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四川 >> 南充市 >> 鄉鎮介紹 >> 鐵鞭鄉 |
![]() |
鐵鞭鄉 |
鐵鞭鄉位于南部縣西北部,距縣城100公里,屬升鐘水庫淹沒鄉之一。東與保城鄉相望,南連神壩鎮,西靠大坪鎮,北接太霞、西河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地貌以丘陵為主,多頁巖丘陵,土壤以水稻土、紅石谷子分布最廣,面積最大。全鄉幅員面積2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00畝,轄9個村,63個村民小組,2361戶,總人口7773人,人均耕地近0.45畝。 行政區劃 鐵鞭鄉位于四川省風景區——升鐘水庫腹心地帶,傳說因三國猛將張飛路過此地留一兵器“鐵鞭”而得名。鐵鞭乃庫區典型重淹鄉,距縣城97公里,全鄉幅員面積28平方公里。東接保城、南鄰神壩、西至大坪、北望太霞。轄宿亭、紅旗、羅家、復興、岳皇、永豐、安仁、廣福二團結九個行政村。全鄉共有人口8420個,其中農業人口8001人,現有耕地面積1024畝,種植面積4274畝,林地面積17636畝,常年水面6700畝。 資源作物 鐵鞭鄉是縣委縣府確定的以蠶桑、水果、生豬生產為主產的基地鄉鎮之一。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等;經濟作物以油菜、花生、海椒為主;小雜糧以綠豆、豌豆葫豆為主。養殖業以蠶桑、漁業、生豬為主。同時因地處升鐘水庫腹地,是人們休閑、娛樂觀光的好去處。2006年全鄉農業產總值1439.7萬元,糧食生產能力1330多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450。有鄉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站9個;有村小學3所,鄉完小1所;鄉敬老院1所;小型電站1座(鐵鞭電站);農村客運站1處,碼頭6座。截止2006年底,全鄉已有9個村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建成通村社公路102.7公里;安裝程控電話600多門,有移動電話800多部,家用電腦50多臺,建有移動、聯通通訊基站各1座。場鎮建設面積0.7平方公里,居民700多人。集市貿易十分活躍,森林覆蓋率達50%。 經濟發展 稅費改革后,全鄉充分利用區位優勢,輕裝上陣,大力發展水產養殖和水果生產。2004年全鄉總共外銷鮮魚100多萬公斤,創收800多萬元,僅此一項,人均純收入增加200元。核桃、柑桔等水果總銷售240噸,實現收入18余萬元。傳統產業生豬出欄9000頭,糧食總產1890噸,山羊出欄2800頭,小家禽出欄桿23000只,中藥材產值35萬元,全年實農業收入1300多萬元。糧經比例調整為3∶7,與上年相比,人均純收入增長210元,增長率達12%。 積極組織勞務輸出,2004年全年外出務工人員2650人,實現務工收入579萬元。全鄉共有縣級公路14.7公里,已經實現油化。投資62萬元興建的車渡碼頭一個。2004年,鄉黨委政府內引外聯,吸收資金670萬元,為鐵鞭大橋順利修建打下基礎,鐵鞭鄉衛生院以及鐵鞭小學教師住宿樓全面動工,由縣交通局投資5萬元修建的船泊小碼頭也通過竣工驗收。 基礎設施 全鄉有初級中學一所,村小七所,共有教師61人,其中中級以上教師21人,高級7人,全鄉在校學生78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有衛生院一座,村醫療點9個,共有醫務人員36人。“五保”老人12名,特困戶外225戶,民政救濟83戶256人,全年共支出救濟金(物)8.7萬元。鄉有文化中心1個,村級文化室9個,農業中心1個。漁業協會1個,會員52戶。有老年協會1個,老年分會9個,共有會員354人,老協活動豐富多彩,內容健康向上。 社會事業 全鄉計生率、節育率、人口出生率均在控制范圍內,計生獎勵政策全面落實,完成率達成100%,并榮獲縣政府“計生工作三等獎”。衛生事業取得顯著成效。新建衛生院正抓緊施工,并對醫療設備進行更新,川北醫學院對口培訓的三名醫生也學成返鄉,衛生院防疫工作從根本上得以改善。教育事業成效斐然。普九教育成果進一步得以鞏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普及率達100%,學校硬件設施增強,校園得以美化。鄉民政所繼續開展扶貧濟困工作,切實保障所有貧困家庭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全鄉廣播覆蓋達100%,光纖信息覆蓋達65%,電話村村通。安全、綜治工作扎實有力,措施到位,責任到人,工作到崗,全年全鄉無一重大安全事故發生,無一治安災害發生,真正做到了確保一方平安。 |
|