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縣位于長治市東北部,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是山西省的“東大門”,素有“三省通衢”之稱。縣境東西寬約22.2公里,南北長約50公里,國土面積1101平方公里,總人口15.7萬,其中農業人口近13萬。縣政府駐黎侯鎮�,F轄5鎮4鄉251個行政村。黎城是塊“風水寶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經濟繁榮、前景美好。
行政區劃
黎城縣轄5個鎮、4個鄉:
鎮:黎侯鎮、東陽關鎮、上遙鎮、西井鎮、黃崖洞鎮
鄉:西仵鄉、停河鋪鄉、程家山鄉、洪井鄉
歷史沿革
黎城,春秋為黎侯國。漢、三國迄兩晉,為潞縣也。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廢潞縣,置刈陵縣,縣冶設于今李莊鄉古縣村,為黎城境內建縣之始。隋開皇十八年(958),更名黎城縣,此為以黎城名縣之始,從此與潞城各自為縣。唐初,先屬韓州,后屬潞州,隸屬河東道;天二年(905)改為黎亭縣。五代唐復為黎城縣。宋屬河東路潞州,天圣三年(1025)遷縣城于原縣治東南4公里的白馬驛,即今縣城;熙寧五年(1072)并入潞城縣;元右元年(1086)復置黎城縣,自此縣名歷代不改。金屬河東南路潞州,貞三年(1215)升涉縣為崇州,黎城屬之;貞右四年(1216)崇州復為縣,黎城仍歸潞州。元屬晉寧路潞州。明代中前期屬冀南道潞州,嘉靖八年(1529)升潞州為潞安府,黎城屬之。清屬冀寧道潞安府。
1912年(民國元年)廢府,以道承省統縣,黎城屬冀寧道。1930年(民國19年)廢道,直隸于山西省政府。1937年(民國26年)山西確立專署 ,署黎城屬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40年(民國29年)將三區偏城、宇莊等54村劃出,設立偏城縣。1941年(民國30年)9月1日,晉冀魯豫邊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太行行署四專署。1943年(民國32年)10月31日,為適應抗日斗爭形勢需要,為黎城為黎城,黎北兩縣;1945年(民國34年)11月5日復合為黎城縣。1948年(民國37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屬太行三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恢復山西省建制,黎城屬長治專區。1959年1月長治專區改為晉東南專區,1979年改為晉東南地區行政區署,黎城仍為其屬縣。1985年4月30日,國務院撤銷晉東南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黎城劃歸長治市管轄。

黎城縣風光
氣候特點
黎城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象,為半濕潤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熱而多雨,秋季有時澇有時旱一般比較涼爽。
1、氣溫 歷年平均氣溫10.7℃,最熱月為7月份(歷年平均23.6℃),最冷月為1月份(歷年平均-4.3℃);歷史極端最高氣溫39.3℃(2002年7月15日),歷史極端最低氣溫-22℃(1972年1月28日,2002年12月26日)。氣溫的全縣分布主要受地形影響,等溫線的走向與等高線的走向基本一致,最暖的地方為清泉、漳河沿岸,最冷為樟樹垴。
2、降水量 歷年平均降水量519.0mm,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最高年760mm,最少年僅有340mm。年內分布亦不均,主要降水集中在7、8、9三個月,占到全年降水的60%以上,日最大降水量108.2mm(1996年8月4日)。降水量的區域分布為:降水量由北向南遞增,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降水量也隨之增大,山區比平川年降水量偏多100mm左右。
3、其它氣象要素 歷年平均無霜期184天,最多風向為東北風(NE),最大積霉深度22cm,最大凍土深度60cm,全年平均大風日數為8天,歷年平均日照時數2548.5時。
4、主要氣象災害 干旱是影響該縣農業生產的最大自然災害,群眾中有“十年九旱”的說法,春旱幾乎年年都出現,只是程度不同,較為嚴重的春旱平均一年半一次,伏旱平均二年半一次,其次氣象災害是干熱風、冰雹、大風、雷電等。
地形地貌
黎城縣位于太行山東翼南段,屬黃土高原一部分,以中等構造剝蝕侵蝕山地為主。境內群山起伏,溝壑縱橫,系復雜的山脈盤結而成�?v觀全縣,四面環山,中間低凹,山多川少,地形復雜,是太行山中的一個小型山間盆地�?h境內西北高、東南低。最高的全榆洼頂,海拔為2020米;最低的黃崖洞鎮清泉村清漳河谷地,海拔為622米;縣城海拔為750米;全縣平均海拔800米。全縣山區約占總面積的58%,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1%,平川約占總面積的11%。
