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四川 >> 瀘州市 >> 鄉鎮介紹 >> 護家鄉 |
![]() |
護家鄉 |
護家鄉位于四川省古藺縣中部地區,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6公里,護家鄉東面與龍山鎮相連,南面與觀文鎮接壤,西面與縣城所在地古藺鎮毗鄰,北面與工業重鎮永樂鎮接壤.全鄉幅員面積103.5平方公里,護家鄉下轄9個行政村,70個社,一個社區居委會,兩個居民小組,全鄉現有農戶5000余戶,23000余人,其中農業戶4600余戶,22500余人,城鎮居民戶400余戶,1500余人。 區劃沿革 古藺縣轄鄉。1911年前始建付家鄉,1958年改公社,1992年與興陽鄉合并建護家鄉。1997年,面積90平方千米,人口2萬人,轄鍋廠壩、馬地、玉葉、天堂、瓦壩、鳳田、龍塘、桂香、杏花、上坪、響水、紅果、楊家、興陽、東升、新河、奇龍、中壩18個行政村和護家居委會。 2006年,將觀文鎮建設村的5、6組所屬行政區域并入護家鄉。 經濟發展 護家鄉優越的自然秉賦和區位優勢,催生了農業生產上的糧、煙、畜、菜、果“五朵金花”。全鄉形成了10000畝優質玉米基地和5000畝優質稻基地;以仔豬和商品豬養殖為主的畜牧業蓬勃發展;以梨子和李子為主導品種的水果發展進入實施階段;通過現代煙草農業配套項目建設,形成了7000畝優質煙草基地,烤煙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骨干項目;建立了無公害蔬菜基地1500余畝,形成了具有競爭力的“護家蔬菜”品牌和穩定的銷售網絡,尤其是辣椒和生姜生產基地的建成,縮小了古藺與外地在蔬菜上的貿易差距,填補了瀘州市種姜產業的空白,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新興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護家鄉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筑巢引鳳,招商引資,建成了機械采掘、技術完善、管理規范、年產15萬噸的龍洞煤礦,建成了馬地石場、上坪磚廠、眾利磚廠等建材企業;立足農產品資源,建成了木材加工廠,現正在引資籌建蔬菜加工廠和秸稈制碳廠,工業經濟在全鄉GDP中的比例逐年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全鄉外出務工人數逐年增加,目前,通過各種途徑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已達5700多人,年創收達3000萬元以上,已成為護家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基礎建設 S309線和古雙路縱橫穿越全境,鄉村公路通車里程150多公里,實現了通村達社和對外連接。同時,通村水泥路建設已起步,便捷的交通網絡即將形成;通過水土保持、集雨節灌、小型水利、煙水工程和安全飲水等項目的實施,全鄉人民的生產、生活用水基本得到了保障;2008年已實現全鄉通電,途經境內的110千伏雙回路及龍山變電站建成后,電能將有更好的保障;實施省級小城鎮建設,使護家場鎮規模高起點、高標準地擴大了2倍,商業網點、學校、醫院、供水、供電、通訊等配套設施日臻完善,年內還將按照省城鄉規劃設計院的設計方案啟動場鎮二期開發工程,場鎮規模定將逐步擴大。 護家鄉優越的自然秉賦和區位優勢,催生了農業生產上的糧、煙、畜、菜、果“五朵金花”。全鄉形成了10000畝優質玉米基地和5000畝優質稻基地;以仔豬和商品豬養殖為主的畜牧業蓬勃發展;以梨子和李子為主導品種的水果發展進入實施階段;通過現代煙草農業配套項目建設,形成了7000畝優質煙草基地,烤煙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骨干項目;建立了無公害蔬菜基地1500余畝,形成了具有競爭力的“護家蔬菜”品牌和穩定的銷售網絡,尤其是辣椒和生姜生產基地的建成,縮小了古藺與外地在蔬菜上的貿易差距,填補了瀘州市種姜產業的空白,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新興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護家鄉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筑巢引鳳,招商引資,建成了機械采掘、技術完善、管理規范、年產15萬噸的龍洞煤礦,建成了馬地石場、上坪磚廠、眾利磚廠等建材企業;立足農產品資源,建成了木材加工廠,現正在引資籌建蔬菜加工廠和秸稈制碳廠,工業經濟在全鄉GDP中的比例逐年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全鄉外出務工人數逐年增加,2008年,通過各種途徑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已達5700多人,年創收達3000萬元以上,已成為護家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