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臺縣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在山東半島中部的魯中山區和魯北平原的結合地帶,是全國百強縣(市),山東省縣域經濟30強,全國聞名的“建筑之鄉”。境內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境內馬踏湖是山東省勝風景區,素有“北國江南”之稱。總面積520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底,戶籍人口為50.40萬人。下轄8鎮、1個城區街道辦事處和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個省級開發區。
行政區劃
桓臺縣轄1個街道、8個鎮:
街道:城區街道
鎮:索鎮鎮、唐山鎮、馬橋鎮、起鳳鎮、田莊鎮、荊家鎮、新城鎮、果里鎮
歷史沿革
南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置新城縣。1914年易名耏水縣,旋改桓臺縣。因境內有齊桓公戲馬臺而名。桓臺置縣前,分屬臨淄、長山、高苑三縣地。1228年(南宋紹定元年、蒙古拖雷監國之年),置新城縣,隸屬濟南總管府。1260——1263年(中統年間)屬淄州路,1265年(元至元二年)隸屬淄萊路,1287年改稱般陽路。1376年(明洪武九年)屬淄州,次年改屬濟南府。清代,沿襲明制。1913年(民國2年),廢府、州,存縣、道,新城縣隸屬濟南道。次年1月,易名而(右加三撇)水縣。4月,改稱桓臺縣,因齊桓公戲馬臺得名。1928年廢道制,直屬山東省。
1945年8月,改屬渤海行政區第三專署。1949年7月,第三專署改稱清河專署,縣屬其轄地。1950年5月,撤銷清河專署,桓臺縣隸淄博專署。1953年6月,淄博專署改稱淄博工礦特區,桓臺縣劃歸惠民專署。1958年11月,桓臺并入博興縣,隸屬淄博專署。1961年9月,復置桓臺縣,改屬惠民專署。1983年10月,桓臺縣劃歸淄博市。
地理環境
桓臺縣位于魯北平原南部,地勢南高北低,自西南向東北緩傾。境內無大山。
桓臺縣有大小河流11條,上游位于魯中山區,大多是南北流向,東有烏河,中有東西豬龍河,西有孝婦河;東西向河流南有澇淄河,北有小清河、預備河。
桓臺縣地處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5℃,降水量587mm,有大小河流11條,上游位于魯中山區,大多是南北流向,東有烏河,中有東西豬龍河,西有孝婦河;東西向河流南有澇淄河,北有小清河、預備河。
自然資源
境內鐵礦屬內生礦床,為接觸交代矽卡巖型磁鐵礦,銅、鈷、硫為伴生礦。主要分布于侯莊鄉的侯莊至三龍等地,總儲量為1650萬噸,以侯莊南部規模最大,儲量為1605萬噸。礦石含量中:鐵含量38至50%,最高達58.5%,品位大于50%者占99.28%;銅含晨為0.135至1.71%;鈷含量為0.141%;硫含量為0.14至0.57%。
石油分布于馬橋、荊家、田莊、陳莊4鄉(鎮)。金家油田面積22平方公里,地下油位在5000至1300米左右,油質好,有較高的開發價值,原油儲量約2000萬噸。20世紀70年代末,已試采油井8眼。
縣境南部,還有煤礦、粘土礦,坦藏于石炭系、二疊系地層的中、下部,為第四系沉積層所覆蓋,屬全隱蔽式煤田,有一定開采價值。
經濟發展
全縣完成工業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78億元,增長18.7%。新上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16個,其中過億元的40個。一批規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項目陸續投產,有效增強了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己二酸、環氧氯丙烷、聚四氟乙烯、蠕鐵等11個產品形成國內同行業最大產能。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54億元、利稅54億元、利潤33億元,分別增長40.2%、40.7%和41%。“億元企業”達到60家,其中金誠實現銷售收入110億元,成為該縣第一家“百億企業”。科技支撐作用明顯增強。東岳離子膜工程化研究、巨明玉米收獲技術裝備項目列入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撐計劃;東岳磺酸樹脂及離子膜產業化、泰寶病毒滅活過濾器項目列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17家,其中省級14家。6項科技成果填補國內空白。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級5家,全縣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41家,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8.44%,比上年末提高3個百分點。新增山東名牌5個、省級著名商標4件。
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9.1億元,增長17.2%,被列為全省服務業發展重點縣。銀座購物廣場、縣農資連鎖配送中心等大型商業設施投入使用。總投資12億元的鴻嘉集團綜合服務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2.3億元的和濟物流鐵路專用線投用,大型物流配送中心開工建設。完成了全縣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及王漁洋故居、馬踏湖濕地生態保護與開發規劃。