山地地貌:分布我縣西北部,海拔1212--1560米,相對高差在1000米以上。山體主要由石英砂構成。山嶺頂部及緩坡上覆蓋著深淺不均的黃土。該區山峰突起,地形險要,雄偉壯觀。黎城縣較著名的大山有76座,縣境東部有東大寨腦、大雨槐腦、馬鞍山等18座,以東大寨腦為最高,海拔1,360米;南部有瓜皮嶺、洪山、桃兒山、東向交等4座,以東向交為最高,海拔1273.5米;西部有全榆洼頂、馬爾背、廣志山等20座,以全榆洼頂為最高;北部有黃巖腦、牛王盤、板山等34座,以黃巖腦為最高,海拔2008.5米。境內諸山,均屬太行山的余支。
丘陵地貌:主要為邊山殘存的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分布于山地和山間盆地的過渡地帶,海拔560--970米,相對高差200米左右。丘陵區黃土覆蓋深厚,坡度較大,森林覆蓋較差,故侵蝕嚴重,溝壑交錯,梁峁縱橫。
河谷平原地貌:分布于源莊、南委泉、西井、東崖底以及平頭、上遙、西仵、程家山等鄉(鎮)的河谷地帶。海拔560--770米。由于河谷狹長坡度大,三級階地和洪積扇發育不好,一級階地分布較為普遍,是河谷地貌的主要單元。
資源豐富
全縣總土地面積1665987.8畝,其中耕地面積300564.2畝,園地面積31585.9畝,林地面積422911.3畝,牧草地面積347769.2畝,建設用地面積74781.4畝,未利用地面積410284.8畝。全縣土壤劃分為二個土類(褐土、草甸土),三個亞區,20個屬,59個土種。其中以 褐土為最多,占總面積96.8%, 遍布在全縣各鄉鎮。其次是草甸土,占總面積的4.3%, 分布在清漳河、濁漳河及其支流兩巖的河漫灘和一級階地上。
現發現各類礦產21種,探明儲量的5種,礦種多、儲量大。在各類礦產品資源中,鐵礦優勢最為突出,探明總儲量為1.03億噸,保有儲量為9500萬噸,名列全省第六、全市第一;該縣人均占有鐵礦650噸,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6倍;鐵礦主要產品精礦粉硫磷含量低,品位可達72%以上,僅次于瑞典,被譽為“黑色金子”。除此之外,還蘊藏著豐富的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其中,硅礦儲量5億噸左右,白云石儲量5億噸左右,鉀礦儲量5億噸左右,石膏礦儲量5000萬噸。其它磷礦、大理石、石英礦等礦產資源富集。為該縣工業特別是礦產冶煉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保證。
黎城縣主要河流有海河流域的濁漳河和清漳河,分別從南北由西向東過境,以橫嶺為界,流入濁漳河的有平頭河、中莊河、原莊河、小東河,流入清漳河的有龍王廟河、大南河、白寺交河、南委泉河、柏官莊河、源泉河、香爐交河。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7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3851億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儲量0.97億立方米,重復水量為0.88億立方米。
經濟發展
近年來,該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發揮區位、資源、人文、生態四大優勢,大力實施“項目帶縣、工業強縣、能人活縣、環境立縣、和諧興縣”戰略,積極推進“三化”建設,地區經濟持續發展,綜合經濟實力日益增強。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8.5億元,較上年增長9.6%;財政總收入完成2.76億元,增長11%;工業增加值完成8.51億元,增長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87億元,增長 16.3%。
按照“產業為要、規劃為先、重點突出、全面推開”的原則,以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強力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培育主導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以核桃為重點的干果經濟林、以尖椒為重點的經濟作物、以黨參為重點的中藥材、以奶牛為重點的畜牧養殖四大主導產業。新上了三泰科技萬噸山杏仁深加工、陽關生物蛋白5萬噸飼料加工及萬頭養殖等一批農副產品加工項目,新組建農戶公司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49家,初步形成了“縣有戰略,鄉有規劃,村有產業,戶有項目”的農村經濟發展新格局。二是完善村鎮規劃,彰顯農村特色。嚴格堅持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彰顯地域特色,對具有濃厚地方特色、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村莊,實施保護性開發和改造。