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源市是四川省省轄市(縣級市),由達州市代管。萬源市位于四川東北部,大巴山腹心地帶,界于北緯30。39/—32。20/,東經107。28/——108。31/之間,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和嘉陵江、漢江的分水嶺,地處川、陜、渝三省(市)結合部,7個縣市的交匯處,襄渝鐵路、國道210線(包南路)及川東電網縱貫全市,是進出川的主要通道和重要門戶,是連接川陜渝經濟、文化、交通的重鎮,素有秦川鎖鑰之稱,享有“萬寶之源”的美譽。轄52個鄉鎮、幅員面積4065平方公里,總人口60萬。
市人民政府駐地:太平鎮。郵編:636350。代碼:511781。區號:0818。車牌號:川S。
行政區劃
萬源市轄12個鎮、40個鄉:
鎮:太平鎮、青花鎮、舊院鎮、羅文鎮、河口鎮、草壩鎮、竹峪鎮、大竹鎮、黃鐘鎮、官渡鎮、白沙鎮、沙灘鎮
鄉:茶埡鄉、長石鄉、白羊鄉、鐵礦鄉、固軍鄉、井溪鄉、堰塘鄉、蜂桶鄉、花樓鄉、長壩鄉、曾家鄉、大沙鄉、秦河鄉、廟埡鄉、鷹背鄉、石窩鄉、玉帶鄉、新店鄉、魏家鄉、柳黃鄉、溪口鄉、永寧鄉、虹橋鄉、康樂鄉、白果鄉、鐘亭鄉、廟子鄉、紫溪鄉、廟坡鄉、梨樹鄉、皮窩鄉、絲羅鄉、罐壩鄉、石人鄉、趙塘鄉、中坪鄉、八臺鄉、花萼鄉、曹家鄉、石塘鄉

向前廣場
歷史沿革
萬源歷史悠久,夏商為梁州之域,周為雍州之地,秦屬巴郡宕渠縣。由漢到明,屬達州通川郡東鄉縣。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年)割東鄉縣之太平里設置太平縣,清道光時大略成現今之地域。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安徽省太平縣重名,即借“縣東北有萬頃池、鄰邑之水多源于此”之意,改名為萬源縣。1933年——1935年,紅四方面軍建立了川陜革命根據地,先后在縣內建立萬源、紅勝、城口三個縣蘇維埃政府。1935年2月紅軍撤離,國民黨政府恢復原縣建置。1949年12月29日萬源解放,隸屬川北行署達州專區,1952年歸屬四川省達縣專區。1993年7月由原萬源縣和白沙工農區合并建立萬源市。
2006年9月3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51號)批準:同意萬源市撤銷臨河鄉,將原臨河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大竹鎮。調整后,萬源市現轄12個鎮、40個鄉。
地理環境
萬源屬典型的山區農業市,境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海拔高差大,相對高差達2000米,大部分地方海拔600—1400米,占幅員面積的83%。地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地貌類型主要為山地。
大巴山主脈自西北向東南綿亙于境內北部,主要山峰有花萼山、趙家山、歪頭山、老八合山、九盤石、龍池山,海拔均在1600米以上。最高峰花萼山,海拔2380.4米。東北部山區巖溶地貌發育良好。
境內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垂直地域性差異大。多年平均氣溫14.7度,極端最高氣溫39.7度,極端最低氣溫-9.4度,年均降雨量1246毫米。
自然資源
藏珍蓄寶,物產豐富,素有“萬寶之源”之美譽。
地下礦藏主要有:煤、鐵、錳、石膏、石灰石、鋇礦(毒重石)、硫鐵礦、釩礦、鋁土礦、頁巖、粘土等十多種。其中煤儲量7,000多萬噸,石灰石3億噸以上,石膏5,000多萬噸,鋇礦400多萬噸,菱鐵礦3300多萬噸,錳礦130多萬噸,釩礦6,000多萬噸。地上資源除主產水稻、玉米、小麥、薯類等糧食作物外,還盛產茶葉、魔芋、中藥材、耳菇、煙葉、蠶桑等多經作物。
林業用地面積400萬畝,點總面積的65.5%,其中有林地238.6萬畝,森林活立木蓄積量64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39.3%。喬木樹種多達155種,以松、杉、樅、青杠為主,珍貴樹種有水杉、檫木、鵝掌楸、紅豆杉、山毛櫸、三尖杉、銀杏等。有大鯢、野豬、金絲猴等國家、省一、二級保護動物15種。中藥材品種多達1,206種,尤以萼貝、皮桔馳名中外。

