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云縣位于山西省西北邊緣,隔古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全縣海拔在1020米——2013米之間,國土總面積1314平方公里,分四個地貌類型區,其中石山區面積148.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1.3%,土石山區面積378.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8.8%,黃土丘陵區面積473.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6%,河川階地面積314.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3.9%。氣候類型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6.1攝氏度,多年平均降水量409毫米,蒸發量1847.5毫米,無霜期119天。全縣轄3鎮6鄉,228個行政村,人口14.8萬人。
行政區劃
左云縣轄3個鎮、6個鄉:
鎮:云興鎮、鵲兒山鎮、店灣鎮、
鄉:管家堡鄉、張家場鄉、三屯鄉、馬道頭鄉、小京莊鄉、水窯鄉

歷史沿革
左云縣歷史悠久,據國內史學界對境內出土石器考證,早在10萬年前,已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且是歷代屯兵的邊陲重鎮、“兵家必爭之地”。由于我國北方在歷史上戰爭頻繁,本土歸屬政區、城邑及人口也頻繁更變,在商周時代屬冀州北部地區。春秋時為北狄牧地,名白羊地。戰國時屬趙國,置武州塞。秦代屬雁門郡。漢代始設縣,改為武州縣。晉永嘉四年(310)歸代國。北魏時隸桓州(今大同),為京都平城畿內之地。北周時地屬北朔州。隋開皇元年(581)統一中國后,改諸州為郡,地屬馬邑郡云內縣。唐貞觀十四年(640)于故云內縣置定襄縣,兼云州治,地屬云州定襄縣。五代時屬后唐,隸河東道。清泰三年(936)叛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將燕云16州割讓契丹,地屬遼。元朝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大同路。明永樂元年(1403)置大同左衛。清雍正三年(1725)九月,以北西路九堡并入,改稱左云縣。民國十六年(1927)廢道后,直屬山西省。抗戰時期,先后組建大懷左、左右涼、大豐涼左聯合抗日縣政府,隸晉綏邊區第十一行政專員公署。1940年,聯合縣撤消,復左云縣建制,屬晉西區第十一專署。1945年9月左云縣解放,屬晉綏五專署。1949年10月,劃歸察哈爾省雁北專署。1952年11月察哈爾省撤銷,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93年雁北地區與大同市合并,左云縣隸屬于大同市。
1993年至2001年,全縣設管家堡鄉、鵲兒山鎮、張家場鄉、威魯鄉、陳家窯鄉、漢圪塔鄉、三屯鄉、城關鎮、馬道頭鄉、小京莊鄉、酸茨河鄉、店灣鎮、水窯鄉、楊千堡鄉共14個鄉鎮,276個行政村。2001年撤并為現在的9個鄉鎮233個行政村。 其中:撤銷威魯鄉,其行政區域并入管家堡鄉;撤銷陳家窯鄉、漢圪塔鄉,其行政區域并入三屯鄉;撤銷楊千堡鄉,其行政區域并入張家場鄉;撤銷酸茨河鄉,其行政區域并入小京莊鄉;將原城關鎮更名為云興鎮。
氣候環境
左云縣地處黃士高原,山丘起伏,溝壑縱橫,是典型的黃土丘陵區。基本地形為東南、西北部高,中部低。大體分為4個地貌類型區,石山區占總面積的11.3%,土質山區占總面積的28.8%,黃土丘陵區占總面積的36%,河川階地區占總面積的23.9%,海拔均在1200米以上。
左云縣屬北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由于受季風和西伯利亞、蒙古高原高壓控制,冬季少雪寒冷,春季干旱多風,夏季較熱多雨,秋季溫涼氣爽。據近年氣象記載,年平均氣溫6.1 ℃ ,極端低溫為-29.5℃,極端高溫為34.5℃,日交差13.0℃。年平均降雨量399mm.光能資源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2763.8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量為1424卡/平方厘米,土地積溫2395.9度。無霜期僅為125天。封凍期一般在11月初至次年4月初,130--145天左右。
左云縣的河流屬黃河和海河兩大水系。流域面積分別為78平方公里和1236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十里河、馬營河、元子河、陳家河、大南河、大峪河、山井河、淤泥河等到8條,十里河是本縣最主要的河流,《水經注》稱武州川水,《山西通志》稱肖畫河,匯陰山、洪濤山系大小支流20余條,橫貫縣境東西,流經5個鄉鎮,在境內全長50公里,流域面積931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左云縣地處黃土高原北沿,地勢高亢,起伏較大,土地十分廣闊。全縣總土地面積1961911.8畝,人均13.88畝,其中農業人口人均凈耕地7.75畝,高于全國、全省、全市人均水平,是左云發展農、林、牧業的優勢。
全縣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4850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4226萬立方米,人境水量為340萬立方米,扣除重復計算量1786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7630萬立米,年可利用量為4600立方米。
本縣植物可分木本、野生草本植物兩大類。木本植物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兩門,有松、柏、樺、榆、楊、柳等10科,28個樹種,36個灌木種名。其中經濟林有蘋果、沙果、杏、李、梨、葡萄等。
