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江全貌
地形氣候
夾江縣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青衣江畔,地勢由西北傾斜,具有壩、丘、山三種地貌。
夾江縣位于川西平原的西南邊緣,樂山市的腹心,青衣江的下游,是彭(山)、眉(山)、夾(江)緩崗平壩向峨嵋山中山區過渡地帶,按氣候區劃,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征。
全縣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夏季略長于冬季,分別為99天和96天。最熱月是7月,基本上無酷暑。最冷月是二月,冬暖霜雪少,基本上無嚴冬。春秋季略短,分別為89天和81天。春季氣溫回暖快,但不穩定,秋季降溫快有綿雨。全年無霜期長達308天。年平均氣溫17.0℃,年際變化不大。
縣境內各地氣溫的差異,由東南向西北,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年平均風速僅1-2米/秒,累年各月均以靜風最多,西北偏北風為縣內的次多風向。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年際變化大,四季分配很不均勻。年日照時數1100小時左右,縣內陰天多,日照的分配也不平衡,實感光照不足,但夏季比例大,加上雨水多,對大春作物很有利。
從熱量條件來看,農業的種植一年兩熟有余,三熟不足。春季正值東亞大氣環流調整時期,高空氣流平直易變,多小槽小脊活動,使南北的冷空氣交替頻繁,因而春回大地早,但天氣不穩定,有時出現對水稻播種不利的寒潮低溫天氣。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和西南氣流影響,雨水集中,日照多,氣溫高,熱量豐富,又基本無伏旱,是水稻等大春作物生長的黃金季節,但有時產生大暴雨,造成洪災。秋季,高原低槽活動頻繁,降溫快,有秋綿雨,不利于遲熟中稻的收獲和晚稻的抽穗揚花。冬季,受西伯利亞南下的冷氣團影響,氣溫明顯下降,但因盆地周圍特殊的地形屏障,冷空氣受阻,故較同緯度其它地區顯得偏暖,有利于冬季作物的生長。
資源優勢
土地優勢:現有幾千畝國有存量土地可供投資者開發使用。
礦產優勢:紅坯、白坯原料儲量大,品位好,可保證陶瓷工業開采上百年生產需要。
水資源優勢:青衣江、金牛河、馬村河貫穿夾江全境,有馬村、東風等十幾座中小型水庫,年平均涇流總量63290.9立方米。
通訊優勢;夾江通訊發達。SDH傳輸交換機總容量達4萬線,光纖傳輸、程控電話、移動通訊覆蓋全縣各鄉鎮,寬帶網絡覆蓋城區。
能源優勢:夾江能源充足。由四川電力局、樂山電力公司共同供電,有110KV變電站4座、35KV變電站11座。建成丹棱至夾江、眉山至夾江的天然氣輸送管線,有氣站7個,日供氣量250萬立方米。
產業建設
夾江工業以建材為骨干,以陶瓷墻地磚生產為西部諸省之冠,被譽為"西部瓷都"。興辦了水泥、機磚、玻璃、油氈、土陶、糧油茶葉加工企業。傳統產品有夾江豆腐乳、夾江國畫紙。與馬來西亞、香港、臺灣合資興辦“三資”企業4家,累計利用外、臺資千萬億美元。全縣依托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究力量,規劃了高新技術工業區、黃土工業區、城南工業區,新上了150余個工業項目。
夾江產業眾多,陶瓷產業集群,是四川省的一面旗幟。境內有110家陶瓷企業,幾十家陶機、配件、色釉料等相關企業,上千人的陶瓷銷售隊伍、銷售網絡遍布全國、伸向海外。投資近3億元的四川方舟鋁業公司年加工各類鋁材能力達5萬噸;境內夾江水工機械廠是全國水利水電工程的大型專業重點企業,全國100家最大金屬制品企業之一;美國天仁集團投資的夾江天福觀光茶園,集茶葉種植、加工、旅游、觀光、茶文化演繹為一體,不僅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還是天下第一山——峨眉山的第一窗口,一個精品旅游亮點。
