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陜西 >> 安康市 >> 鄉鎮介紹 >> 紅軍鄉 |
![]() |
紅軍鄉 |
紅軍鄉位于旬陽縣東北部,鄉政府駐地林家坪,距縣城約103公里。紅軍鄉南與旬陽縣雙河鎮相鄰,西與陜西省鎮安縣接壤,北與湖北省鄖西縣交界,屬兩省三縣交匯處。轄9個行政村63個村民小組3328戶12639人,民族分為漢族和回族,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9.9%以上。 行政區劃 轄豐積村委會,紅軍村委會,中灣村委會,周家河村委會,莊院村委會,茨坪村委會,柳樹村委會,廟灣村委會,上馬村委會 地理環境 紅軍鄉氣候屬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帶,一年四季分明,降雨受季風影響,多雨季節集中在夏末秋初的七至十月。紅軍鄉總面積約155平方公里,地形多為溝岔、中山,屬南羊山槽形谷地,南北兩側高,平均海拔700米左右,最高海拔2100米(南羊山頂峰),地表森林草地覆蓋率73%。發源于上馬村的竹筒河、莊院村的圣駕河將紅軍鄉分為三嶺兩岔,形成比較獨特的地形。 優勢資源 紅軍鄉是重要的汞銻礦產地,素有“中國汞都”之稱,其儲藏量位于亞洲第一,儲量136萬噸,汞金屬含量7258.44噸,銻金屬量25705.16噸,除汞銻資源外,還廣泛分布著黃金礦化體及富含鎂金屬的白云巖礦帶,黃金遠景儲量大于2噸,含鎂白云巖礦體規模巨大,儲量大于1.0億噸,極具開采價值。 青竹、黃姜又是我鄉的主要經濟支柱之一,青竹、黃姜在我鄉廣泛種植,竹子不僅是人們生活的必須品,又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竹筍又可做營養豐富的食品。黃姜又是一種名貴中藥材,青竹、黃姜迅速在我鄉推廣開來,全鄉現擁有青竹2000多畝,黃姜3700畝。 畜牧、蠶桑業是紅軍鄉人民的一項傳統產業,自古至今都非常重視,隨著天然人工草場的不斷擴大,規模化養羊、養豬、養牛迅速推廣開來,迅速掀起飼養專業戶250余戶,建立起標準化養舍,規模正不斷的擴大,全鄉生豬存欄9000多頭,出欄7000多頭,實現全鄉人均一頭羊。 林業資源極其豐富,林種分布繁多。全鄉天然林15.7萬畝,森林覆蓋率73%。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多為松、杉、柏等用材林,600-1000米多為竹、核桃、板栗、水果等經濟林和以樺為主的薪炭林。 礦產資源 該鄉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據地質部門勘測,在位于蔡家嶺和南羊山一帶有汞銻、金、鐵、氧化鎂等礦藏。素有“中國汞都”美稱的青銅溝汞礦位于紅軍鄉的廟灣村,探明汞銻礦石儲量136萬噸,汞金屬量7258.44噸,銻金屬量25705.16噸。現保有礦石量68萬噸,汞金屬量3000噸,銻金屬量12000噸。此外,礦區尚存未開采但已探明的小溝汞銻礦帶,該礦帶保有汞金屬儲量:742.78噸,銻金屬:1161.95噸。汞品位:0.105~1.703%,銻品位:0.1~9.59%。鄉內有汞銻開發企業兩個,分別為陜西汞銻科技有限公司和旬陽縣金鑫礦業有限公司,企業年產值約1.2億元,上交國家稅金800余萬元。 農業資源 總耕地面積23121畝,其中水田1635畝,天然林15.7萬畝。當地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玉米、土豆、黃豆、紅苕等,地方特產主要有甜桿酒、板栗、核桃等,孕育著金雕、錦雞、林麝、竹雞、兔、獾、野豬、鹿、羚羊、羚牛、果子貍等多種野生動物和金銀花、天麻、柴胡等名貴中藥材。紅軍鄉以境內紅軍烈士墓而得名,是全國唯一以“紅軍”命名的鄉鎮,解放前屬四行鄉第二保;1950年組建為豐積鄉;1958年改稱紅軍公社;1984年更稱紅軍鄉;1996年10月鄉鎮機構改革將圣駕、竹筒二鄉并入紅軍鄉。 鄉域經濟 近看來,紅軍鄉緊抓西部大開發的機遇,積極實施退耕政策,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大力開展產業調整,以“竹、姜、桑、二花”的種植為主導,產業發展按照低潮發展,高潮受益的思路,黃姜留存面積達3700畝,緊抓3785畝桑園的管理,成立了蠶桑合作社,推廣科學養植方法,形成技術、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年發種量達1800余張,產量近60余噸,直接經濟收入約90萬元,同時不斷推廣優良良種二花的種植。