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樓縣位于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東以黃云山、石樓山為界與交口縣相鄰 ,南與隰縣 、永和縣接壤;北與中陽縣、柳林縣毗連;西隔黃河與陜西省清澗縣相望。總面積 1742 平方公里,現轄4鎮10鄉,人口9.91萬。 石樓,因縣東有通天山石疊如樓而得名。石樓縣礦藏資源較豐富,主要有煤炭、鐵礦、鋁礬土、天然氣等。由于受自然、歷史、交通等環境制約,該縣工業基礎較為薄弱,主要工業有水泥、化工、五金、農機修配、采煤、磚瓦等。
行政區劃
石樓縣轄4個鎮、5個鄉:
鎮:靈泉鎮、羅村鎮、義牒鎮、小蒜鎮
鄉:龍交鄉、和合鄉、前山鄉、曹家垣鄉、裴溝鄉

歷史沿革
石樓縣雖偏居一隅,斗城僻壤,卻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境內 多處發現古代遺存的白灰層、火種和陶器,系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 址,表明新石器中晚期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縣內群山環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是割據稱推的軍事要地,歷史上曾置 郡設州,興盛一時。殷商時,石樓縣為讓國中心地區。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封武侯宣義為上軍候,繼而漢武帝封代共 王子郢客為上軍侯,后于境內置上軍縣,縣治設團城(遺址在團圓山 東側左家塌村,今己無存)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 ,置嶺西縣(縣 治仍在團城),兼為吐京郡治。 隋開皇十八年(598) ,始改名石樓(縣治在全縣城3 ,沿用至今。 唐武德二年(61g),縣境置西德州,領石樓、長壽、臨河三縣。后西 德州廢,長壽、臨河并入石樓縣。明改屬汾州府。
民國元年(1912),縣屬山西省府。抗日戰爭期間,縣先屬第六政治區,后屬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是第二戰區少數幾個后方基地縣 之一。1945 年9 月28 日,石樓縣人民政府在李家寨成立,先后屬晉綏邊區呂梁四專署、晉綏九專署、晉南行政公署。 1949 年10 月1 日改屬汾陽專署。1951年3 月改屬臨汾專署。1971 年三月劃歸呂梁地區至今。
氣候環境
石樓縣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脈以西、屬于黃土高原一部分。地勢東高西低,郡山連綿,地表復蓋有深厚的黃土,因受流水侵蝕、沖刷,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全境可分為山地區和丘陵區。東部山地石樓山,古稱通天山,南北走向,由許多山峰構成,姿態雄偉,因山上石疊如樓,故于唐時改名為石樓山。主峰期盤山海拔2000米,為縣境最高峰。中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四十里山和團圓山,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西部和北部及城關一帶均為黃土丘陵區,較大垣面有薛家垣、曹家垣、西山垣等,海拔均在千米以上。主要河流有屈產河,發源于石樓山西麓,從東南向西北流入黃河,兩側支流遍布縣境。東南部西部還有小蒜河、義牒河及和合河等。
石樓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為 9.2℃,一月零下7℃,七月22.7℃,年降雨量550毫米,霜凍期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下旬,無霜期180至190天。
自然資源
全縣現有耕地 42.15 萬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谷子、大豆、土豆、麻類、葵花等。
石樓縣地下礦藏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有煤、鐵、鋁、天然氣。工業有水泥、化工、五金、農機、煤、磚瓦等行業。
石樓縣山高坡陡,道路崎嶇,交通不便。以縣城為中心通往霍縣的干線公路,是石樓縣對外交通的主要通道。另外通往義牒、車家坡、裴溝、龍交、介板溝等地的簡易公路,連接著個鄉鎮。
