦燦滴翠,簇簇榴花,爍爍誘人。曲徑通幽,清泉甘美,恍若仙境。園中雖無高大建筑,但錯落有致,自然和諧;古色古香,典雅大方。據傳:漢丞相匡衡當年從皇苑中引來榴樹,首先在這里栽植,形成榴園。歷經兩千載培植繁衍,逐漸形成了今天聞名遐邇的“冠世榴園”。萬福園大部分石榴樹樹齡都在四百年左右。經風雨的洗禮,歲月的雕琢,那歷史老人般的棵棵榴樹,古樸慈祥,沉思凝重,千姿百態,蒼勁奇崛。園中園“圣水泉”終年不涸,“滾鍋泉”浪花翻卷,“恩賜泉”清冽甘甜。三泉歸一,潺潺匯入“青龍溪”,將萬福園滋潤得綠意融融,紅波起伏。傳說中的榴園守護神——“石榴仙子”俏立園中,聽泉水叮咚,觀龍池碧波,聞鳥語花香,掬薰風沐面,面含微笑,風度翩翩。掩映在榴林中的“榴園山莊”典雅古樸,“靜心軒”簡潔清純, “茗香”茶社優雅別致,“榴鄉居”古色古香。

  一望亭景區:游覽過青檀風景區,沿蜿蜒榴林夾道迤邐西行四公里,便到了榴園另一個景點: 一望亭。 一望亭處原來是一小丘,1985年在小丘之上建了亭子,取名“登高一望亭”。請著名書法家高啟云先生題名時,感覺字數太多,便去掉“登高”二字,題為:“一望亭”。省去兩個字,更覺高雅而韻味無窮。 一望亭四季覽勝,余味悠悠。

  石榴仙子:園中園龍池畔,蒼龍吐水童戲鯉;綠樹間石榴仙子,神態安詳聽泉鳴。據傳,很久很久以前,石榴仙子赴王母娘娘瑤池盛會,駕祥云回仙山,被嶧縣境內“青檀秋色”陶醉。隨手將榴籽撒下云端,冬去春來,榴苗滿山,二年開花,叢林盡染,三年結果,香飄人間。王母大怒,仙榴豈可留人間,貶石榴仙子下凡間,命雷公風神毀榴園。一陣風狂雷鳴過后,榴樹葉落枝殘,扭曲彎轉。仙子精心捆扎,培土澆水一年、二年,樹更綠,花更艷,果更甜。石榴園中的榴樹千姿百態是被風神吹的,樹干疙疙瘩瘩是被雷公擊的。

  仙人洞:位于嶧城青石山。游覽仙人洞,由嶧城沿蘭薛公路東行十里轉向北二里便是。青石山又名進食山,據傳東漢光武帝劉秀曾駐此進食,故有此名。初春青石山小草茸茸,萬樹吐翠;初夏,榴花似火,棗花飄香,山花爛漫,百鳥鳴唱。山澗溪流,清澈見底;順澗北上,峭壁突兀。巧逢雨后,景色壯觀,百尺飛瀑,直射澗底,“卷起千堆雪”,轟擊空谷鳴。仙人洞就在這深澗的東側半山腰上。洞內寬不過數丈,洞北側有人工鑿的石窟,里面雕刻著一尊石佛造像。洞外仙人洞廟依稀可見遺址。晨霧暮靄縈繞洞口,“仙洞懸云”的美稱就由此而來。

  匡衡墓:位于嶧城西南14華里,匡潭村,即匡衡故里。墓封土堆高約4米,直徑35米,墓區遍植林木“文革”期間,封土堆南部被紅衛兵挖一坑,深2米許,未及墓室。墓南原有匡衡祠,于清乾隆四十年重建,但歷經滄桑,今已無存。僅留墓碑一座,為乾隆年間嶧縣令張玉樹親題:“漢丞相樂安侯匡衡之墓”。

  散金臺:位于蘿藤鄉東南,高大的土臺約數十畝,臺面平整見方,高出平地約3米,是當地老百姓為了感念疏廣叔侄二人散金善德、濟貧之恩修建的。漢宣帝時,疏廣因學識淵博被召到京城,專門輔導太子讀書識禮。由于他授課有方,深得漢宣帝嘉許,不久被授予太子太傅。同一時期,他的侄子疏受也以“賢良”的資格被舉薦為太子家令。從此,叔侄二人朝夕相伴,共同輔助太子。

熱點城市: 杭州 | 大連 | 青島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蘇州 | 廣州 | 拉薩 | 麗江 | 洛陽 | 威海 | 珠海 | 廈門 | 沈陽 | 哈爾濱 | 濟南 | 長春 | 無錫 | 桂林
熱門景點: 黃山 - 湘西鳳凰 - 九寨溝 - 廣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頤和園 - 杭州西湖 - 山海關 - 圓明園 - 八達嶺長城 - 神農架 - 千島湖 - 五臺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圖文內容取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行為,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做中國最好的旅游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