在畜牧業發展過程中,自給自足的飼養方式,按人工種草、舍飼圈養、家畜存欄近1900余頭,實現人均一只羊,戶均一頭牛,出欄一頭豬。培育大戶近76余戶。青竹產業依托天然林保護工程,合理改造老竹園,新增竹園8000畝。為了不斷提高農民收入,通過政府引導,能人帶動不斷做好做強勞務輸出的力度,僅2004年度勞力輸出就達2900余人次,帶回資金1300余萬資金,人均純收入近1700余元。 規模企業、個體戶發展迅速,其中金鑫礦業和陜西省汞銻科技旬陽分公司年營業收入就達3500余萬,個體戶現發展到340余戶,這些工業、企業、個體戶又帶動全鄉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基礎設施 紅軍鄉的基礎設施基本趨于完善。有裝機容量為500千瓦的小型水電站兩個,全鄉高低壓輸電線路357桿公里,通電農戶達90%以上;全鄉鄉道13公里,縣道26公里,村組公路58公里,交通網絡涵蓋全鄉主要村組,于1998年提前實現村村通公路的目標;建設有竹筒、紅軍兩個程控電話端局和移動、聯通兩個通訊網站,擁有500余電話用戶和300余手機用戶。 近年來,認真實施產業富民、產業富鄉工程,大力發展“姜、桑、畜、竹、礦”五大主導產業。目前,已栽植桑園3785畝、年均養蠶2000張,黃姜3700畝,實現了人均一頭畜,興竹8000余畝,中型礦產企業兩個,截住止2003年底,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1014萬元,財政收入130萬元,農民人均占有糧食350公斤,人均純收入1480元,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富民強鄉進程加快。紅軍鄉 淳仆敦厚、熱情好客的紅軍人民熱忱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到紅軍觀光旅游,開發資源,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老區。 旅游品牌 在陜西省旬陽縣東北部與湖北省鄖西縣、陜西商洛鎮安縣接壤的潘家河上游有一個名為“紅軍”的鄉,是全國唯一以“紅軍”命名的鄉鎮。它以境內兩位紅軍烈士墓而得名,現轄區面積155平方公里,有9個村63個村民小組3206戶12189人,總耕地面積23121畝,森林覆蓋率78%。紅軍鄉解放前屬四行鄉第二保;1950年組建為豐積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將豐積鄉改名為紅軍人民公社;1984年更稱紅軍鄉;1996年鄉鎮機構改革時,將原潘家河上游的圣駕鄉、竹筒鄉并入紅軍鄉。 紅軍鄉在革命戰爭年代,革命先輩和英烈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為后人留下了一大筆永遠值得學習和傳承的偉大精神,也為紅軍發展紅色旅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發展紅色旅游,對于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增強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帶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以紅軍烈士紀念館主為的紅色旅游開發和建設有利于鞏固教育基地成果、促進旅游事業的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的繁榮穩定。