三是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生活條件。大力實施街巷硬化、街道亮化、庭院美化、環村綠化和沼氣建設工程,全力推進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文化科技活動室、衛生計生服務所、休閑健身場所、便民店和標準化小學建設,不斷夯實農村發展基礎。四是加強教育培訓,培育新型農民。依托農廣校、職業中學等培訓基地,大力開展“溫暖工程”和“陽光工程”,對農村勞動力進行知識和技能培訓,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目前已培訓8000人。
堅持以工業新型化為方向,把傳統產業新型化和新型產業規�;袡C結合起來,一手抓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型產業的培育壯大,扎實推進工業強縣進程,努力實現縣域經濟在總量、效益、實力上的快速提升。一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鐵”字號產業是我縣的傳統支柱產業,近年來,依托礦、延伸礦、超越礦,圍繞培育壯大礦山、鋼鐵、鐵合金、電石、焦化等支柱產業,引導企業強強聯合、聯營掛靠、股份合作,積極走內涵式、集約式發展的新路子,提升工業經濟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二是加速發展新型產業。依托鐵礦、硅礦等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粉末冶金、聚合鋁、橡塑磁粉、工業硅等新型材料產業,積極打造全市新型材料工業基地。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依托太行鋼鐵公司,延伸煉鐵—煉鋼—軋材產業鏈條;依托粉末冶金公司、長福礦業公司、山西國磁公司,延伸原礦開采—精礦粉生產—還原鐵粉—粉末冶金壓件(橡塑磁粉)產業鏈條;依托容海裕豐公司、晉能鐵合金廠,延伸硅礦開采—硅鐵、電石—硅錳合金、鉻鐵產業鏈條;依托長福焦化煤氣公司,延伸煤炭—煉焦—煤化工產品產業鏈條,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做精做細下游產品,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
城鎮建設
近年來,以塑造良好對外形象、構建招商引資平臺、創造最佳人居環境為目標,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高效益運作,積極鞏固國家衛生縣城和全國文明城鎮成果,不斷加快城鎮特色化進程。按照“北擴東延南進西連”的縣城發展思路,繼續完善實施“東居西貿南園北政”的縣城總體發展規劃,重點鋪開了黎侯大道拓寬改造、縣城集中供水、供氣等多項重點工程,進一步拉大縣城框架,提升承載服務功能,提高輻射帶動能力。因地就勢,建設植物園、水上公園和民俗文化園,積極創建國家園林城,建設外城具有現代氣息、內城具有古黎文化特色的優美縣城。
突出抓好生態旅游。聘請上海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制訂了全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勘測了黎城旅游環行路,明確了“五線十溝”旅游開發重點,致力打造顯山露水的“太行風光百公里畫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鋪開了縣一中教學樓和公寓樓、二中教學樓建設,啟動了職業中學教學樓建設,對全縣156所中小學實行遠程教育網絡建設,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更加注重衛生工作。對8個鄉鎮衛生院進行改擴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規范,農民健康普查活動深入開展。全面完善社會保障。進一步健全了城鄉低保制度,拓展了低保范圍,全縣2700余人享受城鎮低保,4000余人享受農村低保和特困救助,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離退休人員的養老保險金、下崗失業人員的失業保險金均做到了按時足額發放。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完成了三級標準化環境監測站建設,積極推進“藍天碧水”工程,縣城大氣環境質量二級以上天數比例達到85%。努力維護和諧安定。開展了非煤礦山、建筑施工、道路交通、食品衛生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專項治理行動,建立健全了安全生產的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體系;深入開展了整治非法用工和打擊“黑磚窯”專項行動;加強了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有效打擊了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全縣呈現出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文明和諧的良好局面。