全縣建安產值實現138億元,增長25.4%。36家企業建安產值過億元,其中過20億元的2家,過15億元的2家,過10億元的2家。質量安全取得新成績,榮獲國優工程獎2項,創“泰山杯”10項。積極發展工業、房地產、建材、商貿等多元經營,實現多元化經營產值34.2億元,增長22.2%。
積極壯大骨干財源,培植新興財源,金誠、博匯、東岳、匯豐四家企業分別實現稅收3.96億元、3.35億元、1.4億元和1.2億元,分別增長44.4%、34.9%、34.7%和42.8%,共占全縣稅收總額的46.5%。堅持依法治稅,大力組織收入,保證了各項稅收及非稅收入及時均衡入庫。按照建設公共財政的要求和“有保有壓,突出重點”的原則,集中財力保工資、保穩定、保重點支出,連續17年實現收支平衡。加強誠信桓臺建設,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全縣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114億元和140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8.4億元和33億元。
全縣實際到位縣外資金26億元。其中境外資金9196萬美元,增長102.9%。全市最大利用外資項目??總投資2.6億美元的美國科勒公司高檔衛生潔具項目落戶桓臺;投資1700萬美元的德國雷法高檔耐火材料項目投產。縣經濟開發區加快基礎設施配套,提高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入選“山東省十佳科學發展示范園區”。東岳氟硅材料產業園以離子膜為龍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和初具規模的產業群。東岳化工在香港上市,融資13.7億元。博匯紙業增發A股,融資6.6億元。外貿出口平穩增長,全縣直接出口創匯3.2億美元,增長6.7%。對外交流合作進一步擴大,寶恩、德信在越南的皮革項目分別投產和開工。外派勞務800名。
城市建設
認真貫徹落實縣委城市化戰略決策,按照城市化的要求,全面審視和調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化的統領作用明顯增強。圍繞建設生態、和諧、人文城市,總投資13億元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其中,投資4.5億元對南外環、唐華路南段、工業街西延、高淄路桓臺段等11條城鄉道路進行改造建設,拉開了城市發展的新框架。投資3500萬元建設了吳磨、東辛公鐵立交,多年的交通瓶頸得到解決。投資5600萬元對縣文體中心、文體公園配套完善。投資8500萬元對居民小區和城區雨污管網提升改造。日供水5萬方的縣凈水廠一期工程即將投用。桓臺二中新校一期主體工程建成。投資6000萬元進行城市綠化提升,新增公共綠地50萬平方米。加大城管執法力度,規范社區管理,城市環境秩序明顯改觀。加強城市化理念的宣傳教育,群眾城市意識明顯增強。
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1586萬元惠農補貼及時足額兌現到戶。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小麥、玉米平均單產分別達到518公斤和620公斤,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達到8萬畝,新建改建標準化畜牧養殖小區10個。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的“華北集約農業生態系統實驗站”及“桓臺縣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全面開工建設。國家863計劃“山東半濕潤區現代節水農業綜合技術研究與集成”項目進展順利。馬踏湖濕地生態保護被國家批準立項。積極開展以綠化、硬化、美化、潔化、亮化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66個村啟動或完成了舊村改造,改造建設鄉村道路399公里,新建垃圾池1258個、沼氣池1020個。新建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20個。村級財務委托代理率達93.7%。
將污染治理、環境保護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和改善民生的大事要事來抓,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600萬元的城市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建成投用,縣城生活污水和城郊企業污水得到集中處理。投資7000萬元完善縣經濟開發區污水管網建設,區內企業污水全部進入市高新區污水處理廠處理。投資2600萬元的東豬龍河治理工程全面完工。強化企業污染治理,關閉取締11家,停產治理29家,限期整頓17家。著眼改善全縣生態環境,制定了城鄉河流水系綜合整治方案。全縣企業用于治污和節能減排的投資達4.8億元,環境質量趨于好轉,二氧化硫、COD、煙塵、粉塵排放量分別比上年削減8%、10%、4.6%和8.2%,全縣萬元GDP能耗、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取水量分別比上年下降5.3%、9.5%和10.8%。金誠、博豐等19家企業被認定為全省資源綜合利用企業。2007年是全縣環保投資力度最大、治污力度最大、工作成效最大的一年。
社會事業