本縣野生植物以旱生草本植物為主,由蕨類、裸子、被子、菌類等多種植物成份組成。據普查,天然野草已定為64科,216屬,300多種。其中:大黃、王不留、芍藥、黃芪、甘草、狼毒、防風、益母、黃芩、車前子、黨參、一技蒿、蒼術、菊花、蒲公英、蒼耳、苦苣、白茅、澤瀉、秦艽等40多種有藥用價值。且苦苣、大黃、甘草、狼毒等植物生長范圍廣,數量多。
左云縣以礦產特別是煤炭資源豐富著稱,而且開采條件良好,加之便利的交通,形成本縣得天獨厚的優勢。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對發展縣域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支援國家建設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經濟建設
左云充分依托煤炭資源優勢,加快“二次創業”步伐,圍繞市場導向提升基礎產業,圍繞比較優勢創新煤炭產業,圍繞潛力產品發展新興產業,縣域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6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5781萬元,同比下降20.2%;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2087萬元,同比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82393萬元,同比下降33.4%;第三產業增加值51301萬元,同比增長4.7%。全縣人均GDP為8505元。農林牧漁增加值達到12087萬元(包括農業服務業),比上年增長4.2%;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01514萬元,同比增長41.53%;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完成122508萬元,同比下降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835萬元,比上年增長6.52%,全年出口總額226萬美元;財政總收入61677萬元,為年度計劃任務的96.37%,比上年增長8.32%;一般預算收入14856萬元,為年度計劃的98.36%,比上年增長18.36%;農民人均純收入3142元,比上年增長3.6%,人民生活極大改善。
左云縣正逐步建立起以煤炭工業為龍頭,粘土加工、高低壓電瓷、機械制造、建筑材料、煤炭化工、食品加工為骨干的一批支柱產業,使全縣經濟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跨入全省富裕縣行列。1999年國內生產總值7.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87元,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有力地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向前發展。

交通運輸
交通事業穩步發展,綜合運輸能力不斷加強。2006年,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788公里,鐵路營運里程22公里,村村通公路建設完成38公里,村連村公路43.3公里,鄉村街巷硬化37.7公里,縣城二級汽車站主體結構建成,店灣、馬道頭四級汽車站建成使用。民用汽車擁有量為1578輛,全年完成客運量20.5萬人次,比上年下降32.7 %;貨運量達到23.1萬噸,比上年下降41.3 %,全年旅客周轉量3102萬人/公里,貨物周轉量2313萬噸/公里。
衛生教育
全縣繼續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科技和教育工作出現了新局面。2006年,全縣科技工作繼續以調產為主線,轉化應用農業實用新技術,深化農業區域化示范種植和拓展工業產業鏈,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經濟收益,全縣專業技術人員達到3361人,農業科技與服務單位達到20個。
各級各類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縣以“教育教學質量年”為主題,繼續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管理,民辦、公辦教育協調發展,13496名學生享受了“兩免一補”政策待遇,50名農村貧困生得到資助,中小學危房改造、學生失學、流失問題得到解決。全縣共有各類學183所。其中,普通中學15所,小學138所。公立學校入學率達到100%,初中升學率56%,高中升學率48%,高考達線率達到24.7%,本科達線率為13.3%。
衛生條件改善,鄉村衛生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計劃免疫和疾病控制工作、衛生監督和醫療救治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2006年末,全縣擁有醫院、衛生院12個,床位數379張,衛生技術人員391人,其中醫生235人。衛生防疫人數50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4.7 ‰,產婦住院分娩比例58.1%。
郵電通信事業繼續快速發展。到2006年底,全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958萬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015萬元,郵政業務總量970萬元,匯兌匯票金額合計41.28萬元,全縣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2萬門以上,本地電話用戶20016戶,住宅電話年末用戶17114戶,農村電話用戶7633戶,移動電話年末用戶21187戶,國際互聯網用戶達到998戶。全縣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14.8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