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縣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齊國古都——淄博市的市轄縣。縣域面積831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底,戶籍人口為36.56萬人。西北兩面隔黃河與惠民縣、濱州市濱城區相望,黃河過境長度為45.6公里,南以小青河為界與桓臺縣、鄒平縣相臨,東與博興縣接壤。南距濟青高速公路35公里,膠濟鐵路45公里,西距濟南國際機場120公里。
縣城駐地田鎮。區號:0533 行政區劃代碼:370322 郵編:256300
行政區劃
高青縣轄9個鎮:田鎮鎮、青城鎮、高城鎮、黑里寨鎮、唐坊鎮、常家鎮、花溝鎮、趙店鎮、木李鎮
歷史沿革
1948年,由原高苑縣和青城縣合并而成,取兩縣首字而得名。高青縣主要包括原高苑縣和原青城縣。據《晉書·天文志》和《山海經》載:大約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已開始在這里發展自己的文明史,屬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由于古地理上的原因,東部與西部建置沿革不盡相同。
1943年,高苑、青城縣屬清河行政主任公署。1945年8月山東省政府成立,領膠東、魯中、魯南、渤海、濱海5個行政公署、21 個專員公署,高苑、青城縣屬清河專員公署,隸渤海行政公署。1948年4月,高苑與青城合并為高青縣,初屬三專署,后屬清河專署,隸渤海行署。1950年3月, 高青與齊東合并稱齊東縣,隸惠民專署。1958年11月,將齊東析入博興、鄒平縣地,皆隸淄博專署。1961年10月,復置高青縣,隸惠民專署。1990年,隸屬淄博市。

高青縣大蘆湖
自然地理
高青縣位于淄博市北端、黃河下游的沖積平原上。地理坐標為北緯37°04′至37°19′,東經117°33′至118°04′,南北最大縱距26公里,東西最大橫距45公里。縣境內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平均海拔12米,屬黃河沖積平原,呈崗、坡、洼相間地形。
水系有黃河、小清河、支脈河、北支新河四條東西橫貫的大中型河道和庫容達3000萬立方米的大蘆湖水庫.年降水量600毫米,地下水資源12175萬立方米,建有引黃閘兩座、年引黃河水5億立方米。
高青縣屬北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春秋短而冬夏長,光照充足,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23.5千卡/厘米2,年平均氣溫13.10C,年平均降雨量539.4毫米,年均無霜期198天。夏季多雨,冬春多旱。
高青縣主要的礦產是石油和天然氣。油氣資源有正在開發中的高青、正理莊、大蘆湖三大油田及花溝、正南、高北三大天然氣田;森林覆蓋率為21.3%,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又為遠近聞名的無公害瓜菜生產基地,“青苑牌”瓜菜暢銷周邊地市及京津地區,為中國西瓜之鄉。境內北部沿黃稻谷飄香,盛產魚蝦,為高青之江南;南部號稱“金嶺”,為山東省糧食生產重要基地,素有高青糧倉之稱;中部為“銀嶺”,為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

高青縣城區
經濟發展
經濟概況國內生產總值28.96億元,比上年增長18.2%。第一、二、三產業比重29∶44∶27。完成地方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億元,比上年增長66.7%。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5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地方財政收入1.4億元,比上年增長35%。年末全社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2.8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5.69億元。貸款余額18.66億元。
農業總產值14.73億元,比上年增長6.6%;完成農業增加值8.4億元。年末實有耕地面積4.25萬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6.86萬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03萬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83萬公頃。糧食總產24.25萬噸,平均畝產401公斤。糧經比例達到5∶5。夏糧播種面積1.8萬公頃,總產10.85萬噸;秋糧播種面積2.23萬公頃,總產13.4萬噸;棉花總產1.57萬噸,油料總產0.45萬噸,蔬菜總產38.3萬噸。全年造林面積513公頃。大牲畜存欄量13.04萬頭;禽蛋產量1.81萬噸;牛奶產量3.1萬噸;水產養殖面積3093公頃,水產品總產量1.6萬噸。
工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6.32億元,比上年增長29.2%;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6.7億元,比上年增長38.5%;完成工業增加值10.66億元,比上年增長21.8%;實現利稅1.9億元,比上年增長36.5%;實現利潤0.56億元,比上年增長69.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8家,職工總數1.24萬人;虧損企業虧損額0.14億元,虧損面12.1%,比上年減少5.17個百分點。全縣勞動生產率達3.49萬元/人,同比增長15.21%。