夾江在構建陶瓷產業集群過程中,以優越的投資環境、便捷高效的辦事效率,先后吸引了中石油集團、廣東新中源、美國天仁集團等一批海內外知名企業落戶夾江,與本土重點企業建輝、新萬興、米蘭諾比翼齊飛,為夾江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夾江園區建設優勢顯現。夾江廣東佛山工業園區位于成樂高速路口,占地5平方公里,區內配套設施完備,已有廣東新中源、奧斯堡等近10家廣東企業入駐園區,聚集效應和規劃優勢明顯;境內的核技術產業園區是全國唯一一家以核技術產品的研發、生產為主的工業園區,尖端核技術產品為園區的產業優勢,實力雄厚的一大批中高級科研人才為園區的技術優勢、科技產業集群效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交通發展
夾江地處四川省西南、樂山北大門,西傍峨眉山,南臨樂山大佛,北接眉山三蘇故里。夾江水陸通達,成昆鐵路貫穿全縣,境內有樂山、吳場、馬村三個火車站。樂山站緊靠縣城,是成攀沿線最大的標準集裝箱站,年貨運吞吐量達200萬噸,樂山二級海關口岸設在夾江。借青衣江水道,可通岷江、長江,達重慶、上海。成樂高速公路途經夾江,在新場、甘江設連接口;省道成樂、自(貢)雅(線)省道305線和103線穿境而過�?h城北距成都132公里,東距樂山市32公里,西距峨眉山市18公里。夾江在鐵、公、水、空綜合運輸體系中,公路運輸所占比重最高,達85%以上,且呈不斷增長趨勢。無論從公路通車里程、公路網密度,路網覆蓋區域及完成客貨運輸量來看,公路運輸的作用日益突出,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高。隨著成樂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夾江中心城區至周邊區、市、縣主干線公路全面實現等級化,夾江大橋、新場、甘江連接線的建成,大大縮短了夾江至成都、樂山的時空距離,對夾江縣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樹立了夾江西部瓷都的良好形象。
縣城有火車站1個(樂山火車站)、汽車站1個(夾江縣汽車客運中心站);縣城開通了兩路公交車(有大客車20輛);縣城開行了出租車(100輛),晝夜24小時不間斷服務,方便了市民出行。
目前,夾江已基本形成了以成樂高速公路為主通道,夾江縣城為中心,省道干線為主骨架,縣鄉公路為脈絡,向外輻射,連接城鄉,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
衛生醫療
縣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6家,其中縣屬5家(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衛生監督所),鄉鎮衛生院19個(焉城鎮、界牌鎮、黃土鎮無衛生院,甘江、三洞、木城、華頭為中心衛生院)及康復醫院(麻風病醫院)。系統職工總數1130人(在職職工823人,退休職工307人),衛生技術人員1043 人,衛生技術人員占92.3%,其中中級以上職稱228人。全縣有標準化村衛生室129個。私立醫院3家,個體診所49家。此外,境內有部隊醫院1家,廠礦醫院3家。
城市建設
處于樂山市北大門,和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樂山大佛——峨眉山風景名勝形成“金三角”。夾江縣城地勢平坦,交通暢達,人文環境十分優越。市政設施配套齊全,居住小區獨具特色,綠樹鮮花四時景明,佳肴美味飄香四溢。城內河流環繞,為城市平添嫵媚動感。
夾江城市優美,商場眾多,餐飲、娛樂設施完善,有舒適高雅的二星級涉外賓館夾江賓館、千佛賓館。三星級興源賓館,蜀藍大酒店。及總投資1.3億元建設中集商貿、辦公、酒店、餐飲、休閑、娛樂于一體的人性化、功能化、標準化的四星級商務酒店 夾江威尼國際大酒店。預計2010年竣工投入使用,酒店建成后將成為夾江縣城標志性建筑之一。