土特產有紅棗、菜羊、甘草等。石樓紅棗以個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甜、能久藏而聞名,年產達3000萬斤。菜羊又稱“百葉籽羊”,個小體壯,毛細多絨,為石樓一方特產。
城市規劃
規劃形成一主兩次三片區”布局結構,心一生”即北大街沿線 以行政、商貿文娛為主的縣城綜合主中心;“兩次” 即西部新城中心 和以新建街為主的舊城中心,其中西部新城以月亮灣為中心,以文化 體育、生活居住和商貿為主,舊城中心以行政辦公、商業服務為主 三片區是指由屈產河和王村為界分割形成的=個居住片區,分別是城 北區、城南區、城西區,其中城南區是以新建街為主、屈產河以南的 舊城區:城北區是以北大街為主、屈產河以北的城北新區,城西區是以月亮灣為中心的西部新區。
總體規劃提出的城市人口概念是各項基礎設施配置的依據和基 礎數字。規劃中所預測的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或者相當于居住在城區 內,享用和消耗城市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的人口總數。它不僅 包含城區中的非農業人口數,還包括居住在城區范圍內的農業人口數 和暫住人日數。 根據對現狀城鎮人口的調查分析以及鍍石樓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 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方 的要求,對全縣人口的自然增長、機械增長及 流動人口的變動趨勢預測,預計城區2010 年總人口為3.0 萬,其中 舊城區1. 5 萬人,新建新區人口1. 5 萬人,2020 年總人口為4. 5 萬 其中舊城區1. 5 萬人,新建新區人口3. 0 萬人。
現狀縣城建成區城市建設總用地為211. 7公頃,人均建設用地為 81.7平米,規劃遠期城市建設總用地為520. 6公頃,人均建設用地為104.1平米。

石樓縣紅軍東征紀念館
文物古跡
石樓縣文物古跡與革命遺址眾多,有古遺址11 處、古墓葬各處、 古建筑33 處、近現代革命史跡5 處,紀念建筑1 處、石刻及其他4 處。其中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8 處,包括國保單位1處(興東垣東岳廟) , 省保單位2 處(殿山圣母廟、下河仁泉寺) 。
石樓縣出土文物之多之珍貴,為史學界所公認。在縣境中部和西 部發掘的新石器遺址3 處,商代墓葬7 處、周代墓葬和漢代遺址、宋 代“漏澤園”各1 處,還有零星出土文物,有陶器、陶棺、石器、國 器、金器、表銅器、貝幣、布幣等近300 件,這些文物大批調往國家 和省、地博物館,留縣收藏的尚有67 種,130 件。最珍貴的文物為 現存于國家博物館的商代青銅酒器龍紋觸一件,為全國孤品。
石樓縣古建筑遺存不多,但頗具特色。東岳廟位于縣城東北95 公里處的龍交鄉興東垣村北垣上,是一座規模頗大的古廟宇建筑,為元代遺物。廟宇坐西向東,占地約 2800平方米,大小殿宇共有28 間。始建于金代,重建于明代,為傳說中東岳大帝黃飛虎的行宮。殿內有情同治五年彩繪壁畫,仍保持了 金代建筑藝術的特色。 殿山圣母廟與元代戲臺: 坐落在縣城西南80 華里的張家河村南 的殿山塬上。廟址坐北向南,其元代戲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戲臺建筑 之一,是目前已知的元代戲臺中最小的實例。戲臺為單檐歇山頂,內 頂為“八卦串頂”,梁架結構設計精巧,立柱斗拱承托屋檐。近年曾 慕仿原樣重新翻修。 四照樓: 是縣城的古樓,矗立在縣城內古樓街交接處。為明代木 結構二層建筑,底部未做根基,僅用16 根粗短木柱分四組支撐樓體, 故有 “無根樓” 之稱。 郝氏府邱: 位于義碟鎮西邊一條山梁的前端和兩側山谷之間。系清代道光年間由特授奉直大夫、華州知府郝升榮奉敕命建造。整個建 筑群隨山起勢、設計巧妙、布局嚴謹、雄偉凝重。各大小院落呈現“風 凰展翅”的模式。其中作坊院,仝0孔窯洞,分設槽坊、粉坊、磨房 彈花辮氈坊等,為偏遠山區封建莊園建筑的一大特色。
石樓縣還是革命老區。從三十年代開始就是紅軍興起和活動的地 ,有偉人留下的足跡,有英雄誕生之地,有解放后修建的烈士亭、烈士墓、紀念館,流傳著動人的革命故事,是德育教育的好基地。其中位于縣城的紅軍東征紀念館占地11000 平方米,建筑面積1100 平 方米,展示有紅軍東征盛事的歷史照片、實物,和江澤民題寫的“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紀念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