貿易旅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7.75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其中批發零售貿易完成6.3億元,餐飲業完成1.05億元。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完成2.29億元,同比增長4.5%。城鄉消費品市場57處,集貿市場成交額2.9億元,同比增長4.5%。全年完成出口商品總值5800萬美元,同比增長27.6%,其中直接出口1760萬美元,同比增長52.4%。合同利用外資1.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242萬美元,批準外商投資企業9家。主要旅游景點:大蘆湖風景區、黃河沿岸風景風情區、天鵝湖、文昌閣、倪寬閣等。
建設環保全年基本建設投資2.4億元。建筑業完成總產值4.2億元;完成增加值1.95億元,同比增長56.1%,實繳稅金487萬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積6.6萬平方米。全年污染防治總投資1.12億元,比上年增長180%。
交通郵電郵政業務總量824萬元。電信業發展較快,移動、聯通手機用戶達3.55萬戶,同比增長34%;年末固定電話用戶7.97萬戶,其中市話2.1萬戶、農話5.87萬戶,電話普及率達22部/百人。公路通車里程1344公里,年貨運量158萬噸,貨運周轉量10873萬噸公里;客運量145萬人次,客運周轉量4104萬人公里。

惠青黃河大橋
產業發展
一是農業集約化經營程度有較大提升。全縣建成500畝以上的效益農業大片20余處,其中元河萬畝蜜桃、楊坊千畝葡萄、大于千畝西瓜、寨子200個冬暖大棚以及格家、沙里、清河三個奶牛存養量超過500頭的養殖小區,其規模和效益進入全市前列。二是農業內在質量有顯著提高。全縣引進了20多個名優特稀品種,發展優質專用小麥1萬公頃,主要農作物良種化率達到95%以上,葡萄套袋、小蠶共育、疫病程序化防治等一批先進技術和生產模式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和應用。三是農業標準化、無害化生產取得明顯進展。初步建成省級10萬畝無公害西瓜生產基地和市級2個萬畝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 14個無公害農產品品牌獲得省級認證,“青苑”牌瓜菜商標被評定為省級著名商標。四是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年內完成中低產田改造4467公頃,累計改造中低產田達到1.8萬公頃。五是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進一步提高。小麥耕、種、收基本實現機械化,全年共組織2000臺次大型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總收入達3600萬元。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8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分別達到13家和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6.7億元,利稅1.9億元,利潤560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8.5%、36.5%和69.5%。紡織服裝主導產業對全縣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山東扳倒井集團、淄博蘭駿紡織公司、山東青苑紙業公司、麗村熱電公司等企業改制工作穩步推進。外貿出口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出口商品總值5800萬美元,增長27.6%,其中直接出口1760萬美元,增長52.4%。對全縣72家民營企業授信4570萬元。
縣委、縣政府把大力發展畜牧業作為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舉措,尤其把奶牛養殖作為畜牧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不斷強化政策扶持力度。到2003年底,全縣奶牛存欄量達到12700頭,奶牛專業化飼養小區發展到38個,僅奶牛養殖就為全縣農民增加收入3000萬元以上。一是實行典型帶動,培植標準化養殖示范區。先后建成黑里寨鎮格家、店頭王村,木李鎮清河村,田鎮正理莊等標準化養殖示范小區,基本實現集中管理、分戶飼養、統一服務、規范運作,輻射帶動了全縣畜牧小區的標準化建設。二是提高奶牛的品種質量。嚴把品種引進質量關,確保引進奶牛質量好、無疫情,同時采用引進高產奶牛凍精細管和胚胎移植技術對當地黃牛進行改良,培育改良型奶牛,全縣已改良奶牛5600余頭,年產牛奶6噸以上的奶牛占36.7%。三是推廣農作物青貯、微貯技術。全縣奶牛養殖小區普遍進行以永久性青貯池為主的農作物秸稈青貯、微貯,不僅使豐富的農作物秸稈資源得到了有效利用,而且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鮮奶質量。
全縣有宜林面積2.17萬公頃。為加快林業發展,對林權制度進行改革,對全縣范圍內的有林地、宜林地、林業規劃用地、荒地使用權進行拍賣和承包。通過發展經濟林和實施“世界銀行貸款營造豐產林”項目等,林業生產取得良好成績。截至2003年底,全縣共完成綠色通道153.9公里,溝渠綠化26條,農田林網2萬公頃,經濟林4333公頃,速生林基地1333公頃,育苗133公頃,共計植樹3236.6萬株,折合林地面積1.63萬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21.3%。加強與大企業的合作,依托山東三明公司、上海禾陽公司,先后在高城鎮、青城鎮、常家鎮及花溝鎮發展速生豐產林667公頃。