萬源市政府
經濟發展
2004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25.24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9.92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8.54億元,增長24.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78億元,增長13.0%。市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044萬元,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4545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0.39億元,糧食總產量28.24萬噸;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569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88元。
特色產業
畜牧業是萬源農業的支柱產業之一。我們按照“立足優勢抓特色,調整結構促發展”的思路,堅持穩定發展生豬,加快發展草食牲畜,大做“黑(舊院黑雞)、白(板角山羊)、黃(肉牛)”三篇文章。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舊院黑雞:主要集中在舊院、井溪等10個鄉(鎮),以“綠寶”公司為龍頭,采取以擴繁為中心,以疫病防治為重點,淘汰劣雜,選種選配等技術措施和扶持發展黑雞大戶等途徑,年底實現黑雞飼養量120萬只,使舊院黑雞開發建品牌、創名牌,力爭走出四川,打入全國。全市舊院黑雞飼養已達86萬多只。
板角山羊:主要集中在大竹、趙塘等12個鄉(鎮),以澳瑞達羊業開發有限公司為龍頭,采取本品種選育、提純復壯等技術措施,年底實現板角山羊飼養量6萬只,出欄3萬只的目標,現已建成萬源市澳瑞達良種選育場、大竹鎮茶園保種選育場和趙塘鄉修山坡保種選育場三個,全市板角山羊存欄量已達4.5萬只。
肉牛產業化開發:主要集中在石崗、羅文等15個鄉(鎮),近幾年來,采取引進優質種牛、開展人工授精,秸稈微貯(氨化)、人工種植優質牧草等技術措施,多方籌集資金,引進優質種牛海福特82頭,西門塔爾8頭,安格斯20頭,同時,在全市開展牛種改良人工授精技術,今年我市被列為優質肉牛良繁體系建設項目縣(市),全市共建站20個,累計牛種改良1萬余頭。推廣肉牛短期快速育肥綜合配套技術,現全市養牛規模在20頭以上50戶,已產雜交牛7,000多頭。
生豬質量工程:主要集中在羅文、黃鐘、草壩等20個瘦肉型豬基地鄉,以“恒源”、“蜀源”兩個二級場為龍頭,自去年實施生豬質量工程以來累計推廣外二雜母豬5000余頭,鄉鄉建立了人工授精站,引進了終端父本杜洛克種公豬10頭,引進長白、約克等種母豬109頭,力爭年底推廣外二雜母豬達到9,000頭,再引進杜洛克種公豬到20頭,通過3~5年的努力,力爭三元雜交改良面達60%,大大提高優質肉豬比重。
中國富硒茶都
萬源市是四川產茶大縣,土壤富含硒,具有高山茶特殊的品質。上世紀九十年代被列為川東北優質綠茶基地,國家星火計劃無公害優質富硒綠茶生產示范基地、國家級茶葉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和川東北富硒茶基地,榮獲“中國富硒茶之都”稱號。2007年萬源“巴山雀舌”名茶被評為四川省名牌產品。
近年來,該市把“中國富硒茶都”作為一張名片進行積極培育和重點打造。目前,該市種茶面積達10萬余畝,年產茶達3000噸,茶葉產值近3億元。2008年4月舉辦的茶文化節展銷會上共銷售茶葉200余萬元,現場簽定合同1.94億元,其中巴山雀舌占1.4億元。100克“巴山雀舌貢茗茶”拍得22.8萬元天價。
圍繞茶產業,該市的主要奮斗目標是:力爭2010年全市茶園總面積發展到15萬畝;年產富硒茶葉3500噸,其中富硒名優茶產量達到2100噸,實現總產值5億元以上。2008年,該市抓住秋季茶樹種植的適宜時機,采用最適宜機械化采摘的“雙行錯窩條栽法”,新建茶園一萬畝。
交通通訊
交通較為方便,襄渝鐵路、襄渝Ⅱ線縱貫南北,210國道公路、達陜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北上京城,南下重慶,東到武漢,西至成都,均指日可達。境內省、市、鄉道公路縱橫交錯,公路通車里程達1,274.5km,基本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運輸網絡。
市內通訊便捷,城市基礎設施配套,綜合服務功能完善。

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
風景名勝
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是紀念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保衛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陜革命根據地,而進行的一場艱苦卓絕的重大戰役并取得輝煌勝利的專題懷紀念館。陳列館于1984年動工,于1996年5月建成開放。170米長的展線展出了當年紅軍留存于萬源境內的各類文獻資料、武器彈藥、石刻標語及其它珍貴文物1200余件。陳列采取沙盤展示、模型制作,燈箱布景、攝影繪畫、圖表統計等多種表現形式,生動地再現了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等八萬紅軍將士與劉湘二十萬人馬血戰萬源,保衛蘇區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館址位于萬源城郊馱山公園左側,占地12畝,館舍建筑面積2340平方米。
八臺山省級風景名勝區:位于四川省東北部邊緣,距市區51公里,東與重慶城口接壤,西鄰陜西、巴中,南接宣漢,北接湖北,總面積1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273米,境內有觀云臺、獨秀峰、棋盤山、戈潭飛瀑、飛龍峽谷,萬米漂流等大小景點百余個,若隱若現的佛光、日出、云海給八臺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無數座雄奇、險峻、陡峭的山峰象璀燦的寶石鑲嵌在八百里秦川,正日益吸引著四面八方的賓客來此探險,觀光旅游,享有“川東小峨眉”之美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