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閻良區位于西安市東北部,距離市中心50公里。全區航空工業高度發達,是集飛機設計、制造、鑒定、試飛、教學、研究于一體的著名中國航空城。總面積240平方千米/244.4平方千米。總人口24萬人(2003年)
區人民政府駐地:西安市閻良區延安街6號 郵編:710089 行政區劃代碼:610114 區號:029
行政區劃
閻良區轄5個街道、2個鎮:鳳凰路街道、新華路街道、振興街道、新興街道、北屯街道、武屯鎮、關山鎮。

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
歷史沿革
閻良歷史悠久。境內發現的康橋義和、關山城南原始社會自然村落遺址,均系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晚期遺址。春秋時期,晉國已在閻良設立“櫟邑”大城。從秦獻公十一年(前374)至唐貞觀八年(634),境地先后設置過櫟陽、萬年、異赤、師亭、廣陽、平陵、栗邑 7個縣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66年6月,閻良撤鎮建區,由臨潼縣劃歸西安市直轄;同年11月更名為東紅區。1972年東紅區更名為閻良區至今。閻良區地處渭河之濱,位于西安市東北方向40公里處,自古地靈人杰,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據《閻良區志》記載,春秋時期的晉國,早在公元前562年以前就在閻良設立了“櫟邑”大城,人口萬戶。秦獻公、秦孝公父子(公元前383年-前350年)以櫟陽(今武屯鎮)為都,開拓疆土,銳意改革,任用商鞅實行變法,為秦國統一六國鋪平了道路。秦統一六國的很多重要決策是在閻良做出的。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3年-前200年)雄踞櫟陽四載,他把統一戰爭的大本營最高統帥部扎在這里,依托地理優勢(北有山巒,南有渭河,東西關隘扼喉。進可攻,退可守,且有大片回旋余地,物產豐富,民力充沛),與項羽爭霸,創立漢朝基業,制定漢代律例,平定異姓王侯,鞏固新生政權。即使他遷都長安后,仍然對櫟陽情有獨鐘,公元前197年,將其父葬于櫟陽北塬,也就是閻良的荊山塬上。從秦獻公11年(前374年)至唐貞觀八年(634年),前后共1008年,閻良境內先后設置過櫟陽、萬年、異赤、師亭、廣陽、平陵、粟邑7個縣治,當年這里物產豐富、農業發達,交通便利,商貿繁榮。貞觀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廢粟邑縣,并入櫟陽縣。元朝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撤櫟陽縣,今閻良轄地隨櫟陽縣并入臨潼縣,至今736年。兩千多年來,在閻良這塊熱土上,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大劇,先輩們創造了閻良悠久歷史文化和物質文明。 解放后,閻良一直隸屬臨潼縣管轄。1958年,國家在閻良修建飛機制造企業172廠(現的西飛公司),為了加快172廠建設,根據鄧小平同志提議,經國務院批準,1966年8月1日設立閻良區,歸西安市管轄。
自然地理
閻良區位于關中中部偏東北,介于北緯340 35′11″~340 44′37″,東經1090 08′54″~1090 25′37″。東與渭南市相鄰;西與三原縣接壤;南以清河為界,與臨潼區相望;北倚荊山塬,與富平縣毗連。南北寬約12公里,東西長約25公里。區境最東端為關山鎮喬家村,最西端為振興街道辦官劉村,最南端為北屯街道辦橋東村,最北端為關山鎮西王村。平面輪廓略呈東西向長方形,形似臥牛,頭東尾西,轄境面積244.4平方公里。
區境內的地貌主要有平原、黃土臺塬兩種基本形態。區境位于中緯度內陸地帶,南受秦嶺山脈影響,故屬大陸性溫帶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四季干濕冷暖分明,春季溫和多風,回暖早,升溫快,易出現大風、浮塵、春旱、寒潮降溫天氣;夏季炎熱,氣溫高、日照足,雨量集中兼伏旱;秋季降溫快,較涼爽、濕潤,多連陰雨;冬季寒冷,干燥、少雨雪。
境內主要有3條過境河流,即石川河、清河、葦子河,都發源于渭北山地,由西北向東南流經境內平原區注入渭河,均屬黃河水系。 境內自然土壤屬褐土,是我國華北廣大褐土帶向西北的延伸。由于境內農業歷史悠久,在人類長期耕作熟化過程中,特別是在施加土糞堆積覆蓋下,原來的褐土漸漸演變為壚土。地貌類型的差異和水文地質條件不同,耕作歷史的長短形成了境內以壚土為主的還有黃土性土、淤土等土壤類型結構。全區土壤面積267788.4畝,占全區總面積的73%。
名稱來源
“包容大氣,精致和諧,航空興業,志在超越”這是閻良的城市精神,閻良的名稱就是“閭閻良善”掐頭去尾得來的據了解,今閻良區武屯就是秦故都櫟陽,當時櫟陽地處交通要塞,城內外百姓安居樂業,一片繁華之景,“閭閻”指的是平民生活的地方,“良善”說明了民風淳樸、安居富足,因此當時這個地方有了“閭閻良善”之稱。后來,為保留文化韻味和寓意祥和,“閭閻良善”減縮成了“閻良”。