文化娛樂環境:黃金海岸生態園位于新夾江大橋旁,占地150畝。生態園計劃總投資6000萬元,其中2005年完成3000萬元,2007年內完成其余3000萬元的投資。生態園將設立體育廣場、文化啤酒廣場、美惠大酒店、大千畫廊、青少年素質培訓基地、生態觀光園共六個小園區。生態園建成以后,將以展示瓷都文化為主題,為居民提供假日休憩之所,為全縣少年兒童素質提高營造理想空間。生態園為夾江第三產業,尤其是觀光旅游業的發展起到了添磚加瓦的作用。
夜幕降臨,霓虹萬盞,火樹銀花,或街頭購物,或廣場休閑,或美食街前一飽口福,置身現代繁華,享受都市時尚。
西部瓷都
2001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光英為夾江欣然題詞:“中國西部瓷都.夾江”。全國總工會副主席黃彥蓉來夾江調研后稱此現象為中國西部的“溫州模式”。2003年底,夾江建陶企業110家,產值43.6億元,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建陶生產基地。2004年9月23日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協會和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聯合授予夾江“中國西部瓷都”榮譽稱號�!�2006年,夾江陶瓷業被四川省委、省政府納入“十一五”重點發展的20個百億產業集群之一重點發展。
夾江經濟開發區是國家發改委和省政府批準的全省43個省級重點開發區之一,也是樂山市2個省級重點開發區之一。
夾江建陶產業歷經20年的發展,已擁有建陶企業97家,生產線238條,形成年產能力達5億平方米、墻地磚產量達3億平方米的規模,其產能占全省同類產品的80%,占全國的20%,并形成了一批重點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已有4家企業進入了全國建陶行業銷售收入30強,裝備和工藝技術水平進入全國同行業先進行列。陶瓷產業的發展壯大,極大地帶動了該縣能源、包裝、礦山開采、機械加工等配套產業的快速發展,建陶企業及相關配套產業從業人員達6萬余人,年務工收入4億元以上,陶瓷產業年銷售收入65億元以上,年產值達100億。建陶產業已成為夾江經濟的支柱。
中國書畫紙之鄉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詩中所描繪的“平羌江”,就是流淌在夾江縣境的青衣江。從唐朝初創到明清興盛,夾江竹紙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聲名大噪。清康熙年間,夾江竹紙被御點為“貢紙”,在乾隆年間欽定為“文闈卷紙”和“宮廷用紙”�?箲饡r期,夾江成為大后方紙張的重要產地,產量之多,種類之繁,品質之佳,技術之精,均為全國之冠。在這一時期,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先后兩次到夾江馬村大槽戶石子清、石國良家,一同研制新紙。試紙成功,畫家試筆后贊之曰“乾隆帝用的紙也不過如此……中國有了宣夾二紙,堪稱二寶”,將夾江紙提升到與安徽宣紙齊名的地位。為紀念大千先生對夾江紙所作的貢獻,夾江縣人民政府把經過他改制后的書畫紙命名為“大千書畫紙”。2006年,夾江竹紙制作技藝成功申報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中國文化部又正式授予夾江縣為中國書畫紙之鄉稱號。
2009年6月2日,夾江書畫紙同業商會正式成立,這標志著夾江書畫紙業從分散走向聯合、從無序走向規范,將對夾江書畫紙產業發展、提升產區形象,打造“中國書畫紙之鄉”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旅游資源
夾江縣文化底韻豐富深厚,是全國文化先進縣之一,有全國唯一的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館藏豐富,生動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的悠久歷史。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金像寺、二郎廟山野公園和四川省文物保持單位楊公闕。