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全部免除義務教育段5萬余名學生雜費;高考再創佳績,本科錄取1923人,9人被北大、清華錄取。全面提升衛生保障水平,縣醫院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合作成立齊魯醫院桓臺分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8%;投資280萬元改造建設50處村衛生室;實施衛生技術人員培訓工程,縣財政從本年度開始連續五年,每年投入100萬元用于農村醫務人員教育培訓。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績,新出生人口性別比控制在107以內。在全縣實施免費婚檢。實施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規范、新建文化大院115家,順利通過全省社會文化先進縣復評。在城區公園、各居民小區及55個村配套建設健身設施,成功舉辦了桓臺縣第一屆運動會,推動了全民健身活動和競技體育發展。續修《桓臺縣志》正式出版。人事、統計、審計、物價、油區、兵役、廣播電視、老齡、外事、人防、檔案等工作均取得新成績。
全縣新增就業崗位8478個,安置下崗失業人員3010人。全面提高城鄉低保對象救助標準,城鎮低保對象由每人每月220元提高到246元,農村低保對象由每人每年700元提高到900元。為城鄉低保對象每戶發放200元取暖補助。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啟動運行。改造建設鎮敬老院4處。為80歲以上的農村老年人發放生活補貼,為90戶160余名城鎮低保人員發放廉租住房補貼,為100戶農村特困家庭、60戶貧困殘疾人改造新建房屋,救助義務教育段貧困生2519名、家庭貧困大學生85名。一年來,縣財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投資達8812萬元,增長25.8%。
自覺接受縣人大和縣政協的監督,主動報告、通報政務工作。全年辦理人大代表建議54件、政協委員提案135件,辦理滿意和基本滿意率為100%。啟動運行電子政務辦公系統,提高了辦公自動化水平。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高度重視信訪和群眾投訴工作,完善社會矛盾調處機制,保持了社會穩定。進一步強化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毫不放松地抓好安全防范,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強化依法行政,優化發展環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扎實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全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
旅游資源
桓臺縣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景點有:省級名勝風景區——素有“北國江南”之稱的馬踏湖(五賢祠、冰山遺址、徐夜書屋),號稱漁洋山人的王漁洋紀念館,王漁洋故居,石刻園,四世宮保磚坊,史家遺址,華嚴寺,周家生態農觀園,桓臺博物館,少海公園、紅蓮湖公園等。
風土人情
桓臺古屬齊地,民間音樂源遠流長。春秋時期,孔子至齊聞韶樂,贊美說:“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清末至民國時期,傳統的民間音樂以嗩吶吹奏最為流行。嗩吶吹奏多用于婚、喪、壽、典儀式。用于婚事的樂曲有《對五》、《小游湖》、《雜唧》、《小拜年》、《一枝花》、《打棗》等。用于喪事的樂曲有《對五》(D調中音嗩吶),《小六凡》等;用于祝壽、慶典的樂曲有《大柳搖金》、《小柳搖金》等,這些演奏,曲牌固定,流傳甚廣。新中國成立初期,較有造詣的嗩吶藝人有鳳鳴村李云鳳、黃家村董敬德、樓子村張仲梅等。桓臺人李禹賢自幼受民間音樂的啟迪,精研古琴演奏。他演奏的《風云際會》、《高山流水》等古琴樂,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桓臺廣為流傳的主要有相聲、快板、數來寶、山東琴書、西河大鼓、毛竹板、木板大鼓、落子、漁鼓等。縣文化館多次舉辦山東快書、竹板書、西河大鼓、評書等培訓班。每遇春節文藝會演,都有一批曲藝節目搬上舞臺。荊家鎮周董村劉蘭鳳,9歲即拜師學習梅派西河大鼓,20歲即巡演于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國內享有聲譽。1961年回到故鄉桓臺收徒傳藝。劉蘭鳳及其弟子董憲斌、宋豐利在地市會演中曾多次獲演出獎。1980-1987年,全縣在地、市級刊物上發表曲藝作品10篇。
桓臺縣境內舞蹈多為民間扮玩中的表演形式。較典型的有扭秧歌、傻子撲蝶等。扭秧歌可多人,也可單人,邊歌邊舞,形式活潑歡快,具有較強節奏感。傻子撲蝶多為男女兩人扮舞。女俊扮,反復做引、逗、耍、閃等動作;男丑扮,做追、捉、戲、撲動作,形式詼諧風趣。
明清至民國時期,元宵節扮玩雜耍成為民間習俗。其主要形式有高蹺、芯子、旱船、竹馬、舞獅、龍燈、花轎、花鼓、花桿等。有特色的是高蹺、芯子、花桿。高蹺可以單演,也可成隊表演,扮相內容非常豐富。傳統故事扮相有群英會、唐僧取經、白蛇傳、八仙過海、水滸人物、三國人物等。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時事人物為扮相者漸多。有宣傳婚姻法的《夫妻抬水》,宣傳土地改革的《斗地主》等。
桓臺名吃
孫樹強醬蹄扒雞老店生產的醬豬蹄、扒雞、精肉丸贏得“首屆淄博名小吃”榮譽稱號,被淄博市食品工業協會列為推薦產品。其中,“孫樹強”系列產品被評為第二屆全國食品博覽會金獎,孫樹強醬豬蹄老店被評為消費者滿意單位,孫樹強”醬蹄扒雞被授予山東歷史文化名吃榮譽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