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陽區位于陜西省北部。東經108°58′-110°24′,北緯37°49′-38°58′。西北接內蒙古自治區,西南與橫山、米脂縣相連,東南與米脂、佳縣相鄰,東北與神木、佳縣接壤。東西最寬128千米,南北最長124千米,總面積7053平方千米。總人口46萬人(2004年)。
區人民政府駐鼓樓街道北大街,郵政編碼:719000。行政區劃代碼:610802。電話區號:0912。
行政區劃
榆陽區轄4個街道、12個鎮、12個鄉:鼓樓街道、青山路街道、上郡路街道、新明樓街道、魚河鎮、上鹽灣鎮、鎮川鎮、清泉鎮、安崖鎮、麻黃梁鎮、牛家梁鎮、金雞灘鎮、馬合鎮、巴拉素鎮、榆陽鎮、魚河峁鎮、余興莊鄉、劉千河鄉、古塔鄉、青云鄉、大河塔鄉、孟家灣鄉、小壕兔鄉、岔河則鄉、補浪河鄉、紅石橋鄉、小紀汗鄉、芹河鄉。

歷史沿革
歷史悠久沿革甚遠。早在新石器時期,這里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在這里設有上郡置所。明成化年間修筑榆林城,從此成為北方邊境的九邊重鎮之一。民國時期,陜北道設于榆林,統轄包括延安在內的23縣。建國以來,設為縣級建制,一直是榆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1988年,撤縣改為縣級榆林市。2000年,撤市改為縣級榆陽區。現全區轄24個鄉鎮、7個街道辦事處,486個行政村,總人口47.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萬人。
明正統二年(1437年)筑榆林城,明成化七年(1471)設榆林衛,經成化年間三次拓建成為現在的榆林古城。1949年6月榆林城區和平解放,設榆林市。1950年4月榆林市并入榆林縣。1988年9月榆林撤縣設市。2000年7月,榆林地區撤區建市,原縣級榆林市改為榆陽區。
自然資源
榆陽區資源富集,主要有五大資源優勢。一是土地資源廣闊。總面積70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0.28萬畝,林地494.46萬畝,牧草地328.18萬畝,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較多。二是水資源的比較充裕。境內地面年徑流量多年平均值為4.54億立方米,地下水調節儲量為7.43億立方米,全區擁有水資源量9.14億立方米。擁有中型以上水庫27座,總蓄水能力為18812萬立方米,年調水量4500萬立方米。三是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榆陽區是榆神煤田和榆橫煤田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探明原煤儲量300億噸,占預計儲量的82%,且為優質環保煤。區境西部是我國大陸上最大的整裝天然氣陜甘寧大氣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氣東輸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已建成國內最大的天然氣化工廠。區境南部有國內外罕見的精品巖鹽礦藏,氯化納含量達到95%,已探明儲量1.3-1.8萬億噸,占全國巖鹽資源的13-18%。市區的“普惠泉”和“榆陽泉”泉水,俗稱“桃花水”,為低鈉重碳酸鈣鎂型天然礦泉水。同時,高嶺土、泥炭、石油、鐵礦等資源也有相當規模儲量。四是農副土畜產品資源雄厚。榆陽區已成為陜西省第一養羊大區,養羊規模達154萬只,年產毛、絨1000多噸,麻黃梁鎮的白絨山羊基地已被農業部鑒定為優質品種繁育基地。糧食作物有3類、21種、126個品種,糧食年總產量穩定在4億斤左右。東南部山區建成的10萬畝大扁杏基地已開始進入盛果期,預計杏仁年產量可達到100噸以上。全區共有草本植物60多種,木本植物40多種,栽培作物79種,屬灌叢草原植被區。五是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榆陽區自魏置上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秦長城由東北向西南斜穿區境,境內“南塔北臺、六樓騎街”展示出塞上古城獨特的歷史風貌。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臺”的鎮北臺和全國最大的巨書寶庫――紅石峽聞名遐邇;集風景、藝術、宗教于一體的青云寺、黑龍潭、萬佛洞、戴興寺等古建筑依山居險,風景怡人。這些具有鮮明特色和豐富內涵的文物古跡與黃沙綠洲、羊群草地互相交織,呈現出一派大漠邊關的奇異風景。
經濟發展