夾江風光旖旎,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干佛巖摩巖造像、漢代雙楊府尹闕;市級有漢代棉花坡漢墓群、金像寺摩巖造像、清代沈奇宗墓園石刻等�?h城西北5里青衣江濱的千佛巖,兩山對峙、碧水中流、雄關古道,集雄奇、險、秀于一處,有“青衣江絕佳處”之稱。
夾江山川俊美,鐘靈毓秀,匯集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和眾多的自然風景名勝。青衣江古稱“平羌江”,源出邛崍山脈夾金山,四百五十里流程逶迤至此,貫通夾江三十三公里,唐初即有“四川玉帶”之美譽。唐代大詩人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吟詠的就是這里的勝境。境內的另有稚川河、金牛河、馬村河及中小形水庫三十多座,水資源十分豐富。
風景名勝
碧云山野公園:俗稱二郎廟,在樂山之北、夾江之南均三十里的接壤處。 景區內有南寧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興建的碧云亭。楊翚的《碧云亭記》近九百年來使歷代登臨者深受啟迪,流傳至今。1988年春,夾江縣人民政府以亭為名,辟地興建公園,并與二郎廟連為一體,使得這一著名古跡一掃歲月蒙塵,重新煥發出古代文明的光彩。二郎廟內供俸有李二郎(李冰父子)、楊二郎(楊戩)、趙二郎(趙昱)的塑像。“三位二郎功高威赫長享人間煙火,一篇亭銘文采風流妙筆傳神百代”。
千佛巖:夾江縣城西約2公里處。依山傍水,佳景天成。秀麗的青衣江流經此處,兩巖峭壁凌云,碧波奔騰出峽,氣勢磅礴壯觀“兩山(大觀山、依鳳崗)對峙,一水(青衣江)中流”,“夾江”縣名由此而得。夾江千佛巖,是蜀中著名古跡之一,被譽為“青衣絕佳之處”。有始于隋唐,延及明清的歷代摩崖造像162龕,佛像2470余尊,雕刻精致,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衣紋貼體,表現出古代雕刻家們極高的藝術造詣。其中的彌勒坐佛、凈土變龕、天王龕及多窟觀音像龕,俱為盛唐造像的精品。佛廊西端的“萬詠巖”上,有琳瑯滿目的歷史題刻,或贊山水并秀,或抒攬勝情懷,不乏辭美意雅、雄渾秀麗之作。
手工造紙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家手工造紙博物館、全國十大專業博物館之一。坐落在千佛巖風景區內的?玉泉旁,前臨青衣江,后枕千佛山,依山傍水,另具一格。占地1.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058平方米。館藏文物和實物標本2300余件,其中最有價值的是明代以來手工造紙的86個品牌、130多個花色樣紙,張大千30年代在夾江研制、改良并監制的“大風堂造”書畫紙和古板本契約也彌足珍貴。造紙博物館共分四個展廳:“功垂千古”展示了手工造紙的歷史沿革,“作范后昆”以夾江手工造紙的工具、原料等實物表現了手工造紙的工藝流程,“古徑流風”展出各類紙品、紙加工品、史料已經使用夾江紙的各類書畫作品、書記報刊等,“蔡倫紀念館”塑有蔡倫坐像并陳列有反映夾江手工造紙的碑刻。并陳列有數百品種的古今中外名紙和全國著名書畫家的數十幅夾江書畫紙作品。
雙楊府君闕:夾江風光旖旎,旅游娛樂設施配套。青衣江畔千佛巖,有唐宋以來歷代摩崖造像2470多尊,造型優美,雕刻精致,栩栩如生。全國唯一的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館藏豐富,生動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的悠久歷史。碧云山莊清幽奇秀,二郎廟古樸典雅,二星級涉外賓館夾江賓館、千佛賓館,餐飲娛樂配套成龍,可提供舒適、高雅的食宿和休閑娛樂等服務。