交通事業
近年來,黎城縣始終著眼于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以公路建設為主的“三步走”戰略,五年邁出了三大步,構筑起了以高速公路國道為主干線、縣鄉公路為支線、村村通水泥路縱橫交錯的出境跨區大交通網絡。全縣境內公路里程總計為1069.8公里,其中國道98公里,高速公路26.8公里,縣道105公里,鄉道190公里,村道660公里。特別是長邯高速公路西接長太、長晉高速公路,東連邯鄲京深高速交匯點,是我省重要的出境公路之一。
2001年以來,黎城縣在全省率先實施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在全市率先實施了“村村通”班車(公交車)工程。截止目前,全縣共完成通水泥路村249個,通村水泥路(油路)總里程達到890公里,全縣99%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鄉鎮通車率為100%,行政村通車率為99%以上,使農民群眾出行更加方便。
“十一五”期間,黎城縣將修建公路里程500公里,總投資22388萬元。工程全部實施后,全縣公路將全部等級化,路面全部高、次級化,形成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為重點,構建“十個大循環,十條出境公路”的路網新格局。
衛生事業
該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33所,其中縣直單位5所,鄉鎮衛生院及分院16所,村衛生所312所,個體診所8所�?h級醫療衛生單位中,縣人民醫院為二級乙等綜合醫院、縣中醫院為二級甲等中醫院。鄉鎮衛生院中,東陽關鎮中心衛生院、西井鎮中心衛生院為一級甲等衛生院;上遙鎮中心衛生院、南委泉衛生院、黃崖洞鎮中心衛生院為一級乙等衛生院。
近年來,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以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標,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要求,緊緊抓住我縣被列為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的大好機遇,著力改革農村衛生體制,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構建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各醫療衛生單位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廣大農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受到了農民群眾的廣泛好評。
通信事業
黎城網通在全縣分布58個程控接入網點,全縣251個行政村百分之百通程控電話,現電話用戶突破2萬部,到達23000部;擁有技術先進、四通八達、高速率、廣覆蓋的通信基礎網絡,同時具有獨立完整的本地數字電話交換網、無線市話網和IP骨干互聯網,成功實現了由單一網向綜合網、由窄帶網向寬帶網、由電話網向信息網的轉變;小靈通業務異軍突起,寬帶業務全面提供ADSL、FTTX+LAN、WLAN等豐富接入手段,寬帶用戶、小靈通用戶迅猛增長。
基礎設施
縣城環境優美、功能齊全。 2002年,被國家愛委會正式命名為“國家衛生縣城”,中央精神文明辦授予該縣“全國文明城鎮”稱號,成為兩塊“金字招牌”。全縣郵電通訊發達,電力傳輸通達,城鄉基礎條件完備,硬件環境極佳。

黎城縣西井中學
社會事業
科技培訓每年達15000人次以上,發放科技宣傳資料4萬多份,科技培訓260余場,發揮高科技示范園區作用,努力引進試驗新品種累計達60多個。據統計,近幾年我縣先后成功轉化農業科技成果110多項,有不少已成為促進我縣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骨干品種,如日本三櫻椒、早實核桃、美國油葵等。在申報項目中,竭誠服務,嚴格把關,三年來共申報各級各類項目69個,其中報國家級火炬計劃1項,省級火炬計劃3項,省級星火計劃3項,省級農業攻關計劃1項,省級星火學校1個;申報市級火炬計劃17項,市級星火計劃28項,市級重點科技推廣計劃6項;市級農村技術承包集團項目9項,獲得省市農技承包獎、科技進步獎11項,引進科技資金125萬元。專利申報上克服困難,主動工作,兩年來成功申報專利6個。
旅游資源
