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陜西 >> 咸陽市 >> 鄉鎮介紹 >> 馬嵬鎮 |
![]() |
馬嵬鎮 |
馬嵬鎮轄20個行政村,126個村民小組,37891人,總面積46.9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5853畝,占總面積80.55%。馬嵬鎮交通發達,南靠隴海鐵路,西寶北線公路穿境而過。北于禮泉、乾縣為鄰,西于武功接壤,南通周至,距興平市區西行12公里,稱謂興平西大門。轄區三分之二在黃土臺塬,三分之一在二級臺地,地勢南低北高,海拔高度為42l—525M。 歷史沿革 地處關中腹地。東晉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朝廷委派名叫“馬嵬”的地方武官,率眾筑城,固守疆土而得名。唐景龍二年(公元708午),中宗李顯送金城公主出嫁土蕃王贊普,送至馬嵬驛,設殿帳于百傾泊畔餞別,改始平縣為金城縣,縣治遷至馬嵬。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唐玄宗西逃中,爆發震驚中外的“馬嵬兵變”,楊貴妃自縊身亡。在馬嵬這塊土地上經歷了歷史重大事件的演義,形成的古老文化、悠久歷史,使這顆古絲綢之路的璀璨明珠同現代化工業與商品化農業日趨發達為顯著特征的衛星城鎮,交相輝映,聞名遐邇。 歷史文化 馬嵬鎮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這里既有道教始祖老子傳經布道北依莽山的黃山宮,“古柏參天,泉水嘩嘩,果林遍野,山川秀麗,風景郁然”。公元前193年,漢孝惠帝來這里觀光守獵,再次撥款興建黃山宮,道教稱為“洞天福地”;又有1200年前,唐明皇幸蜀曾祈靈于黃山宮,手植一槐,后稱“太上槐”,如今仍枝葉蔥茂,蒼勁古樸,曲曲拐拐,半立半臥,狀如龍蛇伏于院內;還有在唐王朝重大歷史事件“馬嵬兵變”中,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作替罪羊被縊死草葬這里,使馬嵬從此成為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現經重新修建的貴妃墓陵園享殿,青灰色模印蓮花紋瓦構件,圖案規則,雕式有序,頗具唐代穩重、端莊、雄渾、流暢的建筑風格。亭亭玉立,低頭愁思的漢白玉楊貴妃播花雕像及仿古亭閣,在明媚的陽光下,花團錦簇,叢綠掩映,慰為壯觀,已成為馬嵬別致的景點。 經濟發展 風勁正是揚帆時。勤勞智慧的馬嵬人民,在鎮黨委、鎮政府的領導下,弘揚“求實創新,開拓進取,團結奉獻,拼爭一流”的馬嵬精神,按照“萊果富民,名牌興工,三產強鎮”的發展思路,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增創新優勢,為建設經濟強鎮做出更大貢獻! 農業產業化調整后的優勢顯著。以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為目標,全面調整和優化種植業結構。馬嵬面積遼闊,土地肥沃,寶雞峽、渭惠渠和機井群三大灌區縱灌全鎮,其中暗管輸水節灌及噴灌面積已達3715畝,素有關中“白菜心”美稱,是陜西糧食、蔬菜、雜果,畜禽等商品生產基地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北部臺塬糧果,南部塬區萊、養的區域格局。糧食復種總面積58315畝,蔬菜面積12685畝,雜果面積5551畝,農業產值達到8407萬元。 大力推進鄉鎮工業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全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堅持“大中小型一齊上,總量擴張與質量提高并舉”的原則,走出一條以私營經濟為龍頭,帶動其它各業全面發展的路子,形成了馬嵬石油助劑廠,向陽機械廠等頗具規模的化工、制造、冶煉工業體系2002年完成工業產值8026萬元,實現稅利1015萬元。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全鎮擁有初中1所,小學20所,學前班、幼兒園23處。馬嵬中學經1997年省兩基達標驗收,步入市級重點中學行列。全鎮醫療單位院、站18家,馬嵬衛生院創二甲通過市級驗收,并獲雙文明建設稱號,全鎮計劃生育率95%,出生率14‰,人口自然增長率8‰,節育措施及時率95%。郵電通訊99年底,全鎮裝機總容量2000門,實裝電話618門,全鎮20個行政村,實現村村通電話,農話普及率為每百人擁有電話1.67部。城鄉建設步伐加快。鄉鎮工農業的高速發展,帶動了小城鎮建設的步伐,馬嵬鎮地處西北交通要道,集于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又是商貿集散的載體,鎮政府先后投資15萬元實施甘露工程改善城鎮居民的飲用水條件,投資30萬元加快商貿市場、飲食市場,蔬菜市場的建設,投資40萬元用于城鎮街道的總體開發,重振馬嵬西北重鎮的雄風。 基礎設施的改善有力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在加大基礎建設的同時,鎮黨委、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鼓勵引進技術、資金、人才的有關規定》和《關于鼓勵客商來馬嵬投資興業的優惠政策》等文件,現已出現了礦泉水開發,黃山官旅游度假村開發,楊貴妃墓旅游區第三產業開發的熱潮。 紅顏成就名鎮 位于興平縣馬嵬鎮西公路北側。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受寵于唐玄宗, 745年冊立為貴妃。756年安祿山攻占長安城, 隨唐玄宗出逃。馬嵬坡兵變中,大將軍陳玄禮等協迫唐玄宗賜她自縊。現在的楊貴妃墓占地3000平方米, 大門頂額橫書“唐楊氏貴妃之墓”, 磚砌圓形墓冢前立“楊貴妃之墓”碑, 后邊高臺上立楊貴妃塑像。墓冢周圍回廊內有歷代名人題詠碑刻數十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