可以大大改善紀念館的接待容量,美化、凈化紀念館周邊環境,提升紀念館宣傳教育與旅游地位,充分發揮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的功能,激發黨員干部群眾和廣大青少年及游人的愛國主義熱情,鼓舞人們發揚紅軍精神,教育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激發人民群眾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的斗志,使紅軍鄉這一全國唯一以“紅軍”命名的鄉和“紅軍老祖”這個特色旅游資源品牌得到進一步發揚廣大,成為全縣紅色旅游的一個拳頭產品,為人民群眾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的活動場所,同時可強力帶動當地紅軍紀念品加工業和服務產業的發展,提高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增量,培育當地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使旅游產業成為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又一項重要產業;增加就業崗位,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勞動就業,帶動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社會繁榮與穩定。 招商引資 據地質部門勘測,在位于蔡家嶺和南羊山一帶有汞銻、金、鐵、氧化鎂等礦藏。素有“中國汞都”美稱的青銅溝汞礦位于紅軍鄉的廟灣村,探明汞銻礦石儲量136萬噸,汞金屬量7258.44噸,銻金屬量25705.16噸。現保有礦石量68萬噸,汞金屬量3000噸,銻金屬量12000噸。此外,礦區尚存未開采但已探明的小溝汞銻礦帶,該礦帶保有汞金屬儲量:742.78噸,銻金屬:1161.95噸。汞品位:0.105~1.703%,銻品位:0.1~9.59%。已探明的黃金儲量大于2噸,含鎂白云巖礦儲量大于1.0億噸,極具開采價值。 紅軍鄉因長眠于九龍山下碾子溝內的兩位紅軍烈士而得名。一九三五年,紅七十四師六路游擊師轉戰途中,特務隊十四名戰士同四百多名敵人浴血奮戰,指導員高中寬和尚班長壯烈犧牲。為紀念兩位紅軍烈士,當地群眾暗地里修墳、立碑、建廟、塑像,并在家里堂屋供奉紅軍烈士牌位,尊之為“紅軍老祖”。旬陽在解放后修建了紅軍烈士紀念館,立起了烈士紀念碑,重新整修了烈士墓,收集了紅軍標語、革命歌謠、紅軍遺物等彌足珍貴的百余件革命文物。青山埋烈士,綠水伴英靈,方圓百里群眾成群結隊到紅軍墓前祈求“紅軍老祖”賜福保平安,全國十多個省市游客千里迢迢慕名前來拜祭紅軍老祖,當地機關單位自覺組織前往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是陜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紅軍青山白云綠水藍天,生態旅游風光無限,紅軍境內靈山秀水、密林叢生、氣候宜人,鳳凰山、大華山、九龍山,聞名遐爾;竹筒河、圣駕河、潘家河,水流涓涓;娘娘洞、白龍洞、朝陽洞,洞洞各異;石人、石馬、石鼓,奇石嶙峋;更奇的有塊天然石墩,形如中國疆域版圖,且有兩條石紋恰似長江和黃河嵌入,被稱為“中華地圖石”;張家花房等四處清代民居建構精美,神秘莫測,獨有明顯的長江流域楚文化特色,對開展漢江流域建筑史和民族史等研究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紅軍林業資源極其豐富,林種分布繁多。全鄉天然林15.7萬畝,森林覆蓋率73%。山青水秀自然環境優美,是旅游、避暑、休閑的好去處。 開發中藥材。紅軍獨特的氣候條件適宜中藥材的生長,而且藥材的可用成份高。目前農戶已經人工種植的有金銀花、薏米、柴胡、黃姜等,繼續開發種植大有文章。 紅軍紀念館園區 “紅軍紀念館園區”建設,倍受省、市、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早在一九七七年四月二十五日由陜西省文物局撥專款修建紅軍紀念館。建紀念碑一座,展廳140平方米,宿辦樓180平方米,水塔一座,林園16畝,現已綠化,重新整修兩烈士墓,立墓碑和拜臺,征集紅軍標語、歌謠碑刻136幅,有毛澤東、周思來、蔣介石對陜南部置的電文復制石碑;有李先念、汪峰、陳先瑞、程子華題詞的復制石碑;收集展出百幅紅軍老祖的故事連環畫,紅軍用過的遺物十三件;畫家范道成的“紅軍走過的路”畫冊等革命遺存。一九九六年、二000年、二00四年先后被旬陽縣文教局、團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旬陽縣中小學校德育基地”、“陜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由于該館年久失修,現已不能滿足我縣旅游業發展的要求,縣委縣政府決定重建“紅軍紀念館園區”,建成以祭奠革命先烈、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年代生活體驗為一體的紅色旅游景點及教育基地。 