“十五”末,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2.2億元,較“九五”末增長3倍多;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7億元,增長近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80元,較“九五”末增加了105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520元,較“九五”末增長61.3%。各項工作呈現出了跨越式發展的好勢頭。農業在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中實現了“三個轉變”。一是實現了由傳統的越墾越窮,越牧越荒的惡性循環,向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的方向轉變,林草覆蓋率達到45%以上,一個由喬灌草織造的秀美山川初現輪廓。二是實現了由以種植業為主,向種養業并重的方向轉變,羊子飼養規模已達到154萬只,生豬、籠養雞分別達到80萬頭、100萬只;大扁杏種植10.2萬畝,溫室大棚菜達到3000畝,全區“北畜南果城郊菜”的產業格局已經形成,其中高效養殖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三是實現了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向種植糧食、飼料、飼草和經濟作物并重的方向轉變,糧、經、飼種植比例高速到60:12:28,為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打好了良好的基礎。
工業在構建新的經濟體系中實現了“兩大跨越”。一是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形勢下實現了改組制和產權置換上的跨越。普惠酒業集團公司、制藥廠、人民煤礦等骨干企業,采取以強聯強、以優引優的辦法,進行合資合作改制,甩掉了包袱,搞活了機制,煥發了新的生機,已成為獨占鰲頭的重點企業。二是能源化工產業實現了由小打小鬧到大規模開發建設的跨越。全區原煤產量由2000年的78萬噸增長到了2005年的560萬噸,翻了近3番。一批以煤、電、鹽為主的產業項目正在興起,初步形成了以210國道為“軸心”、以舊榆神路和榆補路為“兩翼”的“四大工業基地”,即以國道沿線金雞灘、牛家梁鎮為主的煤電向載能工業品和化工產業基地;以魚河、鎮川、上鹽灣為主的巖鹽開發及其化工產品轉化基地;以舊榆神路沿線麻黃梁、大河塔、牛家梁為主的原煤生產基地;以榆補路沿線巴拉素、芹河為主的林紙一體化基地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相繼引進了一大批經濟效益高、發展潛力大的強勢產業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投入營運,拉動全區經濟建設邁上新的臺階,工業經濟效益逐年攀升,產銷銜接進一步趨好,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勢強勁。
第三產業在強勢經濟中快速發展。以餐飲、商住、金融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05年實現增加值25.96億元,占到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49.7%,地方財政收入的1/4來自于服務業。服務業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今日潮、銀河、天佑、三辰、金龍、四海大酒店與個體經營者的風味特色小吃,互為補充,提升了榆林飲食文化品味,在全市服務業的中心位置更加凸現。
農田水利
榆陽區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生態環境三大目標,堅持以“典型引路、示范開路、先進帶路”為治理理念,以“規劃一次搞好,措施一次到位,規模一次形成,綜合一次配套,效益一次達標”為要求,采取“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統一規劃,綜合治理,部門聯合,資金捆綁,規劃建設,整體推進”的治理模式,按照“三直一平八配套”的標準,建設農田水利。