依托當地棉花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紡織服裝工業,拉長棉花“產業鏈”。繼2002年開工建設投資7000萬美元的淄博鉅創紡織品有限公司、投資7000萬元的淄博曼頓紡織有限公司之后,年內又先后引進建設了投資1億元的淄博鴻豐紡織有限公司、投資2.86億元的金長江集團高青紡織服裝有限公司、投資2.8億元的高誠紡織有限公司,加上原有的淄博蘭駿紡織服裝有限公司、流云紡織有限公司等,全縣涉棉企業總投資超過20億元,初步形成了棉紗3.6萬噸、織布1.2億米、服裝面料1.02億米、服裝加工350萬件的年生產能力。開工項目全部達產后,可形成棉花加工100萬擔、棉紗10萬噸、織布2億米、服裝面料2.36億米、服裝加工2600萬件的年生產能力。
招商引資
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經濟、振興高青的中心工作來抓,全縣上下形成想招商、議招商、抓招商的濃厚氛圍,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歷史性突破。全年共簽約、引進投產項目199個,合同利用境內資金22億元、境外資金1.5億美元,實際利用境內資金5.57億元、境外資金2243萬美元。投資2.86億元的青島金長江紡織服裝項目、投資2.8億元的高誠紡織服裝項目、投資1億元的鴻豐紡織項目、投資4000萬美元的8億支自毀型一次性注射器項目等11個投資過億元的項目落戶高青,為全縣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招商引資工作中,著力抓好軟環境和硬件建設。一是落實“三最”“四零”承諾,提高服務水平。以“最優惠政策、最優質服務、最優良環境”和投資“零限制”、服務“零障礙”、感情“零距離”、管理“零投訴”為目標,全面提高服務水平,創造一流的投資環境。二是搞好硬件配套設施建設,搭建創業平臺。先后投資1400萬元修建變電站;將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通至外來企業廠區;投資500萬元完成經濟區路網建設;投資4100萬元建設縣污水處理廠;投資1.3億元開工建設2×2.5萬千瓦的虹橋熱電廠。
文化衛生
科教文衛各級各類學校63所,在校生5.3萬人,其中義務教育學段在校生4.64萬人;教職工3617人,其中專任教師3075人。有普通中學14所,在校生2.48萬人;職業中學2所,在校生866人;技工學校1所,在校生800人;小學46所,在校生2.65萬人;幼兒園81所,在園幼兒8904人。科研機構18個,專職科研人員436人,6項科研成果獲市級以上獎勵。文化體育場所26處。年末有各類醫療機構34處,其中醫院3處、衛生院8處,床位636張,衛生技術人員682人。
社會生活全年支出救濟金119萬元。農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5.7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3018元,同比增長7%,人均居住面積25.8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0元。

高青縣城區
歷史文化
高青鐘靈毓秀,人杰地靈,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境內現有千乘國遺跡、狄城遺跡、臨濟城遺跡、衛靈公墓、田橫墓、魯仲連墓、袞龍橋、扳倒井、文昌閣等名勝古跡,誕生過無數著名的歷史人物。義不帝秦、被稱為“自是戰國第一人”的魯仲連,晚年隱居于此,死后葬在這里;秦漢時期的義士田橫,與田儋、田榮、田衍等諸兄弟從這里起事,縱橫山東、復立齊國,與劉邦項羽分庭抗禮,后遭漢軍偷襲不得已率500徒屬遠遁即墨海島,被漢天子征召不肯屈從,橫刀自刎于河南偃師,500徒屬隨跟著自刎以殉之,田橫的氣節感天動地,屢被后世文人墨客贊嘆吟詠。西漢御史大夫、經學大家(倪)寬,元代散曲名家楊朝英都出自本地。在民間,還廣泛流傳著趙匡胤在此地憑神力扳倒水井解大軍之渴等傳奇故事。
在近現代,有京漢鐵路總罷工的重要組織和領導者史文彬、抗日英雄孫健萍、韓子橫等無數可歌可泣的革命英烈。在當代,又涌現出了原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副主任張承先,原南京軍區政委劉安元,中紀委委員、廣州軍區紀委書記王同琢,美學家周來祥,畫家乍啟典,作家邵永勝,全國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受到過江澤民總書記接見的科技練兵好戰士立洪濤,武警全國十大衛士之一的王俊剛等一些著名人物。一輩輩彪炳史冊的仁人志士,影響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高青人努力創造,拼搏創新,奮勇爭先。
風土人情
相見禮:清末民初,一般下級見上級、百姓見長官、晚輩見長輩或“過年”時均行跪拜禮。平輩人見面拱手,子女見長輩須作揖道福。20年代后,除祭祖拜神行跪拜禮外,均行鞠躬禮;軍人、學生行舉手禮。近年來,兩人見面拱手作揖仍有行者,但多是見面握手。
迎 賓:賓客登門,要迎出門外,握手問好。入室要先賓后主,讓客坐于上首,主人陪坐下位。招待煙茶要雙手奉送。臨別要送出門外,握手道別,說“再見”、“再來”或“慢走”。
路遇親朋:要先點頭招手致意,再趨前握手(握手前要摘手套),詢問寒暖,臨別道“再見”。
就 餐:長者或客人居首位,其他人從下坐。宴席陪客城市男女可同席,農村一般只能男陪男賓,女陪女賓。敬酒當起立,雙手捧杯。
乘 車:先下后上,入座時客先主后。向陌生人詢問,舊時城區多稱“先生”,農村亦有稱“三哥”者(臨淄稱“二哥”被視為罵人)。建國后多稱“同志”、“師傅”。
求 煩:求人幫忙道“勞駕”,使人讓路稱“借光”,托人辦事道“謝謝”,妨礙別人當稱“對不起”,借人東西送還時要致謝,農村中借人水桶者,送還時還要帶上一桶水。
串 門:一般要扣門而入,不得無聲闖入。農村串門須先在院中打招呼方可入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