天仙關:俗稱關子門。天仙關附近尚有紫府洞、千丘觀、靈泉等著名景觀。去天仙關經夾江千佛巖橫渡青衣江,溯石面埝坎約二里許,往左過橋上山。山路蜿蜒曲折,石級如梯,或間有緩坡,異石橫臥于道旁;層層梯田毗連,果樹掩映農舍,煙村曖然,景色幽雅。爬山徐行二十多分鐘,仰視前有高崖聳峙,峭壁千仞,“高山仰止,其則不遠”了。
紫府洞:在南安鄉白巖村境內,與千佛巖僅一江之隔,系人工開鑿而成。從靈泉渡口過青衣江,沿江邊直上化成山,半山坡上,峭壁合縫如門,成一狹長孔道,頂覆巨石,路若天梯,自成險隘,巖上書“天仙關”。穿過天仙關上行半里,便來到了古靈泉觀、白蟹井遺址,巖間有一個大型石洞,這便是紫府洞。相傳是漢代李阿煉丹“飛升”之處,洞門上有“紫府”二字,字大如斗,洞深三丈,洞高約七尺,寬六尺。據縣志記,此洞又名“仙掌洞”,洞門有李阿“飛升”時擊石留下的掌跡。
特產小吃
大千書畫紙:夾江書畫紙,具有“肌細、油嫩、鐵板(棉韌)、潔白、做手(整選)”五種特色,謂之“五皮齊”,浸潤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極佳,全縣國畫紙1998年產量達3690噸,居全國之冠,出口日本、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評為省二輕系統優秀產品,并列入《天府名產》一書。
夾江豆腐乳:夾江豆腐乳已經有150多年歷史(清咸豐十一年即1861年,由青神縣人鄒三和以“鄒三和”立號,在夾江縣城開店生產經營豆腐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工藝,全部精耕細作選上等黃豆磨制而成。夾江豆腐乳曾參加全國評選,獲輕工部銀質獎、商業部“優質產品獎”。夾江豆腐乳具有細軟香濃、入口化渣、回味綿長等特點。其中含有多種氨基酸、酯類,是開胃助食、饋贈親友佳品是餐桌佐餐的上好佳品。
土門泡海椒:夾江縣土門鄉是夾江縣的“海椒之鄉”,所種植海椒的品質佳、外形好。近幾年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先進的海椒加工技術,特別是其“土門泡海椒”獨有的色、香、味,使之已經形成了獨具地方風味的產品和知名品牌,該產品不加保鮮劑,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
界牌枇杷:界牌鎮是夾江縣的另一個水果基地,目前全鎮種植枇杷共3800多畝,其中已有2000多畝掛果投產,年產枇杷60多萬公斤。界牌枇杷粒大、酸甜適口,耐貯運,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歇馬石斛:歇馬鄉種植的石斛品種主要有迭鞘石斛、金釵石斛、馬鞭石斛和鐵皮石斛等。共種植了4500畝,年產鮮草14.9萬公斤,占全省產量一半以上。2001年,該鄉成立了“歇馬鄉石斛協會”。2004年,該鄉開始籌建建設“千畝石斛觀光園”。
夾江豆腐腦:夾江豆腐腦可稱是夾江最著名的小吃。味道鮮美,四季皆宜,是夾江縣人民早餐最喜愛食物,也是平時消遣的好東西。 夾江豆腐腦有一個其他地方沒有的特點:在麻辣的味道之外,你還可以選擇糖醋或糖醋+麻辣的味道。那酸酸甜甜的味道,讓不少食客留連忘返呢。如果您今后路過夾江,一定不要忘記去品嘗一下這地道的夾江雞絲豆腐腦。
夾江甜皮鴨:夾江甜皮鴨:樂山人稱“鹵鴨子”,是四川樂山地區的著名美食,沿用的是清朝御膳工藝。由民間發掘、改進,其鹵水別具特色,具有色澤棕紅、皮酥略甜、肉質細嫩、香氣宜人的特點。
其中最著名的是夾江余鴨子:樂山市名優小吃——夾江余鴨子位于夾江縣迎春街108號的余鴨子甜皮鴨店,是該縣一家規模雄厚的名牌老店。主營甜皮鴨及各種肉制品。曾被樂山市保護消費者協會評為“樂山市名優小吃”、“樂山市消費者滿意單位”、夾江縣工商行政管理局評為“先進個體勞動者”。二十多年以來贏得了廣大顧客的喜愛和好評。
夾江麻辣燙:夾江麻辣燙不是一道菜,屬于小吃類,但不是很純粹的小吃。牛雜、雞雜、各種肉丸子,豆腐干,雞蛋、新鮮萵筍、白菜、生菜、空心菜、海帶、好幾種食用菌等等,你要是個拿一份,還真不知道怎么叫手里捧的那盤東西了。它不在有名的食肆出現,街頭的小攤卻很常見,又麻又辣,色香味俱全。