到“十五”期間,全區累計投入資金6123.50萬元,其中國家投入1174.54萬元,區鄉兩級財政和群眾自籌投入4948.96萬元。全區累計完成治理面積600.7平方公里。其中梯田16.6平方公里,壩地9.9平方公里,水地7.6平方公里,水保林323.8平方公里,經濟林31.9平方公里,人工種草211平方公里。投入機械臺班7690個,完成勞動積累工497.5萬個,完成土石方量3395.4萬立方米,新增基本農田4.65萬畝。全區新修、加固小型水利工程1814處。其中新修764處,新建淤地壩135座,維修淤地壩650座,新打機井381眼,新修人畜飲水工程83處,解決了17241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全區已初步實現了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的建設目標。
退耕還林
榆陽區累計完成退耕還林(草)99.8萬畝,其中耕地還林草27.03萬畝,宜林荒地造林種草72.77萬畝與此同時,按照省、市統一部署,扎實穩妥地開展了退耕還林(草)政策兌現工作,每年向丘陵區4.5萬農戶兌現現金補助和管護費4324.8萬元。
實施退耕還林7年來,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一是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加快。由過去單一的農業生產結構向農、林、牧并重轉變,畜牧養殖業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由30%提高到了60%;由過去單一的種植糧食作物向糧、經、飼并重轉變,飼料飼草種植 比重有了顯著提高。二是生態環境逐步好轉。全區林草覆蓋率由工程實施前的38.2%提高到了42.7%,在工程實施區域,山上林草多了,溝底壩系多了,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整體生態狀況有所改善。三是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人均純收入由2001年的1328元提高到了2005年的2380元。截止2005年,全區退耕還林工程做到了“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

基礎設施
榆陽區是榆林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古城修復、舊城改造、新城建設大步推進,古城墻、步行街、四合院古色古香;世紀、凌霄、火車站廣場息息相綴;膚施路、鄉企城、經濟開發區各具特色。新建路、長城路、常樂路、文化路、人民路、榆陽路“四縱兩橫“的城區交通網已形成。城區道路、給排水、綠化、供氣、采曖等各項基礎設施齊全完善。小城鎮建設基本實現了“四個一”要求,即有一條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的街道;一個開放有序的集貿市場;一個能帶動區域性主導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一個能吸引群眾經常開展活動的文化娛樂場所。
有各種廣播電視臺5個,調頻發射機1臺,衛星地面接收站18座,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普及率75%。城區有線電視入戶率90%,農村MMDS微波電視信號覆蓋率達90%。
電信、移動、聯通、網通四大信息網覆蓋全區,交換機總容量達到22.12萬門,互聯網可以利用撥號、ADSL、光纖等多種方式連接上網,對溝通內外信息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交通運輸
區境內有全市最大的航空站兩個(榆林機場和鎮川機場),每日往返省城西安航班4-6班次,每日往返北京航班1班次;神延鐵路在榆林設有客運站,每日通列4趟;城內設有市 運輸公司和區客運中心兩個汽車站,連接全國各大城市、各縣區和全區各鄉鎮,榆林至靖邊高速公路與陜西至內蒙高速公路呈“丁”字形在市區交匯,210國道縱貫南北,鄉鎮油路呈輻射狀,全區公路通車里程達到3307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公路為主、鐵路為輔、航空為補充的交通運輸網。
2005年12月開工建設的榆林新機場命名為“榆林榆陽機場”,位于榆林市區西北方向,2005年2月獲得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立項批復,12月正式開工建設,工程概算總投資44648萬元,為4C等級的民用支線機場。機場跑道長2800米、寬45米,可滿足波音737和空客321及以下機型的起降。航站樓建筑面積10641平方米,擁有5個登機口、3個廊橋,設計年旅客吞吐量為35萬人次,年貨郵運量為900噸。項目總投資2.59億元,資金由國家補助和陜西省籌措解決。
2008年4月10日上午9時30分,歷經兩年多時間建設的榆林榆陽機場正式啟用并迎來了第一次航班。上午9時30分,搭載31名旅客的GS7511班機從西安飛抵榆林,平穩地降落在榆林榆陽機場 。
教育衛生