依據2005年9月縣政府邀請省旅游局、西北大學、陜西師大、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單位專家、領導評審的《紅軍紀念館園區建設詳細規劃》及2007年11月22日縣長辦公會議紀要精神,新的“紅軍紀念館園區”規劃用地54.7畝,生態保護地40公頃,分布項目有電力工程、給排水工程、道路廣場、火警、險警工程、衛生工程、綠化工程、環保工程、入口大門、停車場、旅游用品商店,紅星餐館、紅軍紀念碑、紀念館、展覽館、雕塑等工程,共計項目需總投資約680萬元。 園區建設投資體制,以政府投資為主,由縣政府牽頭,縣老促會、縣相關部門及紅軍鄉政府一起積極爭取省市老區建設項目專項資金及縣政府安排計劃、水利、民政、林業、農辦、城建、移民、電力、財政等相關部門對口立項資金分項包建,倡導社會援建,由縣政府、老促會牽頭組織全縣企事業單位及出外創業能人進行社會捐助;有收入的項目市場化運作。多渠道籌集,確保紅軍紀念館園區建設資金需要。 “紅軍紀念館園區”建設計劃分三年三期實施完成:第一期(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完成紅軍紀念館、紅軍紀念碑、祭祀廣場和紅軍老祖墓等主要建筑,預計投資180萬元;第二期(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主要完成基礎設施、廣場、入口大門、停車場、綜合服務中心、紅軍展覽館、雕塑等配套工程建設,預計投資280萬元。第三期(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主要完成綠化工程、環保工程、衛生工程、安全工程、道路給排水和電力電視工程等項目建設,預計投資220萬元。 “紅軍紀念館園區建設”一期工程進展順利。一是制訂了《紅軍紀念館園區建設實施方案》,并報請縣人民政府辦公室轉發。紅軍鄉成立了“紅軍紀念館園區建設領導小組”,由鄉黨委書記張靜任組長,鄉政府鄉長邱德剛任副組長,抽調相關人員為成員,組建了征地拆遷工作組和項目基建辦公室。二是辦理了相關手續①規劃設計審批批復;②項目立項批復;③城建施工報批;④征用土地報批;⑤革命老區建設資金100萬元支付手續報批,已撥50萬元;⑥8戶村民搬遷分別上報縣扶貧辦、民政局列入2008年扶貧搬遷計劃指標和安居工程項目。三是完成了紀念館園區一期施工圖紙設計,并對二期園區施工圖紙設計做了安排。四是完成了征地拆遷。園區內征用土地在原已征47.7畝的基礎上,按照《紅軍紀念館園區建設詳細規劃》補征土地7畝,包括房屋面積、附屬用地面積、林地及被征耕地面積,共計征用土地54.7畝,村民拆遷8戶30人25間,已全部達成協議。新宅基地按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征用、統一施工的原則,基礎已開工建設。五是開展了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活動。首先由縣老促會、財政、計劃、交通、扶貧辦、民政、水利、文化旅游局等單位分別對口立項上報,爭取2008年項目資金。其次是老促會會同紅軍鄉聯合印發倡議書、請柬、走訪聯絡吸納各企業、機關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贈、出資冠名以建代捐等方式支持園區的建設,目前河南靈寶外出務工老板、縣內金鑫公司、興達礦業公司、康美建司以及青銅溝汞銻科技公司和縣直部門各單位、毗鄰鄉鎮、紅軍鄉各村等籌資達萬元。六是嚴格按工程招投標程序,完成了報名、資格審查和公開招標,共有6家企業報名,旬陽縣康美建筑安裝有限公司中標承建一期工程。七是根據《紅軍紀念館園區建設性詳細規劃》的設計,請專業人士確定了紀念館座向。八是在園區內樹立《修建紅軍紀念館園區詳細規劃圖》鳥瞰圖巨型牌一個,在紅軍墓前樹立捐資助建牌一塊。并于2007年12月28日隆重舉行了紅軍紀念館園區建設開工儀式,將開工、捐資與《旬陽革命老區》一書首發相結合,激發了群眾愛家鄉、愛紅軍、打造旬陽革命老區紅色旅游景點建設精品熱情。園區的開工建設,標志著紅色旅游產業開發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