工業經濟園區
經濟發展
經過40多年的發展,閻良已成為我國唯一、亞洲最大的集飛機設計研究、生產制造、試飛鑒定和科研教學為一體的體系最為完整的重要航空工業基地,區內有全國最大的飛機制造企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全國唯一的大中型飛機設計研究院——中航一集團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全國唯一的飛行試驗研究鑒定中心——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和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此外,區內還有100多個航空制造研究分支機構。全區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共4.1萬人,占城區人口的五分之二,其中,科技人員2.5萬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350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陳一堅)。 “轟六”、“運七”、“飛豹”、“新舟60”、“新舟600”、預警機等30多種軍民用型號飛機在這里研制生產。先后涌現出王昂、黃炳新、李中華三代試飛英雄,培養出10余名試飛專家。近幾年,閻良經濟發展較快,城市服務功能比較完備,人民生活水平較高。2004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36.04億元,增長15.2%;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62億元,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14億元,增長7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82億元,增長15.2%;城鎮職工人均收入16000余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了3422元,較上年增加399元,增長13.2%;城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關心閻良飛機城的發展,鄧小平、李先念、李富春、江澤民、劉華清、喬石、李鵬、李瑞環、李嵐清、胡錦濤、溫家寶等先后親臨閻良視察,檢查指導工作,極大地鼓舞了閻良人民,經過四十多年的風風雨雨,四十多年的勵精圖治,使閻良從一個古鎮變成一個初具規模的衛星城市。工業以軍民用飛機、汽車制造、生物提金為龍頭,形成鋁型材、 金屬掛板、基胎布、復合材料等新興材料;磁性元件、空港助航設備、變頻控制器電子工業; 棗粉、豆奶粉、甜奶粉等食品工業等產業群。農業以糧棉為主,已建成西甜瓜、芹菜、相棗、酥梨、辣椒、奶牛、鮮魚、大棚菜等農副產品基地。商貿流通,各種專業市場具備,是渭北地區的商貿中心和物資集散地。閻良城區環境優雅,道路寬闊平坦,大街小巷綠樹掩映,四季常綠,三季有花,是西安市容“十大窗口”之一。
2008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GDP)70.29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14.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34億元,增長7.9%;第二產業增加值38.61億元,增長14.5%;第三產業增加值21.34億元,增長18.6%。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GDP達到27543元,比上年增加3872元,增長16.4%,按平均匯率折算人均GDP達到3896美元。

潼關
交通情況
區內交通發達,西韓、西延、咸銅鐵路在境內交匯,有四條省級公路與外界連通,地方道路“三橫六縱”村村通油路,西安至閻良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閻良機場作為國際航空港以列入陜西省“十五”規劃。通訊便捷,萬門程控電話可撥國內外,城區住戶安裝率達80%,位于全省榜首,農村達到村村通電話。 列全省第一,數字移動通訊系統、模擬移動通訊系統及信息高速公路已開通。
醫療教育
教育:全年閻良轄區共有各類學校102所,各類教育在校學生4.24萬人。其中普通高校1所,專任教師434人,招生數2753人,在校學生7855人,畢業生2158人。普通中學 13 所,教職工1314人,招生5360人,在校生17691人,畢業生7073人;職業高中1所,教職工136人,招生1177人,在校生1862人,畢業生649人;小學60 所,教職工1183人,招生 2206人,在校生14995人,畢業生3061人;幼兒園27所,教職工521人,在園幼兒5995人。小學兒童入學率100%,普及率100%,畢業升學率100%;初中生入學率100%,畢業率100%,升學率85.4%;高中專科上線率90%。