區內有大學1所,中等專業學校8所,普通中學46所(其中省市重點高中3所,示范初中4所),職教中心1所,普通小學322所,幼兒園59所,農民文化技術學校60所,其中鄉鎮農技校28所。
現有各類醫院、醫療服務機構232個,其中重點醫院5個,普通醫院5個,鄉鎮衛生院25所,防疫站11所,專科防治所1所,婦幼保健站2所,衛生監督機構2個,職業衛校2所,有病床位2135張,醫療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設施設備 日趨完善。建成全市最大的疾病控制中心。
旅游資源
得天獨厚。榆陽區自魏置上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秦長城由東北向西南斜穿區境,境內“南塔北臺、六樓騎街”展示出塞上古城獨特的歷史風貌。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臺”的鎮北臺和全國最大的巨書寶庫――紅石峽聞名遐邇;集風景、藝術、宗教于一體的青云寺、黑龍潭、萬佛洞、戴興寺等古建筑依山居險,風景怡人。這些具有鮮明特色和豐富內涵的文物古跡與黃沙綠洲、羊群草地互相交織,呈現出一派大漠邊關的奇異風景。
榆陽區是“河套文化”發源地之一,早在3萬多年前就有先民生息,在人類文明漫長的歷史進化中,這里遺存了十分豐富的文物古跡。1986年,國務院公布榆林為歷史文化名城,現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處。
榆陽區地處三秦北端要沖,既是各民族長期雜處融合之地,也是雄居建邦必爭之地,歷來有“九邊重鎮”之稱。戰國、秦漢長城在境內現遺存兩段,約44公里。隋長城在秦漢長城的基礎上修建,遺存一段。明長城途徑區境7個鄉鎮,全長78公里,這些遺存的墩、臺、堡、墻展示著人類軍事歷史上的奇跡,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北臺是修筑在明長城上的最大軍事塞臺,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臺”。有“榆溪勝地”之稱的紅石峽是全國最大的巨書寶庫,其摩崖石刻現存明代成化年間以來精工巧匠、文人墨客所留字幅185塊,是我國罕見的一處大型摩崖石刻群。2002年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一行游覽了鎮北臺和紅石峽。作為古人類聚居的地方,這里遺留下很多古遺址,區境內的古城界秦漢古城遺址,肖家峁新石器時代遺址,白城臺東晉代來城遺址,走馬梁漢墓群遺址,歷史悠久,沒革甚遠,今日雖已是殘垣斷壁,卻展求出了人類的聰明智慧和往日古城的繁榮景象。集風景、藝術、宗教于一體的青云寺、黑龍潭和戴興寺,依山居險,風景優雅,寺內佛象雕塑,栩栩如生;精美壁畫,形神兼備;牌樓匾額,皆出名家。城內建于明代的凌霄塔矗立于南側,共13層,高30米,頂覆琉璃瓦,角掛風玲,猶如一個守護神守著城市的南大門,與位于城北的鎮北臺遙相顧盼。鼓樓、凱歌樓、新明樓、鐘樓、萬佛樓、文昌閣位于大街中心,成平行,設計精巧、獨具匠心,與步行街上的古老四合院和琳瑯滿目的古店鋪相互交織,勾勒出“南塔北臺、六樓騎街”的古城歷史韻味。
區境內的斌丞圖書樓,始建于1924年,是紀念以教育救國為已任,為榆林教育做出突出貢獻的杜斌丞先生。元大灘戰場是彭德懷總司令率兵攻打榆林城并大敗國民黨部隊的地方,戰場區遺留下不少馬刀、炮彈殼等。桃林山莊是國民黨愛國將領鄧寶珊在抗戰時期修建的,現已建成榆林市福利院。烈士陵園始建于1951年,安葬的大多是解放榆林時犧牲的革命烈士。長城角下,黃沙綠洲,演繹了無數英雄的傳奇故事,渲染出一片紅色的游覽圣地。
1986年國務院公布榆林為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區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全區文物古跡眾多,名勝萃集,著名的秦萬里長城由東北向西南斜穿區境。其上的墩、臺、堡、塞大多保存完好。長城腳下、黃沙綠洲,羊群草地,相互交織,呈現出一派大漠邊關的奇異風景;榆林古城墻是國內保存較為完美的古城墻之一,城內密集地分布著星明樓、萬佛樓、鐘樓、梅花樓和戴興寺等眾多的名勝古跡,顯示出塞上古城的獨特風貌;被譽不“萬里長城第一臺”的鎮北臺和全國最大的巨書寶庫—紅石峽早已聞名遐邇;走馬梁漢墓、南門甕城、古城墻等文化文物古跡星羅棋布;集風景、藝術、宗教于一體的青云寺、懸空寺、黑龍潭和萬佛洞等古寺廟,大多得以修復,重現豐姿。近年來,該區的治沙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出現了沙漠綠洲新景象,這些具有鮮明特色和豐富內涵的文物古跡、游覽勝地為發展旅游事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