馬村魚頭:絕對是值得大家品嘗的佳肴。畫壇泰斗張大千為避戰亂,躲于四川夾江,有用不完的夾江宣紙,享不竭的“馬村藿香魚頭”,一住就是二年多的時間。御用之紙,帝王之膳,他有了真龍天子之感,并將特產攜至海外。朝代更替,“馬村藿香魚頭”卻世代相襲,它溯源于四川夾江,卻傳承于蜀地御廚之后也。
文化習俗
通用地方語言:夾江話屬于北方方言區西南官話岷江片.西南官話包括四川,重慶,湖北西部,湖南西部,貴州,云南.西南官話的特點是音系簡單,除聲調外與普通話高度一致.四川境內的西南官話主要有2個片:成渝片(成都重慶及川東北)與灌赤片(四川灌縣到貴州赤水).灌赤片分為3個小片:岷江片,雅棉片(雅安-石棉),仁富片(仁壽-內江-自貢-富順).夾江方言所屬的岷江片從成都西郊沿岷江而下到江津,包括成都西郊,眉山,樂山,瀘州,宜賓,江津.岷江片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保留古代入聲.入聲是現在普中所沒有的一個聲調,特點是發音短促,有特殊的入聲韻母.發入聲的字比如:一,六,七,八,十,綠,客,屋等.保留入聲的方言還有大部分南方方言,小部分北方方言,如晉語,江淮官話。
夾江話之所以特殊,于其他地方方言差別很大,就是因為入聲的原因.夾江話5個聲調中,4個與普通話相同的聲調都很低,這與普通話的高音差別很大,而多出的入聲調則很高,應該是岷江片入聲發音最高的方言。
民俗風情
平疇沃野,水陸要沖,造就了夾江這方富庶之地。夾江人亦世世代代秉承著這種富庶后面特有的氣質,民風淳樸,民間文化豐富多彩。年畫是夾江民間獨特的傳統繪畫形式,始于明盛于清,以其鮮明、粗獷、豪放和樸實的鄉土氣息植根于民間。堂燈、花燈、獅燈、龍燈、高樁彩會皆是流行于民間的燈戲和文藝活動,歷史悠久,為百姓喜聞樂見。
如今,這些傳統文化活動尚在春節、元宵節及一些大型活動中表演。
夾江,既古韻悠悠,華章內斂,又青春洋溢,活力躍動。習武健身在民間自古盛行,武林高手不乏其人。如今更是新人輩出,被國家授予“全國武術之鄉”。健身秧歌、廣場文藝成為市民又一種普遍的文化體育活動,尤以健身秧歌連續在全國性大賽中奪得金獎,成為民俗文化大觀園中的一朵奇葩。
夾江秧歌
夾江縣被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命名為"全國健身秧歌之鄉"。夾江秧歌成為繼中國西部瓷都之后的"第二名片",健身秧歌在夾江成為新時尚,成為夾江縣的民族體育品牌。
夾江縣自2000年健身秧歌推廣活動啟動以來,先后組建縣秧歌一隊和二隊,以西部瓷都為題材創作樂曲,以竹麻號子、堂燈等紙鄉民間特色文藝為內容,自編舞蹈動作,形成一套融傳統、創新為一體,獨具特色的紙鄉秧歌,舉辦全縣中小學教師秧歌培訓班,秧歌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迅速在全縣推廣和普及。夾江縣政府先后投資1億多元,修建了縣體育場、夾江廣場、濱江廣場、瓷都廣場、迎賓廣場、火車站廣場、龍頭河公園,為城區200余支健身秧歌隊提供活動場所。
為打造精品文化,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夾江縣委、縣政府組建了一支具國內一流水平的瓷都秧歌隊,借助比賽、演出、出訪等平臺,代表夾江、代表樂山、代表四川,成為文化與友誼的使者,扭出四川,享譽全國。2006年5月,夾江紙鄉秧歌隊代表四川出訪韓國,參加了江陵市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江陵端午祭國際文化交流活動。韓國國家電視臺直播演出盛況,各大媒體重頭報道,贏得韓國觀眾的普遍贊譽。今年6月27日至7月1日,夾江縣成功承辦全國性健身秧歌賽事更為健身秧歌在夾江的普及,讓更多群眾參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鳳山桃花節
煙花三月,春風和煦,賞花踏青正當時。在夾江縣界牌鎮鳳山村的上千畝果園里,滿山遍野的桃花怒放,燦若紅云;山腳下成片的油菜花鋪滿大地,金黃耀眼。
千畝桃花美如畫 。具有獨特的賞桃花,吃農家飯的民俗民風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