文化:全區藝術表演團體5個,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7個。文化事業以創建省級文明城區為主題,積極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文體活動,共組織開展大型文體活動10余項。在百場電影進社區活動及農村數字電影”2131“工程中,在全區社區及農村放映電影 1160余場。加強全區文體基礎設施建設。為新興街道辦事處、鳳凰路街道辦事處、新華路街道辦事處、北屯街道辦事處文化站配置圖書、樂器、音響等器材,完成關山鎮文化站建設。建設武屯鎮廣陽村、北屯街辦李浩村等11個村及皇冠花園社區、鳳華小區、文化路社區等6個社區全民健身廣場。為關山鎮康橋村、新興街道辦事處井家村等20個農村文化室及鳳凰街道辦事處鳳東社區配備了鑼鼓、秧歌、秦腔自樂班活動器材21套;建成關山鎮關山村等農家書屋5個,并為每個書屋配置圖書1000余冊。
衛生:年末共有各類衛生機構57 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 1653 人,其中執業醫師(助理) 456 人,衛生機構床位數 1278 張。全區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達151908人,參合率98.14%。完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建設,2008年3月份完成了鳳凰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標準化建設任務,實現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覆蓋。

西安閻良航空科技館
旅游資源
閻良境內自然環境優美。城區北部的荊山塬春季花紅柳綠,金秋瓜果飄香,淳樸的農家人,可口的農家菜,趣味盎然的果蔬采摘讓人難以忘懷。
閻良旅游以航空科普游為主。國家航空產業基地、航空科技博覽館、飛機生產線、功勛飛機展覽、航模俱樂部等景點特色鮮明;飛機模擬駕駛、航模制作、試飛等令人留連忘返。
閻良文化特色宜人。閻良是黃帝鑄鼎圣地,更是秦漢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歷史故事“商鞅變法”即發生在閻良武屯鎮境內的古櫟陽城,秀麗多姿的明代古櫟陽橋、風水寶地漢代太上皇陵等均是著名的文物旅游景點。走進閻良,優雅的城市環境、文明的社會新風、和諧的文化氛圍,讓您有回家的感覺。
西安閻良航空科技館
西安閻良航空科技館位于在西安閻良國家航空產業基地核心區,建筑面積4700平方米,是目前西北最大的航空科技館,整體外觀設計為充滿動感的飛機造型,體現出現代航空產業和航空教育事業展翅騰飛的態勢。航空科技館以“放飛夢想 航空報國”為主題,集航空科技普及、航空教學實訓、航空產業宣傳介紹和航空旅游等功能為一體,成為西安閻良航空城對外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航空科技館以“放飛夢想航空報國”為主題,主要面向社會公眾傳播航空精神、航空文化,普及航空知識,是一所集航空教學、產業宣傳、航空旅游為一體的現代化航空科技館。 航空科技館分為世界航空發展史和中國航空發展史兩個專題館。觀眾可以在這里看到殲5、運5等珍貴的實物飛機,以及多個中外著名機型的飛機模型和發動機。
櫟陽遺址
古櫟陽都遺址(現閻良區武屯鎮官莊、新義、東西黨家、南丁、花劉、湯家村 戰國~漢)1963、1980~1981年勘探、試掘。面積約4.2平方公里,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500米,南北寬約1600米。城垣夯筑。南墻殘垣1640米,高0.4~0.6米,基寬6米;西墻殘垣1420米,基寬8~16米;東、北墻未見。角門址1座,西門址2座。城內道路13條,其中東西路6條,南北路7條,街寬15.7~17.7米,城內夯筑基址7處,呈長方形,最大者700米。有居住及作坊、水井等遺址15處。城東南、東北、西北為墓葬區,北城墻外還有一東西向渠道。歷年出土有鋪地磚、空心磚、繩紋筒瓦、板瓦,云紋、葵紋、素面瓦當、圓形陶水管、陶碗、盂、罐、甑、壺、缸、鬲、鼎、金餅、銅鏡、釜、鏃、“半兩”、“五珠”、莽幣、鏟、石磨、石范、石夯頭等。
古櫟陽橋
位于閻良區北屯鄉與臨潼區櫟陽鎮交界的清河上。距閻良城區7.5公里,是閻新公路一重要橋梁。據清乾隆《臨潼縣志》載:“縣北五十里清河上櫟陽橋,明總督武志望倡建”。是一青石條拱橋,堅固耐用,寬7.5米,長30米,高8米。 1994年,由陜西省公路局,在古櫟陽橋上游150米處又建一新橋。新橋長166米,寬13米,為鋼混式雙柱,八孔。橋高15米,適應閻良南向交通需求。原橋已成為閻良已文物古跡而被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