黎城縣屬太行山腹地,四面環山,地形復雜。北部山區地形奇特,丹霞地貌,東南、西南部丘陵起伏,崗坡勢緩,是八百里太行雄奇風光獨特的一段,素有“太行畫廊”、“世外桃源”之稱。境內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大山有80余座,其中板山、黃崖洞、性空山、楊歧山、廣志山等較為著名。人民大會堂“山西廳”的核桃木刻“太行日出”的原景,就采自該縣板山風景區。該縣山體石灰巖壁眾多,形成了大量溶洞奇觀,已開發探明的有白云洞、礪峪洞、昭澤龍洞、白龍洞等,為我國北方之罕見。壯美的自然風光,為該縣的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資源保障。目前,該縣已經建成或正在開發的有黃崖洞、廣志山、性空山、源泉“小江南”、洗耳河、溶洞和楊歧山等七大景區。其中,黃崖洞風景區是國家森林公園、全國愛主義教育基地,是山西省十大“著名風景區”之一,是集旅游觀光、革命傳統教育為一體的理想的避暑度假勝地。
黃崖洞:在黎城縣北東崖底鎮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嶺下,面對狹長的河谷平地,面積約10平方公里,因一座海拔1600米的黃色崖壁上有一個可容百人的天然山洞而得名。這里是八路軍兵工廠舊址,也是“黃崖洞保衛戰”的戰場遺址。四周奇峰絕崖,巍峨雄渾,集太行雄奇、壯美于一體,是一處新開辟的旅游勝地。黃崖洞,陡峭的山勢,奔騰的飛瀑,蔥蘢的林木,構成了一處天然的公園。
廣志山:在黎城與襄垣兩縣搭界處有一座海拔1807米高的廣志山。廣志山俗稱廣志垴,又名中陽山�;趶V志山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解放以后,黎城縣在這里建立了藥材場,進行經濟開發。他們種植品質優良的黨參、連翹、黃芪、柴胡等數十種名貴藥材;還飼養著許多活潑可愛的梅花鹿,鹿兒活蹦亂跳,煞是好看。
老君廟:在廣志山翠松之間,掩映著一座千年古剎---老君廟。老君廟始建于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是上黨地區員古老的寺廟之一。供奉的乃是道教鼻祖、曾將孫悟空煉成鋼筋鐵骨、火眼金晴的太上老君。老君廟在古時曾是一座雄偉壯麗的建筑:前后三殿,一殿更比一殿高。大殿懸梁挑角,雕梁畫棟�?上昃檬�,現僅存梳妝樓、戲樓和廂房數間。
城隍廟:座落在縣城河下街,坐北向南。該廟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年)。城隍廟將門作樓,系三層重檐,故俗稱三節樓�,F存建筑主要有門樓和正殿。門樓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屬明代風格。臺基呈長方形,長18米,寬12米臺高2.35米。 門樓正中橫掛一匾,上書“群峰環翠”。屋頂形制為三層重檐歇山頂。正脊、吻獸、垂獸、戧脊獸、套獸,均為黃綠相間琉璃造。山花出際施博風板,懸魚作卷云如意式 斗拱均為五鋪作雙下昂。用材粗壯宏大,巍然壯觀,為黎城古建筑之冠。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六椽伏前后接乳,通檐用五柱,基本上為現代風格,臺基邊長18米,呈正方形,臺高1.37米。 殿內一排前金枝,屋頂形制為懸山頂,正脊、吻獸均為黃綠相間琉璃造,斗拱均為五鋪作雙下昂,威嚴肅穆。
文化底蘊
黎城縣歷史悠久。當前發掘的“靳家街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新石期時代就有人類在黎城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歷史長達2700多年,留下了眾多人文景觀。女媧補天、蚩尤爭天、許由洗耳、燕王爭雄、西伯戡黎等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均產生于此;嵐山夜雨、蕭寺晨鐘、壺口故關、黎侯古郭、白巖曉煙、金牙晚照、玉泉漱石、田溪洌水等“古八景”和飛閣流丹、中天落日、金牛眸月、甕廊險道、三皇遠眺、白云洞天、赤罅素湍、藍天游鴨等“新八景”交相輝映、蔚為壯觀;北齊摩巖造像、宋代文廟、元代圣源王廟、許由洗耳河、大舜井、馮奉世墓等文化古跡星羅棋布,遍布黎城大地。黎城人民民性純樸,風俗敦厚,勤勞善良,忠厚樸實。在長期的改造自然與對敵斗爭中,黎城縣人民孕育了許多留存青史、催人奮進的不朽精神。革命戰爭年代,黎城人民創造了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黃崖洞精神”,敵我傷亡6:1的輝煌戰績創造了抗日史上的奇跡,威名遠揚,彪炳千秋;和平建設年代,黎城人民創造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勇進渠”精神,建成了黎城的“人工天河”,與河南林州紅旗渠齊名;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黎城人民鑄就了不畏艱險、拼搏奮進的“礦山精神”和不計得失、甘于奉獻的“環衛精神”,在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征程上譜寫了一曲曲壯麗凱歌,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